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切标签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24794发布日期:2020-05-06 22:3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切标签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床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切标签机。



背景技术:

一般通过手工裁剪标签,标签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且需要专人裁剪,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确保每一次切出来的标签尺寸一定,不会产生累积误差的一种新型切标签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切标签机,包括供料机构、送料机构和裁剪机构,所述送料机构设在所述供料机构和所述裁剪机构之间;所述送料机构用于夹持标签带往裁剪机构方向运动;所述裁剪机构用于将标签带裁剪为所需的标签,在所述供料机构和所述送料机构之间还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用于定位标签带的移动方向不偏移;还包括plc控制器和色标传感器,所述色标传感器用于记录感光值、判断标签位置和感应标签边缘,所述plc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送料机构送料或停止送料。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供料机构包括第一支架和标签缠绕转轮,所述标签缠绕转轮通过轴承和所述第一支架连接。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供料机构还包括阻尼装置,所述阻尼装置为若干个玻珠螺丝,所述玻珠螺丝和所述第一支架螺纹连接,所述玻珠螺丝的玻珠和所述标签缠绕转轮的侧面抵接。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供料机构还包括张紧装置,所述张紧装置包括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裁剪机构包括第二支架、第一气缸、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上切刀和下切刀,所述第一气缸设在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所述第一气缸用于控制所述上切刀的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直线导轨副和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上切刀和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下切刀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且所述下切刀的表面和所述滑槽在同一水平面上。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裁剪机构还包括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和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压紧装置设在所述下切刀和所述送料机构之间。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压紧装置包括第三连接板、弹簧和压块,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压块通过所述弹簧和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压块离标签的距离小于上切刀离标签的距离。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送料机构包括电机、上辊轮、下辊轮和第二气缸,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和所述下辊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用于控制所述上辊轮上升或下降。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送料机构还包括直线轴承和导柱,所述直线轴承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上辊轮和所述导柱连接,所述第二气缸是通过所述直线轴承和导柱来控制所述上辊轮上升或下降的。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所述上切刀的下方设有物料盒。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包括供料机构、送料机构和裁剪机构,所述送料机构设在所述供料机构和所述裁剪机构之间;所述送料机构用于夹持标签带往裁剪机构方向运动;所述裁剪机构用于将标签带裁剪为所需的标签,在所述供料机构和所述送料机构之间还设有滑槽,通过滑槽定位标签带的移动方向不偏移,色标传感器记录感光值、判断标签位置和感应标签边缘,plc控制器控制送料机构的送料或停止送料。本实用新型具有确保每一次切出来的标签尺寸一定,不会产生累积误差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隐藏了部分零件)。

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裁剪机构和标签带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送料机构和裁剪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裁剪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气缸驱动上辊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至图4,图1至图4所揭示的是一种新型切标签机,包括供料机构1、送料机构2和裁剪机构3,所述送料机构2设在所述供料机构1和所述裁剪机构3之间;所述送料机构2用于夹持标签带100往裁剪机构3方向运动;所述裁剪机构3用于将标签带100裁剪为所需的标签10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供料机构1和所述送料机构2之间还设有滑槽4,所述滑槽4用于定位标签带100的移动方向不偏移;还包括plc控制器5和色标传感器6,所述色标传感器6用于记录感光值、判断标签101位置和感应标签101边缘,所述plc控制器5用于控制所述送料机构2送料或停止送料。

优选的,所述供料机构1包括第一支架和标签缠绕转轮12,所述标签缠绕转轮12通过轴承和所述第一支架连接11;通过轴承连接是可以使所述标签缠绕转轮12相对所述轴承旋转将标签带100送出。

优选的,所述供料机构1还包括阻尼装置(未标识),所述阻尼装置为若干个玻珠螺丝,所述玻珠螺丝和所述第一支架螺纹连接,所述玻珠螺丝的玻珠和所述标签缠绕转轮12的侧面抵接;所述玻珠螺丝的结构为空心的螺丝,在里面设置一弹簧312和一滚珠,滚珠的一小部分凸出螺丝外,滚珠可以通过弹簧312压缩后运动;也就是说,所述玻珠螺丝的玻珠和所述标签缠绕转轮12的侧面抵接;增加标签缠绕转轮12的阻力,不使所述标签缠绕转轮12随意旋转。

