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板结构及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70944发布日期:2021-01-23 05:14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隔板结构及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隔板结构及包装盒,特别关于一种可在包装盒中分隔出多个空间的隔板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现今市面上不论是何种产品都需要利用到包装盒,包装盒能将产品包装于其中,便于运送及储藏。为了适用于不同的产品,此类包装盒在其内部结构上,通常会分隔为不同的隔间。而其内部隔间的设置,通常是使用多个不同的纸板进行粘合或者是卡接,来分隔包装盒内部空间。
[0003]
然而,因为内部隔间是以多个不同的纸板粘合或卡接所形成的,不仅使得组装步骤较费时、费工,在操作上也不方便,操作人员无法使用单手将所有纸板从包装盒取出或放入包装盒。
[0004]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容易操作且组装步骤简单的隔板结构,用于包装盒,能分隔包装盒内的空间,进而可用来放置不同的产品或可将产品堆栈整齐,以妥善利用空间,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容易操作且组装步骤简单的隔板结构,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隔板结构包括一体成形的本体,不仅组装步骤简单,操作人员也可用单手移动整个隔板结构。另外,借由隔板结构的本体及分隔板的设计,可分隔包装盒内的空间,以对应不同的产品来调整包装盒内的空间,进而提高包装盒内的空间利用性。
[0006]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隔板结构用于一包装盒。隔板结构包括一本体以及多个分隔板。本体包括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一第三侧板及一第四侧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依序排列且彼此可折叠地连接。第一侧板具有一插接部,插接部设置于第一侧板远离第二侧板的一侧。第四侧板具有一插孔,插孔设置于第四侧板远离第三侧板的一侧。第一侧板的插接部对应地扣合于第四侧板的插孔内以形成一围边空间。并且,第二侧板及第四侧板分别具有位置互相对应的多个预切部。各分隔板的一侧具有二插槽部,各分隔板的该多个插槽部的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二侧板及第四侧板的该多个预切部的位置,用以将该多个分隔板插设于第二侧板及第四侧板以将围边空间分隔为多个隔间。
[0007]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的折叠连接处,第一侧板及/或第二侧板凸设有至少一第一缓冲部。
[0008]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二侧板与第三侧板的折叠连接处,第二侧板及/或第三侧板凸设有至少一第二缓冲部。
[0009]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的折叠连接处,第三侧板及/或第四侧板凸设有至少一第三缓冲部。
[001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一侧板与第四侧板的交界处,第四侧板凸设有至少
一第四缓冲部。
[0011]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的折叠连接处,第二侧板凸设有二个第一缓冲部,第一侧板凸设有一个第一缓冲部且位于凸设自第二侧板的该多个第一缓冲部之间。
[001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二侧板与第三侧板的折叠连接处,第二侧板凸设有二个第二缓冲部,第三侧板凸设有一个第二缓冲部且位于凸设自第二侧板的该多个第二缓冲部之间。
[0013]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的折叠连接处,第四侧板凸设有二个第三缓冲部,第三侧板凸设有一个第三缓冲部且位于凸设自第四侧板的该多个第三缓冲部之间。
[0014]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本体是由单一板材折叠而成。
[0015]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装盒,该包装盒包括一外盒以及以上任一实施例的隔板结构,隔板结构设置于外盒中。
[0016]
承上所述,本发明的隔板结构包括一体成型的本体以及多个分隔板,不仅组装步骤简单,操作人员也可用单手移动整个隔板结构。另外,借由隔板结构的本体及分隔板的设计,可妥善的分隔包装盒内的空间,以对应不同的产品来调整包装盒内的空间,进而提高包装盒内的空间利用性。
附图说明
[0017]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0018]
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隔板结构的本体的平面示意图。
[0019]
图1b为图1a的本体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0020]
图1c为图1b的本体完成折叠后的外观示意图。
[0021]
图1d为图1c的本体与分隔板配合的外观示意图。
[0022]
图2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隔板结构的本体的平面示意图。
