隔热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95955发布日期:2019-09-29 19:38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隔热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隔热件,尤其是一种能够提供良好隔热效果以便通过该隔热件拿取一容器的隔热件。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所示,是一种现有隔热件9,该隔热件9为一片体,且所述片体的两端相互结合使该隔热件9形成一环状结构。该隔热件9包含一隔热层91及一表面层92。该隔热层91呈波浪状,且该隔热层91可以借助粘剂与该表面层92相互黏接。

请一并参照图2所示,该隔热件9实际使用时,可供包覆于一容器c外部。藉此,该隔热件9的隔热层91可以与该容器c的外表面相抵接,该表面层92则可供使用者握持。其中,若该容器c所盛装的内容物温度较高,或者该容器c通过微波炉等加热装置加热处理后,使该容器c的内容物的温度升高时,由于该隔热层91呈波浪状,因此该隔热层91可以与该容器c的外表面形成间隔状的接触,以避免该容器c的内容物所具有的高温直接传导至该隔热件9上,进而便利使用者通过该隔热件9拿取该容器c,而避免为该容器c的内容物的高温所烫伤。

虽然该隔热件9借助上述构造能够提供初步隔离该容器c的内容物的高温效果,然而,该隔热件9借助该隔热层91与该容器c的外表面形成间隔状的接触,以减少该隔热件9与该容器c间的接触面积,进而产生隔热效果。其中,该隔热层91呈波浪状,因此该隔热层91与该容器c将形成长条状接触,导致该隔热件9与该容器c间的接触面积仍然较大,且该隔热层91与该表面层92相互黏接。据此,一旦该隔热件9与该容器c接触的时间较长时,该容器c的内容物所具有的高温最终仍将通过该隔热层91传导至该隔热件9的表面层92,使得该隔热件9所具有的隔热效果相当有限。

再者,请续参照图1所示,尽管该隔热件9在未使用状态下能够加以收折,使该隔热件9便于叠放储存。但是,由于该隔热层91呈波浪状,使该隔热层91具有较大的厚度,进而造成该隔热件9的整体体积较大,因此该隔热件9在备用状态或运输状态下均占用大量材积,容易增加该隔热件9所需耗费的储放成本或运输成本。

有鉴于此,亟需提供一种进一步改良的隔热件,用以改善前述隔热件9所具有的「隔热效果不佳」与「体积过大」等缺点,以便于使用者通过该隔热件拿取盛装高温内容物的容器,同时降低业者提供该隔热件所需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隔热件,该隔热件在未使用状态下,该隔热条呈平面状,具有缩小隔热件的整体体积的功效。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隔热件,该隔热件包含一个片体,该片体间隔开设数条裁切线,具有提升隔热件的隔热效果的功效。

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隔热件,利用该片体被套入一个容器时,该片体将会受到该容器的外周面所顶撑,使该片体形成数个气体隔热孔,具有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的功效。

为达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包含有:

一种隔热件,包含:一个片体,该片体具有相互垂直的一个第一方向及一个第二方向,该片体能够环绕该第二方向形成一个环状结构,该片体沿该第二方向开设数条裁切线,且所述裁切线于该第一方向上形成间隔设置,各该裁切线包含数条贯穿该片体的切断线,所述切断线于该第二方向上形成间隔设置。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隔热件,其中一个裁切线的一个切断线的二侧分别连接一个预折线,该预折线沿该第一方向朝该片体二侧延伸。

如上所述的隔热件,其中,该片体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用以套设于一个容器外部,该环状结构具有一个第一状态及一个第二状态,该环状结构于该第一状态下具有一个第一周长,该环状结构于该第二状态下具有一个第二周长,该第一周长小于该容器的外周面的周长,该第二周长等于该容器的外周面的周长,且该容器的外周面能够顶撑该片体使该环状结构由该第一状态转变为该第二状态,该环状结构于该第二状态下,该切断线二侧所连接的预折线能够分别产生弯折,以在该片体上形成折线,该折线沿该第一方向朝该片体二侧延伸。

如上所述的隔热件,其中,所述数个裁切线分别平行于该第二方向开设。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隔热件,其中,该切断线包含沿该第二方向排列的一个第一区段,且该第一区段的二端分别连接一个第二区段,该第二区段沿该第一方向朝该片体的一侧延伸。

