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监护仪连接线存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62919发布日期:2021-04-13 22:20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监护仪连接线存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监护仪连接线存放装置
1.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集生命监护仪连接线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监护仪连接线存放装置。
3.

背景技术:

4.心电监护仪是医院广泛使用的精密医学仪器,能同时监护病人的心态心电图形、呼吸、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脉率等生理参数,是临床医疗和护理中不可缺少的精密医学仪器。由于监护仪往往带有电源线、导联线,尤其是导联线的分支较多,使用时,需要通过电极片贴在患者身体上,这些导联线、电源线使用完以后,如果不妥善保存,会杂乱的堆积在一起,导致下次使用时,需要先捋顺这些连接线,不利于使用;同时由于导联线过长,不妥善保存,会使导联线落地,从而会对导联线造成污染和损坏。
5.

技术实现要素:

6.一种监护仪连接线存放装置,包括底座、竖板和保护罩,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三个竖板,所述相邻的竖板之间的中心位置设置有“t”状竖板,在所述t状竖板上套设有上部顶紧组件,在所述相邻的竖板下方底座的侧面上挖设有第一矩形通孔,在所述每个第一矩形通孔内设置有下部顶紧组件;在所述底座底部的两侧设置有定位板,所述位于底座两侧的定位板上呈对称状挖设有“u”型通孔;所述底座后端面的下部固定连接有通管,在所述通管内插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与通管转动连接在一起,所述定位柱的两端伸出通管的两端;所述保护罩两端的内壁分别与定位柱的两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在所述底座前端面设置有两个带有内螺纹的第一定位孔,所述两个第一定位孔对应保护罩前端面外壁的位置处设置有导向管,在所述导向管内插设有与第一定位孔相匹配的第一定位螺杆。
7.所述保护罩两侧壁的位置与底座两侧定位板上的“u”型通孔的位置相对应。
8.所述相邻的竖板之间的间距相同,所述t状竖板顶面的宽度小于两个竖板内壁之间的距离,所述t状竖板竖板部分的高度与竖板的高度一致,所述顶面底面的中心位置与t状竖板中竖板的顶端固定连接在一起。
9.所述上部顶紧组件由矩形插板、第二定位螺杆、顶紧片、气囊、弹簧组成,在所述矩形插板的中间位置处挖设有第二矩形通孔,所述矩形插板的两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位于矩形插板两侧面上的第一滑块对应竖板内壁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凹槽;在所述矩形插板的两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两个带有内螺纹的第二定位孔,在所述每个第二定位孔内分别旋转的插设有相匹配的第二定位螺杆,在所述矩形插板每端面上的两个第二定位螺杆之间套设有顶紧片,所述每个顶紧片呈凹状的弧形分布,在所述每个顶紧片外侧的第二定位螺杆上分别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螺母;所述每相邻两个竖板之间的气囊分别为两个,所述每个气囊分别位于“t”状竖板两侧面与对应竖板内壁之间的位置处,所述每个气囊的顶面分别与“t”状竖板顶面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每个气囊的底部分别与底座固定连接在一起;在所述每个气囊内分别设置有弹簧,在所述每个气囊右侧面的下部分别设置有气孔;所述每个弹簧的顶部分别与气囊顶部的内面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每个弹簧的底部分别与气囊底部的内面固定连接在一起。
10.所述“t”状竖板插设在第二矩形通孔中,且所述“t”状竖板下部竖板的四周与第二矩形通孔为间隙连接,所述“t”状竖板中顶面的底部与矩形插板的顶面紧贴在一起。
11.所述每个竖板内壁上的第一凹槽至少为两个,所述位于矩形插板两侧面上的第一滑块分别至少为两个;所述每个第一滑块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凹槽滑动连接在一起。
12.所述下部顶紧组件由上部顶紧板、下部顶紧板、压板和第二弹簧组成,所述每个第一矩形通孔顶面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上部顶紧板,所述每个上部顶紧板的底面呈凹状的弧面分布,在所述每个上部顶紧板的下方设置有下部顶紧板,所述下部顶紧板的顶面呈凹状的弧面分布;在所述每个下部顶紧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每个第二弹簧的顶端分别与对应下部顶紧板的底面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每个第二弹簧的底部分别与第一矩形通孔的底面固定连接在一起;在所述每个下部顶紧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压板。
13.所述下部顶紧板顶面的宽度大于上部顶紧板的宽度,所述位于每个下部顶紧板两端的压板分别伸出第一矩形通孔的两端;所述每个下部顶紧板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滑块,所述每个第二滑块对应第一矩形通孔内壁的位置处挖设有第二凹槽,所述每个第二滑块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凹槽滑动连接在一起。
14.所述保护罩的顶部设置有提手,所述提手的底端与保护罩顶面之间为铰接;所述保护罩扣设在底座上,且所述保护罩两侧壁插设在对应的u型通孔内、所述保护罩前壁面位于底座前端面的前方,并通过第一定位螺杆依次旋转的插设在对应的导向管内、第一定位孔内将保护罩与底座固定在一起。
15.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有益效果是: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部顶紧组件,可以对缠绕后连接线进行固定,避免连接线攒跑的情况;通过设置下部定位组件,可以对连接线的端部进行卡紧固定,有利于连接线另一端的缠绕和整理。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气囊中设置弹簧,便于对缠绕在t状竖板上的连接线进行顶紧,同时避免弹簧直接与连接线表层接触,对连接线造成压印或损坏的情况。
18.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矩形插板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二定位螺杆,在矩形插板每端的两个第二定位螺杆上分别套设有一个顶紧片,便于对连接线进行固定,有利于连接线的整理和收纳,操作简单,美观大方。
19.4、本实用新型设置保护罩,当连接线不使用时,将保护罩扣在该装置上,通过保护罩两侧壁插设在对应的u型通孔内,再通过第一定位螺杆旋转插设在导向管和第一定位孔内,将保护罩与底座固定在一起,当该装置不使用时,起到很好的防尘作用,避免病菌对连接线进行固然。
20.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保护罩顶面设置提手,使用时直接通过提手将该装置提起即可,使用方便,操作简单,避免了连接线杂乱存放的情况,同时避免连接线落地被污染或损坏的情况,设计新颖,美观大方。
21.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矩形通孔内壁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底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矩形插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保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29.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31.参见图1

