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多维度液压式运载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4641发布日期:2019-11-12 22:32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多维度液压式运载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载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多维度液压式运载升降平台。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升降平台种类按使用特点可分为:①曲臂式升降平台,如升降平台车;②剪叉式升降平台,如自行式升降平台。升降平台是机械加工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艺装备,保证稳定可靠地达到各项加工精度要求,缩短加工工时,提高劳动生产率,升降平台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但是,传统升降平台从使用上有以下缺陷和不足:一、曲臂式升降平台整体采用折叠式工作臂,操作简单、作用范围大、可自由旋转,但是其整体体积大,导致其需要的活动空间大,在狭小的空间很难施工作业。二、剪叉式升降平台,虽然其体积小,上升高度高,但是其稳定性差,承重小而且只能垂直升降,使得其工作范围小。且传统升降平台不适合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在一些危险的施工现场,人员很难对升降平台进行操作甚至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导致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设计一种可移动多维度液压式运载升降平台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适用于狭小空间工作、稳定性高、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的一种可移动多维度液压式运载升降平台。,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移动多维度液压式运载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顶部装载装置、中部升降装置、底部移动装置。所述装载装置包括有外层载具、滑动设置于外层载具内部的内层载具、设于外层载具与内层载具之间的第一电控伸缩装置。所述外层载具的外侧设有控制器。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位于上部的平台顶座、位于下部的平台底座、三个均匀分布的连接平台顶座与平台底座的升降机构。所述平台顶座的上部通过第一旋转装置与外层载具的底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平台支架、第二平台支架、第二电控伸缩装置,所述第一平台支架的上端与平台顶座的下部铰接连接,下部与第二平台支架的上部铰接连接,所述第二平台支架的下端与平台底座的上部铰接连接,所述第一平台支架的长度方向上设有滑孔,所述滑孔内部滑动设置有滑杆,所述第二电控伸缩装置的下端与第二平台支架的下部铰接连接,上端与滑杆铰接连接。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电动车体,所述电动车体的上部通过第二旋转装置与平台底座连接。所述控制器设有遥控接收器,所述控制器与第一、二电控伸缩装置、电动车体电气连接。

更好的,所述第一旋转装置和第二旋转装置内装为电动旋转台。

更好的,所述第一、二电控伸缩装置为电控液压推杆。

更好的,所述内层载具的下端设有万向轮。所述第一电控伸缩装置的长度方向与内层载具的滑动方向平行,并且第一电控伸缩装置和外层载具固定连接,另一端和内层载具固定连接。

更好的,所述滑杆设有锁定机构,用以实现滑杆与第一平台支架的固定连接。

更好的,所述外层载具的外侧壁设有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与控制器电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此升降平台做到了升降、电动车体、载具的创新型结合,与传统升降平台相比,整体体积较小,工作时需要的活动范围小,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作业。

2、此升降平台中部升降装置采用多个电控伸缩装置,增加了装置稳定性的同时也增大了装置的承重。

3、此升降平台安装有旋转装置,以满足不同方位装卸物品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装载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转动管升降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

302、电动车体;207、底部固定支座;206、支架铰链;210、连杆支座;104、过渡滑板;201、第一旋转装置;301、第二旋转装置;204、第二电控伸缩装置;212、第二平台支架;203、第一平台支架;208、平台底座;202、平台顶座;107、控制器;108、第一电控伸缩装置;102、内层载具;101、外层载具;300、移动装置;200、升降装置;100、装载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详细解释。

如图1所示,一种可移动多维度液压式运载升降平台,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上部装载装置100、中部升降装置200、底部移动装置300。

顶部装载装置100包括有外层载具101、滑动设置于外层载具101内部的内层载具102、设于外层载具101与内层载具102之间的第一电控伸缩装置108。

如图2所示,外层载具101为上部平面和其中一个侧面敞开的盒体,敞开的侧面用以实现内层载具102的出入,敞开侧面的底边设有过渡滑板104,用以搭接外部的平台或者作业区域的平面。

更好的,过渡滑板104一边与外层载具101敞开面的底部边沿铰接连接。过渡滑板104以外层载具101敞开面的底面侧棱为轴,可做旋转90度,与指定工作台建立一个临时连接,方便将内层载具102运送到指定工作台上。更好的,过渡滑板104远离转轴的一侧设有插销,相应的,外侧载具与之对应的位置设有插孔,用以锁定插销。