如上所述的隔热件,其中,该片体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用以套设于一个容器外部,该环状结构具有一个第一状态及一个第二状态,该环状结构于该第一状态下具有一个第一周长,该环状结构于该第二状态下具有一个第二周长,该第一周长小于该容器的外周面的周长,该第二周长等于该容器的外周面的周长,且该容器的外周面能够顶撑该片体使该环状结构由该第一状态转变为该第二状态,该环状结构于该第二状态下,该隔热条将沿该第二区段形成弯折,以在该片体上形成沿该第一方向朝该片体二侧延伸的折线。

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其中二个相邻的裁切线的切断线于该第一方向上形成错位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其中一个裁切线的一个切断线在该第一方向上与相邻的另一个裁切线的一个切断线重叠,所述重叠的二个切断线于该第二方向上开设于不同位置,使得该二个切断线形成可重叠的错位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其中二个相邻的裁切线在该片体上界定一个隔热条,该隔热条于该第二方向上的二侧分别形成一个圆角。

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其中,各该裁切线的数条切断线中,连通该片体于该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切断线具有一个第一长度,连通该片体于该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切断线具有一个第二长度,该第一长度大于该第二长度。

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其中,该片体于该第一方向上的二侧分别设有一个结合部,该片体的数条裁切线开设于该二结合部之间,该二结合部能够相互结合。

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其中,该片体于该二结合部之间另设有一个间隔部,所述裁切线开设于该间隔部与各该结合部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其中,该片体的二个相邻的裁切线于该第一方向上具有一个间距,该片体的任二个相邻裁切线间之间距相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其中,该片体具有平行该第二方向的一个轴线,该片体的二个相邻的裁切线于该第一方向上具有一个间距,该片体的任二个相邻裁切线间之间距由该轴线分别朝向该结合部递增或递减。

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其中,该片体的二个结合部涂布粘剂,以供该二个结合部对接并相互粘合,使该片体形成一个环状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其中,该片体的其中一个结合部设有一个扣件,且该片体的另一个结合部设有一个榫孔,该扣件能够对应穿过并结合于该榫孔,使该片体形成一个环状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其中,该片体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用以套设于一个容器外部,该环状结构具有一个第一状态及一个第二状态,该环状结构于该第一状态下具有一个第一周长,该环状结构于该第二状态下具有一个第二周长,该第一周长小于该容器的外周面的周长,该第二周长等于该容器的外周面的周长,且该容器的外周面能够顶撑该片体使该环状结构由该第一状态转变为该第二状态。

其中二相邻的裁切线在该片体上界定一个隔热条,该环状结构于该第二状态下,该隔热条与其中一个裁切线的一个切断线连接的部分形成一个凸肋,该凸肋与该容器的外周面形成一个距离,该隔热条与该裁切线的二个相邻切断线之间隔部位连接的部分形成一个拉引肋,该拉引肋能够抵接该容器的外周面。

其中一个隔热条的一个凸肋于该第一方向上与相邻的另一个隔热条的一个拉引肋相对位,使得该凸肋与该拉引肋之间形成一个气体隔热孔,该气体隔热孔穿透该片体且连通该容器的外周面的贯孔。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隔热件包含一个片体,该片体能够形成一个环状结构,该环状结构具有一个第一状态,使该片体形成一个平整片状结构,以达成上述缩小隔热件的整体体积的功效。另一方面,该片体间隔开设数条裁切线,各该裁切线包含数条间隔设置且贯穿该片体的切断线,利用二个相邻的裁切线在该隔热件的片体上界定出一个隔热条,当该片体被套入一个容器时,该片体将会受到该容器的外周面所顶撑,迫使该环状结构由该第一状态转变为一个第二状态,使该隔热条形成数个凸肋与数个拉引肋,且该片体的其中一个隔热条的凸肋与另一个隔热条的拉引肋之间形成数个气体隔热孔,以达成前述提升隔热效果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现有隔热件的外观图。

图2是另一种现有隔热件的使用状态图。

图3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另一实施态样的外观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形成第一状态的使用情形图。

图4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结合于一容器并形成第二状态的使用情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片体结合于一容器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沿一纵向方向结合于一盒状容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沿一横向方向结合于一盒状容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结合于一容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片体于一第一状态的局部外观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片体于一第二状态的局部外观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片体结合于一容器的放大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另一实施态样的片体于一第一状态的局部外观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片体形成一环状结构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片体所开设的数条裁切线沿一轴线对称形成不等间距并的外观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片体所开设的数条裁切线形成不等间距的另一态样的外观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合部设有扣合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通过结合部连续连接的外观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连续连接的外观示意图。

