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输送装置、片材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00426发布日期:2021-03-30 21:29阅读:55来源:国知局
带输送装置、片材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带输送装置、片材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带输送装置包括具备贯通孔的环状带,以及导管,所述导管具备配置于由环状带内周面围成的空间的吸入口,上述带输送装置为人们所公知。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该种带输送装置作为供给装置的片材供给装置,其通过喷气装置,向片材装载台上装载的片材束喷气,使得最上面的片材从片材束浮起,通过供给装置供给。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019-9421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将该种带输送装置用于片材输送场合,为良好输送重量或挠曲性不同的各种片材,特别是重量大、不易挠曲的片材,期望提高导管的吸入效率。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带输送装置包括:

环状带;以及

导管,设置于由所述环状带的内周面围成的空间,具备吸入口,

所述带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管内部设有第一整流部,其朝与带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若根据本发明,则与以往相比,能提高导管的吸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概略构成图。

图3是本实施形态的片材供给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4是表示该片材供给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5是吸附带单元附近的放大图。

图6是看吸附带单元附近的放大图。

图7是从斜下方看吸附带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透明地描绘吸附带的立体图。

图9是看导管的下壁侧的立体图。

图10是比较例涉及的导管的说明图。

图11的(a)~(c)是比较例涉及的导管内的气流的说明图。

图12是设为能看见实施形态的导管下壁的内面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从不同角度看该导管的立体图。

图14是变形例1的导管的立体图。

图15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该导管的立体图。

图16是从其他不同角度看到的该导管的立体图。

图17的(a)~(b)是变形例1涉及的导管内的气流的说明图。

图18是变形例2的导管的立体图。

图19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该导管的立体图。

图20的(a)~(b)是变形例3涉及的导管的说明图。

图21的(a)~(b)是变形例3端部的位置yo的说明图。

图22是其他变形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适用本发明的片材供给装置的一实施形态。

图1是本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概略构成图。该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作为在片材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手段的图像形成装置2,以及向图像形成装置2供给片材的片材供给装置3。片材供给装置3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2主体的侧面。

可适用本实施形态的片材供给装置的电子照相式或喷墨式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之中,以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例,说明其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及动作。图2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概略构成图。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包括四个处理单元4y、4c、4m、4bk。各处理单元4y、4c、4m、4bk收纳与彩色图像的色分解成分对应的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除此之外,构成相同。

各处理单元4y、4c、4m、4bk包括作为静电潜像载体的感光体5,作为使得感光体5表面带电的充电手段的充电辊6,作为在感光体5表面形成调色剂像的显影手段的显影装置7,以及作为清洁感光体5表面的清洁手段的清洁刮板8。

在各处理单元4y、4c、4m、4bk的上方,配置有作为曝光手段的曝光装置9。曝光装置9构成为向各处理单元4y、4c、4m、4bk的感光体5照射激光。在各处理单元4y、4c、4m、4bk的下方,配置有转印装置10。转印装置10包括由架设于多个辊11~14的环状带构成的中间转印带15。中间转印带15通过多个辊11~14中的一个作为驱动辊旋转,构成为可向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周向移动。

在与四个感光体5对向的位置,配置有作为一次转印手段的四个一次转印辊16。各一次转印辊16在中间转印带15的被推压部分与各感光体5接触处,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在架设中间转印带15的一个辊14的对向位置,配置有作为二次转印手段的二次转印辊17。该二次转印辊17在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处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2内,配置有输送路径r,用于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将上述片材供给装置3供给的纸导向设置于机外的排纸托盘18。在输送路径r,在二次转印辊17位置的纸输送方向上游侧,配置有对位辊19。又,在二次转印辊17位置的纸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配置有定影装置20。再有,在定影装置20的纸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配置有一对排纸辊21。定影装置20包括内部具备加热源的加热辊20a,以及对该加热辊20a加压的加压辊20b。加热辊20a与加压辊20b相互压接,在该压接部形成定影夹持部。

