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震手机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98307发布日期:2020-05-20 00:52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震手机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盒,特别是一种防震手机包装盒。



背景技术:

手机是一种各种电子零部件高度集中的电子产品,其在运输过程中对防震性能的要求高。为了满足手机产品的防震性能,现有的手机包装盒普遍需要设置复杂的防震结构,在实施时存在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实施成本高、包装不方便等缺陷。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存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震手机包装盒,解决了现有手机包装盒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包装麻烦、实施成本高等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震手机包装盒,包括外盒和内盒,所述内盒中由下往上依次设置有盒内造型框、产品承载框及手机承载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外盒包括依次连接的外盒前面板、外盒左面板、外盒后面板及外盒右面板,所述外盒前面板侧边连接有外盒连接板,外盒连接板外侧壁粘接在外盒右面板的内侧壁并将外盒前面板、外盒左面板、外盒后面板及外盒右面板首尾连接成为具有中空腔体的外盒主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盒左面板、外盒后面板及外盒右面板的上边分别连接有外盒左上盖、外盒后上盖及外盒右上盖,外盒后上盖连接有外盒上盖插入板;所述外盒左面板、外盒后面板及外盒右面板的下边分别连接有外盒左下盖、外盒后下盖及外盒右下盖,外盒后下盖连接有外盒下盖插入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盒包括依次连接的内盒前面板、内盒左面板、内盒后面板及内盒右面板,所述内盒右面板侧边连接有内盒连接板,内盒连接板外侧壁粘接在内盒前面板的内侧壁并将内盒前面板、内盒左面板、内盒后面板及内盒右面板首尾连接成为具有中空腔体的内盒主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盒前面板、内盒左面板、内盒后面板及内盒右面板的上边分别连接有内盒前内折板、内盒左内折板、内盒后内折板及内盒右内折板,所述内盒前内折板、内盒左内折板、内盒后内折板及内盒右内折板均内折入内盒主体的中空内腔中;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盒前面板、内盒左面板、内盒后面板及内盒右面板的下边分别连接有内盒前下盖板、内盒左下盖板、内盒后下盖板及内盒右下盖板,所述内盒前下盖板、内盒左下盖板、内盒后下盖板及内盒右下盖板相互扣紧并共同组成内盒的下盖;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盒内造型框包括依次连接的造型框第一载板、造型框第一连接板、造型框第二连接板、造型框第三连接板、造型框第二载板,所述造型框第一载板的三边分别连接有造型框第一支撑板、造型框第二支撑板、造型框第三支撑板,所述造型框第二连接板的两边分别连接有造型框第四支撑板、造型框第五支撑板,所述造型框第二载板的三边分别连接有造型框第六支撑板、造型框第七支撑板、造型框第八支撑板,所述造型框第一支撑板、造型框第二支撑板、造型框第三支撑板、造型框第四支撑板、造型框第五支撑板、造型框第六支撑板、造型框第七支撑板及造型框第八支撑板的外壁均抵靠到内盒的内壁且其下端部抵靠到内盒的底部;

