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酸奶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71000发布日期:2021-01-23 05:1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酸奶盒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包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酸奶盒。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的包装式牛奶,将牛奶盛放在包装盒内,在包装盒上开设有吸口,将吸管插进吸口并吸取包装盒内的牛奶,由于吸管的外侧与吸口的侧壁之间密封性好,导致食用者每吸一口牛奶,就由于包装盒内的气压过低,导致靠肺部的吸力难以继续吸取盒内的牛奶,此时需要食用者的口离开吸管,并将外部的气体通入包装盒内才能继续吸取,该过程十分繁琐,而食用者对包装盒进行挤压的话能继续吸取,但传统包装盒的盒身不方便挤压,目前存在一种便于挤压包装盒的技术方案,在包装盒的表面设置有折痕从而便于包装盒折叠,包装盒在折叠时,则容易将牛奶从包装盒中挤出,但是,包装盒的吸口在挤压过程中容易将包装盒内的牛奶一同挤压出来,从而容易使得牛奶由吸口流至各处,污染盒子周边的环境,也不利于使得盒内的牛奶被输送到用户的口中。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酸奶盒。
[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酸奶盒,包括盒体、管体和管嘴,所述盒体包括盒盖部和盒身部,所述盒盖部与所述盒身部连接,且所述盒盖部与所述盒身部之间形成容置腔,盒盖部开设有通道,所述通道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管嘴穿设所述通道,且所述管嘴的外侧表面与所述通道的侧壁粘接,所述管体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管嘴位于所述容置腔外的一端与所述盖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管嘴位于所述容置腔内的一端与所述管体连接,所述盒身部与所述盒盖部相邻的其中一面设置有第一折痕,所述盒身部背离所述第一折痕的一面设置有第二折痕,所述盒身部背离所述盒盖部的一面设置有第三折痕,所述第一折痕、所述第三折痕和所述第二折痕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折痕平行于所述第二折痕。
[000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痕与所述第二折痕对称设置。
[0006]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痕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盒身部靠近所述盒盖部的一端,所述第一折痕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折痕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折痕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盒身部靠近所述盒盖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折痕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折痕的第二端连接。
[0007]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痕与所述第二折痕平行,所述第三折痕所在的面具有边沿,所述第一折痕与所述第二折痕分别垂直于所述边沿所在的平面。
[0008]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痕平行于所述第二折痕,所述盒身部的形状为长方体形。
[000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痕平行于所述第二折痕,所述盒身部还设置有第一压痕组和第二压痕组,所述第一压痕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折痕所在的面上,所述第二压痕组设置于所述第二折痕所在的面上,所述第一压痕组包括第一斜痕和第二斜痕,所述第二压痕组包括第三斜痕和第四斜痕;
[0010]
所述第一斜痕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斜痕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斜痕和所述第二斜痕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折痕上,所述第一斜痕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斜痕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边沿;
[0011]
所述第三斜痕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斜痕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斜痕和所述第四斜痕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折痕上,所述第三斜痕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斜痕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边沿。
