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培育室托盘上下料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4746发布日期:2019-08-27 20:05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用菌培育室托盘上下料输送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托盘输送装置,具体是一种食用菌培育室托盘上下料输送机。



背景技术:

食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食用菌类食物的需求增大。具体地说,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类组织并能供人们食用或药用的一类大型真菌。由于人们对食用菌的大量需求,目前食用菌类大部分采用工厂流水生产方式培育。然而在食用菌的培育过程中,由于菌类的培育需要特殊的环境,在生产车间培育室大部分采用高层货架方式存放食用菌培育托盘,同时考虑能耗问题,所以高层货架设置密度较大,高层货架巷道多且窄。

目前,人工需要在一个狭小的巷道内完成两侧高层货架的托盘上料和托盘出料,同一时间需要2-3个人配合从高层货架采用传递的方式上下托盘,这种方式实际中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工人存在安全隐患。而采用登高梯的方式又不能解决连续运输托盘的要求。而采用大型升降输送机的方式,由于巷道狭小、而且巷道数量巨大、不能满足灵活移动的要求。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急需设计了一个能连续输送、高度可调、分段式组合的输送机来满足食用菌培育室托盘上下料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食用菌培育室托盘上下料输送机,其采用两段式组合结构,能够满足车间狭小巷道和走廊内的自由移动和组合,两段输送机的连接简单快速,满足了实际生产需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输送机一段、输送机二段,其特征在于:输送机一段包括平台小车及凸纹输送带一段,平台小车的一端与凸纹输送带一段转动连接。

输送机二段包括剪刀叉举升平台、设置于剪刀叉举升平台上方的凸纹输送带二段,且剪刀叉举升平台的平台的一端与凸纹输送带二段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剪刀叉举升平台的平台与凸纹输送带二段之间安装有二段输送带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伸出或缩回,使凸纹输送带二段相对于剪刀叉举升平台的抬起角度变大或缩小。

凸纹输送带一段与凸纹输送带二段以连接板连接为一整体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凸纹输送带一段与凸纹输送带二段上均放置有用于承装食用菌的托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凸纹输送带一段的一端的底部设置有一段上支撑耳,平台小车上设置有一段下支撑耳,一段上支撑耳与一段下支撑耳通过一段销轴转动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剪刀叉举升平台包括底板、设置于底板上的剪刀叉、设置于剪刀叉上的上平台,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举升平台电动推杆,举升平台电动推杆的一端与底板铰接,举升平台电动推杆的另一端与剪刀叉的剪刀臂铰接,举升平台电动推杆推动剪刀叉实现剪刀叉举升平台的升起与回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剪刀叉举升平台的上平台设置有二段下支撑耳,凸纹输送带二段的底部设置有二段上支撑耳,二段下支撑耳与二段上支撑耳间通过二段销轴实现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剪刀叉举升平台的底板下方设置有滚轮,所述平台小车的滚轮由电机驱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剪刀叉举升平台的平台外侧设置有用于站人的脚踏板,方便工作人员跟随平台同时升高和降低,满足取托盘和放托盘的需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二段输送带电动推杆的一端与剪刀叉举升平台的上平台上表面铰接,二段输送带电动推杆的另一端与凸纹输送带二段铰接,电动推杆动作,推动凸纹输送带二段相对于所述上平台的倾角发生变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凸纹输送带一段与凸纹输送带二段结构相同,均采用凸纹输送带结构,且该凸纹输送带结构包括一电动滚筒、一从动滚筒、包覆于电动滚筒及从动滚筒外的输送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凸纹输送带结构的输送带的外表面设置有半圆形防滑凸起,用于增大托盘与输送带间的摩擦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凸纹输送带一段的一滚筒的输出轴可拆卸式连接,连接板的另一端与凸纹输送带二段的一滚筒的输出轴可拆卸式连接;且该凸纹输送带一段的滚筒与凸纹输送带二段的滚筒是相邻的两滚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食用菌培育室托盘上下料输送机,采用两段式组合结构,能够满足车间狭小巷道和走廊内自由移动和组合,两段输送机的连接简单快速,满足了实际生产需要。且输送机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维护和检修均十分容易,输送机提升可控方便,操作容易。

本实用新型输送带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半圆形防滑凸起,起到增大输送摩擦力的作用,有效的减少滑动,可以防止托盘在输送带上出现打滑情况。实现了快速上料和下料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在举升平台的平台侧面设置有脚踏板,能够方便人员跟随举升平台同时升高和降低,满足取托盘和放托盘的需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输送机一段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输送机二段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连接板连接示意图。

