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对象分配装置、气动发送系统及带样本容器发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406442发布日期:2021-08-24 16:20阅读:61来源:国知局
输送对象分配装置、气动发送系统及带样本容器发送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自动输送设备领域,尤其是输送对象分配装置、气动发送系统及带样本容器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在医院、实验室等各种需要进行管内试样进行分析、检测的场合,装有试样的管或瓶等容器需要从采集点输送到对应的分析点进行分析,因此,需要通过输送系统进行管或瓶等容器的输送。

申请号为202021337054.4揭示了一种采血管传输发送机,其将采血管收集后输送到一发送组件中,通过向发送组件内供气,使发送组件中的采血管经输送轨道发送至指定的检测科室。

这种结构的问题在于:只能输送一种长度的容器,当容器的长度为多种且需要将每种长度的容器输送到一种检测科室时,例如当存在2种长度的采血管时,短的采血管需要输送到一种检测科室,长的采血管需要输送到另一种检测科室时,则上述的结构无法完成相应的输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输送对象分配装置、气动发送系统及带样本容器发送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输送对象分配装置,包括端面具有进口的料仓、上料件、缓冲存储件和发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存储件通过一分配机构连接至少两个所述发送组件,所述分配机构包括

下料滑道,倾斜设置在所述缓冲存储件的出料口下方用以接收缓冲存储件输出的输送对象,其下端延伸到所述料仓的外侧且延伸出料仓的长度不小于输送对象的长度;

识别装置,至少用于确定所述下料滑道处的输送对象的长短;

导料滑槽,其数量不小于2且它们倾斜设置,每个所述导料滑槽的下端与一个发送组件的进料口连通;

移载机构,具有将所述下料滑道处的输送对象移载至任一所述导料滑槽中的结构。

优选的方式中,所述下料滑道包括斜面,所述斜面的上段与其两侧的侧板形成一与所述缓冲存储件的出料口正对的接料槽,所述斜面的下段的两侧分别衔接一个导料滑槽,所述导料滑槽与所述斜面衔接一侧的顶部不高于所述斜面,所述移载机构包括一限位件及至少驱动其从一侧的导料滑槽的正上方平移到另一侧的导料滑槽的正上方的平移驱动机构,所述限位件围合成一个可限定输送对象且进口朝向所述接料槽的出料端的限位空间。

优选的方式中,所述限位件包括u形主体及与所述u形主体的两个侧臂连接的连接臂,两个所述连接臂连接在一滑动件上,所述滑动件可滑动地设置在导轨上且连接驱动其沿所述导轨往复滑动的机构。

优选的方式中,所述识别装置是所述限位件上设置的两个组合判断所述限位空间中输送对象长短的传感器。

优选的方式中,所述限位件还限定了一与所述限位空间内端的中间区域连通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可供输送对象的大端进入且不可供输送对象的大端进入,所述斜面或限位件上设置有感应区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三传感器。

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导料滑槽与所述斜面衔接一侧的顶面为由斜面向所述导向滑槽内倾斜的斜平面。

优选的方式中,所述下料滑道为一下端开口具有限位部的滑槽,所述移载组件包括真空吸附组,所述真空吸附组连接驱动其升降及平移的机构。

输送对象分配装置,包括发送组件,还包括分配机构,所述分配机构包括下料滑道、导料滑槽、移载机构及用于确定所述下料滑道中是否存在输送对象的传感器;所述下料滑道包括位置固定的斜面,所述斜面的上段与其两侧的侧板形成一接料槽,所述斜面的下段的两侧分别衔接一个导料滑槽,所述导料滑槽与所述斜面衔接一侧的顶部不高于所述斜面,每个所述导料滑槽的下端与一个发送组件的进料口连通;所述移载机构包括一间隙设置在所述斜面上的限位件及驱动其至少从一侧的导料滑槽的正上方平移到另一侧的导料滑槽的正上方的平移驱动机构,所述限位件围合成一个可限定输送对象且进口朝向所述接料槽的出料端的限位空间。

优选的方式中,所述传感器为两个且组合判断所述下料滑道处的输送对象长短。

气动发送系统,包括上述任一的输送对象分配装置,每个所述发送组件的第一连接口连接输出管道,其第二连接口连接供气管路。

优选的方式中,所述输出管道至少包括提升区管道及与其衔接的平缓区管道,所述平缓区管道的内径大于所述提升区管道的内径。

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发送组件的第一连接口连接输出管道,其第二连接口连接供气管路,所述供气管路的供气流量或供气压力可根据输送对象在所述输出管道的不同管段进行调节。