图21是利用一胶带将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的片体二侧相互结合的使用情形示意图。

〔本发明〕

1片体

1a预撕线1b裁切面

11结合部111扣件

112榫孔

12裁切线121切断线

121a第一区段121b第二区段

13隔热条13a凸肋

13b拉引肋131圆角

14预折线14’折线

15间隔部

2气体隔热孔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θ夹角

c1容器c2盒状容器

l纵向方向w横向方向

h间距a轴线

t胶带

h1第一长度h2第二长度

〔现有技术〕

9隔热件

91隔热层92表面层

c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3a所示,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隔热件,包含一片体1,该片体1可以由纸类、塑性材料或其它具有韧性的材质制成。该片体1具有相互垂直的一第一方向x及一第二方向y,该片体1于该第一方向x上的二侧能够相互结合,使该片体1能够环绕该第二方向y形成一环状结构,换而言之,该片体1能够以该第二方向y作为轴心弯折为圈状,使该片体1形成所述环状结构。该片体沿该第二方向y开设数条裁切线12,且所述裁切线12于该第一方向x上形成间隔设置。各该裁切线12均包含数条贯穿该片体1的切断线121,所述数条切断线121呈非连续,也即,各该切断线121之间并不相互连接,且所述切断线121于该第二方向y上形成间隔设置。其中,任二相邻的裁切线12的切断线121可以于该第一方向x上形成错位设置。

上述裁切线12于该第一方向x上形成间隔设置,因此二相邻的裁切线12可以在该片体1上界定出一隔热条13,该隔热条13呈平面状,且该隔热条13于该第二方向y上的二侧可以分别形成一圆角131(roundangle)。换而言之,二相邻的隔热条13由一裁切线12予以区隔,由于各该裁切线12所包含的数条切断线121于该第二方向y上形成间隔设置,因此该二相邻的隔热条13可以借助该裁切线12的各切断线121间隔的部位以相互连接,使得二相邻的隔热条13不会彼此分离。

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数个裁切线12可以分别平行于该第二方向y开设,换而言之,各该裁切线12所包含的数条切断线121均平行于该第二方向y,然而,请另参照图3b所示,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隔热件的另一实施态样,在本实施形态当中,该片体1于该第二方向y上的二侧可以形成弯弧状,因此,所述数个裁切线12可以不平行于该第二方向y开设,也即,该裁切线12可以与该第二方向y形成一夹角θ,且任二裁切线12与该第二方向y所形成的夹角θ可以不同。据此,各该裁切线12所包含的数条切断线121可以不平行于该第二方向y,本发明所述的「数个裁切线12分别沿该第二方向y开设」,是指该裁切线12与该第二方向y所形成的夹角θ小于45°,本发明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均可理解实施。

请参照图4a所示,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隔热件的使用情形图。该隔热件实际使用时,可以利用胶带或订书针将该片体1于该第一方向x上的二侧相互结合,使该片体1形成一环状结构;但是,在本实施例当中,该片体1于该第一方向x上的二侧分别设有一结合部11,该片体1的数条裁切线12开设于该二结合部11之间,该结合部11供涂布粘剂,故该二结合部11能够对接并相互粘合,使该片体1形成一环状结构。藉此,该片体1可以套设于一容器c1外部,该容器c1可以为筒状容器(例如:杯子),且该容器c1的外表面可以沿一纵向方向l形成扩径,使该容器c1的外周面的最小外径可以小于等于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的内径,而该容器c1的外周面的最大外径可以大于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的内径。因此,该片体1可以自该容器c1的外周面的最小外径处套设于该容器c1外部,请一并参照图4b所示,由于该容器c1的外表面沿该纵向方向l形成扩径,且该容器c1的最大外径大于该片体1的内径,故当该片体1沿着该纵向方向l套入该容器c1时,该容器c1的外周面于形成最大外径的位置具有一周长,该容器c1的外周面的周长将大于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的周长,该片体1将会受到该容器c1的外周面所顶撑,使该片体1包覆并定位于该容器c1外部。

