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97258发布日期:2020-10-23 12:22阅读:88来源:国知局
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



背景技术:

现代医学检验实验室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贴标、采血、输送以及检验。在血液标本进行上机检验之前,需要根据条码信息进行分类,以便将标本送到对应的检验处集中处理。目前标本的分类工作多由手动扫码,查看对应检验项目,将标本放入指定收纳盒,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较低。部分医院和独立实验室采用分类设备,能够自动完成标本上料、输送、条码读取和分拣,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此类设备,对采血管进行临时存放和单列化排序输送,是完成标本分类的关键。而现有设备在实现采血管的单列化排序输送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设备在输送过程中,采血管在进入输送通道口时,易出现卡管现象,影响后续采血管的输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能够较好地实现采血管的单列化排序输送,减少输送过程卡管现象的发生。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包括:

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的宽度大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且小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的两倍;

挡板组件,所述挡板组件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设于所述输送带的两侧;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第一下料口,所述第二挡板上设有第二下料口,所述第一下料口和所述第二下料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下料口的底部和所述第二下料口的底部距所述输送带的距离均小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用于非单列化采血管的下料。

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的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施例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中,在分设于输送带两侧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上分别设置第一下料口和第二下料口,第一下料口和第二下料口相对设置,通过以上第一下料口和第二下料口的设置,对于上料到输送带上的非单列化采血管输送到下料口位置时,一些非单列化采血管,由于两侧失去挡板的支撑作用,易出现受力失衡,从第一下料口或第二下料口跌落。通过以上方式,输送带两侧均可下料,从而可对实现采血管的单列化排序输送,减少卡管现象的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下料口的底部和所述第二下料口的底部距所述输送带的距离均小于或等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的一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下料口和所述第二下料口均为朝所述输送带凹陷且上端开口的凹陷下料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下料口沿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的前端具有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下料口沿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的前端具有第二侧壁;沿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前方;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且小于采血管长度的一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还包括阻挡部件,所述阻挡部件设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且沿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位于所述第一下料口和第二下料口的前方;所述阻挡部件距所述输送带的距离大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且小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的两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所述输送带的宽度大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且小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的3/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还包括:

采血管收容部件,用于收集放置待传输的采血管;

上料部件,用于对所述采血管收容部件内的采血管进行上料;

回收部件,设于所述第一下料口和所述第二下料口的下方,且连接所述采血管收容部件,用于将从所述第一下料口和所述第二下料口落下的非单列化采血管回送至所述采血管收容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料部件部分设于所述采血管收容部件的内部,所述输送带承接设于所述上料部件的上端;所述回收部件向下倾斜连通所述采血管收容部件,以使从所述第一下料口和所述第二下料口落下的非单列化采血管在重力作用下回落至所述采血管收容部件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所述回收部件与所述采血管收容部件并排布置,且沿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布置在所述上料部件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料部件与所述第一挡板同侧设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中传送梳理部件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包括采血管收容部件31、上料部件32、传送梳理部件33和回收部件34。

其中,采血管收容部件31用于收集放置待传输的采血管。上料部件32用于对采血管收容部件31内的采血管进行上料;传送梳理部件33用于单列化梳理传送上料部件32的上料(即采血管)。在本实施例中,上料部件32部分设于采血管收容部件31的内部,传送梳理部件33承接设于上料部件32的上端,采血管收容部件31内的待传输采血管通过上料部件32向上传输,进而上料至传送梳理部件33上。

上料部件32具体可采用可实现单列化排序上料的单列化上料部件,以减轻输料部件33的单列化梳理强度。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中传送梳理部件33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传送梳理部件33包括输送带331和分设于输送带331的两侧的第一挡板332和第二挡板333。输送带331的宽度大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且小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的两倍;为了更利于采血管在输送带331上单列化传输,输送带331的宽度大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且小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的3/2。传送梳理部件33具体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输送带331运动以进行输料。