[0023]
图2b为图2a的本体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0024]
图2c为图2b的本体完成折叠后的外观示意图。
[0025]
图2d为图2c的本体与分隔板配合的外观示意图。
[0026]
图3a为本发明包装盒的外观示意图。
[0027]
图3b为图3a的包装盒的外盒与隔板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0028]
图3c为图3a的包装盒的上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隔板结构及包装盒,其中相同的组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0030]
请参照图1a至图1d,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隔板结构的本体的平面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本体的折叠状态示意图。图1c为图1b的本体完成折叠后的外观示意图。图1d为图1c的本体与分隔板配合的外观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d所示,隔板结构1包括一
本体11以及多个分隔板12。
[0031]
如图1a所示,本体11的各组件可以是用粘附或其他方式依序连接在一起或是由单一板材折叠而成。本体11包括一第一侧板111、一第二侧板112、一第三侧板113及一第四侧板114。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第三侧板113及第四侧板114依序排列且彼此可折叠地连接。第一侧板111具有一插接部1111,插接部1111设置于第一侧板111远离第二侧板112的一侧。第四侧板114具有一插孔1141,插孔1141设置于第四侧板114远离第三侧板113的一侧。详细而言,如图1a所示,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第三侧板113及一第四侧板114依序排列,第一侧板111与第二侧板112可折叠地连接,第二侧板112与第三侧板113及第一侧板111可折叠地连接且位于第三侧板113及第一侧板111之间,第三侧板113与第四侧板114及第二侧板112可折叠地连接且位于第四侧板114及第二侧板112之间。
[0032]
折叠时,将第一侧板111的插接部1111对应地扣合于第四侧板114的插孔1141内以形成一围边空间s(如图1c所示)。详细而言,如图1a所示,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第三侧板113及第四侧板114可以用粘附或其他方式依序连接在一起或是由单一板材构成。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第三侧板113及第四侧板114借由折线作结构区分,第一侧板111与第二侧板112的折叠连接处以第一折线115表示,第二侧板112与第三侧板113的折叠连接处以第二折线116表示,第三侧板113与第四侧板114的折叠连接处以第三折线117表示。当欲将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第三侧板113及第四侧板114折叠而成为本体11时,沿着第一折线115、第二折线116及第三折线117进行折叠(如图1b所示)。接着,将插接部1111沿箭头l1方向插入插孔1141中以形成一围边空间s,最后,将第四侧板114沿插孔1141附近的虚线往第一侧板111的方向进行折叠,进而完成本体11的折叠(如图1c所示)。特别地,图中虽显示插接部1111插入插孔1141后,凸出于第四侧板114,然而,也可将其折叠以使其平行于第四侧板114,而使其不凸出第四侧板114,于此不作限制。折叠后的本体11外表面的凸出结构可用来缓冲,详细描述如后。另外,于此虽然是以插接部1111及插孔1141各有一个为例用以说明,然而,插接部1111及插孔1141的数目可依用户需求、隔板结构1的设计或强度上的考虑进行调整,于此不作限制。
[0033]
请再参照图1a及图1d,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侧板112及第四侧板114分别具有位置互相对应的多个预切部118。各分隔板12的一侧具有二插槽部121,各分隔板12的该多个插槽部121的位置分别对应第二侧板112及第四侧板114的该多个预切部118的位置,用以将该多个分隔板12插设于第二侧板112及第四侧板114以将围边空间s分隔为多个隔间p(如图1c、1d所示)。举例而言,如图1a所示,第二侧板112及第四侧板114各具有四个预切部118,且位于同一侧(如图面所示朝上的那一侧),于折叠后,如图1d所示,第二侧板112及第四侧板114的预切部118的位置互相对应。各分隔板12的一侧具有二插槽部121,将插槽部121的位置与第二侧板112及第四侧板114的预切部118的位置互相对应,可将四个分隔板12插设于第二侧板112及第四侧板114,以使围边空间s(折叠后的本体11内的空间)形成五个隔间p。特别地,预切部118、分隔板12的数量,可依所欲分隔的隔间p的数量进行调整,于此不作限制。另外,因分隔板12的插槽部121的位置对应于第二侧板112及第四侧板114的预切部118的位置,故分隔板12的宽度大于第一侧板111及第三侧板113,在分隔板12插设于第二侧板112及第四侧板114时,会凸出于第二侧板112及第四侧板114(如图1d所示),此凸出的结构可用来缓冲,详细描述如后。
[0034]
请参照图2a至图2d,图2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隔板结构的本体的平面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本体的折叠状态示意图。图2c为图2b的本体完成折叠后的外观示意图。图2d为图2c的本体与分隔板配合的外观示意图。
[0035]
在本实施例中,隔板结构1