图中,1为输送机一段、2为输送机二段、3为托盘、4为连接板、5为脚踏板、1001为平台小车、1002为凸纹输送带一段、2001为剪刀叉举升平台、2002为凸纹输送带二段、101为车体、104为一段输送带、105为一段电动滚筒、106为一段从动滚筒、107为一段上支撑耳、108为一段销轴、109为一段下支撑耳、201为底板、202为滚轮、204为上平台、205为二段输送带电动推杆、206为二段输送带、207为二段从动滚筒、208为二段电动滚筒、210为剪刀叉、211为举升平台电动推杆、212为二段上支撑耳、213为二段下支撑耳、214为二段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输送机一段1、输送机二段2,输送机一段1包括平台小车1001及凸纹输送带一段1002,平台小车1001的一端与凸纹输送带一段1002转动连接。

输送机二段2包括剪刀叉举升平台2001、设置于剪刀叉举升平台2001上方的凸纹输送带二段2002,且剪刀叉举升平台2001的平台的一端与凸纹输送带二段2002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剪刀叉举升平台2001的平台与凸纹输送带二段2002之间安装有二段输送带电动推杆205,电动推杆的伸出或缩回,使凸纹输送带二段2002相对于剪刀叉举升平台2001的抬起角度变大或缩小。

凸纹输送带一段1002与凸纹输送带二段2002以连接板4连接为一整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凸纹输送带一段1002与凸纹输送带二段2002上均放置有用于承装食用菌的托盘3。

优选地,所述凸纹输送带一段1002的一端的底部设置有一段上支撑耳107,平台小车上设置有一段下支撑耳109,一段上支撑耳107与一段下支撑耳109通过一段销轴108转动相连。

优选地,所述剪刀叉举升平台2001包括底板201、设置于底板201上的剪刀叉210、设置于剪刀叉210上的上平台204,所述底板201上设置有举升平台电动推杆211,举升平台电动推杆211的一端与底板201铰接,举升平台电动推杆的另一端与剪刀叉210的剪刀臂铰接,举升平台电动推杆211推动剪刀叉实现剪刀叉举升平台2001的升起与回落。

优选地,所述剪刀叉举升平台2001的上平台204设置有二段下支撑耳213,凸纹输送带二段2002的底部设置有二段上支撑耳212,二段下支撑耳213与二段上支撑耳212间通过二段销轴214实现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剪刀叉举升平台2001的底板201下方设置有滚轮202,所述平台小车的滚轮202由电机驱动。可以实现输送机二段2向前或向后运动。

优选地,所述剪刀叉举升平台2001的平台外侧设置有用于站人的脚踏板5,方便工作人员跟随平台同时升高和降低,满足取托盘和放托盘的需要。

优选地,所述的二段输送带电动推杆205的一端与剪刀叉举升平台2001的上平台204上表面铰接,二段输送带电动推杆205的另一端与凸纹输送带二段2002铰接,电动推杆动作,推动凸纹输送带二段2002相对于所述上平台204的倾角发生变化。

优选地,所述凸纹输送带一段1002与凸纹输送带二段2002结构相同,均采用凸纹输送带结构,且该凸纹输送带结构包括一电动滚筒、一从动滚筒、包覆于电动滚筒及从动滚筒外的输送带(如图2、图3所示:凸纹输送带一段1002包括:一段输送带104、一段电动滚筒105、一段从动滚筒106。凸纹输送带二段2002包括:二段输送带206、二段从动滚筒207、二段电动滚筒208)。

优选地,所述凸纹输送带结构的输送带的外表面设置有半圆形防滑凸起,用于增大托盘与输送带间的摩擦力。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4的一端与凸纹输送带一段1002的一滚筒的输出轴可拆卸式连接,连接板4的另一端与凸纹输送带二段2002的一滚筒的输出轴可拆卸式连接;且该凸纹输送带一段的滚筒与凸纹输送带二段的滚筒是相邻的两滚筒。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将两段输送机分段移动到需要输送托盘的位置,然后将两段输送机首尾相应摆放,然后将两段输送机通过连接板4连接为一体结构,人工通过操作输送机二段2的二段输送带电动推杆205和剪刀叉举升平台2001高度,达到调节输送带的倾斜角,实现了两段输送机的整体倾斜角调整,满足一定范围高度托盘的连续输送目的,一个工人站到脚踏板上实现上料和下料。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