[001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痕平行于所述第二折痕,所述第一折痕、所述第二折痕、所述第三折痕、所述第一压痕组和所述第二压痕组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各所述第一折痕相互平行,各所述第二折痕相互平行,各所述第三折痕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折痕、所述第二折痕、所述第三折痕、所述第一压痕组和所述第二压痕组分别对应设置。
[0013]
进一步地,所述盒身部的形状为长方体形,第一斜痕远离连接处的一端与第二斜痕远离连接处的一端分别延伸至盒身部靠近所述边沿的两个边角上,第三斜痕远离连接处的一端与第四斜痕远离连接处的一端分别延伸至盒身部靠近所述边沿的两个边角上。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避免了仅靠吸力获取盒内的牛奶,方便使用者沿第一折痕、第二折痕盒第三折痕的路径折叠酸奶盒,令酸奶盒的内部空间减小,从而令酸奶盒内的牛奶溢出,方便取用酸奶盒内的牛奶,通过管嘴的外侧表面与通道的侧壁粘接,从而避免牛奶从管嘴的外侧表面与通道之间的缝隙流出,且当牛奶不会泄露时,用户在挤压盒身部的过程中,牛奶能够通过管体和管嘴更好地输送到用户的口中。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的酸奶盒的立体透视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另为一个实施例的酸奶盒的立体透视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为图2的酸奶盒的折叠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
图4为又一个实施例的酸奶盒的立体透视结构示意图;
[0019]
图5为图4的酸奶盒的折叠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
图6为再一个实施例的酸奶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2]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酸奶盒100,包括盒体、管体410和管嘴420,所述盒体包括盒盖部110和盒身部120,所述盒盖部110与所述盒身部 120连接,且所述盒盖部110与所述盒身部120之间形成容置腔101,盒盖部110 开设有通道111,所述通道111与所述容置腔101连通,所述管嘴420穿设所述通道111,且所述管嘴420的外侧表面与所述通道111的侧壁粘接,所述管体410 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01内,所述管嘴420位于所述容置腔101外的一端与所述盖体430可拆卸连接,所述管嘴420位于所述容置腔101内的一端与所述管体 410连接,所述盒身部120与所述盒盖部110相邻的其中一面设置有第一折痕 121,所述盒身部120背离所述第一折痕121的一面设置有第二折痕122,所述盒身部120背离所述盒盖部110的一面设置有第三折痕123,所述第一折痕121、所述第三折痕123和所述第二折痕122依
次连接,所述第一折痕121平行于所述第二折痕122,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101用于容置液体,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101用于容置牛奶。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嘴的外侧表面与所述通道的侧壁通过胶粘剂粘接,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胶粘剂为食品包装专用胶,从而使得胶粘剂不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食品包装专用胶为可移胶点。所述食品包装专用胶为环保清香型型包装胶水。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嘴以及所述管体分别呈筒形,从而使得所述管嘴和所述管体的内部为中空,便于牛奶经过管体和管嘴送出。
[0023]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容置腔101的内部盛放牛奶,取食时,沿着第一折痕121、第二折痕122和第三折痕123施力,进而令盒身部120沿第一折痕121、第二折痕122和第三折痕123折叠,从而减小盒身部120内部的容积,使得盒身部120内的牛奶挤压至管体420,进而被挤压至管嘴410,避免了仅靠吸力获取盒内的牛奶,方便使用者沿第一折痕121、第二折痕122盒第三折痕123的路径折叠酸奶盒100,令酸奶盒100的内部空间减小,从而令酸奶盒100内的牛奶溢出,方便取用酸奶盒100内的牛奶,通过管嘴420的外侧表面与通道111的侧壁粘接,从而避免牛奶从管嘴420的外侧表面与通道111之间的缝隙流出,且当牛奶不会泄露时,用户在挤压盒身部120的过程中,牛奶能够通过管体410 和管嘴420更好地输送到用户的口中。
[0024]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嘴的材料为塑料,所述管体的材料为塑料。具体地,所述管体的硬度低于所述管嘴的硬度,即所述管嘴较硬,用于方便地与盖体连接。而管体的硬度较低,用于降低生产成本,且便于在酸奶盒折叠时变形。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嘴位于所述容置腔外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用于与盖体螺接。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嘴和所述管体均为的材料pp(polypropylene,聚丙烯),pp更易被制作为食用级的塑料,且容易调整其相应的硬度,便于实现所述管体的硬度低于所述管嘴的硬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为柔性管体,所述管嘴为刚性管体,从而实现所述管体的硬度低于所述管嘴的硬度。