所述产品承载框包括依次连接的承载框第一载板、承载框第一连接板、承载框第二连接板、承载框第三连接板、承载框第二载板,所述承载框第一载板的三边分别连接有承载框第一上折板、承载框第二上折板、承载框第三上折板,所述承载框第二载板的一边连接有承载框第四上折板,所述承载框第一上折板、承载框第二上折板、承载框第三上折板及承载框第四上折板的上边分别连接有承载框第一外折板、承载框第二外折板、承载框第三外折板及承载框第四外折板,所述承载框第一外折板、承载框第二外折板、承载框第三外折板及承载框第四外折板的外边分别连接有承载框第一下折板、承载框第二下折板、承载框第三下折板及承载框第四下折板,承载框第一下折板、承载框第二下折板、承载框第三下折板及承载框第四下折板的外壁面抵靠到内盒的内壁,承载框第一上折板与承载框第一下折板之间具有悬空空间,承载框第二上折板与承载框第二下折板之间具有悬空空间,承载框第三上折板与承载框第三下折板之间具有悬空空间,承载框第四上折板与承载框第四下折板之间具有悬空空间,承载框第一下折板及承载框第四下折板的下端抵靠到内盒的底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手机承载板包括承载板主板及连接在承载板主板两边的承载板第一支撑板、承载板第二支撑板,所述承载板第一支撑板下折且其端部抵靠到承载框第一载板上,承载板第二支撑板下折且其端部抵靠到承载框第二载板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造型框第三连接板、造型框第二载板、承载框第三连接板及承载框第二载板上均开设有用于固定收集插头的插脚定位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载板主板上开设有便于将收集承载板取出的承载板提孔,所述内盒后面板及内盒后内折板上均开设有相互配合且便于将内盒从外盒中取出的内盒提出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盒左下盖板端部具有卡紧槽,所述内盒前下盖板、内盒后下盖板及内盒右下盖板(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卡紧部、第二卡紧部、第三卡紧部,所述第一卡紧部、第二卡紧部及第三卡紧部均卡紧在卡紧槽中并使得内盒前下盖板、内盒左下盖板、内盒后下盖板及内盒右下盖板相互锁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盒连接板与外盒前面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折线、外盒前面板与外盒左面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折线,外盒左面板与外盒后面板之间设置有第三折线、外盒后面板与外盒右面板之间设置有第四折线,所述外盒左面板与外盒左上盖之间设置有第五折线,所述外盒后面板与外盒后上盖之间设置第六折线,所述外盒右面板与外盒右上盖之间设置有第七折线,所述外盒后上盖与外盒上盖插入板之间设置有第八折线,所述外盒左面板与外盒左下盖之间设置有第九折线,所述外盒后面板与外盒后下盖之间设置第十折线,所述外盒右面板与外盒右下盖之间设置有第十一折线,所述外盒后下盖与外盒下盖插入板之间设置有第十二折线,所述内盒前面板与内盒左面板之间设置有第十三折线,所述内盒左面板与内盒后面板之间设置有第十四折线,所述内盒后面板与内盒右面板之间设置有第十五折线,所述内盒右面板与内盒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第十六折线,所述内盒前面板与内盒前内折板之间设置有第十七折线,所述内盒左面板与内盒左内折板之间设置偶第十八折线,所述内盒后面板与内盒后内折板之间设置有第十九折线,所述内盒右面板与内盒右内折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十折线,所述内盒前面板与内盒前下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十一折线,所述内盒左面板与内盒左下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十二折线,所述内盒后面板与内盒后下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十三折线,所述内盒右面板与内盒右下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十四折线,所述造型框第一载板与造型框第一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十五折线,所述造型框第一连接板与造型框第二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十六折线,所述造型框第二连接板与造型框第三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十七折线,所述造型框第三连接板与造型框第二载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十八折线,造型框第一载板与造型框第一支撑板、造型框第二支撑板、造型框第三支撑板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二十九折线、第三十折线、第三十一折线,造型框第二连接板与造型框第四支撑板、造型框第五支撑板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三十二折线、第三十三折线,造型框第二载板与造型框第六支撑板、造型框第七支撑板、造型框第八支撑板分别设置有第三十四折线、第三十五折线、第三十六折线,所述承载框第一载板与承载框第一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十七折线,所述承载框第一连接板与承载框第二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十八折线,所述承载框第二连接板与承载框第三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十九折线,所述承载框第三连接板与承载框第二载板之间设置有第四十折线,造型框第一载板与承载框第一上折板、承载框第二上折板、承载框第三上折板之间分别设置有第四十一折线、第四十二折线、第四十三折线,承载框第二载板与承载框第四上折板之间设置有第四十四折线,所述承载框第一上折板与承载框第一外折板之间设置有第四十五折线,所述承载框第一外折板与承载框第一下折板之间设置有第四十六折线,所述承载框第二上折板与承载框第二外折板之间设置有第四十七折线,所述承载框第二外折板与承载框第二下折板之间设置有第四十八折线,所述承载框第三上折板与承载框第三外折板之间设置有第四十九折线,所述承载框第三外折板与承载框第三下折板之间设置有第五十折线,所述承载框第四上折板与承载框第四外折板之间设置有第五十一折线,所述承载框第四外折板与承载框第四下折板之间设置有第五十二折线,所述承载板主板与承载板第一支撑板、承载板第二支撑板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五十三折线、第五十四折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震手机包装盒,该种防震手机包装盒的结构简单,体积小,在应用时具有防震性能好实施成本低、包装方便、包装效率高等优点,解决了现有手机包装盒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包装麻烦、实施成本高等技术缺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内盒中装入盒内造型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内盒装入盒内造型框及盒内承载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内盒装入盒内造型框、盒内承载框及手机承载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外盒的结构展开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内盒的结构展开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盒内造型框的结构展开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盒内承载框的结构展开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手机承载板的结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参照图1-9。

一种防震手机包装盒,包括外盒和内盒,所述内盒中由下往上依次设置有盒内造型框、产品承载框及手机承载板;

