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44704发布日期:2020-01-10 14:36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装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包装和物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装箱。



背景技术:

圆桶状货物的常见是油漆桶,油漆桶内装是液体,整体货物重量比较重,并且油漆桶壁是薄壁,在碰撞的时候常造成桶变形,而导致液体泄漏。常规的包装方式是直接装纸箱,纸箱具备一定的保护功能,抗压表现一般,缓冲性能不足,同时由于油漆桶是圆桶状,而纸箱是正方形,这两种结构接触是线接触,当纸箱之间在物流运输途中相互碰撞时就会导致破损,特别是在跌落时,极易容易变形破损。为了增加保护性能,除了使用纸箱,也会增加一些填充材料,比如泡沫等,但是由于泡沫是不环保的,同时仓储成本也比较高,包装物料款数多也会增加仓储管理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包装箱。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装箱,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多个缓冲支撑件,多个所述缓冲支撑件沿所述底板的边缘设置,多个所述缓冲支撑件的上方设置有盖板,所述底板、多个所述缓冲支撑件及所述盖板构成该包装箱的储物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支撑件有四个,所述缓冲支撑件呈三角形结构,四个所述缓冲支撑件设在所述底板的四角,四个所述缓冲支撑件的内端面内围成一个八边形的储物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包装箱由整片板材折叠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板材包括通过数个折叠线连接的第一板,所述第一板的两侧通过折叠线依次连接第一内折板,第一内折板向所述第一板的同侧折叠,并与所述第一板构成所述底板;

第一板异于连接所述第一内折板的一边连接第二板,第二板沿第一内折板同样的设置方向分别设置第二内折板,第二内折板向所述第二板的同侧折叠,并与所述第一板构成两个所述缓冲支撑件;

第二板异于连接所述第二内折板的一边连接第三板,第三板沿第二内折板同样的设置方向分别设置第三内折板,第三内折板向所述第三板的同侧折叠,并与所述第三板构成所述盖板;

第三板异于连接所述第三内折板的一边连接第四板,第四板沿第三内折板同样的设置方向分别设置第四内折板,第四内折板向所述第四板的同侧折叠,并与所述第四板构成另外两个所述缓冲支撑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折板和第四内折板上均包括两道折痕,两个所述第一内折板和两个所述第二内折板沿各自的折痕向内折叠两次各自形成两个三角形结构的缓冲支撑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折板上包括四道折痕,两个所述第一内折板沿各自的折痕向内折叠四次后分别形成一个底部缓冲单元,两个底部缓冲单元共同组成中空的所述底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内折板上包括四道折痕,两个所述第三内折板沿各自的折痕向内折叠四次后分别形成一个顶部部缓冲单元,两个顶部缓冲单元共同组成所述中空的盖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折板与所述第二内折板之间的间隙大于等于所述底板的厚度,第二内折板与所述第三内折板之间以及第三内折板与所述第四内折板之间的间隙均大于等于底所述盖板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板的自由端设有插舌,所述插舌插入所述盖板的中空部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折板与所述第二板以及所述第四内折板与所述第四板均通过插接的方式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下列之一: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包装箱,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多个缓冲支撑件,多个所述缓冲支撑件沿所述底板的边缘设置,多个所述缓冲支撑件的上方设置有盖板,所述底板、多个所述缓冲支撑件及所述盖板构成该包装箱的储物空间。将圆桶状货物很好地隔空在中间,避免撞击导致破损,具备很好的缓冲效果,能够抵御物流运输的冲击。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箱平铺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缓冲支撑结构折叠过程第一个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缓冲支撑结构折叠过程第二个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缓冲支撑结构折叠过程第三个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部缓冲结构折叠过程第一个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部缓冲结构折叠过程第二个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箱体折叠成型过程的第一个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箱体折叠成型过程的第二个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箱体折叠成型过程的第三个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即本申请中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结合到另一实施方式中,除非彼此不兼容。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对圆桶状货物常规的包装方式是直接装纸箱,纸箱具备一定的保护功能,抗压表现一般,缓冲性能不足,而纸箱是正方形,圆桶状货物与纸箱这两种结构接触是线接触,当纸箱之间在物流运输途中碰撞的时候就会导致破损,特别是在跌落时,极易容易变形破损。为了增加保护性能,除了使用纸箱,也会增加一些填充材料,比如泡沫等,但是由于泡沫是不环保的,同时仓储成本也比较高,包装物料款数多也会增加仓储管理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思是提供一种包装箱,包括底板,在底板上设置有多个缓冲支撑件,在多个所述缓冲支撑件的上方设置盖板,底板、多个缓冲支撑件及盖板构成该包装箱的储物空间。