[0025]
如图1所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酸奶盒包括盖体430,所述盖体活动盖设于所述管嘴位于所述容置腔外的一端,即所述管嘴位于所述容置腔外的一端与所述盖体可拆卸连接,从而避免容置腔内的牛奶从管嘴漏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具有第一管腔,所述管嘴具有第二管腔,所述管腔位于所述容置腔外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管腔、所述第二管腔和所述开口依次连通,所述盖体用于活动封闭所述开口。从而当盖体盖设于所述管嘴时,避免牛奶经过第一管腔、所述第二管腔和所述开口漏出,从而封装所述酸奶盒。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嘴位于所述容置腔外的一端与所述盖体螺接。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嘴位于所述容置腔外的一端与所述盖体卡扣连接。
[0026]
值得一提的是,为便于展示酸奶盒的折叠形态,图2至图6中省略了管体和管嘴,仅在图中保留了用于穿设管嘴的通道。
[0027]
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是:盒身部120的内部盛放牛奶,取食时,沿着第一折痕121、第二折痕122和第三折痕123施力,进而令盒身部 120沿第一折痕121、第二折痕122和第三折痕123折叠,从而减小盒身部120 内部的容积,使得盒身部120内的牛奶挤压至管体410,本实用新型避免了仅靠吸力获取盒内的牛奶,方便使用者沿第一折痕121、第二折痕122盒第三折痕 123的路径折叠酸奶盒100,令酸奶盒100的内部空间减小,从而令酸奶盒100 内的牛奶溢出,方便取用酸奶盒100内的牛奶。
[0028]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痕121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折痕122的延长线相
交,即所述第一折痕121和所述第二折痕122在同一平面上。酸奶盒100 沿第一折痕121、第二折痕122盒第三折痕123的路径折叠。
[0029]
为便于酸奶盒100沿第一折痕121和第二折痕122折叠,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痕121与所述第二折痕122对称设置。由此,折叠酸奶盒100时,沿第一折痕121和第二折痕122对称施力使酸奶盒100折叠,这种对称施力的方式对于使用者来说更加简单。
[0030]
为令酸奶盒100的折叠更加方便,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痕12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盒身部120靠近所述盒盖部110的一端,所述第一折痕1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折痕12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折痕12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盒身部120靠近所述盒盖部110的一端,所述第二折痕1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折痕123的第二端连接。这样,第一折痕121从所在的面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使得第一折痕121所在的面能通过第一折痕121完整地折叠起来,同理,第二折痕122所在的面能通过第二折痕122完整地折叠起来,使得酸奶盒100 折叠更加方便。
[0031]
为方便折叠酸奶盒10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痕121与所述第二折痕122平行,所述第三折痕123所在的面具有边沿,所述第一折痕121与所述第二折痕122分别垂直于所述边沿所在的平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盒身部120 呈柱形,例如,所述盒身部呈圆柱形,再例如,所述盒身部呈长方体形,再例如,所述盒身部呈三棱柱形,在集中摆放时,柱形的酸奶盒100两两之间的空隙较小,易于摆放和包装。当然,第一折痕121和第二折痕122由于平行,且垂直于边沿所在的平面,在挤压时,从第三折痕123所在的平面开始挤压,即从酸奶盒100的底部开始挤压,并沿酸奶盒100的底部开始往上施力,沿第一折痕121和第二折痕122逐渐使得酸奶盒100由第三折痕123所在的面至盒盖部110的方向逐渐折叠,即令酸奶盒100从底部至顶部的方向逐渐折叠,令酸奶盒100内部的容积减小,从而令牛奶的推送更加顺畅,进而还能使得折叠酸奶盒100更加省力。
[0032]
为折叠酸奶盒100后更好地压缩酸奶盒100的内部的容积,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折痕121平行于所述第二折痕122,所述盒身部 120的形状为长方体形。本实施例中,所述长方体形的盒身部120具有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第五面和第六面,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分别位于长方体形的两个端面上,所述第三面、所述第四面、所述第五面和所述第六面依次位于长方体形的四个侧面上,也就是说,所述第三面、所述第四面、所述第五面和所述第六面依次连接构成盒身部120的侧面,盒身部120的第一面开设有容置槽,所述盒盖部110与所述第一面连接且封闭所述容置槽,所述通道111 与所述容置槽连通,所述第一折痕121设置于所述第三面上,所述第二折痕122 设置于所述第五面上,所述第三折痕123设置于所述第二面上。当沿第一折痕 121、第三折痕123和第二折痕122折叠长方体形的酸奶盒100时,第四面和第六面得以抵接,从而令酸奶盒100完全折叠。另外,多个酸奶盒100在摆放和运输时,长方体形的酸奶盒100更加节省空间。
