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取件装置的触发机构及其旋转取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94741发布日期:2020-09-11 22:1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取件装置的触发机构及其旋转取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旋转取件装置的触发机构及其旋转取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在生产加工作业中,原来采用的人工流水线操作,已逐渐被全机械自动化生产线所替代,进而有效地节省人力成本,特别是规范化的工业生产领域,已采用高科技的工业机器人设备作为生产线上的加工节点,取代人手加工,利用工业机器人具有的稳定性高、承重量大以及操作精准等优点来进行现代化的生产加工,并已逐渐普及到各大型全机械自动化生产线上。

工件种类繁多,为了节省存放空间,有些工件存放时处于叠置状态,当在实际加工时再将叠置状态的工件分拣出来,形成单独的个体,再作下一步的加工处理。例如一叠叠置状态的塑胶盘子,在分拣工序中,需要将盘子逐个逐个从叠置状态下分离出来。若通过人手处理,将消耗大量操作时间,而且叠置状态下相邻的盘子相互之间存在粘性,难以进行有效分离,需要细心地逐个逐个掀开,更进一步地消耗操作时间,分拣处理操作十分不便。因此,现有技术中已推出专门为分拣叠置工件的装置,该装置呈转盘结构,转盘上设有相应的取件装置,将通过转盘自转同时将叠置的工件作分离,并放置到生产线上作下一步加工。

现有技术的取件装置为了节省空间及成本,一般设有微控制器来设定吸杆的旋转角度,并作相应的吸放功能设置。但由于采用微控制器作编程处理,一方面需要针对微控制器设置相应的连接线路,以作供电及相应的设定控制;另一方面,需要针对微控制器的编程设定作相应的调试,以适应不同载体上的工件吸放位置,不利于取件装置的批量生产。因此,现有技术的取件装置还存在不足,是目前生产厂家的研究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取件装置的触发机构及其旋转取件装置,针对现有技术的取件装置采用微控制器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对旋转取件装置的整体结构作改进,采用纯机械结构的配合实现对工件的吸放控制,有效地确保对工件操作的准确性,并提高装置的整体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旋转取件装置的触发机构,包括气缸和机械阀,所述气缸与旋转取件装置的吸杆连接,所述机械阀用于启闭所述气缸以控制所述吸杆吸放工件;所述机械阀设有微动开关和折叠滚轮,所述旋转取件装置上设有与所述折叠滚轮接触的触碰轨道;所述机械阀被旋转取件装置的驱动件驱动而旋转位移,并通过所述折叠滚轮与所述触碰轨道的接触而触发所述微动开关。

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取件装置的触发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舍弃了微控制器的方案,采用纯机械结构的配合实现对工件的吸放控制。一方面,设置气缸与吸杆连接提供吸取工件的动力,并设置机械阀控制气缸的启闭,以控制旋转取件装置的吸杆随旋转取件装置的驱动件驱动旋转的过程中吸放工件,转移工件的位置。另一方面,设置触碰轨道与工件的位置配合,所述机械阀被旋转取件装置的驱动件驱动而旋转位移,当经过所述触碰轨道时,机械阀的折叠滚轮在触碰轨道上滑行而呈折叠状态,并触发微动开关以开启机械阀,使得吸杆具有吸取功能来吸取工件;当机械阀离开触碰轨道后,机械阀的折叠滚轮恢复伸展,使得所述微动开关复位以关闭机械阀,让吸杆释放工件,从而实现对工件的吸放控制,并转移工件的位置,有效地确保对工件操作的准确性,提高装置的整体性能。

进一步对所述机械阀的结构作改进,所述机械阀底部设有容置所述微动开关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轴孔;所述折叠滚轮包括轮子和活动轴,所述活动轴一端设有所述轮子,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槽的轴孔连接;所述活动轴以与所述轴孔的连接处为轴向外打开,并当所述轮子与所述触碰轨道触碰时被抵压回收于所述安装槽内,从而触发所述微动开关以启动机械阀。

进一步的,所述折叠滚轮、微动开关以及安装槽分别设有两组,且所述机械阀的启动设置为当两组中的微动开关同时被触发时启动,从而实现双重确认操作,以确保开闭机械阀的准确性,避免误操作。

再进一步的,所述触碰轨道为弧形条,所述弧形条内侧为供所述折叠滚轮滑行的接触面。有利于配合所述转盘的形状及旋转轨迹,并有效地利用装置的内部空间,减小装置的整体厚度及缩小体积。