包括一本体11

以及多个分隔板12。如图1a所示,本体11

的各组件可以是用粘附或其他方式依序连接在一起或是由单一板材折叠而成。本体11

包括一第一侧板111

、一第二侧板112

、一第三侧板113

及一第四侧板114

。第一侧板111

、第二侧板112

、第三侧板113

及第四侧板114

依序排列且彼此可折叠地连接。第一侧板111

具有一插接部1111

,插接部1111

设置于第一侧板111

远离第二侧板111

的一侧,第四侧板114

具有一插孔1141

,插孔1141

设置于第四侧板114

远离第三侧板113

的一侧。第一侧板111

的插接部1111

对应地扣合于第四侧板114

的插孔1141

内以形成一围边空间s。第一侧板111

与第二侧板112

的折叠连接处以第一折线115

表示,第二侧板112

与第三侧板113

的折叠连接处以第二折线116

表示,第三侧板113

与第四侧板114

的折叠连接处以第三折线117

表示。特别地,隔板结构1

与第一实施例的隔板结构1的结构、组件及功能大致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本体11

的缓冲结构。
[0036]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侧板111

与第二侧板112

的折叠连接处(如图2a的第一折线115

所示位置),第一侧板111

及/或第二侧板112

可凸设有至少一第一缓冲部b1。在第二侧板112

与第三侧板113

的折叠连接处(如图2a的第二折线116

所示位置),第二侧板112

及/或第三侧板113

可凸设有至少一第二缓冲部b2。在第三侧板113

与第四侧板114

的折叠连接处(如图2a的第三折线117

所示位置),第三侧板113

及/或第四侧板114

可凸设有至少一第三缓冲部b3。在第一侧板111

与第四侧板114

的交界处,第四侧板114

凸设有至少一第四缓冲部b4。于此,是以在第一侧板111

与第二侧板112

的折叠连接处(第一折线115

处)具有三个第一缓冲部b1、在第二侧板112

与第三侧板113

的折叠连接处(第二折线116

处)具有三个第二缓冲部b2、在第三侧板113

与第四侧板114

的折叠连接处(第三折线117

处)具有三个第二缓冲部b3及在第一侧板111

与第四侧板114

的交界处具有一个第四缓冲部b4为例用以说明,详细描述于后。
[0037]
举例而言,在第一侧板111

与第二侧板112

的折叠连接处(第一折线115

处),第二侧板112

凸设有二个第一缓冲部b1,第一侧板111

凸设有一个第一缓冲部b1且位于凸设自第二侧板112

的该多个第一缓冲部b1之间。在第二侧板112

与第三侧板113

的折叠连接处(第二折线116

处),第二侧板112凸设有二个第二缓冲部b2,第三侧板113

凸设有一个第二缓冲部b2且位于凸设自第二侧板112

的该多个第二缓冲部b2之间。在第三侧板113

与第四侧板114

的折叠连接处(第三折线117

处),第四侧板114

凸设有二个第三缓冲部b3,第三侧板113

凸设有一个第三缓冲部b3且位于凸设自第四侧板114

的该多个第三缓冲部b3之间。
[0038]
当欲将第一侧板111

、第二侧板112

、第三侧板113

及第四侧板114

折叠而成为本体11

时,沿着第一折线115

、第二折线116

及第三折线117

进行折叠(如图2b所示)。接着,将插接部1111

沿箭头l2方向插入插孔1141

中,而完成本体11

的折叠以形成一围边空间s(如图2c所示)。特别地,插接部1111

插入插孔1141

后,凸出于第四侧板114

;第四侧板114

与第一侧板111

交界处,于插接部1111

插入插孔1141

后,第四侧板114

的部分结构(第四缓冲部b4)凸出于第一侧板111

,第一侧板111

插接部1111

附近的结构则向外折叠,
抵靠第四缓冲部b4,以加强第四缓冲部b4的强度并避免影响围边空间s(本体11

内的空间);第一缓冲部b1、第二缓冲部b2、第三缓冲部b3也凸出于本体11

外表面。这些凸出于折叠后的本体11

外表面的结构,包括插接部1111

、第一缓冲部b1、第二缓冲部b2、第三缓冲部b3及第四缓冲部b4可用来提供缓冲的功能,以避免装设于本体11

内的产品受到碰撞而损坏。另外,插接部1111

、第一缓冲部b1、第二缓冲部b2、第三缓冲部b3及第四缓冲部b4凸出于折叠后的本体11

外表面的宽度及形状也可以依包装的产品类型或搭配的外盒进行调整,以提供良好的缓冲效果。再者,第一侧板111

插接部1111

附近的结构向外折叠,抵靠第四缓冲部b4,不仅可加强第四缓冲部b4的强度,更可避免影响围边空间s(本体11

内的空间)。
[0039]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侧板112

及第四侧板114

分别具有位置互相对应的多个预切部118

