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5857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包装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箱,更详细地,涉及为了包装商品而利用纸来制造的包装箱。



背景技术:

通常,包装箱用于保护商品的同时提高对商品的操作及搬运的便利性。根据所要使用的用途,上述包装箱可利用塑料、纸、金属板等原材料来制造,上述包装箱可包括前部面、后部面、左侧面、右侧面、底面等,以形成中空的四角形状。

在目前的包装箱的情况下,为了增加商品价值的同时在视觉性方面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根据收纳于包装箱的内容物,包装箱的形状呈矩形、正方形及多角形的形态,或者,为了对本体的上部进行开闭,在包装箱上设置可覆盖箱子本体的箱盖等以多种形态来制造。

但是,在现有的包装箱的情况下,在箱子折叠部的结合部分之间会发生卡住现象,会因结合部分之间未牢固地结合,而发生结合部分张开的现象。另外,现有的包装箱除了以作为原来用途的收纳商品的用途来使用之外,难以以其他用途来使用,并且由于无法提供华丽的外观,从而在视觉性方面存在不足以引起消费者关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提供如下的包装箱,即,以相框形态折叠而构成箱子本体部,并且可在盖部插入名画或其他照片,从而在视觉性方面具有审美感。

为了有效地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括本体部的包装箱,上述本体部包括:底面形成部,其在折叠的状态下形成底面;本体部侧面形成部,其包括第一侧面形成部和第二侧面形成部,上述第一侧面形成部以向上述底面形成部的一侧边及与上述一侧边相对置的边的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上述第二侧面形成部以向与上述底面形成部的一侧边相邻的上述底面形成部的两侧边的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折叠的状态下,上述第一侧面形成部和上述第二侧面形成部形成侧面;以及侧面连接部,其以从上述第一侧面形成部的两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上述侧面连接部在折叠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一侧面形成部相垂直。

另外,上述包装箱还可包括盖部,上述盖部用于覆盖上述本体部的上部。

另外,上述盖部可包括:盖面形成部,其在折叠的状态下,成为上述盖部的上部面;以及侧面部,其包括第三侧面形成部和第四侧面形成部,上述第三侧面形成部以向上述盖面形成部的一侧边及与上述一侧边相对置的另一侧边的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上述第四侧面形成部以向与上述盖面形成部的一侧边相邻的两个侧边的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折叠的状态下,上述第三侧面形成部和上述第四侧面形成部形成侧面。

另外,上述包装箱可包括:一个以上的内侧折叠线,其可使上述包装箱向内侧折叠;一个以上的外侧折叠线,其可使上述包装箱向外侧折叠;以及一个以上的穿孔线,其使上述包装箱能够被切开。

另外,上述第一侧面形成部由一个以上的上述内侧折叠线划分为多个面,上述多个面可包括:第一外侧面,其以从上述底面形成部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一上部面,其以从上述第一外侧面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一内侧面,其以从上述第一上部面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一支撑面,其以从上述第一内侧面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以及第一下部面,其以从上述第一支撑面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

另外,上述第一侧面形成部可构成为:上述第一外侧面在折叠于上述底面形成部的上侧的状态下形成外侧面;上述第一上部面在折叠于上述第一外侧面的内侧的状态下形成上部面;上述第一内侧面在折叠于上述第一上部面的下侧的状态下形成内侧面;上述第一支撑面在折叠于上述第一内侧面的内侧的状态下,支撑上述第一内侧面;上述第一下部面在折叠于上述第一支撑面的下侧的状态下形成下部面。

另外,上述第二侧面形成部由一个以上的内侧折叠线划分为多个面,上述多个面可包括:第二外侧面,其以从上述底面形成部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二上部面,其以从上述第二外侧面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二内侧面,其以从上述第二上部面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二支撑面,其以从上述第二内侧面的两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以及第二下部面,其以从上述第二内侧面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

另外,上述第二侧面形成部可构成为:上述第二外侧面在折叠于上述底面形成部的上侧的状态下形成外侧面;上述第二上部面在折叠于上述第二外侧面的内侧的状态下形成上部面;上述第二内侧面在折叠于上述第二上部面的下侧的状态下形成内侧面;上述第二下部面在折叠于上述第二内侧面的外侧的状态下形成下部面。