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动作如下:如图所示,驱动各处理单元4y、4c、4m、4bk的感光体5朝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充电辊6使得各感光体5表面以规定的极性均一带电。基于通过读取装置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从曝光装置9对带电的各感光体5的表面照射激光,在各感光体5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在各感光体5曝光的图像信息是将所期望的全彩色图像分解为黄色、青色、品红色及黑色的色信息的单色图像信息。如此在感光体5上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各显影装置7供给调色剂,由此作为调色剂像,静电潜像可视图像化。

驱动架设中间转印带15的一个辊旋转,使得中间转印带15向图中箭头方向周向移动。又,在各一次转印辊16,通过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定电压或定电流控制的电压,在各一次转印辊16与各感光体5之间的一次转印夹持部形成转印电场。其后,在各感光体5形成的各色的调色剂像因在上述一次转印夹持部的转印电场,依次重合地转印于中间转印带15上。这样,中间转印带15在其表面承载全彩色调色剂像。又,在转印后的各感光体5的表面,残留有未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的调色剂。通过清洁刮板8除去该感光体5上残留的调色剂。

从图1所示的片材供给装置3输出纸。输出的纸推算时间由对位辊19送向二次转印辊17与中间转印带15之间的二次转印夹持部。此时,对二次转印辊17,施加与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转印电压,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形成转印电场。其后,因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形成的转印电场,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像一次性地转印在纸上。

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向定影装置20输送。在定影装置20内,纸夹在加热辊20a与加压辊20b之间加热、加压,调色剂像定影于用纸上。其后,纸通过一对排纸辊21排出至排纸托盘18。

以上说明是在纸上形成全彩色图像时的图像形成动作,但也可以使用四个处理单元4y、4c、4m、4bk中的任意一个,形成单色图像,或使用二个或三个处理单元,形成二色或三色的图像。

图3是本实施形态的片材供给装置3的概略构成图。图4是表示该片材供给装置3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片材供给装置3包括作为可承载多张纸p的片材承载台(片材承载部)的供纸托盘30,以及作为输送纸p的输送手段、供给手段、或带输送装置的吸附带单元40。纸p包括厚纸、明信片、信封、普通纸、薄纸、涂布纸(涂层纸或铜版纸等)、描图纸等。作为纸以外的片材状的记录介质,构成为也可供给ohp片材或ohp薄膜等。

供纸托盘30包括底板31,定位底板31上承载的纸束的输送方向前端的前挡板36,定位上述纸束的宽度方向两端的一对侧挡板32(参照图4),以及定位上述纸束的输送方向后端的后挡板33。在前挡板36的上端部,设有限制部件34,限制除最上面纸以外的纸(从最上面第二张及以后的纸)向输送方向移动。设置限制部件34,使其向承载于供纸托盘30的纸束的最上面位置的上方突出。在后挡板33的上部,设有推压部件35,比后挡板33还向承载的纸p侧突出。

吸附带单元40设置于承载于供纸托盘30的纸p的上方。包括作为具备贯通孔的环状带的吸附带41。吸附带设有多个吸入口(贯通孔)。在吸附带41的内周面围成的空间内,配置有具备吸入口的导管43。通过吸附带41的吸入口,因从导管43的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吸附带41的下面吸附纸。吸附带41由多个辊42a、42b架设,通过驱动这些辊中的一个旋转,吸附带41向图中箭头方向旋转。在吸附带41的纸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依次配置输送纸p的一对输送辊50,以及检测输送的纸p的纸检测传感器60。

在供纸托盘30的上方,设有用于检测承载于供纸托盘30的纸束的上面的位置的上面位置检测装置70。上面位置检测装置70包括构成为与纸束的上面接触、同时可摆动的致动器71,以及检测致动器71摆动的摆动检测传感器72。从纸束供给纸,纸束的高度变低,与此相伴随,致动器71摆动。摆动检测传感器72检测致动器71的摆动量,基于此时的检测信号,上推装置使得供纸托盘30的底板31上升,由此,控制从纸束的最上面到吸附带41的高度h(距离)为一定。