在上述基础上,所述触碰轨道的端部内侧还设有用于导向所述折叠滚轮的倾斜面,让所述机械阀的折叠滚轮容易滑入所述触碰轨道上,有效地提高顺畅性,避免卡停故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旋转取件装置,包括吸杆和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为驱动所述吸杆旋转的转盘,还包括本实用新型的触发机构,所述旋转取件装置设有驱动器以及与所述驱动器连接的驱动齿轮,所述转盘外周壁设有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的外齿;所述旋转取件装置还设有安装架以及被所述驱动器驱动使得所述控制吸杆作自转的自转机构,所述安装架上开设有容置所述转盘的开孔,所述开孔内壁设有驱动所述自转机构的内齿。为了驱动转盘的旋转,一方面通过在转盘外周壁上的外齿与驱动器的驱动齿轮作啮合,以驱动整个转盘旋转,因而驱动器可以设置在转盘外周的任意位置,使得驱动器的设置位置不受限制,并有利于驱动器的电源线路连接;另一方面,对于转盘上驱使吸杆的自转机构,通过设置具有开孔的安装架对转盘作固定,同时安装架的开孔内壁设置有内齿与所述吸杆的自转机构连接,使得转盘旋转时带动所述吸杆的自转机构,以驱使所述吸杆作连动操作,有效地提高装置的整体性能,不需要特意设置转向齿轮组,简化齿轮之间的连接结构,确保转盘旋转的顺畅性。

进一步的,所述吸杆的自转机构包括伸缩板以及与所述伸缩板作顶触配合的偏心轮,所述伸缩板上设有中心轴,所述中心轴连接有自转齿轮,所述自转齿轮与所述内齿啮合;所述偏心轮上设有转轴,所述转轴连接有与所述自转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所述伸缩板上设有所述吸杆,所述偏心轮随所述从动齿轮的旋转而摆动,并推使所述伸缩板作伸缩运动以控制所述吸杆位移。让所述伸缩板装载着吸杆向转盘外移动,使得吸杆在吸取工件的过程中具有伸出和回收的动作,从而实现对工件的拨出操作,有效地对叠置状态下的工件作分离。

再进一步的,所述转盘的中心设有固定柱,所述气缸设置在所述固定柱上,所述固定柱外周设有与所述气缸连通的连接管道,所述连接管道与所述吸杆连接,且所述连接管道上还设有所述机械阀。让所述气缸位于整个转盘的中部,并可根据设置的吸杆数量而设置相应的连接管道与吸杆连接,从而为吸杆提供相应的吸取动力。而且,在所述气缸与吸杆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置机械阀,从而有效地控制气缸输出动力的启闭,以实现吸杆对工件的吸放控制。

进一步对所述吸杆的结构作改进,所述吸杆包括竖杆和吸头,所述竖杆通过所述连接管道与所述气缸连接,所述竖杆与所述气缸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所述机械阀;所述竖杆和所述吸头通过连接轴连接,且所述连接轴上套接有用于缓冲所述吸头的弹簧。所述吸头可根据应用需求设置多个,并通过连接管道使得竖杆与所述气缸连接,从而实现吸取功能。所述吸头与竖杆之间通过连接轴连接,且连接轴上套接弹簧,使得吸头具有活动缓冲性能,从而更好地吸取工件。

进一步的,所述吸杆、伸缩板、偏心轮以及机械阀分别设有四组,并沿所述转盘上周向均匀布置,所述安装架上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安装架的开孔上,且所述盖板上还开设有四个穿孔,供所述吸杆从所述穿孔中伸出。四组吸杆的设计,能加快取件数量及转移速率,有效地提升整体性能。另外,增设的盖板能有效地防止外物渗入旋转取件装置内部,避免内部齿轮组被杂物卡死,以确保装置正常运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应用本实用新型旋转取件装置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取件系统的整体结构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取件装置的内部结构视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取件装置的内部结构视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取件装置的机械阀立体图;

图5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取件装置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取件装置的内部结构视图三;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取件装置的吸杆自转机构结构视图。

附图标记:100、工件;

1、旋转取件装置;11、转盘;111、外齿;112、固定柱;113、连接管道;12、吸杆;121、竖杆;122、吸头;123、连接轴;124、弹簧;13、触碰轨道;130、接触面;131、倾斜面;14、安装架;15、开孔;151、内齿;16、盖板;161、穿孔;

2、传送带;20、固定台;21、输入传送带;22、输出传送带;

3、净化装置;31、离子喷射口;

4、除尘装置;41、吸尘风机;

5、支架;50、容置框;