内层载具102的下部设有四个万向轮,用以实现在外层载具101内部的滑动。

为了便于控制内层载具102,在外层载具101与内层载具102之间设置了第一电控伸缩装置108,第一电控伸缩装置108为电控液压推杆。现有技术中的液压推动器主要包括油箱、液压泵和液压缸,其中,当液压推动器通电后,油箱内储存的油液在液压泵的作用下被送入液压缸中,随着液压缸内的油液的压力逐渐增高,油液推动活塞,以使得活塞上的推杆在活塞的带动作用下往上伸出。如图2所示,第一电控伸缩装置108设置在外层载具101敞开面的对立面上,第一电控伸缩装置108的长度方向以及伸缩方向与内层载具102的滑动方向一致,并且第一电控伸缩装置108的活动推杆的端部与内层载具102固定连接,因此在第一电控伸缩装置108接收到控制器107的电控信号之后,第一电控伸缩装置108将内层载具102推出或者拉入。

为了便于控制在外层载具101的外侧设置了控制器107,控制器107可采用单片机来实现,并且控制器107设有无线遥控信号接收器,以便于操作人员遥控操作。

中部升降装置200包括位于上部的平台顶座202、位于下部的平台底座208、三个均匀分布的连接平台顶座202与平台底座208的升降机构。如图3所示,平台顶座202和平台底座208为圆形平板。

平台顶座202的上部通过第一旋转装置201与外层载具101的底部连接,第一旋转装置201为电动转盘。通过第一旋转装置201可以实现外层载具101与平台顶座202之间的相对转动,进而实现外层载具101敞开侧面方向的调整。

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平台支架203、第二平台支架212、第二电控伸缩装置204。第一平台支架203的上端与平台顶座202的下部铰接连接,下部与第二平台支架212的上部铰接连接。第二平台支架212的下端与平台底座208的上部铰接连接。第二电控伸缩装置204的下端与第二平台支架212的下部铰接连接,上端与滑杆铰接连接,以实现对升降的驱动。

更好的,如图3所示,第一平台支架203通过顶部固定支座211固定在平台顶座202,固定支座211与平台顶座202的下部固定连接。第二平台支架212通过支架铰链206与底部固定支座207铰接。底部固定支座207与平台底座208的上部固定连接。第一平台支架203与第二平台支架212的铰接端通过支架铰链206连接,并且两者可以相对转动。同时,第二电控伸缩装置204下端通过连杆支座210与第二平台支架212的下部铰接连接。

第二电控伸缩装置204以及第一电控伸缩装置108可以为电控的液压推杆,也可以为丝杆带动的电动伸缩杆。

第一平台支架203的长度方向上设有滑孔,所述滑孔内部滑动设置有滑杆,所述第二电控伸缩装置204的下端与第二平台支架212的下部铰接连接,上端与滑杆铰接连接。

更好的,为了增加稳定性,保持平台顶座202的水平,滑杆设有锁定机构,用以实现滑杆与第一平台支架203的固定连接。锁定机构包括两个夹片以及蝶形螺栓,夹片的中部设有套接孔,用以套接在滑杆上,套接孔的外周设有固定孔。滑杆插接在滑孔内部,且两端凸出滑孔,两个夹片分别套接在滑杆的两端,并且使用蝶形螺栓连接两个夹片进而实现滑杆与第一平台支架203的锁定。

底部移动装置300包括电动车体。电动车体302的上部通过第二旋转装置301与平台底座208连接。第二旋转装置301为电动转盘。更好的,为了适应各种地况,电动车体302的轮子为履带轮。

为了实现对电气元件的控制,控制器107与第一、二电控伸缩装置108、204电动车体302电气连接,并且与第一、二旋转装置108、204电气连接。为了便于操作,本发明主要采用无线电遥控系统。无线电遥控设备由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两大部分构成。操纵者通过拿在手中的遥控发射机(拨动发射机上的旋钮和摇杆),控制该升降平台前进、刹车(后退)、左右转弯、旋转、开关门的指令变成电信号并将其发射到空中;升降平台上装载的遥控接收模块接收到这些电信号后通过控制器107控制第一、二旋转装置、第一、二电控伸缩装置108、204、伺服舵机转换成机械动作,从而实现对升降平台的遥控。

更好的,为了实现远程精准控制,外层载具101的外侧壁设有摄像头。摄像头与控制器107电气连接,并且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将视频信号传递给操作人员,以实现更精准的控制。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凡依本实用新型的要求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谓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括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