在供纸托盘30的纸输送方向的前方,设有前吹风装置46,作为对承载于供纸托盘30的纸p喷气的喷气手段。在侧挡板32,设有侧吹风装置47的出风口47a、47b(参照图4)。

图5是吸附带单元40附近的放大图。前吹风装置46包括喷出用于使得纸上浮的上浮空气a1的上浮用喷嘴46a,以及喷出用于使得最上位置的纸(最上面片材)与其下的第二张及以后的纸分离的分离空气a2的分离用喷嘴46b。又,配置有下方吸入喷嘴45a,用于生成将片材束上部的顶端附近的空气吸引到下方的下方吸入空气a3。该下方吸入喷嘴45a与下方吸入装置连接。

如图5所示,作为导管43的下壁80的吸入口,包括从上方与片材束的顶端部对向的吸入用开口81(吸入开口),以及与片材束的供给方向下游的片材输送路径对向的输送用开口82(吸入开口)(参照图8)。

图6是从供纸托盘30侧看到的拆下前挡板36状态的吸附带单元40附近的放大图。在该图6所示例中,吸附带41由三根带41a、41b、41c形成。分离用喷嘴46b配置为与纸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对应,与中央的带41b对向。上浮用喷嘴46a配置为与纸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对应,与两端的带41a和41c对向。下方吸入喷嘴45a配置于纸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与两端的带41a、41c对向。限制部件34(参照图3)配置于与下方吸入喷嘴45a对向的位置。

图7是从斜下方看吸附带单元40的立体图。图8是透明地描绘吸附带41,能看见导管43的下壁80的立体图。形成多个吸入用开口81,与各带41a、41b、41c对向。一个一个地形成输送用开口82,与两侧的带41a、41c对向。在图7、图8的任意一个图中,关于卷绕在辊上处的吸附带41部分,省略吸入口。

图9是看导管43的下壁80侧的立体图。在图示的例中,四个四个地形成吸入用开口81,与各带41a、41b、41c对向。该下壁80的形成吸入用开口81和输送用开口82的位置,无论实施形态涉及的导管还是下面说明的比较例涉及的导管都相同。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的是位于片材束上的纸p,箭头表示吸附带41的输送方向。

吸入用的开口部可以是一个大的孔,为防止吸附时的吸引力过大,纸变形,或者为使得吸附时纸与带面均一,设置肋,分割为多个开口。设置输送用的开口部,以使得在纸输送时,纸的后端从吸入用的开口部掉落时,纸不从带吸附面垂下,又,使得一边紧固吸附地一边输送。

图10是比较例涉及的导管的说明图。是使其从图9的状态绕纵向的中心线旋转180度,处于能看到导管43的下壁80内面的状态的立体图。是将用螺钉固定于螺孔80a的上壁部件卸下的状态。下壁80的周围的四边是由长边的侧壁83a、83b与短边的侧壁84f、84r形成。由下壁80与各侧壁83a、83b、84f、84r及上壁部件形成长方体的内部空间。在成为片材供给装置3的里侧的短边侧壁84r,在与外部的连接部,形成排气口部43a。长边的各侧壁83a、83b在排气口部43a的附近成为向着排气口部43a的两端宽度变窄的锥形形状。

图11是在比较例涉及的导管内的气流的说明图,用箭头表示由计算机模拟的各处的流速。用灰色箭头表示的流迹线1表示速度比用黑色箭头表示的流迹线2的速度慢。图11(a)是从与下壁80垂直的方向看的图,图11(b)是从与长边的侧壁83b垂直的方向看的图。任意一个都是各开口没有被纸堵住时的图。图11(c)是从与下壁80垂直的方向看的图,是吸入用开口81全部被纸堵住,输送用开口82没有被纸堵住时的图。