图7,一种监护仪连接线存放装置,包括底座1、竖板3和保护罩15,在底座1上设置有至少三个竖板3,相邻的竖板3之间的中心位置设置有“t”状竖板9,在t状竖板9上套设有上部顶紧组件,在相邻的竖板3下方底座1的侧面上挖设有第一矩形通孔4(每两个竖板3下方的底座1上分别挖设有一个第一矩形通孔4),在每个第一矩形通孔4内设置有下部顶紧装置;在底座1底部的两侧设置有定位板2(定位板2的底面与底座1的底面为同一水平线上,且定位板2与底座1为一体式结构),位于底座1两侧的定位板2上呈对称状挖设有“u”型通孔14(相当于一个卡槽);底座1后端面的下部固定连接有通管16,在通管16内插设有定位柱17,定位柱17与通管16转动连接在一起,定位柱17的两端伸出通管16的两端;保护罩15两端的内壁分别与定位柱17的两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底座1前端面设置有两个带有内螺纹的第一定位孔15

1,两个第一定位孔15

1对应保护罩15前端面外壁的位置处设置有导向管18,在导向管18内插设有与第一定位孔15

1相匹配的第一定位螺杆19。
32.保护罩15两侧壁的位置与底座1两侧定位板21上的“u”型通孔14的位置相对应。
33.相邻的竖板3之间的间距相同,t状竖板9顶面9

1的宽度小于两个竖板3内壁之间的距离。
34.上部顶紧组件由矩形插板10、第二定位螺杆11、顶紧片12、气囊13、弹簧13

2组成,在矩形插板10的中间位置处挖设有第二矩形通孔12

1,矩形插板10的两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滑块12

3,位于矩形插板10两侧面上的第一滑块12

3对应竖板3内壁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凹槽3

1;在矩形插板10的两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两个带有内螺纹的第二定位孔12

2,在每个第二定位孔12

2内分别旋转的插设有相匹配的第二定位螺杆11,在矩形插板10每端面上的两个第二定位螺杆11之间套设有顶紧片12,每个顶紧片12呈凹状的弧形分布,在每个顶紧片12外侧的第二定位螺杆上分别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螺母11

1;每相邻两个竖板3之间的气囊13分别为两个,每个气囊13分别位于“t”状竖板9两侧面与对应竖板3内壁之间的位置处,每个气囊13的顶面分别与“t”状竖板9顶面9

1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一起,每个气囊13的底部分别与底座1固定连接在一起;在每个气囊13内分别设置有弹簧13