参见图1至图9,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包装箱折叠成型过程中各个状态的示意图。

该包装箱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多个缓冲支撑件,多个所述缓冲支撑件沿所述底板的边缘设置,多个所述缓冲支撑件的上方设置有盖板,所述底板、多个所述缓冲支撑件及所述盖板构成该包装箱的储物空间。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缓冲支撑件有四个,所述缓冲支撑件呈三角形结构,四个所述缓冲支撑件设在所述底板的四角,四个所述缓冲支撑件的内端面内围成一个八边形的储物空间。

八边形的储物空间可将圆桶状货物的四周顶住,并把桶壁与箱体的侧面隔空,可以防止在运输环境中受到碰撞。

为便于使用及使得箱体内的重量平衡,本实施例中四个缓冲支撑件的结构对称且尺寸一致,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将四个内折板的尺寸设为不一致。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板材包括通过数个折叠线连接的第一板1,所述第一板1的两侧通过折叠线依次连接第一内折板5,第一内折板5向所述第一板1的同侧折叠,并与所述第一板1构成所述底板;

第一板1异于连接所述第一内折板5的一边连接第二板2,第二板2沿第一内折板5同样的设置方向分别设置第二内折板6,第二内折板6向所述第二板2的同侧折叠,并与所述第一板1构成两个所述缓冲支撑件;

第二板2异于连接所述第二内折板6的一边连接第三板3,第三板3沿第二内折板6同样的设置方向分别设置第三内折板7,第三内折板7向所述第三板3的同侧折叠,并与所述第三板3构成所述盖板;

第三板3异于连接所述第三内折板7的一边连接第四板4,第四板4沿第三内折板7同样的设置方向分别设置第四内折板8,第四内折板8向所述第四板4的同侧折叠,并与所述第四板4构成另外两个所述缓冲支撑件。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四板4的自由端设有插舌,所述插舌插入所述盖板的中空部内。连接方式简单,固定过程方便。

具体的,在第一板1两侧的摇盖上设置折痕构成第一内折板5;在第二板2两侧的摇盖上设置折痕构成第二内折板6;第三板3两侧的摇盖上设置折痕构成第三内折板7;第四板4两侧的摇盖上设置折痕构成第四内折板8。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内折板6和第四内折板8上均包括两道折痕,两个所述第一内折板5和两个所述第二内折板6沿各自的折痕向内折叠两次各自形成两个三角形结构的缓冲支撑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内折板5上的折痕与所连接的第一板11平行。四个缓冲支撑件呈三角形的结构,增加了整个箱体的抗压强度,具备很好的缓冲效果,能够抵御物流运输的冲击。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内折板6与所述第二板2以及所述第四内折板8与所述第四板4均通过插接的方式固定。该固定方式简单实用,可靠方便。具体的,在第二板2和第四板4上设置两个插槽,在第二内折板6和第四内折板8设置两个插片,将所述插片插入插槽完成固定。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内折板5上包括四道折痕,两个所述第一内折板5沿各自的折痕向内折叠四次后分别形成一个底部缓冲单元,两个底部缓冲单元共同组成中空的所述底板。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内折板7上包括四道折痕,两个所述第三内折板7沿各自的折痕向内折叠四次后分别形成一个顶部部缓冲单元,两个顶部缓冲单元共同组成所述中空的盖板。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内折板5与所述第二内折板6之间的间隙大于等于所述底板的厚度,第二内折板6与所述第三内折板7之间以及第三内折板7与所述第四内折板8之间的间隙均大于等于底所述盖板的厚度。既能保证缓冲支撑件的有效支撑,又不会影响箱体的折叠成型。

底板和盖板均设为中空结构,在运输中可以防止因箱体上下颠簸对货物造成损坏。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双层结构空腔的高度等于第二内折板6上每对折痕的间距。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底板与所述盖板的厚度相等。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