详而言之,该片体1环绕该第二方向y以形成该环状结构,该环状结构具有一第一状态及一第二状态。如图4a所示,该环状结构尚未受到该容器c1的外周面所顶撑时形成该第一状态,该环状结构于该第一状态下具有一第一周长,该第一周长小于该容器c1的外周面的周长。据此,如图4b所示,将该片体1沿着该纵向方向l套入该容器c1时,该片体1将会受到该容器c1的外周面所顶撑,使该环状结构由该第一状态转变为该第二状态,该环状结构于该第二状态下具有一第二周长,该第二周长等于该容器c1的外周面的周长。

此时,当该环状结构转变为该第二状态后,由于该片体1开设数条裁切线12,因此该隔热条13与该切断线121连接的部分承受到该容器c1的外周面顶撑的力量所影响,将会朝向远离该容器c1的方向偏转,进而形成立起的一凸肋13a。相对地,该隔热条13未与该切断线121连接的部分(即该隔热条13与一裁切线12的二相邻切断线121之间隔部位连接的部分)将会形成一拉引肋13b,该拉引肋13b可以抵接该容器c1的外周面。所述切断线121于该第二方向y上形成间隔设置,因此该凸肋13a与该拉引肋13b将会交错形成于该隔热条13,使该隔热条13形成立体波折状。

更详而言之,请一并参照图5所示,该凸肋13a可以与该容器c1的外周面形成一距离d,且由于二相邻的裁切线12的切断线121于该第一方向x上形成错位设置,因此其中一隔热条13的一凸肋13a可以于该第一方向x与相邻的另一隔热条13的一拉引肋13b相对位,使得该凸肋13a与该拉引肋13b之间形成一气体隔热孔2,因此该隔热条13的凸肋13a与该另一隔热条13的拉引肋13b之间将形成数个气体隔热孔2,所述气体隔热孔2是穿透该片体1且连通该容器c1的外周面的贯孔。

其中,由于该隔热条13承受该容器c1的外周面顶撑的力量,因此在牛顿第三定律的作用下,该隔热条13将产生一反作用力使形成于该隔热条13的拉引肋13b确实抵接于该容器c1的外周面,以确保该片体1稳固包覆固定于该容器c1外部。该隔热条13的凸肋13a远离该容器c1的端部可供使用者握持,由于该片体1包含数个隔热条13,且各该隔热条13分别形成数个凸肋13a,因此当使用者握持该片体1时,所述隔热条13所形成的凸肋13a能够有效分担使用者手部所施加的压力,以避免该隔热条13产生过度形变,确保该片体1与该容器c1之间仅通过该隔热条13的拉引肋13b相连接。另一方面,由于该隔热条13于该第二方向y上的二侧分别形成一圆角131,该圆角131能够避免使用者欲握持该片体1时动作速度过快可能为该片体1的侧缘刮伤的风险。

由此可知,请续参照图3a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隔热件在未使用状态下,该隔热条13呈平面状,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形成该第一状态,使该片体1形成一平整片状结构,相较前述现有隔热件9的隔热层91呈波浪状,使该隔热层91具有较大的厚度,造成该隔热件9的整体体积较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隔热件的片体1形成平整片状结构,因而具有较小的厚度,确实具有缩小隔热件的整体体积的功效。藉此,该隔热件在备用状态或运输状态下所占用材积能够有效缩减,以降低该隔热件所需耗费的储放成本或运输成本。

再者,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隔热件借助在该片体1上沿该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数条裁切线12,且各该裁切线12均包含数条贯穿该片体1的切断线121,所述切断线121于该第二方向y上形成间隔设置,即可利用二相邻的裁切线12可以在该片体1上界定出该隔热条13。当该片体1被套入该容器c1时,由于该容器c1的外径大于该片体1的内径,因此该容器c1的外周面的周长将大于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于该第一状态下所具有的第一周长,该片体1将会受到该容器c1的外周面所顶撑,迫使该环状结构由该第一状态转变为该第二状态,使该隔热条13形成数个交错形成的凸肋13a与拉引肋13b,该凸肋13a与该容器c1的外周面形成一距离d,该拉引肋13b则可以抵接该容器c1的外周面,使该片体1与该容器c1的外周面形成点接触。据此,相较前述现有隔热件9通过波浪状的隔热层91与该容器c之间形成长条状接触,导致该隔热件9与该容器c间的接触面积较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隔热件的片体1与该容器c1的外周面形成点接触,能够有效缩小该片体1与该容器c1间的接触面积,以大幅降低该容器c的内容物所具有的高温传导至该片体1的速率,确实具有提升隔热效果的功效。