优选地,所述外盒包括依次连接的外盒前面板11、外盒左面板12、外盒后面板13及外盒右面板14,所述外盒前面板11侧边连接有外盒连接板111,外盒连接板111外侧壁粘接在外盒右面板14的内侧壁并将外盒前面板11、外盒左面板12、外盒后面板13及外盒右面板14首尾连接成为具有中空腔体的外盒主体;

优选地,所述外盒左面板12、外盒后面板13及外盒右面板14的上边分别连接有外盒左上盖15、外盒后上盖16及外盒右上盖17,外盒后上盖16连接有外盒上盖插入板161;所述外盒左面板12、外盒后面板13及外盒右面板14的下边分别连接有外盒左下盖18、外盒后下盖19及外盒右下盖10,外盒后下盖19连接有外盒下盖插入板191;

优选地,所述内盒包括依次连接的内盒前面板21、内盒左面板22、内盒后面板23及内盒右面板24,所述内盒右面板24侧边连接有内盒连接板25,内盒连接板25外侧壁粘接在内盒前面板21的内侧壁并将内盒前面板21、内盒左面板22、内盒后面板23及内盒右面板24首尾连接成为具有中空腔体的内盒主体;

优选地,所述内盒前面板21、内盒左面板22、内盒后面板23及内盒右面板24的上边分别连接有内盒前内折板211、内盒左内折板221、内盒后内折板231及内盒右内折板241,所述内盒前内折板211、内盒左内折板221、内盒后内折板231及内盒右内折板241均内折入内盒主体的中空内腔中;

优选地,所述内盒前面板21、内盒左面板22、内盒后面板23及内盒右面板24的下边分别连接有内盒前下盖板212、内盒左下盖板222、内盒后下盖板232及内盒右下盖板242,所述内盒前下盖板212、内盒左下盖板222、内盒后下盖板232及内盒右下盖板242相互扣紧并共同组成内盒的下盖;

优选地,所述盒内造型框包括依次连接的造型框第一载板31、造型框第一连接板32、造型框第二连接板33、造型框第三连接板34、造型框第二载板35,所述造型框第一载板31的三边分别连接有造型框第一支撑板311、造型框第二支撑板312、造型框第三支撑板313,所述造型框第二连接板33的两边分别连接有造型框第四支撑板331、造型框第五支撑板332,所述造型框第二载板35的三边分别连接有造型框第六支撑板351、造型框第七支撑板352、造型框第八支撑板353,所述造型框第一支撑板311、造型框第二支撑板312、造型框第三支撑板313、造型框第四支撑板331、造型框第五支撑板332、造型框第六支撑板351、造型框第七支撑板352及造型框第八支撑板353的外壁均抵靠到内盒的内壁且其下端部抵靠到内盒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产品承载框包括依次连接的承载框第一载板41、承载框第一连接板42、承载框第二连接板43、承载框第三连接板44、承载框第二载板45,所述承载框第一载板41的三边分别连接有承载框第一上折板411、承载框第二上折板412、承载框第三上折板413,所述承载框第二载板45的一边连接有承载框第四上折板451,所述承载框第一上折板411、承载框第二上折板412、承载框第三上折板413及承载框第四上折板451的上边分别连接有承载框第一外折板414、承载框第二外折板415、承载框第三外折板416及承载框第四外折板452,所述承载框第一外折板414、承载框第二外折板415、承载框第三外折板416及承载框第四外折板452的外边分别连接有承载框第一下折板417、承载框第二下折板418、承载框第三下折板419及承载框第四下折板453,承载框第一下折板417、承载框第二下折板418、承载框第三下折板419及承载框第四下折板453的外壁面抵靠到内盒的内壁,承载框第一上折板411与承载框第一下折板417之间具有悬空空间,承载框第二上折板412与承载框第二下折板418之间具有悬空空间,承载框第三上折板413与承载框第三下折板419之间具有悬空空间,承载框第四上折板451与承载框第四下折板453之间具有悬空空间,承载框第一下折板417及承载框第四下折板453的下端抵靠到内盒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手机承载板包括承载板主板5及连接在承载板主板5两边的承载板第一支撑板51、承载板第二支撑板52,所述承载板第一支撑板51下折且其端部抵靠到承载框第一载板41上,承载板第二支撑板52下折且其端部抵靠到承载框第二载板45上。

优选地,所述造型框第三连接板34、造型框第二载板35、承载框第三连接板44及承载框第二载板45上均开设有用于固定收集插头的插脚定位孔。

优选地,所述承载板主板5上开设有便于将收集承载板取出的承载板提孔53,所述内盒后面板23及内盒后内折板231上均开设有相互配合且便于将内盒从外盒中取出的内盒提出孔20。