另外,上述侧面连接部以从上述第一侧面形成部的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上述侧面连接部可包括:第三外侧面,其借助于上述内侧折叠线与上述第一外侧面实现划分;第三支撑面中央部,其借助于上述外侧折叠线与上述第三外侧面实现划分;第三支撑面内侧部,其位于与上述第三支撑面中央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述第三支撑面内侧部借助于沿着特定方向形成的上述内侧折叠线与上述第三支撑面中央部实现划分;第三下部面,其借助于上述内侧折叠线与上述第三支撑面内侧部实现划分;以及第三上部面,其借助于向特定方向形成的上述内侧折叠线与上述第三下部面及上述第一内侧面实现划分。

另外,上述侧面连接部可构成为:上述第三外侧面在以与上述第一外侧面正交的方式折叠的状态下形成内侧面;上述第三支撑面中央部在借助于上述外侧折叠线向外侧折叠的状态下位于上述第三外侧面的外侧,并支撑上述第三外侧面;上述第三支撑面内侧部在折叠于上述第三支撑面中央部的外侧的状态下形成外侧面;上述第三下部面在向上述第三外侧面的下侧折叠的状态下形成下部面。

另外,在上述本体部,在上述第一侧面形成部和上述侧面连接部折叠于上述底面形成部的上侧的状态下,以与上述底面正交的方式形成侧面,在上述第二侧面形成部以包围上述侧面连接部的外侧的方式折叠的状态下,可形成上述本体部的侧面。

另外,上述本体部可构成为,在上述第二侧面形成部的上述第二支撑面插入于上述第一侧面形成部的上述第一支撑面的内侧的状态下,上述第一侧面形成部与上述第二侧面形成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包装箱呈相框形态,在视觉上具有审美感。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包装箱中,包装箱的侧面形成部以包住侧面连接部的形态进行结合,因而可防止结合部分之间被张开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包装箱的结合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包装箱的盖部的展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包装箱的本体部的展开图。

图4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包装箱的结合工序图。

图9为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10为图3的B-B′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包装箱;10:穿孔线;11:第一切开面;12:第二切开面;20:内侧折叠线;

30:外侧折叠线;100:盖部;110:第三侧面形成部;120:第四侧面形成部;

150:盖面形成部;200:本体部;210:第一侧面形成部;211:第一外侧面;

212:第一上部面;213:第一内侧面;214:第一下部面;215:第一支撑面;

220:第二侧面形成部;221:第二外侧面;222:第二上部面;223:第二内侧面;

224:第二下部面;225:第二支撑面;230:侧面连接部;231:第三支撑面内侧部;

232:第三上部面;233:第三外侧面;234:第三下部面;235:第三支撑面中央部;

250:底面形成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首先,应当注意,在对各附图的结构要素附加附图标记的过程中,即使表示在其他附图中,也使相同的结构要素尽可能具有相同的标记。另外,以下将要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并不被此所限定或受限,而可以由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改变而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首先,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箱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包装箱的结合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包装箱的盖部的展开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包装箱的本体部的展开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包装箱1包括盖部100及本体部200。在此情况下,盖部100与本体部200相抵接而结合,形成包装箱1。

另一方面,包装箱1具有形成为能够以划分盖部100及本体部200的方式而折叠于包装箱1的内侧的内侧折叠线20、形成为可向外侧折叠的外侧折叠线30、形成为可切开的穿孔线10,由此包装箱1可实现盖部100和本体部200的区划。另外,包装箱1构成为: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及外侧折叠线30来折叠,而呈包装箱1的形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箱1的本体部200包括作为包装箱1底面的底面形成部250。在此情况下,底面形成部250用作形成包装箱1的底面,可以呈板状。另外,本体部200可以包括第一侧面形成部210及第二侧面形成部220,本体部200还可以包括以向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的侧面延伸的方式形成的侧面连接部230。在此情况下,本体部200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一侧面形成部210及第二侧面形成部220,而形成本体部200的侧面。

