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省力的停车制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61546发布日期:2020-08-07 18:15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省力的停车制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叉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省力的停车制动机构。



背景技术:

叉车的停车制动机构由操作手柄、固定支架、拉索、制动开关等组成,其作用是在无电状态下,确保叉车在平地或坡道停放可靠,也可用于紧急刹车。国内叉车普遍采用蹄式制动器进行停车制动。这种方式需要设置一个凸轮式制动操作手柄,停车以后由司机搬动制动操作手柄,通过操作手柄中内嵌的软轴拉动制动拉杆,拉杆的动作在通过推杆传到制动蹄以达到制动的目的;或者在湿式制动中,同样通过上述机械推杆压紧磨擦盘,实现制动。随着叉车性能的提升,结构紧凑限制,停车制动杠杆比不够大,保证坡道上停车,司机需要很大的力量预以操纵。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省力的停车制动机构,通过合理的设计拉索运动路径,从而保证拉索行程在操作手柄转动前半角度内基本完成,同时在后半角度即需要更大操纵力时,提高操作手柄杠杆比,减小操作者操纵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省力的停车制动机构,包括对称安装在车体上的固定导向支架,所述固定导向支架的前侧边为弧形滑道;所述固定导向支架转动连接有安装轴,所述安装轴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安装轴转动的操作手柄,所述安装轴的下方固接有拉索支撑架;所述拉索支撑架与弧形滑道的接触处搭靠有拉索总成,所述拉索总成在拉索支撑架的驱动下沿所述弧形滑道滑动。

进一步方案,所述拉索总成包括拉索,以及与拉索固定连接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搭靠在拉索支撑架与弧形滑道的接触处。所述转动轴的中部开设有连接通孔,所述拉索的一端穿设所述连接通孔并通过调节螺母与转动轴固定连接。本停车制动机构通过对操作手柄施加外力使安装轴相对于固定导向支架转动,安装轴带动拉索支撑架随之同时转动,在拉索支撑架的驱动下,转动轴沿着弧形滑道的轨迹进行滑动,从而带动拉索运动。从而达到拉索受力力臂的变化,即杠杆比变化。路径的设计要求是,操作手柄向上拉起围绕安装轴转动前半角度时,拉索行程完成总行程的五分之四左右;操作手柄向上拉起围绕安装轴转动后半角度时,快速增加杠杆比,达到减轻操纵力的作用。

进一步方案,所述操作手柄的下端开设有用于与安装轴固定连接的安装孔。操作手柄通过安装孔与安装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方案,所述拉索支撑架为v形;所述拉索支撑架的上端开设有用于与安装轴固定连接的连接孔,拉索支撑架通过连接孔固定套设在安装轴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省力的停车制动机构,通过合理的设计拉索运动路径,保证拉索行程在操作手柄转动前半角度内基本完成,同时在后半角度即需要更大操纵力时,提高杠杆比,减小操作者操纵力。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结,安装方便,投入成本低,就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3)本停车制动机构相比当前的停车操作机构,操纵力小,操作舒适性大幅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停车制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停车制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3为停车制动机构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1-固定导向支架,101-弧形滑道,2-安装轴,3-操作手柄,301-安装孔,4-拉索支撑架,5-拉索总成,501-拉索,502-转动轴,503-连接通孔,504-调节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省力的停车制动机构,包括对称安装在车体上的固定导向支架1,固定导向支架1的前侧边为弧形滑道101;所述固定导向支架1转动连接有安装轴2;所述安装轴2固定套设有用于驱动安装轴2转动的操作手柄3;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操作手柄3的下端开设有安装孔301,操作手柄3通过安装孔301与安装轴2固定连接;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实现操作手柄与安装轴的固定连接。所述安装轴2的下方固定套设有v形拉索支撑架4,所述拉索支撑架4的上端开设有用于与安装轴2固定连接的连接孔401,拉索支撑架4通过连接孔401与安装轴2固定连接。所述拉索支撑架4与弧形滑道101的接触处搭靠有拉索总成5,所述拉索总成5包括拉索501,以及与拉索501固定连接的转动轴502;所述转动轴502的中部开设有连接通孔503,所述拉索501的一端穿设所述连接通孔503并通过调节螺母504与转动轴502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502搭靠在拉索支撑架4与弧形滑道101的接触处。所述拉索支撑架4在操作手柄3向上拉起的过程中,对转动轴502起支撑作用,并提供向上的分力,使转动轴502沿弧形滑道101滑动,从而改变拉锁501的位移。