此外,在本实施例当中,该片体1可以采用纸类或塑性材料制作,且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于该第二状态下,该片体1的其中一隔热条13的凸肋13a与另一隔热条13的拉引肋13b之间形成数个气体隔热孔2,因此该隔热件的片体1包含数个气体隔热孔2,所述气体隔热孔2分布于该片体1,且该气体隔热孔2是穿透该片体1且连通该容器c1的外周面的贯孔,使该气体隔热孔2当中存在空气。由于空气的导热是数(约0.024w/mk)较纸类或塑性材料的导热是数(约0.05w/mk)为低,因此相较前述现有隔热件9为使用者握持时,该容器c的内容物所具有的高温能够通过该隔热层91传导至该隔热件9的表面层9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隔热件借助于该片体1形成数个气体隔热孔2,可以利用该气体隔热孔2当中的空气有效减缓热能于该片体1传导的速度,确实具有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的功效。

注意到,在本实施例当中,通过使二相邻的裁切线12的切断线121于该第一方向x上形成错位设置,以令其中一隔热条13的凸肋13a可以于该第一方向x与相邻的另一隔热条13的拉引肋13b相对位,使该二隔热条13之间形成数个气体隔热孔2。其中,该二相邻的裁切线12的切断线121可以于该第一方向x上形成可重叠的错位设置,也即,其中一裁切线12的一切断线121在该第一方向x上与相邻的另一裁切线12的一切断线121重叠,所述重叠的二切断线121于该第二方向y上开设于不同位置,使得该二切断线121形成可重叠的错位设置。但是,该二相邻的裁切线12的切断线121也可以于该第一方向x上形成不可重叠的错位设置,也即,其中一裁切线12的一切断线121在该第一方向x上与相邻的另一裁切线12的一切断线121不重叠,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然而,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当中,二相邻的裁切线12的切断线121可以于该第一方向x上形成对位设置,并且设计使该二相邻的裁切线12的切断线121具有不同的长度或形状,藉此,仍然可以在二相邻的隔热条13之间形成上述数个气体隔热孔2,故该片体1上二相邻的裁切线12的切断线121可以于该第一方向x上形成错位或对位设置,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

请参照图6所示,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隔热件的另一使用情形图。该隔热件除了可以使用于上述容器c1外,也可被使用于一盒状容器c2(例如:便当盒)。该盒状容器c2具有相互垂直的一纵向方向l与一横向方向w,且该盒状容器c2在该横向方向w上的宽度小于其在该纵向方向l上的长度。据此,该盒状容器c2的外周面在该横向方向w上的周长小于其在该纵向方向l上周长,且该盒状容器c2的外周面在该横向方向w上的周长可以小于等于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的第一周长,而该盒状容器c2的外周面在该纵向方向l上周长可以大于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的第一周长。因此,该隔热件的片体1可以沿该纵向方向l套设于该盒状容器c2外部,由于该盒状容器c2的外周面在该横向方向w上的周长小于等于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的第一周长,因此该盒状容器c2的外周面不会顶撑该片体1,该环状结构可以保持在该第一状态,使该片体1维持为平整片状结构,以利于堆叠收纳该盒状容器c2。

请一并参照图7所示,若该盒状容器c2须通过微波炉等加热装置加热处理,可以先将该片体1自该盒状容器c2取下,并且待该盒状容器c2被加热处理完成后,沿该横向方向w将该片体1套设于该盒状容器c2外部,由于该盒状容器c2的外周面在该纵向方向l上的周长大于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的第一周长,因此该盒状容器c2的外周面将顶撑该片体1,使该环状结构由该第一状态转变为该第二状态,进而促使该隔热条13形成立体波折状。藉此,虽然该盒状容器c2经过加热处理后可能具有高温,使用者仍然能够通过握持该隔热条13的凸肋13a远离该盒状容器c2的端部,以如常拿取该盒状容器c2。

