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转移用钢结构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62179发布日期:2020-01-21 23:04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管转移用钢结构吊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管转移用钢结构吊具,属于钢结构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钢管具有空心截面,其长度远大于直径或周长的钢材;按材质分为碳素结构钢钢管、低合金结构钢钢管、合金钢钢管和复合钢管,其用途有输送管道用、工程结构用、热工设备用、石油化工工业用等;

钢管在生产制造时需要进行转移输送,进行集中存放,目前的钢管转移设备主要为一个类似梯子转移架,然后通过龙门架吊装至指定位置,然而由于转移架缺乏限位保护措施或者保护措施是固定的护栏,则导致转移架的运输数量有限,钢管转移效率较低,无法很好的解决安全与高效转移两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钢管转移用钢结构吊具,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钢管转移用钢结构吊具,包括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用以放置钢管;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对称设于所述支撑机构的表面;第一防护杆,所述第一防护杆等距设于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防护杆均垂直固定连接一侧的所述转动机构,所述第一防护杆的表面开有多个内凹的第一支撑槽;第二防护杆,所述第二防护杆的均垂直固定连接另一侧的所述转动机构,所述第二防护杆与所述第一防护杆相互错开分布,所述第一防护杆、所述第二防护杆用以在所述支撑机构侧部形成护栏结构,所述第二防护杆的表面开有内凹的第二支撑槽,所述第一支撑槽、所述第二支撑槽用以辅助放置钢管。

优选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支撑板、转柱以及转动电机,所述转柱平行设于所述支撑机构的顶部,所述转柱的两端转动连接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垂直固定于所述支撑机构的顶面,所述支撑板的外壁固定连接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用以带动所述转柱转动;所述第一防护杆、所述第二防护杆均垂直安装于所述转柱的外壁。

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杆、所述第二防护杆的外壁均垂直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橡胶体、第二橡胶体以及第三橡胶体,所述第一橡胶体、第二橡胶体以及第三橡胶体由所述转动机构所在一端向另一端依次分布,所述第二橡胶体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槽之间,所述第一橡胶体、第三橡胶体分别位于第一防护杆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侧支架、托架以及提升架,所述托架等距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托架的两侧均垂直设有侧支架,两个所述侧支架的表面均平行安装有转柱,所述托架的两端部均设有提升架,所述提升架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侧支架,所述提升架用以连接起吊机构。

优选的,所述提升架的表面对称开有凹槽,每个所述凹槽内均设有第一吊环,所述第一吊环连接所述起吊机构。

优选的,所述起吊机构包括起吊板、第二吊环以及起吊绳,所述起吊板的底面四角处连接有起吊绳,所述起吊绳的底端连接第一吊环,所述起吊板的顶面中心处设有第二吊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第一防护杆、第二防护杆可在钢管的外围形成护栏,并且护栏的防护角度能够自由调节,从而有效的避免钢管由于运输过程中机身振动而滑落,提高起吊运输的安全性,适用范围光;由于护栏的设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工人能够叠放更多的钢管,提高钢管转移效率;防护杆还可辅助放置钢管,从而增加了钢管放置数量,使得防护杆的功能更为多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钢管转移用钢结构吊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第一防护杆、第二防护杆防护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第一防护杆、第二防护杆支撑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撑机构,11、侧支架,12、托架,13、提升架,131、第一吊环,2、起吊机构,21、起吊板,22、第二吊环,23、起吊绳,3、转动机构,31、支撑板,32、转柱,33、转动电机,4、第一防护杆,41、第一支撑槽,5、第二防护杆,51、第二支撑槽,6、限位机构,61、第一橡胶体,62、第二橡胶体,63、第三橡胶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一种钢管转移用钢结构吊具,包括支撑机构1,所述支撑机构1用以放置钢管;

转动机构3,所述转动机构3对称设于所述支撑机构1的表面;

第一防护杆4,所述第一防护杆4等距设于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防护杆4均垂直固定连接一侧的所述转动机构3,所述第一防护杆4的表面开有多个内凹的第一支撑槽41;转动机构3用以带动多个第一防护杆4同步转动;

