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抓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5842发布日期:2020-05-26 17:30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集装箱抓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转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装箱抓具。



背景技术:

集装箱的转移是物流运输的重要环节。集装箱转移装备对集装箱的转移,必须借助专用的吊具或抓具才能实现,且集装箱的承载点在国家标准受到严格规定。

现有的集装箱转移装备(如岸桥、场桥、正面吊、空箱堆高机、叉车等)所携带的吊具,在抓取集装箱时都需要占用集装箱的顶面空间或底面空间,使得集装箱在不同的转移装备(例如是吊运装备和托运装备)之间接驳时,需要利用倒换设备倒换承载点,才能实现接驳作业。这种方式作业效率不高,设备种类和能耗成倍增加,并存在操作人员多、安全风险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装箱抓具,于接驳过程无需频繁倒换承载点,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和能耗,减少操作人员数量和安全风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装箱抓具,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伸缩臂与复数个锁头,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沿水平方向保持相对,所述伸缩臂轴向水平地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所述伸缩臂可直线伸缩地使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运动接近或远离,所述复数个锁头分居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上,所述锁头用于一一对应地连接固定集装箱的底角件之周侧孔。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臂包括固定件及可沿所述固定件的轴向直线运动地保持于所述固定件上的运动件,所述运动件可运动地伸出于所述固定件的至少一端,所述运动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或所述第二夹持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运动件的数量为二并分居所述固定件的两端,一端的运动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固定连接,另一端的运动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锁头包括固定端及活动地保持于所述固定端上的旋转伸缩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二夹持件固定连接,所述旋转伸缩端可沿水平方向滑动地插入于所述底角件的周侧孔内,所述旋转伸缩端可绕水平轴旋转地与所述底角件保持接合/逐渐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伸缩端的外周面一侧具有限位凸缘,所述旋转伸缩端可绕水平轴旋转地通过所述限位凸缘与所述底角件保持接合/逐渐分离。

进一步地,自与所述底角件的接合状态至分离状态,所述旋转伸缩端所转过的角度为9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件的水平截面具有l型构造,所述l型构造一端与所述伸缩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伸缩臂保持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件的水平截面具有l型构造,所述l型构造一端与所述伸缩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伸缩臂保持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件接近所述伸缩臂的一端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夹持件远离所述伸缩臂的一端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件接近所述伸缩臂的一端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夹持件远离所述伸缩臂的一端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以伸缩臂实现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之间的水平相对运动,使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之间的空间适配集装箱的外形,同时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上的锁头分别接近并固定连接于集装箱的周侧孔,无需占用集装箱的顶面空间和底面空间,不会对顶角件顶面的吊取功能与底角件底面的承载功能造成冲突,采用侧向承载方式而无需频繁倒换承载点,提高了接驳转移的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和能耗,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和安全风险,可方便地与其他转移装备配合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装箱抓具于应用状态的仰视图;

图2为图1中集装箱抓具于应用状态的左视图;

图3为图1中集装箱抓具的旋转伸缩端与底角件于旋转接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集装箱抓具于第一转移位置的作业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集装箱抓具于第二转移位置的作业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集装箱抓具,11-第一夹持件,12-第二夹持件,13-伸缩臂,131-固定件,132-运动件,14-锁头,141-固定端,142-旋转伸缩端,143-限位凸缘,2-集装箱,21-底角件,22-顶角件,3-吊运装备,4-转移装备,5-托运装备。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多向运动车体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结合参阅图1-3,本实施例公开了集装箱抓具1的一种具体构造,包括第一夹持件11、第二夹持件12、伸缩臂13与复数个锁头14,采用侧向承载方式而可实现于不同的转移装备之间的快速接驳,无需频繁倒换承载点,提高了接驳转移的作业效率。

其中,第一夹持件11与第二夹持件12沿水平方向保持相对,使用时分别保持于集装箱2的周侧。换言之,第一夹持件11与集装箱2的至少一侧侧壁保持相对或贴合接触,且第二夹持件12与集装箱2的至少一侧侧壁保持相对或贴合接触。

示范性地,第一夹持件11的水平截面具有l型构造。所谓水平截面,是指由水平面截得的截面。其中,l型构造一端与伸缩臂13连接,另一端与伸缩臂13保持相对,使l型构造的两端分别与集装箱2的不同侧侧壁保持相对或贴合接触,实现对集装箱2的较佳限位。

类似地,第二夹持件12的水平截面具有l型构造,l型构造一端与伸缩臂13连接,另一端与伸缩臂13保持相对。其中,l型构造一端与伸缩臂13连接,另一端与伸缩臂13保持相对,使l型构造的两端分别与集装箱2的不同侧侧壁保持相对或贴合接触,实现对集装箱2的较佳限位。

示范性地,第一夹持件11接近伸缩臂13的一端的高度大于第一夹持件11远离伸缩臂13的一端的高度。一般地,第一夹持件11接近伸缩臂13的一端与转移装备连接而起到承载连接作用,该高度关系使得第一夹持件11接近伸缩臂13的一端的承载连接面较大,承载极限大而保证对集装箱2的可靠承载,结构安全性佳。

类似地,第二夹持件12接近伸缩臂13的一端的高度大于第二夹持件12远离伸缩臂13的一端的高度。一般地,第二夹持件12接近伸缩臂13的一端与转移装备连接而起到承载连接作用,该高度关系使得第二夹持件12接近伸缩臂13的一端的承载连接面较大,承载极限大而保证对集装箱2的可靠承载,结构安全性佳。