请参照图8所示,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隔热件,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异的处在于:该片体1另设有数条预折线14,更详而言之,任一裁切线12的一切断线121的二侧分别连接一预折线14,该预折线14沿该第一方向x朝该片体1二侧延伸,且该预折线14较佳沿该第一方向x延伸至于该第一方向x上与该裁切线12相邻的其它裁切线12。藉此,请一并参照图9所示,当该片体1被套设于一容器c1外部且受到该容器c1的外周面所顶撑时,由于该切断线121二侧所连接的预折线14能够分别产生弯折以在该片体1上形成折线14’,该折线14’沿该第一方向x朝该片体1二侧延伸,可用以辅助该隔热条13形成上述凸肋13a与拉引肋13b,以便在该凸肋13a与该拉引肋13b之间形成上述气体隔热孔2,进而使该隔热条13迅速形成预定形状。借助设置该预折线14能够使该隔热条13更容易形成该凸肋13a与拉引肋13b,以增进该片体1的结构强度,并且在该片体1被撑开或拉开时,让作用于该片体1上的力量沿着所述折线14’平均传导,能够使该片体1均匀展开以转变为该第二状态,有效提升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隔热件的使用便利性。

再者,请续参照图8及9所示,各该裁切线12的数条切断线121中,连通该片体1于该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的切断线121具有一第一长度h1,连通该片体1于该第二方向y上的另一侧的切断线121具有一第二长度h2,该第一长度h1较佳大于该第二长度h2。藉此,当该片体1沿着该纵向方向l套入该容器c1时,该片体1受到顶撑于该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所形成的开口将大于该片体1于该第二方向y上的另一侧所形成的开口,换而言之,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受到顶撑时将于该第二方向y上的二侧形成大小不同的开口,让使用者容易通过该片体1于该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所形成的开口将其套入该容器c1,以进一步增加该第二实施例的隔热件的使用便利性。

请参照图10所示,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隔热件的片体1局部示意图,相较该第一与第二实施例的各该裁切线12所包含的数条切断线121均为直线,在本实施例当中,该切断线121包含沿该第二方向y排列的一第一区段121a,该第一区段121a可以平行于该第二方向y,且该第一区段121a的二端分别连接一第二区段121b,该第二区段121b可以沿该第一方向x朝该片体1的一侧延伸。藉此,由该第一区段121a与该二第二区段121b所共同组成的切断线121可以形成鳞片状结构。

请一并参照图11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隔热件实际使用时,该片体1于该第一方向x上的二侧同样能够相互结合使该片体1形成一环状结构。当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受到容器的外周面顶撑时,该隔热条13与该切断线121连接的部分承受顶撑的力量所影响,将会朝向远离容器的方向偏转,此时,由于该切断线121包含该第一区段121a及连接于该第一区段121a二端的二第二区段121b,该第二区段121b沿该第一方向x延伸,因此该二第二区段121b可以提供导引力量使该隔热条13形成弯折,换而言之,该隔热条13将沿该第二区段121b形成弯折,以在该片体1上形成沿该第一方向x朝该片体1二侧延伸的折线14’,该折线14’可用以辅助该隔热条13形成上述凸肋13a与拉引肋13b,以便在该凸肋13a与该拉引肋13b之间形成上述气体隔热孔2,进而使该隔热条13迅速形成预定形状。

此外,请参照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该切断线121包含该第一区段121a及连接于该第一区段121a二端的二第二区段121b,所述二第二区段121b能够使该切断线121延伸,以等效增加该切断线121的长度。因此,当该第三实施例的隔热件的片体1套入该容器c1时,由于该切断线121的长度增加,该隔热条13未与该切断线121连接的部分(即该隔热条13与一裁切线12的二相邻切断线121之间隔部位连接的部分)所形成的拉引肋13b的长度将会缩短,进而使该拉引肋13b与该容器c1的接触面积缩小;另一方面,该隔热条13与该切断线121连接的部分所形成的凸肋13a的长度将会增加,因此该凸肋13a与该容器c1外周面所形成的距离d’将大于该第一实施例的隔热件的凸肋13a与该容器c1的外周面所形成的距离d(如图5所示)。据此,该第三实施例的隔热件能够缩小该拉引肋13b与该容器c1的接触面积缩小,同时增加该凸肋13a与该容器c1的外周面所形成的距离d,以提升该凸肋13a与该拉引肋13b之间所形成的气体隔热孔2的大小,能够更佳地提升本实施例隔热件的隔热效果。