具体地,本体部200包括:作为底面的底面形成部250;以及以向上述底面形成部250的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一侧面形成部210及第二侧面形成部220。本体部200可设置有向底面形成部250的一侧边的外侧延伸的第一侧面形成部210。在此情况下,在本体部200中,可以在与底面形成部250的一侧边相对置的位置作为一对而设置有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由此,在本体部200上可在底面形成部250的两侧形成侧面。另外,本体部200可设置有从与底面形成部250的一侧边相邻的底面形成部250的另一侧边延伸的第二侧面形成部220。在此情况下,在本体部200中,可以在与底面形成部250的另一侧边相对置的位置作为一对而设置有第二侧面形成部220,由此,在本体部200上可在底面形成部250的两侧形成侧面。在此情况下,本体部200可以构成为第一侧面形成部210与第二侧面形成部220正交。由此,分别在本体部200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的侧面设置有第一侧面形成部210和第二侧面形成部220,可在四方形成侧面。

另外,本体部200的底面形成部250、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第二侧面形成部220及侧面连接部230可以由上述一个以上的内侧折叠线20、外侧折叠线30及穿孔线10所划分。在此情况下,在本体部200上,第二切开面12可形成为与后述的盖部100的第一切开面11相结合。上述第二切开面12可借助于在本体部200的第二侧面形成部220上设置的穿孔线10来形成。但本体部200的第二切开面12的设置并不局限于此,而可以设置于本体部200的第一侧面形成部210上。

具体地,在如图3所示的展开图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侧面形成部210可包括以从底面形成部250的一侧边向外侧依次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外侧面211、以从第一外侧面211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一上部面212、以从第一上部面212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内侧面213、以从第一内侧面213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一支撑面215、以及以从第一支撑面215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一下部面214。在此情况下,第一侧面形成部210可以构成为,第一支撑面215的尺寸小于第一内侧面213的尺寸。

另一方面,关于如图3所示的展开图中的第一侧面形成部210,若如图4所示地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向包装箱1的内侧依次折叠,则可以形成具有立体感的侧面。由此,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的第一外侧面211从底面形成部250向内侧(以包装箱为基准向上侧)折叠而形成外侧面,之后,第一上部面212从第一外侧面211向内侧折叠而形成上部面,之后,第一内侧面213从第一上部面212向内侧(以包装箱为基准向下侧)折叠而形成内侧面,之后,第一支撑面215从第一内侧面213向内侧(以包装箱为基准向外侧方向)折叠而与第一内侧面213一同形成内侧面,之后,第一下部面214从第一支撑面215向内侧(以包装箱为基准向外侧方向)折叠而形成下部面。在此情况下,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的第一支撑面215起到对设置于其上侧的第一内侧面213进行支撑的作用。即,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的各个面211~215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而折叠,形成具有立体感的本体部200的侧面。

若使在图3中所示出的第一外侧面211、第一上部面212、第一内侧面213、第一支撑面215及第一下部面214以如图4所示的方式依次地沿着多个内侧折叠线20向内侧折叠,则可形成具有立体感且剖面呈五角形的侧面。根据如图3所示的第一外侧面211、第一上部面212、第一内侧面213、第一支撑面215及第一下部面214的宽度的比例,获得如图9的五角形剖面。因此,第一上部面212具有越朝向内侧越上升的斜率,第一内侧面213具有垂直或越朝向内侧越下降的斜率,第一支撑面215具有越朝向外侧越下降的斜率,第一下部面214呈水平状,并与底面形成部250面接触。第一外侧面211也可以构成为具有越朝向外侧越上升的斜率。

另外,在如图3所示的展开图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侧面形成部220可包括以从底面形成部250的另一侧边依次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二外侧面221、以从第二外侧面221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二上部面222、以从第二上部面222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二内侧面223、以及以从第二内侧面223的外侧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二下部面224。在第二内侧面223的两个侧壁上可以形成以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二支撑面225。

另一方面,关于如图3所示的展开图中的第二侧面形成部220,若如图4所示地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向包装箱1的内侧依次折叠,则可以形成具有立体感的四角形侧面。由此,第二侧面形成部220的第二外侧面221从上述底面形成部250向内侧(以包装箱基准向上侧)折叠而形成外侧面;第二上部面222从上述第二外侧面221向内侧折叠而形成上部面;第二内侧面223从上述第二上部面222向内侧(以包装箱基准向下侧)折叠而形成内侧面;第二下部面224从第二内侧面223向内侧(以包装箱基准向外侧方向)折叠而形成下部面。即,第二侧面形成部220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而折叠,将本体部200的侧面形成为具有立体感的方式。