如图11(a)、(b)所示,从吸入用开口81或输送用开口82流入的空气在腔室内向排气口部43a侧流动。从吸入用开口81或输送用开口82流入腔室内的空气在腔室内空间随机地扩散。本来,希望空气向排气口部43a侧均等地流动,但因空气向空气密度低的地方流动,因此,产生逆流空气(漩涡)。例如,在图11(a)的区域a或图11(b)的区域b产生与排气口部43a侧反向的流动。这样,漩涡对吸入的空气会产生干扰。其结果,如图11(b)的区域c那样,会产生从吸入用开口81吹出方向的流动。

又,如图3所示,在片材束最上面的纸被吸附时刻,输送用开口82一直处于开放的状态,产生如图11(c)所示的气流。吸入用开口81吸附纸的一端,但从输送用开口82不断流入空气。由于该空气,在腔室内生成漩涡,空气向将吸附的纸从带剥离的方向流动。因此,由于在纸与带吸附面之间生成微小的间隙,纸不能完全吸附,会发生纸微小地前进的不良状态。

又,如图11(b)所示,腔室内的空气流动成为越靠近排气口部43a侧流动越快的状态。图11(b)的线l表示生成与排气口部43a内同等的高速气流的区域的边界线。这样,与排气口部43a内同等的高速气流仅限于排出口附近,越靠近排气口部43a附近的与吸附带对应的吸入用开口81,空气流动越快。因此,从吸附纸的空气流动快的一侧开始纸的吸附。按照该顺序,吸附对向的纸部分。吸附顺序有差异,也会成为纸旋转、发生偏离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本实施形态的导管中,以上各种不良状态中,首先解决吸入用开口81被堵住时产生的不良状态,为此,采用防止从输送用开口流入的空气向吸附侧流入的构成。图12是使其处于能看到实施形态的导管43的下壁80内面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该导管43设有作为第一整流部的间隔部85a,其朝与带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该间隔部85a将导管内的空间间隔为作为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设有吸入用开口81的一侧以及作为下游侧的设有输送用开口82的一侧。

再有,在图示的例中,将划分与上游侧空间的排气口部43a的相反侧的短边的侧壁85b设置于与吸入用开口81的边缘重合的位置。同样地,将划分与下游侧空间的排气口部43a的相反侧的短边的侧壁85c设置于与输送用开口82的边缘重合的位置。由此,缩小能生成乱流的空间。

根据本实施形态的导管,能使得导管的内部空间完全分离为吸入用开口81侧与输送用开口82侧。由此,当吸入用开口81堵塞时,能防止从输送用开口82流入的空气进入具备吸入用开口81的导管空间内,产生漩涡的不良状态。

图14至图16是变形例(以下称为变形例1)涉及的导管的说明图。该变形例1涉及的导管除了间隔部85a,在吸入用开口81侧的空间内,还设有间隔直至排气口部43a的间隔部87、88,以使得在与各吸附带41a、41b、41c对应的四个吸入用开口81的区域间流入的空气不干涉。再有,在输送用开口82侧的空间内,为使得从二个输送用开口82流入的空气不干涉,设置间隔直至排气口部43a的间隔部90。如图16所示,各间隔部85a、87、88、90的端部85d、87c、88c、90c延伸至排气口部43a的开口。

在图14至图16中,为能看见内部的状态,在长边侧的侧壁部分中,显示除去与该变形例1追加的间隔部87、88、90对应的部分以外的状态。与追加的间隔部87、88、90等对应的部分,施加网点以使得形状清晰。在图示的例中,导管的上壁部86一体形成。

在图14中,追加的二个间隔部87、88包括块状部及平板部,所述块状部存在于下壁内面的吸入用开口的区域间的肋(开口以外的部分)上,所述平板部从其顶端向排气口部43a侧延伸。在间隔部87的块状部的平板部上面侧的拐角87a与平板部下面侧的拐角87b分别具有曲率。另一方的间隔部88也同样在各拐角88a、88b分别具有曲率。再有,在图14中,侧壁85b划分与排气口部43a相反侧的端部,与侧壁85b的上壁部86连接的拐角86a也具有曲率。