请参照图13所示,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隔热件的另一实施态样,该隔热条13于该第二方向y上的二侧同样可以分别形成一圆角131,该圆角131能够避免使用者欲握持该片体1时动作速度过快可能为该片体1的侧缘刮伤的风险。此外,该裁切线12的数条切断线121中,连通该片体1于该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的切断线121具有一第一长度h1,连通该片体1于该第二方向y上的另一侧的切断线121具有一第二长度h2,该第一长度h1同样较佳大于该第二长度h2,使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受到顶撑时将于该第二方向y上的二侧形成大小不同的开口,让使用者容易通过该片体1于该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所形成的开口将其套入该容器c1,以进一步增加该第三实施例的隔热件的使用便利性。

由此可知,在前述本发明第二及第三实施例当中,通过于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由该第一状态转变为该第二状态的过程中,在该片体1上形成沿该第一方向x朝该片体1二侧延伸的折线14’,所述折线14’分别连接于各该裁切线12的切断线121的二侧,可以让该片体1由该第一状态转变为该第二状态的过程更为顺畅,同时辅助该隔热条13形成上述凸肋13a与拉引肋13b,使该隔热条13迅速形成预定形状,具有增进该片体1的结构强度及提升本发明第二与第三实施例的隔热件的使用便利性等效果。

再者,在该第三实施例当中,是通过由上述第一区段121a与二第二区段121b所共同组成的切断线121来形成鳞片状结构,以在该片体1转变为第二状态时,于该片体1上形成沿该第一方向x延伸的折线14’。然而,该切断线121也可形成弯弧状或多角形以形成类似的鳞片状结构,换而言之,本发明各实施例的隔热件的切断线121可以视结构需求而设计为直线或各式非直线的形状,因此本发明并不以前述实施例中所揭示的切断线121态样为限。

请参照图14所示,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隔热件,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异的处在于:该片体1于该二结合部11之间另设有一间隔部15,该间隔部15上不开设该裁切线12。换而言之,所述裁切线12开设于该间隔部15与各该结合部11之间。请一并参照图15所示,当该二结合部11能够相互结合使该片体1形成一环状结构时,该间隔部15与该二结合部11可以形成于该环状结构上成相对的位置,借助设置该间隔部15,可以避免该片体1因连续开设该裁切线12而对其结构强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此外,该片体1于该间隔部15与该二结合部11的位置均为连续平面,无法受上述容器c1或盒状容器c2的顶撑而变形,因此该第三实施例的隔热件能够使该间隔部15与各该结合部11之间承受该容器c1或盒状容器c2的外周面顶撑的力量更集中,具有进一步使该隔热条13更容易形成该凸肋13a与拉引肋13b的效果且借助该间隔15部分散该片体1所承受的力量,也可以保护该隔热条13,避免其产生断裂情形。

请参照图16所示,该片体1的二相邻的裁切线12于该第一方向x上具有一间距h,虽然在前述第一、第二、第三与第四实施例中,该片体1的任二相邻裁切线12间之间距h均相等,使该片体1上所开设的数条裁切线12形成等间距设置,然而,该片体1上所开设的数条裁切线12也可形成不等间距。详而言之,如图16所示,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该片体1具有平行该第二方向y的一轴线a,该片体1接近该轴线a的二相邻裁切线12间之间距h可以大于该片体1远离该轴线a的二相邻裁切线12间之间距h,换而言之,该片体1的二相邻的裁切线12于该第一方向x上具有一间距h,且该片体1的任二相邻裁切线12间之间距h可以由该轴线a分别朝向该二结合部11递减。除此的外,该片体1可以在该轴线a的位置设置如前述第四实施例之间隔部15,以在使用者在拉开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时,让该片体1所承受的力量可以更平均地通过该间隔部15分散,并使该片体1相对该轴线a对称地展开,藉此,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热件可以带来更均匀地隔热效果,同时兼具更美观的外型。

除此的外,请参照图17所示,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该片体1同样具有平行该第二方向y的一轴线a,但是,该片体1的任二相邻裁切线12间之间距h可以由该轴线a分别朝向该片体1的二结合部11递增。通过设计使该片体1上所开设的数条裁切线12形成不等间距,除了能够辅助该隔热条13形成上述凸肋13a与拉引肋13b外,还可以使该片体1的各隔热条13的凸肋13a远离容器的端部自然形成一弧度,进而让使用者握持该片体1的姿势更为轻松。