61、伸缩板;611、活动部;6111、第一触轮;6112、第二触轮;612、固定部;613、导向孔;614、导向杆;615、弹性件;62、偏心轮;621、摆尾;63、中心轴;64、自转齿轮;65、转轴;66、从动齿轮;

71、气缸;72、机械阀;721、微动开关;722、折叠滚轮;7221、轮子;7222、活动轴;723、安装槽;7231、轴孔;

81、驱动器;82、驱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本实用新型旋转取件装置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取件系统,包括:所述旋转取件装置1、传送带2、净化装置3、除尘装置4以及支架5。

其中,所述旋转取件装置1包括转盘11以及设置在所述转盘11上的吸杆12,所述吸杆12随转盘11的旋转将工件100吸取并转移位置。

所述传送带2用于运送工件100,所述传送带2上设有固定工件100的固定台20,所述转盘11将所述吸杆12移动至所述固定台20上吸取工件100。

所述净化装置3设有在所述固定台20上的离子喷射口31,所述净化装置3通过所述离子喷射口31对工件100作离子风喷射。

所述除尘装置4设有对工件100作尘吸的吸尘风机41。

所述支架5上设有容置所述旋转取件装置1的容置框50,所述容置框50两侧设有所述传送带2。所述传送带2具体包括将工件100传送进入容置框50的输入传送带21,以及将分拣后的工件100传送到下一工序的输出传送带22。

所述容置框50顶部设有所述净化装置3,所述容置框50底部设有所述除尘装置4,所述固定台20设于所述净化装置3与除尘装置4之间。

其中,如图2至8所示,所述旋转取件装置1还包括触发机构、驱动机构以及吸杆12的自转机构。

如图2至3所示,所述旋转取件装置1的触发机构包括气缸71和机械阀72,所述气缸71与所述吸杆12连接,所述机械阀72控制所述气缸71的启闭以控制所述吸杆12吸放工件100。所述机械阀72设有微动开关721和折叠滚轮722,所述旋转取件装置1还设有与所述折叠滚轮722接触的触碰轨道13;所述机械阀72随所述转盘11而旋转,并通过所述折叠滚轮722与所述触碰轨道13的接触而收缩,触发所述微动开关721的启闭。

其中,所述触碰轨道13与所述固定台20的位置配合,当所述机械阀72经过所述触碰轨道13时,机械阀72的折叠滚轮722在触碰轨道13上滑行而呈折叠状态,触发所述微动开关721以开启机械阀72,使得吸杆12具有吸取功能来吸取工件100;当机械阀72离开触碰轨道13后,机械阀72的折叠滚轮722恢复伸展,使得所述微动开关721复位以关闭机械阀72,让吸杆12释放工件100,从而实现对工件100的吸放控制,并转移工件100的位置,有效地确保对工件100操作的准确性,提高装置的整体性能。

对所述机械阀72的结构作优化,如图4所示,所述机械阀72底部设有容置所述微动开关721的安装槽723,所述安装槽723内设有轴孔7231;所述折叠滚轮722包括轮子7221和活动轴7222,所述活动轴7222一端设有所述轮子7221,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槽723的轴孔7231连接;所述活动轴7222以与所述轴孔7231的连接处为轴向外打开,并当所述轮子7221与所述触碰轨道13触碰时被抵压回收于所述安装槽723内,从而触发所述微动开关721以启动机械阀72。

优选地,所述折叠滚轮722、微动开关721以及安装槽723分别设有两组,且所述机械阀72的启动设置为当两组中的微动开关721同时被触发时启动,从而实现双重确认操作,以确保开闭机械阀72的准确性,避免误操作。

对所述触碰轨道13的结构作优化,如图2所示,所述触碰轨道13的设置位置与工件100的固定台20位置配合,且所述触碰轨道13为与所述转盘11的边缘轮廓配合的弧形条,所述弧形条内侧为供所述折叠滚轮722滑行的接触面130。有利于配合所述转盘11的形状及旋转轨迹,并有效地利用旋转取件装置1的内部空间,减小装置的整体厚度及缩小体积。

在上述基础上,如图5所示,所述触碰轨道13的端部内侧还设有用于导向所述折叠滚轮722的倾斜面131,让所述机械阀72的折叠滚轮722容易滑入所述触碰轨道13上,有效地提高顺畅性,避免卡停故障。