。各分隔板12的一侧具有二插槽部121,各分隔板12的该多个插槽部121的位置分别对应第二侧板112

及第四侧板114

的该多个预切部118

的位置,用以将该多个分隔板12插设于第二侧板112

及第四侧板114

以将围边空间s分隔为多个隔间p。举例而言,如图2a所示,第二侧板112

及第四侧板114

各具有四个预切部118

,且位于同一侧(如图面所示朝上的那一侧),于折叠后,如图2d所示,第二侧板112

及第四侧板114

的预切部118

的位置互相对应。分隔板12的一侧具有二插槽部121,将插槽部121与第二侧板112

及第四侧板114

的预切部118

对应设置,可将四个分隔板12插设于第二侧板112

及第四侧板114

,以使围边空间s分隔为五个隔间p。特别地,预切部118

、分隔板12的数量,可依使用者需求进行调整,于此不作限制。另外,因分隔板12的插槽部121的位置对应于第二侧板112

及第四侧板114

的预切部118

的位置,故分隔板12的宽度大于第一侧板111

及第三侧板113

,在分隔板12设置于第二侧板112

及第四侧板114

之间时,会凸出于第二侧板112

及第四侧板114

(如图2d所示),此凸出的结构也可用来缓冲,以避免装设于本体11

内的产品受到碰撞而损坏。
[0040]
请参照图3a至图3c,图3a为本发明包装盒的外观示意图。图3b为图3a的包装盒的外盒与隔板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3c为图3a的包装盒的上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包装盒100,包括一外盒2以及一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隔板结构1

,隔板结构1

设置于外盒2中。详细而言,如图3b所示,在隔板结构1

折叠设置成型后,将隔板结构1

放置于外盒2中(如图3a所示),此时,请同时参照图3a及图3c,凸出于本体11

外表面的结构,包括插接部1111

、第一缓冲部b1、第二缓冲部b2、第三缓冲部b3、第四缓冲部b4及分隔板12的部分结构,可用来将隔板结构1

紧密的固定于外盒2中,不仅可提供缓冲的功能,也可提供固定的功能,以避免装设于隔板结构1

内的产品受到碰撞而损坏。特别地,于此虽以隔板结构1

为例用以说明,然而,隔板结构1也可设置于外盒2中。
[0041]
请再参照图2a至图3b,用以说明包装盒100的设置过程。
[0042]
首先,如图2a所示,当欲将第一侧板111

、第二侧板112

、第三侧板113

及第四侧板114

折叠而成为本体11

时,先沿着第一折线115

、第二折线116

及第三折线117

进行折叠,使本体11

形成如图2b所示的折叠状态。接着,如图2b所示,将插接部1111

沿箭头l2方向插入插孔1141

中,而完成本体11

的折叠以形成一围边空间s,此时本体11

呈现图2c所示的折叠状态。
[0043]
接着,如图2d所示,将分隔板12与本体11

进行组装,以形成隔板结构1

。详细而
言,是将分隔板12的该多个插槽部121的位置分别对应第二侧板112

及第四侧板114

的该多个预切部118

的位置进行插设,以将围边空间s分隔为多个隔间p。
[0044]
最后,如图3b所示,将组装好的隔板结构1

放入外盒2中,以完成包装盒100的组装(如图3a所示)。特别地,前述隔板结构1

也可替换为隔板结构1,分隔板12及预切部118

的数量也可依所需隔间p的数量进行调整,凸出于隔板结构1

的本体11

的缓冲结构的数量、宽度及形状也可依包装的产品类型或搭配的外盒进行调整,以提供良好的缓冲效果。
[0045]
另外,关于前述隔板结构1、1

及包装盒100的板材材质,可以例如但不限于是瓦楞纸、塑料片、金属片、压克力板、厚纸板、或其组合,组合的型态是指板材可以由多种材质共同构成(例如瓦楞纸组合压克力板的搭配,使板材具有瓦楞纸及压克力板的强度),另可依据包装盒100盛装的制品、搭配外观上的设计或生产的成本作适当地选择。例如是精密电子机器时则选用较为坚固的瓦楞纸,高贵吊饰品时则选用具有光泽的金属片,一般日常生活用品则选用透明的塑料片等,于此不作限制。
[0046]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隔板结构1、1

包括本体11、11

以及多个分隔板12,不仅组装步骤简单,操作人员也可用单手移动整个隔板结构1、1

。另外,借由隔板结构1、1

的本体11、11

及分隔板12的设计,可妥善的分隔包装盒100内的空间,以对应不同的产品来调整包装盒100内的空间,进而提高包装盒100内的空间利用性。再者,借由隔板结构1、1

凸出于本体11、11

的各个缓冲结构的设计,可将隔板结构1、1

紧密的固定于包装盒100的外盒2中,同时提供缓冲及固定的功能,以避免装设于包装盒100内的产品受到碰撞而损坏。
[0047]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