第二防护杆5,所述第二防护杆5的均垂直固定连接另一侧的所述转动机构3,所述第二防护杆5与所述第一防护杆4相互错开分布,所述第一防护杆4、所述第二防护杆5用以在所述支撑机构1侧部形成护栏结构,所述第二防护杆5的表面开有内凹的第二支撑槽51,所述第一支撑槽41、所述第二支撑槽51用以辅助放置钢管;转动机构3用以带动多个第二防护杆5同步转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转动机构3包括支撑板31、转柱32以及转动电机33,所述转柱32平行设于所述支撑机构1的顶部,所述转柱32的两端转动连接支撑板31,所述支撑板31垂直固定于所述支撑机构1的顶面,所述支撑板31的外壁固定连接转动电机33,所述转动电机33用以带动所述转柱32转动;所述第一防护杆4、所述第二防护杆5均垂直安装于所述转柱32的外壁;转动电机33用以驱动防护杆转动至指定角度并固定在该角度处,使得两个防护杆之间的卡合角度能够自由调节,满足于不同个数钢管的限位需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防护杆4、所述第二防护杆5的外壁均垂直设有限位机构6,所述限位机构6包括第一橡胶体61、第二橡胶体62以及第三橡胶体63,所述第一橡胶体61、第二橡胶体62以及第三橡胶体63由所述转动机构3所在一端向另一端依次分布,所述第二橡胶体62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槽41之间,所述第一橡胶体61、第三橡胶体63分别位于第一防护杆4的两端;通过限位机构6能够进一步的抵触限位钢管,使得防护杆与钢管的接触抵触面更广,提高限位效果,并且当防护杆水平放置钢管时,限位机构6能够立在两旁,形成钢管的护栏,避免钢管左右晃动,第二防护杆5上的限位机构6分布状态与第一防护杆4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撑机构1包括侧支架11、托架12以及提升架13,所述托架12等距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托架12的两侧均垂直设有侧支架11,侧支架11与托架12形成梯子结构,便于叠放钢管;

两个所述侧支架11的表面均平行安装有转柱32,所述托架12的两端部均设有提升架13,所述提升架13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侧支架11,所述提升架13用以连接起吊机构2;起吊机构2吊起提升架13,进而吊起整个支撑机构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提升架13的表面对称开有凹槽,每个所述凹槽内均设有第一吊环131,所述第一吊环131连接所述起吊机构2;通过第一吊环131能够使得起吊过程更为稳定,保证运输的稳定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起吊机构2包括起吊板21、第二吊环22以及起吊绳23,所述起吊板21的底面四角处连接有起吊绳23,所述起吊绳23的底端连接第一吊环131,所述起吊板21的顶面中心处设有第二吊环22;通过起吊板21和起吊绳23能够实现对于支撑机构1四个方位的起吊。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钢管转移用钢结构吊具的结构示意图;

托架12等距设有6个,托架12的表面为内凹弧面结构,托架12的两端垂直对称设有侧支架11,托架12与侧支架11之间形成梯子结构;钢管水平叠放在托架12表面;

提升架13设有两个,分别位于托架12的两端,提升架13的两端垂直焊接在侧支架11的内壁;

左右两个侧支架11的表面均设有一个转动机构3,转动机构3的转动角度为0°-180°,位于右侧的转动机构3的外壁垂直焊接有第一防护杆4,第一防护杆4等距设有8个;位于左侧的转动机构3的外壁垂直焊接有第二防护杆5,第二防护杆5等距设有9个,第一防护杆4交错分布于相邻两个第二防护杆5之间;使得两个防护杆互不阻挡,在减少占地面积的同时增加对于钢管的防护面;

起吊板21的底面四角处均设有起吊绳23,起吊绳23分别连接其底部相对的提升架13,四个起吊绳23分别连接提升架13的端部。

如图2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提升架13的表面两端分别开有凹槽,每个凹槽均设有第一吊环131,第一吊环131内嵌于提升架13,能够减少提升架13的高度,并且提升架13的顶面高度不会超过钢管的最低放置面,保证提升架13不会影响到钢管的放置;第一吊环131位于两端也不会影响钢管外伸出一部分。

如图3所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第一防护杆、第二防护杆防护状态结构示意图;

每个第一防护杆4的表面间隔开有两个第一支撑槽41,每个第二防护杆5的表面间隔开有两个第二支撑槽51,第一支撑槽41、第二支撑槽51均为内凹圆弧状,均用以辅助放置钢管;

橡胶体的设置能够增大防护杆对于钢管的抵触面、提高抵触强度;还可在防护杆作为辅助支撑件时起到左右限位的效果;

当需要移送钢管时,工人搬运或者使用小型吊葫芦将钢管先单个叠放在托架12上,根据需要移动钢管数量的不同而叠放出不同的状态;示例性的,钢管共6个,叠放成三角状;

叠放完毕后,转动电机33带动转柱32转动,使得第一防护杆4、第二防护杆5向内转动靠拢,在转动一定角度后,第一防护杆4、第二防护杆5上的橡胶体会与钢管的外壁抵触贴合,第一防护杆4、第二防护杆5则在外围形成护栏,从而有效的避免钢管由于运输过程中机身振动而滑落,提高起吊运输的安全性,并且由于护栏的设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工人能够叠放更多的钢管,提高钢管转移效率;

压紧防护完毕后,工人将起吊绳23与第一吊环131连接,龙门架带动起吊板21移动,进而将钢管移动至所需位置。

如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第一防护杆、第二防护杆支撑状态结构示意图;

当钢管量非常大,且托架12无法叠放时,可转动第一防护杆4、第二防护杆5至水平,然后将钢管置于第一防护杆4表面的第一支撑槽41内,第二防护杆5表面的第二支撑槽51内,从而增加了钢管放置数量,使得防护杆的功能更为多样,橡胶体能够从两侧对支撑槽处的钢管进行限位,避免钢管左右华晃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