2,在每个气囊13右侧面的下部分别设置有气孔13

1;每个弹簧13

2的顶部分别与气囊13顶部的内面固定连接在一起,每个弹簧13

2的底部分别与气囊13底部的内面固定连接在一起。
[0035]“t”状竖板9插设在第二矩形通孔12

1中,且“t”状竖板9下部竖板的四周与第二矩形通孔12

1为间隙连接,“t”状竖板9中顶面的底部与矩形插板10的顶面紧贴在一起(但弹簧13

2为复位状态时,“t”状竖板9中顶面9

1的底部与矩形插板10的顶面紧贴在一起)。
[0036]
相邻的竖板3之间的间距相同,t状竖板9中顶面9

1的宽度小于两个竖板3内壁之间的距离,t状竖板9中竖板部分的高度与竖板3的高度一致,顶面9

1底面的中心位置与t状竖板9中竖板的顶端固定连接在一起。
[0037]
下部顶紧组件由上部顶紧板5、下部顶紧板6、压板7和第二弹簧8组成,每个第一矩形通孔4顶面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上部顶紧板5,每个上部顶紧板5的底面呈凹状的弧面分
布,在每个上部顶紧板5的下方设置有下部顶紧板6,下部顶紧板6的顶面呈凹状的弧面分布;在每个下部顶紧板6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弹簧8,每个第二弹簧8的顶端分别与对应下部顶紧板6的底面固定连接在一起,每个第二弹簧8的底部分别与第一矩形通孔4的底面固定连接在一起;在每个下部顶紧板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压板7。
[0038]
下部顶紧板6顶面的宽度大于上部顶紧板5的宽度,位于每个下部顶紧板6两端的压板7分别伸出第一矩形通孔4的两端;每个下部顶紧板6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滑块7

1,每个第二滑块7

1对应第一矩形通孔4内壁的位置处挖设有第二凹槽4

1,每个第二滑块7

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凹槽4

1滑动连接在一起。
[0039]
保护罩15的顶部设置有提手20,提手20的底端与保护罩15顶面之间为铰接;保护罩15扣设在底座1上,且保护罩15两侧壁插设在对应的u型通孔14内、保护罩15前壁面位于底座1前端面的前方,并通过第一定位螺杆19依次旋转的插设在对应的导向管18内、第一定位孔15

1内将保护罩15与底座1固定在一起。
[0040]
上述描述中第一矩形通孔4的大小应满足:当压板7下压时,上部顶紧板与下部顶紧板之间的距离使监护仪连接线端头可以从第一矩形通孔4内穿过去。
[0041]
上述描述中,气囊内的弹簧13

2复位时,气囊顶面与竖板3顶端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即矩形插板1顶面与t状竖板9中顶面9

1的底部紧贴在一起。
[0042]
工作原理:
[0043]
1、使用时,将保护罩前壁面上的第一定位螺杆15拧出,并打开保护罩;
[0044]
2、打开矩形插板10右端的第二螺母11

1,使顶紧片12内面与矩形插板10右端面之间的距离满足连接线可以穿过去;然后将连接线的一端穿过顶紧片12内面与矩形插板10右端面之间的空间;
[0045]
3、将压板7向下按压,将连接线一端穿进第一矩形通孔4内,并松开压板7;因为上部顶紧板5的横截面小于下部顶紧板6的横截面,且上部顶紧板5的底面与下部顶紧板6的顶面分别为凹状的弧面,当连接线位于上部顶紧板5与下部顶紧板6之间时,可以快速对连接线进行定位;位于第一矩形通孔左端的连接线的长度应满足:矩形插板10左端的顶紧片可以卡紧连接线的左端,连接线的左端与竖板3顶端在一个水平线上;
[0046]
4、将矩形插板右端顶紧片顶紧连接线,起到对连接线的固定,此时气囊应一直处于复位状态;
[0047]
5、根据连接线的实际长度,然后按压矩形插板,将连接线缠绕在t状竖板9外部,缠绕完毕后,松开矩形插板,将连接线的另一端通过矩形插板10左端的顶紧片12进行固定,矩形插板顶面卡紧缠绕在t状竖板外壁上的连接线,起到定位卡紧的作用;
[0048]
6、全部缠绕完毕后将保护罩扣在底座上,通过第一定位螺杆进行将保护罩与底座固定连接在在一起;
[0049]
7、使用时,将第一矩形通孔4左端的连接线从矩形插板左端的顶紧片内取出,并插设在监护仪上,将连接线的另一端从t状竖板上绕出所需距离,并通过电极片贴在患者皮肤上即可;使用完毕后将连接线缠绕在t状竖板上,并将保护罩扣在底座上即可;
[0050]
8、对于监护仪的电源线使用时与7步骤一致,但是对于有些过短的电源线,存放时,可以直接将电源线缠绕在t状竖板上即可。
[0051]
本实用新型可以合理的将监护仪相关的连接线整齐有序的缠绕在对应的t状竖板
上,避免连接线坠落地面所造成的损坏和污染;同时可根据患者需求,在t状竖板上取定量的连接线,贴在患者皮肤上,当患者使用完毕后,便于对导联线进行收纳;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