第一挡板332和第二挡板333均沿输送带331的输送方向设置;第一挡板332上设有第一下料口334,第二挡板333上设有第二下料口335,第一下料口334和第二下料口335相对设置,第一下料口334的底部和第二下料口335的底部距输送带331的距离小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用于非单列化采血管的回收下料。其中,非单列化采血管具体是贴合置于输送带331上的采血管上方所叠置的采血管。例如,若贴合置于输送带331上的采血管a上叠置有采血管b,即在下层采血管a上再叠置了采血管b,采血管b使得采血管沿垂直于输送带331的输送方向呈非单层排布,则叠置于采血管a上的采血管b则为非单列化采血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332与上料部件32同侧设置;另外,第一挡板332与第二挡板333均垂直于输送带331的输送面设置。

一般而言,第一下料口334和第二下料口335沿输送带331输送方向的最小宽度大于采血管的长度。为了更便于非单列化采血管的下料,可设置为第一下料口334的底部和第二下料口335的底部距输送带的距离均小于或等于采血管上最大直径的一半,通过以上结构设置,非单列化采血管在下料口处无法获得挡板的支撑力,使得其在下层采血管上受力失衡,从而更利于非单列化采血管的落料。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下料口334和第二下料口335均为朝输送带331凹陷且上端开口的凹陷下料口,采用凹陷下料口的方式,结构更易于实现,且使其可适用于不同直径的采血管,扩大适用采血管的范围。

另外,第一下料口334沿输送带331的输送方向的前端具有第一侧壁336,第二下料口335沿输送带331的输送方向的前端具有第二侧壁337;并且,沿输送带331的输送方向上,第一侧壁336位于第二侧壁337的前方;第一侧壁336与第二侧壁337之间的距离(即水平距离)大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且小于采血管的长度的一半。通过第一下料口334上第一侧壁336和第二下料口335上第二侧壁337沿输送带331的输送方向上前后错开设置,可进一步利于非单列采血管的下料回收;具体地,对于非单列化采血管在下层采血管上前端朝第二侧壁337偏转倾斜的情况,当该非单列化采血管传输至与第二侧壁337抵接时,第二侧壁337阻止该单列化采血管前进,而输送带331带动下层采血管继续前进,进而促使上层的非单列化采血管的另一端转动,甚至转至与第一侧壁336抵接,第一侧壁336和第二侧壁337同时阻止该非单列化采血管前进,使该非单列化采血管受力失衡,通过下料口跌落至回收部件34内,从而实现对采血管的单列化梳理。

为进一步提高单列化梳理输送效果,还可在传送梳理部件33上设置阻挡部件338,阻挡部件338设于第一挡板332和第二挡板333之间,且沿输送带331的输送方向位于第一下料口334和第二下料口335的前方;阻挡部件338距输送带331的距离(即以输送面为基准面的高度)大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且小于采血管的最大直径的两倍。阻挡部件338一般设置在靠近第一下料口334和第二下料口335的地方,针对非单列化采血管在经过第一下料口334和第二下料口335未实现自然跌落下料,且未通过第一侧壁336与第二侧壁337的配合实现下料的情况,通过以上阻挡部件338的设置,非单列化采血管继续前进至阻挡部件338设置处,可通过阻挡部件338阻挡其前行,甚至使非单列化采血管在前进过程受到阻挡部件338的反向推力,而通过附近的下料口落入回收部件34内,进一步实现对采血管的单列化梳理,实现采血管的单列化输送。

回收部件34设于传送梳理部件33的下方,具体位于第一下料口334和第二下料口335的下方,且倾斜连通采血管收容部件31,以使从第一下料口334和第二下料口335落下的非单列化采血管在重力作用下回落至采血管收容部件31内。在本实施例中,回收部件34与采血管收容部件31并排设置,且沿输送带331的输送方向布置在上料部件32的同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回收部件34通过倾斜设置,以利用重力作用实现非单列化采血管的回收。除此之外,也可采用其他结构以实现非单列化采血管的回收。例如,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推送部件(如推板)将落入回收部件34内的非单列化采血管推入采血管收容部件31内。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的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中,可以取消掉采血管收容部件31、上料部件32和回收部件34的设置,直接以类似图2所示的传送梳理部件作为采血管单列化传送梳理机构;或者,也可取消回收部件334的设置,直接在第一下料口334和第二下料口335的下方设置用于非单列化采血管收集的收集部件。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