[0033]
进一步的,所述酸奶盒100还包括两个硬板,一所述硬板的一面与所述第四面连接,另一所述硬板的一面与所述第六面连接,所述硬板用于加强所述第四面和所述第六面的硬度,沿第一折痕121、第三折痕123和第二折痕122折叠酸奶盒100时,所述硬板用于施加压力,方便使得酸奶盒100的第四面和第六面分别朝酸奶盒100的内部运动,并保持第四面和第六面不会变形,从而令折叠酸奶盒100更加方便。
[0034]
为便于酸奶盒100进行折叠,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折痕121
平行于所述第二折痕122,所述盒身部120还设置有第一压痕组200 和第二压痕组300,所述第一压痕组200设置于所述第一折痕121所在的面上,所述第二压痕组300设置于所述第二折痕122所在的面上,所述第一压痕组200 包括第一斜痕210和第二斜痕220,所述第二压痕组300包括第三斜痕310和第四斜痕320;所述第一斜痕21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斜痕22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斜痕210和所述第二斜痕220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折痕121上,所述第一斜痕2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斜痕220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边沿;所述第三斜痕310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斜痕32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斜痕310和所述第四斜痕320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折痕122上,所述第三斜痕3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斜痕320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边沿。增加的第一压痕组200和第二压痕组300方便引导第三折痕123所在的面沿第三折痕123向内折叠,使得酸奶盒100的折叠更加方便。
[0035]
为便于酸奶盒100折叠,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折痕121 平行于所述第二折痕122,所述第一折痕121、所述第二折痕122、所述第三折痕123、所述第一压痕组200和所述第二压痕组300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各所述第一折痕121相互平行,各所述第二折痕122相互平行,各所述第三折痕123 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折痕121、所述第二折痕122、所述第三折痕123、所述第一压痕组200和所述第二压痕组300分别对应设置。由此实现多层折叠,使得折叠时能缓慢折叠酸奶盒100,使得控制液体从管体410出来时更加易于控制。
[0036]
为更好地控制第三折痕123所在的面朝内部折叠,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 和图5所示,所述盒身部120的形状为长方体形,第一斜痕210远离连接处的一端与第二斜痕220远离连接处的一端分别延伸至盒身部120靠近所述边沿的两个边角上,第三斜痕310远离连接处的一端与第四斜痕320远离连接处的一端分别延伸至盒身部120靠近所述边沿的两个边角上。由此将更好地引导第三折痕123所在的面朝内部折叠。
[0037]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酸奶盒100包括第一塑料层、铝箔层、纸板层、第二塑料层,所述第一塑料层、所述铝箔层、所述纸板层、所述第二塑料层由酸奶盒100的内部至外部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折痕121、所述第二折痕122和所述第三折痕123设置于所述铝箔层和所述纸板层上。位于外部的所述塑料层用于阻挡外部湿气,防止其损害纸板层;所述纸板层为酸奶盒100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同时用于提供良好的印刷表面,纸板具有易于折叠的性质,能方便酸奶盒100 按照折痕路线折叠;所述铝箔层用于阻挡外部光照及氧气,防止酸奶盒100内的液体变质,同时,铝箔具有易于折叠的性质,能方便酸奶盒100按照折痕路线折叠;位于内部的塑料层用于防止液体渗入纸板层。
[0038]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涉及了使用酸奶盒盛放牛奶,实际上本实用新型能应用于其他液体的包装领域,比如使用所述酸奶盒来盛放其他饮品和清洁液等,使用时,均通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使得酸奶盒折叠从而压缩酸奶盒内的容积,进而令液体从通道中溢出,最终使酸奶盒内的液体的取用更加便捷,上述实施例仅通过牛奶作为酸奶盒的一种实施例,不能因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