从吸入用开口81流入的空气碰到各拐角86a、87b、88b,能改变流向排气口部43a侧的流向,构成各拐角86a、87b、88b的部分相当于改变空气的流动方向的第二整流部。各拐角设为曲率的大小等形状互相相等。又,在该拐角改变方向的空气一边描绘一边前进,前进侧的各拐角87a、88a的曲率大小等形状也设为互相相等。可以说这些拐角87a、88a也构成第二整流部。

再有,吸入用开口81的三个区域的面积互相相等,在各拐角的曲率部的直至最下点的直线部的范围,空间的截面积(与从吸入口侧直至有曲率的位置的空间的吸入口平行的虚拟平面形成的截面形状)与上述区域的面积相等,三个区域间也互相相等。导管的下壁的内面与低处的间隔部88的平板部的间隔,该间隔部88的平板部与高处的间隔部87的平板部的间隔,该间隔部87的平板部与上壁部86的内面的间隔,这三个间隔设为互相相等。

在图15中,追加的间隔部90包括块状部及平板部,所述块状部存在于二个输送用开口82之间的肋上,所述平板部从其顶端向排气口部43a侧延伸。间隔部90的块状部的平板部上面侧的拐角90a与平板部下面侧的拐角90b分别具有曲率。再有,在图15中,侧壁85c划分与排气口部43a相反侧的端部,与侧壁85c的上壁部86连接的拐角86b也具有曲率。该曲率与拐角90b的曲率相等。

再有,从图15中左侧的输送用开口82的边缘向排气口部43a延伸,形成块部89。在该块部89的与拐角90b对应的拐角89a,具有与拐角90a相等的曲率。块部89的图中上面与间隔部90的平面部的下面的间隔,间隔部90的块部及平板部的上面与上壁部的下面的间隔,上述两间隔相等。从输送用开口82流入的空气碰到各拐角86b、90b,能改变流向排气口部43a侧的流向,构成各拐角86b、90b的部分相当于改变空气的流动方向的第二整流部。在该拐角改变方向的空气一边描绘一边前进,前进侧的各拐角90a、89a的曲率大小等形状也设为互相相等。可以说这些拐角90a、89a也构成第二整流部。

根据该变形例1,可以防止在吸入用开口81的各区域间,流入的空气干涉,直至排气口部。又,可以防止在二个输送用开口82间,流入的空气干涉,直至排气口部。因此,能解消因这些干涉产生的乱流等不良情况,同时,也能减轻越接近排气口部43a越高速、吸附产生顺序的不良情况。再有,因曲率等形状互相相等,因此,损失系数相同,能使得流入腔室内的气流设为接近速度。以规定的间隔等,使得与气流的通道的气流行进方向正交的截面互相相等,因此,能使得流动的速度更接近。

图17是变形例1涉及的导管内的气流的说明图,以箭头显示计算机模拟的各处的流速。图17(a)是从与下壁80垂直的方向看的图,图17(b)是从与长边的侧壁83b垂直的方向看的图。任意一个都是各开口没有被纸堵住时的图。比较图17(a)与图11(a)亦可知,由间隔部85a划分吸入用开口81侧的空间和输送用开口82侧的空间,因此,不产生跨越两空间的流动。由此,纸吸附完成时,即使纸堵塞吸入用开口81,从输送用开口82流入空气,也能防止从输送用开口82流入的空气对吸入用开口81侧的空间产生坏影响。

并且,如图17(b)所示,防止吸入用开口81的各区域间的气流的干涉,因此,能在各区域的吸入用开口81得到相等的流速。引出线x、y、z在图中左、中、右的各区域与排气口部43a之间的气流路径中,表示生成与排气口部43a内同样高速的气流的区域的边界线。这样,在图中左右方向,直至与各区域对向的位置,能生成高速的气流。由此,也能减轻因吸附产生顺序而导致的不良情况。

