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磁力吸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30237发布日期:2020-05-06 22:59阅读:81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磁力吸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力吸附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自动磁力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履带板上下料,工人操作过程不方便,在给履带板上下料过程中,需要人工去扶正履带板,保证其可以平稳的放在工作平台上,而且容易出现磕碰,工作效率也不高。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磁力吸附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磁力吸附装置,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分别通过第一螺栓螺纹连接有数量为一个的第一吊环和数量为两个的第二吊环,所述第二吊环设置于所述第一吊环的两侧,所述固定板远离所述第一吊环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吊环与所述第二吊环之间设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通过贯穿于所述固定板的第二螺栓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吊环上固定设有链条,所述链条的一端一侧与链轮相适配,所述链轮位于所述固定板上方,链轮上固定设有固定柱,所述链条远离所述第二吊环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柱上,所述链轮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中部贯穿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位于双轴电机的输出端,所述转轴位于所述凹槽内的一端的周围固定设有若干弹簧,所述弹簧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凹槽的侧壁上,所述固定板上设有扶正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扶正机构包括数量为两个的单轴电机,所述单轴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设有第一伞齿,所述第一伞齿的一侧啮合设有第二伞齿,所述第二伞齿固定在丝杆上,所述固定板上设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两端通过活动轴设有扶正杆,所述扶正杆上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内通过销轴设有螺母,所述丝杆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扶正杆包括倾斜杆和接触杆,所述倾斜杆通过所述活动轴与所述横杆相连接,所述接触杆与工件相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上固定设有第一击打杆,所述凹槽的侧壁上固定设有触点开关,所述第一击打杆与所述触点开关相适配,所述触点开关与所述单轴电机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链轮上靠近所述凹槽的一侧固定设有环形裸露导线,所述触点开关通过所述环形裸露导线与所述单轴电机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上位于所述第一击打杆的一侧均匀固定设有若干第二击打杆,所述凹槽的内壁上固定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二击打杆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丝杆上位于所述第二伞齿的一侧固定套设有轴承,所述轴承外固定套设有第三伞齿,所述第三伞齿与所述第一伞齿相啮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设有电磁铁,通过电磁铁的吸附力把工件紧密的吸附并移动到目的地,减少了人工放置的几率,减少了人工令其碰撞的几率,保证了工件能够稳定的进行传送,增加了工件的安全性。

(2)、通过设置扶正机构,使得工件能够被扶正到电磁铁下方,进一步的减少工件被碰撞的几率,增加工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动磁力吸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动磁力吸附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动磁力吸附装置中链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动磁力吸附装置中扶正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动磁力吸附装置中单轴电机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动磁力吸附装置中第三伞齿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动磁力吸附装置中第二伞齿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固定板;2、第一吊环;3、第二吊环;4、