为了驱动转盘11的旋转,如图3、6所示,本实用新型旋转取件装置1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器81以及与所述驱动器81连接的驱动齿轮82,所述转盘11外周壁设有与所述驱动齿轮82啮合的外齿111;所述旋转取件装置1还设有安装架14,所述安装架14上开设有容置所述转盘11的开孔15,所述开孔15内壁设有内齿151,所述内齿151与伸缩板61的自转齿轮64啮合。一方面,通过在转盘11外周壁上的外齿111与驱动器81的驱动齿轮82作啮合,以驱动整个转盘旋转,因而驱动器81可以设置在转盘11外周的任意位置,使得驱动器81的设置位置不受限制,并有利于驱动器81的电源线路连接;另一方面,对于转盘11上驱使吸杆12活动的自转齿轮64,通过设置具有开孔15的安装架14对转盘11作固定,同时安装架14的开孔15内壁设置有内齿151与所述自转齿轮64作啮合,使得转盘11旋转时带动所述自转齿轮64旋转,以驱使所述吸杆12作连动操作,有效地提高旋转取件装置1的整体性能,不需要特意设置转向齿轮组,简化齿轮之间的连接结构,确保转盘11旋转的顺畅性。

如图7至8所示,所述吸杆12的自转机构包括伸缩板61以及与所述伸缩板作顶触配合的偏心轮62,所述伸缩板61上设有中心轴63,所述中心轴63底部连接有与所述转盘11连动的自转齿轮64。

所述伸缩板61设有叠置的活动部611和固定部612,所述活动部611和固定部612上均设有相互对位的导向孔613,所述中心轴63与所述导向孔613穿接。

其中,如图8所示,所述活动部611上设有套孔(未能标示)和所述吸杆12,所述固定部612上设有插接于所述套孔(未能标示)的导向杆614,所述导向杆614上套接有弹性件615,所述弹性件615优选为弹簧,具有使所述活动部611位移的扩张力。

所述偏心轮62上设有转轴65,所述转轴65底部连接有与所述自转齿轮64啮合的从动齿轮66。所述偏心轮62随所述从动齿轮66的旋转而摆动,推使所述活动部611沿所述导向孔613作伸缩运动,以使所述吸杆12在转盘11上位移。

在所述旋转取件装置1的实际运作中,由于所述伸缩板61的底部设有随所述驱动机构带动的自转齿轮64,所述自转齿轮64带动从动齿轮66旋转,控制转轴65驱使所述偏心轮62作旋转摆动。所述活动部611和固定部612通过设置的套孔、导向杆614以及弹性件615使得活动部611可在固定部612上作伸缩运动。因此,所述偏心轮62在旋转摆动的同时,推使所述活动部611沿所述导向孔613的方向位移,以使活动部611装载着吸杆12向转盘11外移动,使得吸杆12在吸取工件100的过程中具有伸出和回收的动作,实现对工件100的拨出操作。当吸杆12随转盘11旋转到达固定台20位置时,在所述偏心轮62的摆动推使下,使得活动部611位移,从而将吸杆12向所述固定台20方向移动并吸取工件100;当偏心轮62移开后,活动部611受弹性件615的作用而位移,使得吸杆12回收,从而在吸取工件100的基础上将工件100拔出,对叠置状态下的工件100作有效分离。

在上述基础上,如图8所示,所述偏心轮62优选设有燕尾状的摆尾621,所述伸缩板61的活动部611上设有依次与所述摆尾621顶触的第一触轮6111和第二触轮6112,所述第一触轮6111与所述第二触轮6112之间相隔有所述导向孔613。所述第一触轮6111设置在所述活动部611的边缘,所述第二触轮6112设于所述活动部611的内部。一方面,所述偏心轮62设置的燕尾状摆尾621,与活动部611上的第一触轮6111和第二触轮6112作顶触配合,使得偏心轮62更精准地与活动部611接触并推使活动部611作相应的位移动作。另一方面,活动部611上的第一触轮6111与第二触轮6112的位置设置,使得整个伸缩板61具有二重动作,让吸杆12除了拨出工件100的动作外,还具有掀起工件100的动作,有效地将叠置状态的工件100分离。在实际运行中,当偏心轮62的摆尾621顶触第一触轮6111时,所述活动部611位移,使得吸杆12向外移动吸取工件100;当摆尾621离开第一触轮6111时,活动部611受弹性件615的作用而移动,使得吸杆12回收拨出工件100;当摆尾621顶触第二触轮6112时,由于第二触轮6112距离摆尾621的位置比第一触轮6111远,因而整个伸缩板61随摆尾621顶触第二触轮6112以所述中心轴63为轴而旋转,同时使得所述吸杆12旋转,实现吸取工件100的状态下掀起工件100的动作。因此,通过上述活动部611及偏心轮62的配合,使得吸杆12同时具有拨出和掀起的二重动作,有效地对叠置状态下的工件100作分离,从而降低工件100的重叠率,提高加工质量。