优选地,所述内盒左下盖板222端部具有卡紧槽202,所述内盒前下盖板212、内盒后下盖板232及内盒右下盖板242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卡紧部201、第二卡紧部203、第三卡紧部204,所述第一卡紧部201、第二卡紧部203及第三卡紧部204均卡紧在卡紧槽202中并使得内盒前下盖板212、内盒左下盖板222、内盒后下盖板232及内盒右下盖板242相互锁紧。

优选地,所述外盒连接板111与外盒前面板11之间设置有第一折线601、外盒前面板11与外盒左面板12之间设置有第二折线602,外盒左面板12与外盒后面板13之间设置有第三折线603、外盒后面板13与外盒右面板14之间设置有第四折线604,所述外盒左面板12与外盒左上盖15之间设置有第五折线605,所述外盒后面板13与外盒后上盖16之间设置第六折线606,所述外盒右面板14与外盒右上盖17之间设置有第七折线607,所述外盒后上盖16与外盒上盖插入板161之间设置有第八折线608,所述外盒左面板12与外盒左下盖18之间设置有第九折线609,所述外盒后面板13与外盒后下盖19之间设置第十折线610,所述外盒右面板14与外盒右下盖10之间设置有第十一折线611,所述外盒后下盖19与外盒下盖插入板191之间设置有第十二折线612,所述内盒前面板21与内盒左面板22之间设置有第十三折线613,所述内盒左面板22与内盒后面板23之间设置有第十四折线614,所述内盒后面板23与内盒右面板24之间设置有第十五折线615,所述内盒右面板24与内盒连接板25之间设置有第十六折线616,所述内盒前面板21与内盒前内折板211之间设置有第十七折线617,所述内盒左面板22与内盒左内折板221之间设置偶第十八折线618,所述内盒后面板23与内盒后内折板231之间设置有第十九折线619,所述内盒右面板24与内盒右内折板241之间设置有第二十折线620,所述内盒前面板21与内盒前下盖板212之间设置有第二十一折线621,所述内盒左面板22与内盒左下盖板222之间设置有第二十二折线622,所述内盒后面板23与内盒后下盖板232之间设置有第二十三折线623,所述内盒右面板24与内盒右下盖板242之间设置有第二十四折线624,所述造型框第一载板31与造型框第一连接板32之间设置有第二十五折线625,所述造型框第一连接板32与造型框第二连接板33之间设置有第二十六折线626,所述造型框第二连接板33与造型框第三连接板34之间设置有第二十七折线627,所述造型框第三连接板34与造型框第二载板35之间设置有第二十八折线628,造型框第一载板31与造型框第一支撑板311、造型框第二支撑板312、造型框第三支撑板313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二十九折线629、第三十折线630、第三十一折线631,造型框第二连接板33与造型框第四支撑板331、造型框第五支撑板332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三十二折线632、第三十三折线633,造型框第二载板35与造型框第六支撑板351、造型框第七支撑板352、造型框第八支撑板353分别设置有第三十四折线634、第三十五折线635、第三十六折线636,所述承载框第一载板41与承载框第一连接板42之间设置有第三十七折线637,所述承载框第一连接板42与承载框第二连接板43之间设置有第三十八折线638,所述承载框第二连接板43与承载框第三连接板44之间设置有第三十九折线639,所述承载框第三连接板44与承载框第二载板45之间设置有第四十折线640,造型框第一载板41与承载框第一上折板411、承载框第二上折板412、承载框第三上折板413之间分别设置有第四十一折线641、第四十二折线642、第四十三折线643,承载框第二载板45与承载框第四上折板451之间设置有第四十四折线644,所述承载框第一上折板411与承载框第一外折板414之间设置有第四十五折线645,所述承载框第一外折板414与承载框第一下折板417之间设置有第四十六折线646,所述承载框第二上折板412与承载框第二外折板415之间设置有第四十七折线647,所述承载框第二外折板415与承载框第二下折板418之间设置有第四十八折线648,所述承载框第三上折板413与承载框第三外折板416之间设置有第四十九折线649,所述承载框第三外折板416与承载框第三下折板419之间设置有第五十折线650,所述承载框第四上折板451与承载框第四外折板452之间设置有第五十一折线651,所述承载框第四外折板452与承载框第四下折板453之间设置有第五十二折线652,所述承载板主板5与承载板第一支撑板51、承载板第二支撑板52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五十三折线653、第五十四折线654。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