电磁铁;5、第二螺栓;6、链条;7、链轮;8、固定柱;9、凹槽;10、转轴;11、双轴电机;12、弹簧;13、单轴电机;14、第一伞齿;15、第二伞齿;16、丝杆;17、横杆;18、扶正杆;19、缺口;20、销轴;21、螺母;22、工件;23、第一击打杆;24、触点开关;25、环形裸露导线;26、第二击打杆;27、限位板;28、轴承;29、第三伞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动磁力吸附装置,包括固定板1,所述固定板1上分别通过第一螺栓螺纹连接有数量为一个的第一吊环2和数量为两个的第二吊环3,这里所说的第一吊环2是为了方便与外界移动机械相连接,从而方便对工件22进行移动,所述第二吊环3设置于所述第一吊环2的两侧,所述固定板1远离所述第一吊环2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吊环2与所述第二吊环3之间设有电磁铁4,所述电磁铁4通过贯穿于所述固定板1的第二螺栓5固定在所述固定板1上,所述第二吊环3上固定设有链条6,所述链条6的一端一侧与链轮7相适配,所述所述链轮7位于所述固定板1上方,链轮7上固定设有固定柱8,所述链条6远离所述第二吊环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柱8上,所述链轮7的一侧开设有凹槽9,所述凹槽9中部贯穿设有转轴10,所述转轴10位于双轴电机11的输出端,所述转轴10位于所述凹槽9内的一端的周围固定设有若干弹簧12,所述弹簧12远离所述转轴1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凹槽9的侧壁上,所述固定板1上设有扶正机构。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通过第一吊环2与外界的移动机械相连接,再通过双轴电机11旋转可控制链条6放下或者升起,从而控制电磁铁4进行下降或者升起,方便对工件22进行吸附,减少工件22由于吸力过大产生碰撞的几率,同时能够减少电磁铁4的供电功率,减少了人工放置的几率,减少了人工令其碰撞的几率,保证了工件能够稳定的进行传送,增加了工件的安全性。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7,对于扶正机构来说,所述扶正机构包括数量为两个的单轴电机13,所述单轴电机13的输出端固定设有第一伞齿14,所述第一伞齿14的一侧啮合设有第二伞齿15,所述第二伞齿15固定在丝杆16上,所述固定板1上设有横杆17,所述横杆17的两端通过活动轴设有扶正杆18,所述扶正杆18上开设有缺口19,所述缺口19内通过销轴20设有螺母21,所述丝杆16与所述螺母21螺纹连接。对于扶正杆18来说,所述扶正杆18包括倾斜杆和接触杆,所述倾斜杆通过所述活动轴与所述横杆17相连接,所述接触杆与工件22相接触。对于转轴10来说,所述转轴10上固定设有第一击打杆23,所述凹槽9的侧壁上固定设有触点开关24,所述第一击打杆23与所述触点开关24相适配,所述触点开关24与所述单轴电机13电性连接。对于链轮7来说,所述链轮7上靠近所述凹槽9的一侧固定设有环形裸露导线25,所述触点开关24通过所述环形裸露导线25与所述单轴电机13电性连接。对于转轴10来说,所述转轴10上位于所述第一击打杆23的一侧均匀固定设有若干第二击打杆26,所述凹槽9的内壁上固定设有限位板27,所述限位板27与所述第二击打杆26相适配。对于丝杆16来说,所述丝杆16上位于所述第二伞齿15的一侧固定套设有轴承28,所述轴承28外固定套设有第三伞齿29,所述第三伞齿29与所述第一伞齿14相啮合。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扶正机构,使得当转轴10旋转通过弹簧12将链轮7带动旋转的时候,若电磁铁4上吸附有物体,则链轮7会难以被转动,此时转轴10旋转,弹簧12的变形增加,使得触点开关24被触碰,令单轴电机13旋转,丝杆16上的第二伞齿15在单轴电机13输出端上的第一伞齿14的作用下旋转,从而能够令两个扶正杆相互靠近,带动工件22摆正位置,使得工件22能够被扶正到电磁铁4下方,进一步的减少工件22被碰撞的几率,增加工件22的安全性。通过设置环形裸露导线25,使得链轮7在旋转的时候,凹槽9内的触点开关24能够与单轴电机13进行电性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击打杆26,使得转轴10的旋转力能够被第二击打杆26分担,减少第一击打杆23断裂的情况发生,第三伞齿29通过轴承28固定在丝杆16上,使得第三伞齿29与第二伞齿15能够夹持住第一伞齿14,起到了一个限位的作用。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实际应用时,通过第一吊环2与外界的移动机械相连接,再通过双轴电机11旋转可控制链条6放下或者升起,从而控制电磁铁4进行下降或者升起,方便对工件22进行吸附,减少工件22由于吸力过大产生碰撞的几率,同时能够减少电磁铁4的供电功率,减少了人工放置的几率,减少了人工令其碰撞的几率,保证了工件能够稳定的进行传送,增加了工件的安全性。通过设置扶正机构,使得当转轴10旋转通过弹簧12将链轮7带动旋转的时候,若电磁铁4上吸附有物体,则链轮7会难以被转动,此时转轴10旋转,弹簧12的变形增加,使得触点开关24被触碰,令单轴电机13旋转,丝杆16上的第二伞齿15在单轴电机13输出端上的第一伞齿14的作用下旋转,从而能够令两个扶正杆相互靠近,带动工件22摆正位置,使得工件22能够被扶正到电磁铁4下方,进一步的减少工件22被碰撞的几率,增加工件22的安全性。通过设置环形裸露导线25,使得链轮7在旋转的时候,凹槽9内的触点开关24能够与单轴电机13进行电性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击打杆26,使得转轴10的旋转力能够被第二击打杆26分担,减少第一击打杆23断裂的情况发生,第三伞齿29通过轴承28固定在丝杆16上,使得第三伞齿29与第二伞齿15能够夹持住第一伞齿14,起到了一个限位的作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