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品饮料自动转移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22773发布日期:2020-06-16 23:26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果品饮料自动转移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果品饮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果品饮料自动转移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果品饮料生产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对灌装好的果品饮料进行转移输送作业,然而目前传统的瓶装饮料的转移输送作业,大多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工人劳动强度高,而且工作效率低,无法适应流水线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果品饮料自动转移输送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瓶装饮料的转移输送作业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劳动强度高,效率低,无法适应流水线作业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果品饮料自动转移输送装置,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一漏斗、第一转动轮、传送带、第二漏斗以及第二转动轮,所述第一漏斗和第二漏斗均呈倒三角形设置,所述第一漏斗的下方设有可供饮料瓶水平通过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转动轮可水平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的下方,且所述第一转动轮与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轮的外周壁对称的凹设有多个可容纳饮料瓶的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所述传送带呈上斜设置,且所述传送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动轮的外周壁和所述第二漏斗的上端开口间隔连接,所述传送带的上表面垂直的设有多个挡板,所述第二转动轮可竖直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二漏斗的下方,所述第二漏斗的下端设有可供饮料瓶竖直通过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转动轮的上端面对称的设有多个可供饮料瓶竖直通过的通孔。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转动轮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转动轮绕水平轴心线顺时针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轮的下端外周壁凹设有多个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通孔相连通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摆放框架,所述第二转动轮的下端外周壁设有一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三凹槽,所述摆放框架呈矩形设置,所述摆放框架的内侧边可活动的卡设于所述第三凹槽内设置,且所述摆放框架的外侧边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底壁之间形成可容纳饮料瓶的容置空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二转动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二转动轮绕竖直轴心线顺时针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和通孔均设有四个。

进一步地,还包括传送带电机,所述传送带电机与所述传送带连接,通过所述传送带电机驱动所述传送带逆时针转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支座,所述支座平行的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转动轮的两端分别与是支座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漏斗的上端开口的内侧壁设有一沿宽度方向的档杆,所述档杆与所述第二漏斗的两端内侧壁之间分别形成可供饮料瓶竖直通过的进料口。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转动轮可水平转动的设置在第一开口的下方,且第一转动轮与第一开口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一转动轮的外周壁对称的凹设有多个可容纳饮料瓶的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传送带呈上斜设置,且传送带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转动轮的外周壁和第二漏斗的上端开口间隔连接,传送带的上表面垂直的设有多个挡板,第二转动轮可竖直转动的设置在第二漏斗的下方,第二漏斗的下端设有可供饮料瓶竖直通过的第二开口,第二转动轮的上端面对称的设有多个可供饮料瓶竖直通过的通孔,第二转动轮的下端外周壁设有一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三凹槽,摆放框架的内侧边卡设于第三凹槽内设置,且摆放框架的外侧边与第二凹槽的内底壁之间形成可容纳饮料瓶的容置空间,从而可自动完成瓶装饮料的提升、摆放以及输送,配合机械手实现瓶装饮料的自动化转移输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果品饮料自动转移输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果品饮料自动转移输送装置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果品饮料自动转移输送装置又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果品饮料自动转移输送装置又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果品饮料自动转移输送装置。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果品饮料自动转移输送装置,包括机架100和设置在所述机架100上的第一漏斗200、第一转动轮300、传送带400、第二漏斗500以及第二转动轮600,所述第一漏斗200和第二漏斗500均呈倒三角形设置,所述第一漏斗200的下方设有可供饮料瓶800水平通过的第一开口201,所述第一转动轮300可水平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201的下方,且所述第一转动轮300与所述第一开口20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轮300的外周壁对称的凹设有多个可容纳饮料瓶的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301,所述传送带400呈上斜设置,且所述传送带4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动轮300的外周壁和所述第二漏斗500的上端开口501间隔连接,所述传送带400的上表面垂直的设有多个挡板401,所述第二转动轮600可竖直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二漏斗500的下方,所述第二漏斗500的下端设有可供饮料瓶竖直通过的第二开口502,所述第二转动轮600的上端面对称的设有多个可供饮料瓶竖直通过的通孔601。

具体地,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02,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02与所述第一转动轮300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02驱动所述第一转动轮300绕水平轴心线顺时针转动。

具体地,所述第二转动轮600的下端外周壁凹设有多个与所述通孔601一一对应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602,所述第二凹槽602与所述通孔601相连通设置。

具体地,还包括摆放框架700,所述第二转动轮600的下端外周壁设有一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三凹槽603,所述摆放框架700呈矩形设置,所述摆放框架700的内侧边701可活动的卡设于所述第三凹槽603内设置,且所述摆放框架700的外侧边702与所述第二凹槽602的内底壁之间形成可容纳饮料瓶800的容置空间703。

具体地,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604,所述第二驱动电机604与所述第二转动轮600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604驱动所述第二转动轮600绕竖直轴心线顺时针转动。

具体地,所述第一凹槽301和通孔601均设有四个。

具体地,还包括传送带电机402,所述传送带电机402与所述传送带400连接,通过所述传送带电机402驱动所述传送带400逆时针转动。

具体地,还包括支座303,所述支座303平行的设置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第一转动轮300的两端分别与是支座303转动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二漏斗500的上端开口501的内侧壁设有一沿宽度方向的档杆503,所述档杆503与所述第二漏斗500的两端内侧壁之间分别形成可供饮料瓶800竖直通过的进料口504,在重力作用下,瓶装饮料800竖直的落入下开口502。

具体地,通过第一转动轮可水平转动的设置在第一开口的下方,且第一转动轮与第一开口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一转动轮的外周壁对称的凹设有多个可容纳饮料瓶的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传送带呈上斜设置,且传送带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转动轮的外周壁和第二漏斗的上端开口间隔连接,传送带的上表面垂直的设有多个挡板,第二转动轮可竖直转动的设置在第二漏斗的下方,第二漏斗的下端设有可供饮料瓶竖直通过的第二开口,第二转动轮的上端面对称的设有多个可供饮料瓶竖直通过的通孔,第二转动轮的下端外周壁设有一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第三凹槽,摆放框架的内侧边卡设于第三凹槽内设置,且摆放框架的外侧边与第二凹槽的内底壁之间形成可容纳饮料瓶的容置空间,从而可自动完成瓶装饮料的提升、摆放以及输送,配合机械手实现瓶装饮料的自动化提升转移输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