若使图3所示的第二外侧面221、第二上部面222、第二内侧面223及第二下部面224以如图4所示的方式依次地沿着多个内侧折叠线20向内侧折叠,则可形成具有立体感的剖面呈四角形的侧面。根据如图3所示的第二外侧面221、第二上部面222、第二内侧面223及第二下部面224的宽度的比例,可获得如图10所示的四角形剖面。因此,第二上部面222具有越朝向内侧越上升的斜率,第二内侧面223具有垂直或越朝向内侧越下降的斜率,第二下部面224呈水平状,并与底面形成部250面接触。第二外侧面221也可以构成为具有越朝向外侧越上升的斜率。

另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箱1中,上述第一侧面形成部210与上述第二侧面形成部220可借助于侧面连接部230相结合。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侧面连接部230可向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的两侧边的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且可包括:第三外侧面233,其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而与第一外侧面211实现划分;第三支撑面中央部235,其借助于外侧折叠线30而与第三外侧面233实现划分;第三上部面232,其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而与第一上部面212实现划分;以及第三支撑面内侧部231,其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而与第三上部面232实现划分。第三支撑面中央部235和第三支撑面内侧部231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实现相互之间的划分,并结合为大致字状。也可具有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与第三支撑面内侧部231而实现划分的第三下部面234。

另一方面,关于侧面连接部230,形成侧面连接部230的上部面的第三上部面232沿着与第一上部面212相垂直的方向设置,以便形成向与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相垂直的方向折叠的侧面,第三上部面232和第一上部面212可以由形成为斜线的内侧折叠线20所划分。另外,侧面连接部230在第三上部面232与第一内侧面213之间具有穿孔线10,可将第三上部面232与第一内侧面213分离。

侧面连接部230可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和外侧折叠线30向包装箱1的内侧折叠。由此,关于侧面连接部230,第三外侧面233与第一外侧面211以正交的方式折叠而形成内侧面,第三支撑面中央部235借助于外侧折叠线30向内侧折叠并位于第三外侧面233的外侧,而与第三外侧面233面接触并进行支撑。另外,侧面连接部230可构成为,第三支撑面内侧部231折叠于第三支撑面中央部235的外侧,使第三支撑面内侧部231面接触并进行支撑。即,第三外侧面233、第三支撑面中央部235、第三支撑面内侧部231全部以层层地重叠的状态形成外侧面。第三下部面234可向第三支撑面内侧部231的内侧(以包装箱基准向内侧)折叠来形成下部面。即,侧面连接部230利用内侧折叠线20和外侧折叠线30而折叠,形成本体部200的侧面。

另一方面,侧面连接部230构成为,一端与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相结合,若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和外侧折叠线30向底面形成部250的上侧折叠,则可形成与第一侧面形成部210正交且具有立体感的侧面。由此,本实用新型的本体部200形成为,在第一侧面形成部210和侧面连接部230向底面形成部250的上侧折叠的状态下,与底面形成部250正交,并且第二侧面形成部220以包围侧面连接部230的外侧的方式折叠并形成本体部200的侧面。在此情况下,在本体部200中,第二侧面形成部220的第二支撑面225可插入于形成本体部200的侧面的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的第一支撑面215内侧,使第一侧面形成部210与第二侧面形成部220牢固地相结合。即,在本实用新型的本体部200中,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第二侧面形成部220及侧面连接部230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和外侧折叠线30而折叠,并以相框形态形成本体部200的侧面。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本体部200借助于侧面连接部230的结构而使第一侧面形成部210与第二侧面形成部220相结合,从而具有如下优点,即:可防止在现有的包装箱存在的在箱子折叠部的结合部分之间所发生的卡住现象及张开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箱1的盖部100具有用于形成包装箱1的上部面的盖面形成部150,第三侧面形成部110及第四侧面形成部120以从盖面形成部150的侧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此情况下,在盖部100,第三侧面形成部110及第四侧面形成部120设置为一个以上,分别设置于盖面形成部150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

