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式叉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3044发布日期:2020-02-07 22:14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便捷式叉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搬运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捷式叉车。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受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快递量的不断攀升的影响,人工效率已经赶不上行业增幅,在资本市场的加持下,物流发展的升级,如何降低人力成本成为了不少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装卸、搬运环节省时间,提升效率那么可以直接提高货运物流的速度、节省每次的货运搬运、装卸费用就意味着可以降低了大量人工成本,增加利润,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以往肩挑手扛的人力搬运,提供机械化的叉车搬运。

叉车在企业的物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物料搬运设备中的主力军。广泛应用于车站、港口、机场、工厂、仓库、货场、工厂车间、流通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在船舱、车厢和集装箱内或者室内进行托盘货物的装卸、搬运作业,是托盘运输、集装箱运输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大部分企业的物料搬运已经脱离了原始的人工搬运,取而代之的是以叉车为主的机械化搬运。因此,叉车的使用对于减轻劳动力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能够取代传统劳动力对物料装卸、搬运作业进行机械搬运,减轻劳动人民的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物流系统的能力。目前,传统的叉车都只是配备一对货叉,使用时通过货叉将货物抬起,但有些情况需要将货物吊装,就需要在货叉上挂起缆绳再钩住货物,这种方式非常不安全,且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便捷式叉车。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捷式叉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车、升降支架、升降台、货叉、移动盘、丝杠、丝杠电机以及升降电机,所述升降支架固定在所述移动车的前部,所述升降支架的上部设有一对上从动轮,所述支架的下部设有一对下从动轮,所述上从动轮和下从动轮之间通过链条连接,其中下从动轮或上从动轮由所述升降电机驱动,所述升降台与所述升降支架上下滑动配合,所述升降台的内侧与所述链条固定连接,所述货叉固定在所述升降台的外侧,所述丝杠的两端通过轴承设置在所述货叉内,丝杠的一端通过皮带与所述丝杠电机连接,所述丝杠电机固定在所述货叉的上部,所述货叉的下部设有滑轨,所述移动盘与所述滑轨滑动配合,所述移动盘的上部设有丝杠套,所述丝杠套与所述丝杠配合,所述移动盘的底部安装有挂钩。

优选地,所述移动车包括四个车轮,其中后车轮由驱动电机驱动行驶,其中一个后车轮与转向电机连接。

优选地,所述移动车的中部设有驾驶座椅,驾驶座椅的底部安装有电池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提供多种运输于一体的移动货物机械,实现工厂,车站,家庭小型化多功能运货方式,减轻劳动者的负担,提高动作效率,降低成本。便携式叉车装置设计,实现了货物多种运输方式,把叉车与吊车集于一体,方便了使用者的操作,降低了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升降台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便捷式叉车,包括移动车1、升降支架2、升降台3、货叉4、移动盘5、丝杠6、丝杠电机7以及升降电机8,所述升降支架固定在所述移动车的前部,所述升降支架的上部设有一对上从动轮9,所述支架的下部设有一对下从动轮10,所述上从动轮和下从动轮之间通过链条11连接,其中下从动轮或上从动轮由所述升降电机驱动,所述升降台与所述升降支架上下滑动配合,所述升降台的内侧与所述链条固定连接,所述货叉固定在所述升降台的外侧,所述丝杠的两端通过轴承设置在所述货叉内,丝杠的一端通过皮带与所述丝杠电机连接,所述丝杠电机固定在所述货叉的上部,所述货叉的下部设有滑轨12,所述移动盘与所述滑轨滑动配合,所述移动盘的上部设有丝杠套13,所述丝杠套与所述丝杠配合,丝杠电机通过皮带带动丝杠转动,从而使丝杠套盒移动盘在货叉上移动。所述移动盘的底部安装有挂钩14。当叉车不能移动而挂钩上的货物需要移动时,丝杠通过自身转动带动挂钩移动,从而实现货物的前后移动。本装置中挂钩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移动盘上,便于后续拆装。

本装置采用电动机驱动的方式,所述移动车包括四个车轮15,其中后车轮由驱动电机16驱动行驶,其中一个后车轮与转向电机17连接。所述移动车的中部设有驾驶座椅18,驾驶座椅的底部安装有电池组19。电池组相当于配重。

本实施例的运动过程是:操作人员通过控制方向盘和油门移动叉车至货物旁边,然后通过按下控制装置的不同按钮,货叉装置启动,丝杠电机开始工作,丝杠电机带动丝杠转动后通过挂钩与丝杠间的一个螺纹配合装置对挂钩进行前后的移动。从而实现当叉车不能移动时货物可以前进一段距离的作用。升降通过齿轮变速装置带动链条进行上下移动,而链条一端固定在货叉上,从而实现货叉的上下移动。最终实现了货物的上下、前后移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