优选的,所述供料机构1还包括张紧装置,所述张紧装置包括第一张紧轮13和第二张紧轮14;标签带100的一头从所述标签缠绕转轮12拉出,从所述第一张紧轮13上端绕过,在从所述第二张紧轮14下端绕过,经过所述滑槽4固定在所述送料机构2处,所述第一张紧轮13和所述第二张紧轮14的作用是绷直标签带100。

优选的,所述裁剪机构3包括第二支架31、第一气缸32、第一连接板33、第二连接板34、上切刀35和下切刀36,所述第一气缸32设在所述第二支架31的顶部,所述第一气缸32用于控制所述上切刀35的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一连接板33和所述第二支架31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板34靠近所述送料机构2的一面,相隔预定距离与水平面垂直设有两条导轨,在所述第二连接板34的一面相隔预定距离设有两个滑块,所述第一连接板33和所述第二连接板34是通过所述导轨和所述配合来实现滑动连接的,所述上切刀35和所述第二连接板34连接,所述下切刀36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架31的中部位置,且所述下切刀36的表面和所述滑槽4在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裁剪机构3还包括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和所述第二连接板34连接,所述压紧装置设在所述下切刀36和所述送料机构2之间;具体的,所述压紧装置包括第三连接板311、弹簧312和压块313,所述第三连接板31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34连接,所述压块313通过所述弹簧312和所述第三连接板311连接,也就是说,所述压紧装置和所述上切刀35通过第二连接板34同时上升或下降,所述压块313离标签带100的距离小于上切刀35离标签带100的距离,上切刀35和压块313同时下降的时候,压块313离标签带100的距离比所述上切刀35离标签带100的距离近,所以压块313先压住标签带100后,上切刀35继续下降,同时压块313通过挤压所述弹簧312,把标签101牢牢的固定住,上切刀35切下所需标签101。

优选的,所述送料机构2包括电机21、上辊轮22、下辊轮23和第二气缸24,所述电机21的输出轴和所述下辊轮23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气缸24所述气缸用于控制所述上辊轮22上升或下降。

优选的,在所述第二支架31的顶板上相隔预定距离设有两个直线轴承25,以及与两个所述直线轴承25分别相配合的两个导柱26,两个所述导柱26的下端连接第四连接板27,所述上辊轮22活动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板27的下方,第二气缸24的输出轴和所述第四连接板27的中心连接,所述第二气缸24是通过所述第四连接板27来控制所述上辊轮22的上升或下降。

优选的,在所述切刀的下方设有物料盒7;所述物料盒7用于暂时存放切下来的标签101。

将装有标签带100的标签缠绕转轮12通过轴承和所述第一支架连接11,拉住标签带100的一头,绕过所述第一张紧轮13和第二张紧轮14,再经过滑槽4往上切刀35方向拉,所述第二气缸24控制所述上辊轮22下降配合所述下辊轮23压住标签带100,所述色标传感器6记录感光值、判断标签101位置和感应标签101边缘,所述plc控制器5控制所述送料机构2送料将标签带100的第一张标签101和第二张标签101的中间送至下切刀36的刀口处,所述第一气缸32控制所述压块313和所述上切刀35下降,所述压块313先压住第二张标签101第一张标签101已送至下切刀36外了,所述第一气缸32继续控制所述压块313和所述上切刀35下降,完成切割;切割下的单个标签101直接掉落在述切刀的下方的物料盒7内。

其中,通过所述阻尼装置可以保证在拉标签带100的时候,不会因为旋转力使标签带100散落;通过所述张紧装置使标签带100绷直;通过plc控制器5控制电机21使标签带100每次走预定长度,以保证切割下的每一个标签101的完整性。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详细解释,其目的仅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以便于能够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但是,这些描述不能以任何理由解释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特别是,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各个特征也可以相互任意组合,从而组成其他实施方式,除了有明确相反的描述,这些特征应被理解为能够应用于任何一个实施方式中,而并不仅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