另外,在盖部100,盖面形成部150、第三侧面形成部110及第四侧面形成部120由内侧折叠线20所划分。在此情况下,在盖部100,第三侧面形成部110及第四侧面形成部120可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向盖面形成部150的下侧折叠,而形成盖面形成部150的侧面。在此情况下,盖部100的第三侧面形成部110和第四侧面形成部120可以与盖面形成部150正交。由此,盖部100可以具有盖面形成部150作为上部面,且可具有第三侧面形成部110及第四侧面形成部120作为侧面。即,本实用新型的盖部100呈盖状,构成为能够插入于由上述本体部200的侧面所包围的空间而覆盖。在此情况下,盖部100具有用于在盖面形成部150与第四侧面形成部120之间形成第一切开面11的穿孔线10,可以与上述本体部200牢固地相结合。但是,盖部100的第一切开面11的设置并不局限于此,而可以设置于盖部100的盖面形成部150与第三侧面形成部110之间。

另外,可在本实用新型的盖部100的上部面插入照片或图画,或者可以进行照片或图画的装拆,从而在提供华丽的美感的同时增加设计要素,从而提高商品性。

下面,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箱的工序过程进行说明。

图4至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包装箱的结合工序图。如图4至图8所示,包装箱1包括:本体部200,其为包装箱1的本体;以及盖部100,其为包装箱1的盖。

在本体部200,成对地设置的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第二侧面形成部220以及侧面连接部230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向底面形成部250的上侧折叠而形成侧面。在此情况下,本体部200的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第二侧面形成部220及侧面连接部230可与底面形成部250正交。

对本体部200的结合工序详细说明如下:本体部200的第一侧面形成部210中位置的顺序可以为第一外侧面211、第一上部面212、第一内侧面213、第一支撑面215及第一下部面214。在此情况下,在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第一外侧面211、第一上部面212、第一内侧面213、第一支撑面215及第一下部面214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向内侧依次折叠。在此情况下,在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第一外侧面211、第一上部面212、第一内侧面213、第一支撑面215及第一下部面214可以以成规定角度的方式向内侧折叠。

另一方面,在本体部200,与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相连接的侧面连接部230也同时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向内侧折叠。由此,在侧面连接部230,若第一外侧面211被折叠,则与第一外侧面211相连接的第三外侧面233同时被折叠,从而能够按第三支撑面中央部235、第三支撑面内侧部231、第三上部面232及第三下部面234的顺序折叠。在此情况下,在侧面连接部230,第三外侧面233和第三支撑面中央部235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向内侧折叠,第三支撑面中央部235和第三支撑面内侧部231起到支撑第三外侧面233的作用。

然后,在本体部200,第二侧面形成部220以覆盖折叠起来的侧面连接部230的外侧的方式折叠而形成侧面。由此,第二侧面形成部220能够按第二外侧面221、第二上部面222、第二内侧面223及第二下部面224的顺序折叠。在此情况下,在第二侧面形成部220,形成于第二内侧面223的两端的第二支撑面225插入于第一侧面形成部210的第一支撑面215的内侧,使第一侧面形成部210与第二侧面形成部220牢固地相结合。

另一方面,在本体部200,在第一侧面形成部210与第二侧面形成部220相结合,第一上部面212和第三上部面232借助于在第一上部面212与第三上部面232之间设置的内侧折叠线20向上侧上升而形成为倾斜。

在盖部100,成对地设置的第三侧面形成部110及第四侧面形成部120借助于内侧折叠线20向盖面形成部150的下侧折叠而形成侧面。在此情况下,盖部100的第三侧面形成部110及第四侧面形成部120可以与盖面形成部150正交。

然后,在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箱1中,盖部100的第三侧面形成部110及第四侧面形成部120可插入以相框形态折叠的本体部200的内侧而结合。另一方面,关于包装箱1,若盖部100和本体部200被折叠,则形成由穿孔线10切开的切开面11、12。由此,若盖部100插入于本体部200的内侧,则盖部100的第一切开面11插入于本体部200的第二切开面12的下侧而夹住,使盖部100与本体部200牢固地相结合。

以上说明仅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例示性说明,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本质特性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多种修改、变形及替换。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实施例及附图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而并不是要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并不局限于这种实施例及附图。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根据所附的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来解释,在与其等同的范围之内的所有技术思想应解释为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