请参照图18所示,尽管在前述第一、第二、第三与第四实施例中,该片体1的二结合部11涂布粘剂以通过粘接方式相互连粘合,使该片体1形成一环状结构,但是,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当中,该片体1的二结合部11可以分别设置一扣件111及一榫孔112,该扣件111能够对应穿过并结合于该榫孔112,使该二结合部11能够通过扣合方式以相互结合。据此,本发明各实施例的隔热件的二结合部11可以通过粘合或扣合等方式以相互结合,且该二结合部11也可通过钉合、热熔接合或其它现有结合固定方式以相互结合;或者,该片体1也可省略设置该二结合部11,直接采用胶带或订书针将该片体1于该第一方向x上的二侧相互结合,同样能够使该片体1形成一环状结构,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19所示,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当中,该隔热件可以利用连续方式生产。更详而言之,本发明各实施例的隔热件在生产过程中,相邻的二隔热件的片体1通过该结合部11以相互连接,且该隔热件的片体1之间可以设有一预撕线1a。借此,数个隔热件的片体1可以依序连接形成卷筒状或层叠状,以在该隔热件生产出货时便于收纳或运送。当使用者需使用该隔热件时,仅需沿着该预撕线1a将其中一隔热件的片体1撕下,以取得单一隔热件,并且将该片体1的二结合部11相互结合使该片体1形成一环状结构,即可以实际使用该隔热件。

或者,请参照图20所示,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当中,该隔热件可以利用连续方式生产,且该片体1可省略设置该二结合部11,使数个隔热件的片体1形成连续排列。据此,使用者可以视使用需求裁切任意长度的一片体1,该片体1经裁切所形成的裁切面1b即位于该片体1的二侧,因此直接采用胶带或订书针将该片体1二侧的裁切面1b相互结合,即可使该片体1形成一环状结构以实际使用该隔热件。举例而言,请一并参照图21所示,使用者可以利用一胶带t将该片体1二侧相互结合,使该片体1形成所述环状结构。

据由前述结构,本发明第一、第二、第三与第四实施例的隔热件的主要特点在于:

通过提供包含一片体1的隔热件,该片体1具有相互垂直的一第一方向x及一第二方向y,该片体1于该第一方向x上的二侧分别形成一结合部11,该片体1于该二结合部11之间开设数条裁切线12,所述裁切线分别沿该第二方向y开设,且所述裁切线12于该第一方向x上形成间隔设置,各该裁切线12包含数条贯穿该片体1的切断线121,所述切断线121于该第二方向y上形成间隔设置,即可利用二相邻的裁切线12在该片体1上界定出一隔热条13。藉此,该二结合部11能够相互结合使该片体1形成一环状结构,当该片体1被套入一容器时,若该容器的外周面的周长大于该片体1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的周长,该片体1将会受到该容器的外周面所顶撑,使该隔热条13形成上述凸肋13a与拉引肋13b,该凸肋13a与该容器的外周面形成一距离d,该拉引肋13b则抵接该容器的外周面,使该片体1与该容器的外周面形成点接触。

由此可知,本发明各实施例的隔热件在未使用状态下,该隔热条13呈平面状,使该片体1形成一平整片状结构,换而言之,该片体1具有较小的厚度,确实具有缩小隔热件的整体体积的功效。

再者,本发明各实施例的隔热件能够利用该片体1的隔热条13的拉引肋13b与该容器的外周面形成点接触,能够有效缩小该片体1与该容器间的接触面积,以大幅降低该容器的内容物所具有的高温传导至该片体1的速率,确实具有提升隔热效果的功效。

此外,该片体1的其中一隔热条13的凸肋13a与另一隔热条13的拉引肋13b之间形成数个气体隔热孔2,因此本发明各实施例的隔热件借助提供数个气体隔热孔2,所述气体隔热孔2分布于该片体1,且该气体隔热孔2是穿透该片体1且连通该容器的外周面的贯孔,使该气体隔热孔2当中存在空气,即可利用该气体隔热孔2当中的空气有效减缓热能于该片体1传导的速度,确实具有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隔热件确可达到提升隔热件的隔热效果以及缩小隔热件的整体体积等功效,以便于使用者通过该隔热件拿取盛装高温内容物的容器,同时降低业者提供该隔热件所需的成本。

虽然本发明已利用上述实施例揭示,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内,相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更动与修改仍属本发明所保护的技术范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