对所述气缸71的结构作改进,如图2至3所示,所述转盘11的中心设有固定柱112,所述气缸71设置在所述固定柱112上,所述固定柱112外周设有与所述气缸71连通的连接管道113,所述连接管道113与所述吸杆12连接,且所述连接管道113上还设有所述机械阀72。使得所述气缸71位于整个转盘12的中部位置,可根据设置的吸杆12数量而设置相应的连接管道113与吸杆12连接,从而为吸杆12提供相应的吸取动力。而且,在所述气缸71与吸杆12之间的连接管道113上设置机械阀72,从而有效地控制气缸71输出动力的启闭,以实现吸杆12对工件100的吸放控制。

再对所述吸杆12的结构作改进,如图8所示,所述吸杆12包括竖杆121和吸头122,所述竖杆121通过所述连接管道113与所述气缸71连接,所述竖杆121与所述气缸71之间的连接管道113上设有所述机械阀72;所述竖杆121和所述吸头122通过连接轴123连接,所述连接轴123上套接有用于缓冲所述吸头122的弹簧124。所述吸头122可根据应用需求设置多个,并通过连接管道113使得竖杆121与所述气缸71连接,从而实现吸取功能。所述吸头122与竖杆121之间通过连接轴123连接,且连接轴123上套接弹簧124,使得吸头122具有活动缓冲性能,从而更好地吸取工件。

在上述基础上,如图6所示,所述吸杆12、伸缩板61、偏心轮62以及机械阀72分别设有四组,并沿所述转盘11上周向均匀布置,所述安装架14上设有盖板16,所述盖板16盖合于所述安装架14的开孔15上,且所述盖板16上开设有四个穿孔161,供各组吸杆12从所述穿孔161中伸出。四组吸杆12的设计,能加快取件数量及转移速率,有效地提升整体性能。另外,增设的盖板16能有效地防止外物渗入旋转取件装置1内部,避免内部齿轮组被杂物卡死,以确保装置正常运转。

请结合附图1至8所示,应用本实用新型旋转取件装置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取件系统的工作原理:

1、安装工件100,将叠置状态的工件100放置于输入传送带21上,通过传送带2的固定台20对工件100作固定。

2、预处理,通过净化装置3的离子喷射口31对工件100作离子风喷射,去除工件100上的静电和杂物。除尘装置4的吸尘风机41启动,清除工件100上的尘粒,并同时将被离子风喷射吹出的工件100上杂物一起汇总到除尘装置4内。

3、转盘11旋转,所述旋转取件装置1的驱动器81启动,驱动所述驱动齿轮82,在驱动齿轮82与转盘11的外齿111啮合下,驱使转盘11旋转。在转盘11的旋转过程中,转盘11上的各个吸杆12位置转移,同时使得吸杆12下的自转齿轮64与安装架14的开孔15内齿151啮合而旋转,自转齿轮64的旋转驱使各个偏心轮62下的从动齿轮66旋转,从而带动偏心轮62作旋摆运动。

4、吸取工件100,在上述转盘11的旋转下,各个吸杆1下的机械阀72也随之旋转。当靠近固定台20时,机械阀72的折叠滚轮722滑入所述触碰轨道13上,并在触碰轨道13上滑行,使得折叠滚轮722呈折叠状态,触发微动开关721以开启机械阀72,气缸71控制吸杆12吸取工件100。

5、分拣工件100,在上述吸取工件100的过程中,随着从动齿轮66在自转齿轮64的驱动下,驱使偏心轮62作旋摆动作。当偏心轮62的摆尾621顶触伸缩板61的活动部611上的第一触轮6111时,推使活动部611位移,使得活动部611上的吸杆12向外移动吸取工件100。当摆尾621离开第一触轮6111时,活动部611受弹性件615的作用而移动,使得吸杆12回收而拨出工件100。当摆尾621顶触第二触轮6112时,整个伸缩板61以所述中心轴63为轴而旋转,并同时使得所述吸杆12旋转,实现在吸取工件100的状态下作掀起动作,从而有效地将叠置状态下的工件100分离。

6、转移工件100,通过上述分拣后工件100在吸杆12的吸取状态下旋转,并随着转盘11旋转而远离固定台20,机械阀72的折叠滚轮722滑出触碰轨道13而恢复伸展,使得所述微动开关721复位以关闭机械阀72,气缸71控制吸杆12释放工件100,使得分拣后的工件100落入所述输出传送带22上,并传送至后续工序,最终完成整个对工件100的分拣工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