图18及图19是其他变形例(变形例2)涉及的导管的说明图。图18是与变形例1的图14对应的图,图19是与变形例1的图15对应的图。该变形例2使得变形例1中的间隔部的平板部短,或没有间隔部的平板部,其他与变形例1相同。

在图18中,设置于吸入用开口81侧的空间的间隔部87、88的平板部在没有到达排气口部43a的位置终止。具体而言,从排气口部43a起算第二个间隔部87,在排气口部43a旁边的第一个间隔部88的块状部的边缘(排气口部43a相反侧的边缘)上方终止。第一个间隔部88的平板部以与第二个平板部相同的长度终止。

在图19中,在输送用开口82侧的空间的间隔部90,在块状部残留能形成拐角程度的形状部分,没有平板部。即使在该变形例2中,虽然性能比变形例1差,但能降低吸入用开口81的各区域间的吸入流速的差。

图20是其他变形例(变形例3)涉及的导管的说明图。

图20(a)是与变形例1相关的图14或与变形例2相关的图18相对应的图。该变形例3将变形例2中的第二个间隔部87的平板部延长。使得间隔部87的平板部的端部87c的导管纵向的位置与第一个间隔部88的平板部的端部88c的导管纵向的位置yo一致。

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分隔部因空气送风方向偏转,可以向着排气口部43a方向流动,因此,没有必要使得端部87c和端部88c在位置yo完全一致。但是,端部87c处于分隔部88的块状部的边缘(与排气口部43a相反侧的边缘)的上方的朝排气口部43a方向延伸的位置(即,分隔部87和分隔部88在延伸方向互相至少局部重叠的位置),并且,如图14的分隔部87那样,可以处于不延伸直到排气口部43a的位置。

这些平板部的端部形状可以如图20(b)所示,设为厚度向顶端变薄的形状。也可以使顶端带r,设为弧状。该顶端形状在以上各例中也可以采用。该形状可以使得气流顺畅流动。用mo(钼金属)形成流路板等的场合,也可以形成表面层。既可以只在间隔板表面,也可以在流路壁面全部。用abs、pom、或尼龙等材质,通过电镀处理或氧化铝膜处理,保护mo表面的同时,使得表面光滑,降低空气阻力。

各端部87c、88c的导管纵向的位置yo设定如下。图21使用图17的气流说明图,图示端部的位置yo。该位置是在吸入用开口81侧流速为一定的位置。与该位置相比,在排气口部43a侧,只有不存在平板部的部分,气流路径的有效截面变大。其结果,流动变顺畅。

在以上各例中,吸入用开口侧与输送用开口侧之间的间隔部85a,将导管的下壁内面与上壁下面之间完全分隔,也可以取而代之,例如图22所示,也可以局部分隔,使得生成间隙g。即,也可以只划分空间。

如上所述,若根据本实施形态,则能产生以下作用。

1.通过分离吸入用/输送用的气流,能提高各空气不干涉的性能。

2.能使得腔室内的气流均一,提供无流速损失的气流。

3.将流入的导管形状设为相同形状,能使得导管内的气流的损失系数相同,能使得气流均一化。

从上述作用能达到以下效果。即,吸引力增大,也能应用于更厚纸、更重纸(能输送或供给纸。例如,薄膜、塑料、金属板那样的片材输送)。又,通过能使得从吸入口流入的空气均一,也能防止偏离,提供更高的输送精度。

在导管的各部件的制造中,可以利用使用3d打印的造型方法。即使不能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割,组合加工制造部件形状。

以上的实施形态是一例,能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不是具备贯通孔的带,也适用于使用不具备贯通孔的带的装置。该场合,配置带,使得导管的吸入口露出。又,例如,带输送装置不限于片材供给装置,能一般适用于片材输送装置等使用吸附带的带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