本停车制动机构通过对操作手柄3施加外力使安装轴2相对于固定导向支架1转动,安装轴2带动拉索支撑架4随之同时转动,在拉索支撑架4的驱动下,转动轴502沿着弧形滑道的轨迹进行滑动,从而带动拉索运动。从而达到拉索受力力臂的变化,即杠杆比变化。

如图3所示,假设ab代表操作手柄3作为主动杆,弧egdc代表拉锁总成5沿弧形滑道101的运动轨迹,b代表操作手柄3的转动中心点即安装轴,f代表拉锁固定点,g点代表拉锁总成5,bg代表有效从动杠杆长度,ed段代表操作手柄3向上拉起过程中围绕b点转动前半角度时拉索501的运动轨迹,dc段代表操作手柄3向上拉起过程中围绕b点转动后半角度时拉索501的运动轨迹,其中bc和bd之间的夹角与bd和be之间的夹角相等,均为α,即手柄3拉起总行程角度2α;设a代表拉锁总行程,c代表拉锁501在操作手柄3转动前半角度的行程量,b代表拉锁在操作手柄3转动后半角度的行程量;β为fc和fd的夹角,即操作手柄3拉起前α角度时对应拉锁501变化的角度;θ为fd和fe的夹角,即操作手柄3拉起后的前半角度α时对应拉锁501的变化角度;操作手柄3拉起总行程角度2α对应的拉锁501变化的角度为β+θ,k代表此过程中的杠杆比;则在操作手柄3转动前半角度和后半角度对应的拉索行程如下:

操作手柄转动前半角度时所对应的拉锁的行程:c=lfd-lfe,

操作手柄转动后半角度时所对应的拉锁的行程:b=lfc-lfd,

操作手柄转动前半角度、后半角度对应的拉锁行程比:

拉锁的总行程:a=b+c,

杠杆比:

则:

操作手柄转动前半角度过程中杠杆比变化范围:

操作手柄转动后半角度过程中杠杆比变化范围:

在操作手柄3转动的过程中,bg的长度由长变短,即杠杆比k由小变大。具体过程为:操作手柄3转动的前半角度内即ed阶段,此阶段杠杆比较小,节省操作手柄3的拉起高度;操作手柄3转动的后半角度即dc阶段,此阶段杠杆比较大,节省操作手柄3在此过程中的操纵力。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ab、be、bd、bc、fc、fd、fe的长度分别为263毫米、83毫米、39毫米、23毫米、125毫米、120毫米、106毫米,α、β、θ的值分别为22.5度、6度、24度;操作手柄转动的前半角度过程中,拉索的行程c=lfd-lfe=19毫米,杠杆比k变化范围是3.2~6.8;操作手柄转动的后半角度过程中,拉索的行程b=lfc-lfd=5毫米,杠杆比k变化范围6.8~11.4。

拉锁501在传递制动力的过程中,司机对操作手柄3施加的操纵力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在拉索总行程的前80%行程中,因消除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间隙或摩擦片与隔片之间间隙,拉锁501拉紧力的增加幅度较小,表现在司机对操作手柄的操纵力较小,相当于开始提供的较弱制动效果,设定此阶段为操作手柄3拉起过程中转动的前半角度;而在拉索总行程的后20%行程中,由于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或摩擦片与隔片之间开始接触,因消耗车辆动能而需要的摩擦力急剧增大,拉锁501拉紧力的增加幅度较大,传递给司机的操作手柄操纵力较大,即开始提供较强的制动效果,设定此阶段为操作手柄3端拉起过程中转动的后半角度。变杠杆比设计是因为叉车在制动过程中,制动蹄与制动毂接触之前或湿式摩擦片接触之前,停车制动机构受力还没有车辆动能转换的力量,主要是机构本身的摩擦力很小;而当制动蹄与制动毂开始接触或湿式摩擦片开始接触,需要克服很大的正压力,确保足够的摩擦力,使车辆停止,此时需要很大的力量来操作制动机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省力的停车制动机构,通过合理的设计拉索运动路径,保证拉索行程在操作手柄转动前半角度内基本完成,同时在后半角度即需要更大操纵力时,提高杠杆比,减小操作者操纵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