伸缩臂13轴向保持水平,一端连接第一夹持件11,另一端连接第二夹持件12。伸缩臂13具有直线伸缩能力,即至少一端可发生相对于伸缩臂13之本体的直线往复运动,从而使第一夹持件11与第二夹持件12运动接近或远离,从而调节第一夹持件11与第二夹持件12之间的距离,适配不同尺寸的集装箱2(例如20英尺、40英尺、45英尺标准规格)、通用性佳。

示范性地,伸缩臂13包括固定件131及可沿固定件131的轴向直线运动地保持于固定件131上的运动件132。其中,运动件132可运动地伸出于固定件131的至少一端,且运动件132与第一夹持件11或第二夹持件12固定连接。例如,第一夹持件11与运动件132固定连接而同步直线运动,第二夹持件12不与运动件132发生连接而保持固定,使第一夹持件11与第二夹持件12之间具有相对运动。一种实际的应用例,伸缩臂13可通过伸缩缸、电动推杆、电缸等形式实现。

示范性地,运动件132的数量为二并分居固定件131的两端,一端的运动件132与第一夹持件11固定连接,另一端的运动件132与第二夹持件12固定连接。相应地,伸缩臂13具有双端伸缩能力,实现第一夹持件11与第二夹持件12之间的快速伸缩变位。

复数个锁头14分居第一夹持件11与第二夹持件12上,锁头14用于一一对应地连接固定集装箱2的底角件21之周侧孔。换言之,当集装箱抓具1作用到位时,锁头14嵌入于底角件21的周侧孔中,实现自侧向的位置锁固与承载连接,使集装箱2可靠地保持于集装箱抓具1上。

可以理解,底角件21即安装于集装箱2之底角处的角件,顶角件22即安装于集装箱2之顶角处的角件。可以理解,所谓周侧孔,即位于底角件21的周侧的通孔,并不包括位于底角件21之底面的孔位。可以理解,该复数个锁头14设置于第一夹持件11面向第二夹持件12的一侧表面、第二夹持件12面向第一夹持件11的一侧表面。

由于集装箱2的承载点通过底角件21之周侧孔实现,无需占用顶角件22的顶面空间与底角件21的底面空间,顶角件22的吊取功能与底角件21的地面承载功能不受影响。相应地,在集装箱2的接驳转移过程,也就无需频繁倒换承载点,从而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和能耗,减少操作人员数量和安全风险。

示范性地,锁头14包括固定端141及活动地保持于固定端141上的旋转伸缩端142。其中,设置于第一夹持件11上的锁头14之固定端141与第一夹持件11固定连接,设置于第二夹持件12上的锁头14之固定端141与第二夹持件12固定连接。旋转伸缩端142可沿水平方向滑动地插入于底角件21的周侧孔内及自该周侧孔内退出,实现水平方向的直线位置变动。同时,旋转伸缩端142可绕水平轴旋转地与底角件21保持接合/逐渐分离。

例如,旋转伸缩端142首先沿水平方向直线滑动插入于底角件21的周侧孔内;当插入到位后,旋转伸缩端142绕水平轴旋转而实现与底角件21的接合,使旋转伸缩端142无法沿水平方向直线运动而防止其自底角件21的周侧孔内脱出,实现对集装箱2的可靠承载;当需要卸载时,旋转伸缩端142绕水平轴反向旋转而实现与底角件21的分离,使旋转伸缩端142得以恢复沿水平方向的滑动而可自底角件21的周侧孔内脱出,实现最终分离。

旋转伸缩端142的一种实现方式可以是螺旋连接(例如螺杆、螺栓等)。或者,示范性地,旋转伸缩端142的外周面一侧具有限位凸缘143,旋转伸缩端142可绕水平轴旋转地通过限位凸缘143与底角件21保持接合/逐渐分离。

例如,旋转伸缩端142可绕水平轴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于第一位置时,限位凸缘143不与底角件21发生干涉作用,使得旋转伸缩端142可自由地沿水平方向直线往复运动;于第二位置时,限位凸缘143与底角件21发生相互干涉,限位凸缘143受限于底角件21而使旋转伸缩端142无法沿水平方向直线往复运动地脱离底角件21,保证可靠连接。

示范性地,自与底角件21的接合状态至分离状态,旋转伸缩端142所转过的角度为90°。亦即,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夹角为90°。

请结合参阅图4-5,在一个实际应用中,集装箱2需自吊运装备3经转移装备4转移至托运装备5上,集装箱抓具1安装于转移装备4上。例如,吊运装备3为吊臂,通过集装箱2的顶角件22将集装箱2自货轮上吊取卸载;随后,吊臂将集装箱2吊运至转移装备4(例如是集装箱2转运车)处,转移装备4上集装箱抓具1自集装箱2的底部套入、锁头14与集装箱2的底角件21固定,实现对集装箱2的抓取,吊臂与集装箱2随即分离;最后,转移装备4将集装箱2转移至托运装备5(例如是铁路集装箱2运输列车),锁头14与集装箱2的底角件21分离、集装箱2自集装箱抓具1上向下滑落至托运装备5上,实现快速转移,全程无需倒换承载点。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