优选的方式中,所述供气管路包括两条并联且均可独立通断的供气支路,所述供气支路具有流量控制器,所述提升区管道与平缓区管道的衔接区域的后方设置有传感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样本容器发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使不同长度的采血管进入到下料滑道中,通过传感器确定下料滑道中的采血管的长度并发送给控制系统;

s2,控制系统控制移载机构将下料滑道中的采血管移载到与该长度对应的导料滑槽中,同时控制与该导料滑槽衔接的发送组件的发送旋转块转动至其上的发送通道与导料滑槽的出料口连通,采血管由导料滑槽进入到所述发送通道中;

s3,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发送旋转块转动至所述发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输出管路及供气管路连通

s4,控制系统控制供气管路向发送通道通入气体完成采血管的输送。

优选的,所述s3中,控制系统根据第三传感器确定的所述下料滑道处的所述采血管的帽端的位置来控制电机以使所述发送旋转块转动至其内的所述采血管的帽端处于朝下状态。

优选的,在s4中,当采血管由提升区管道进入到平缓区管道后,关断一条供气支路。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本方案通过设置分配机构来连接多个发送组件及缓存输送件,分配机构具有接收缓存输送件输处的输送对象的下料滑道及至少两条导料滑槽,每个导料滑槽的下端与一发送组件的进口连通,分配机构还设置有识别下料滑道处的输送对象长短的结构,根据识别出的输送对象长短,通过移载机构将下料滑道处的输送对象移载至与该长度的输送对象对应的导料滑槽中,从而使不同长度的输送对象进入到不同的发送组件处实现分类发送,有效满足不同长度的发送对象分类发送的需要。

本方案的分配机构采用斜面及导料滑槽衔接在其下段两侧的结构,可以通过一简单的限位件及其平移来实现斜面上输送对象的移载,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而当采用真空吸附组件进行输送对象移载时可以有效地拓展可分类的类型,从而有效地满足更多长度的输送对象的分类输送需要。

本方案采用传感器组合来判断输送对象的长度,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相对于图像识别的方式,软硬件成本更低,且不需要图像分析过程,受外界的影响更小,数据获取效率更快、准确性更高,同时也降低了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量。

通过在限位件处形成的空间形状设计,结合传感器能够有效地确定输送对象两端的位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同样相对于图像识别方式,软硬件成本更低、数据获取效率更快、准确性更高,同时也降低了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量。

本方案的输送系统,通过对输出管道的不同段的管径的设计,能够有效地避免输送对象在平缓区管道的输送速度不会过快导致样本破坏。进一步结合供气管路的设计,根据传感器确定地输送对象在输送管道的不同管段来控制供气流量,能够有效地保证输送对象输送速度的变化尽量小以及使物品在平缓区管道及下落区管道的输送速度不会过快,以减小对样本的冲击。进一步,在下落区管道处开设有泄气孔,可以有效地实现气流外泄,避免气流对下降的输送对象施加额外的推力造成速度过大的问题。

在输出管道上设置传感器可以计算输出管道中输出的输送对象的数量,增加了计数功能,且可以根据分配机构的分配数据进行验证,有利于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避免出现遗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输送对象分配装置的第一视角立体图(图中隐去了外壳及料槽的部分挡板结构)

图2是本发明的输送对象分配装置的第二视角立体图(图中隐去了外壳、料仓的部分挡板及第一安装板);

图3是本发明的输送对象分配装置中分配机构与发送组件的第一视角立体图(图中仅显示了一个发送组件的电机);

图4是本发明的分配机构中的块体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分配机构中的限位件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输送对象分配装置中分配机构与发送组件的第二视角立体图(图中仅显示了一个发送组件的电机);

图8是本发明的气动发送系统中发送组件与供气管路及输出管道连接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气动发送系统中发送组件连接的输出管道具有下落区管道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启动发送系统中发送组件连接的输出管道的下落区管道具有减速缓冲区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减速缓冲区的第一种实现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减速缓冲区的第二种实现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气动发送系统的立体图(图中仅显示了部分输出管道及供气管路的部分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揭示的输送对象分配装置进行阐述,如附图1、附图2所示,其包括端面具有进口的料仓100、上料件200、缓冲存储件300和发送组件400,所述料仓100、上料件200及缓冲存储件300和发送组件400的具体结构与申请号为202021337054.4、公告号为cn212531516u、名称为《一种采血管传输发送机》的中国发明专利的结构一致。当然除了上述的料仓100、上料件200、缓冲存储件300和发送组件400的结构,本方案还具有上述专利的外壳、进料口等结构。

相对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本发明的一大创新性改进在于:如附图1、附图2所示,使所述缓冲存储件300通过一分配机构500连接至少两个所述发送组件400,所述分配机构500包括

下料滑道510,倾斜设置在所述缓冲存储件100的出料口下方用以接收缓冲存储件输出的输送对象a,其下端延伸到所述料仓的外侧且延伸出料仓的长度不小于输送对象a的长度;

识别装置,至少用于确定所述下料滑道处的输送对象a的长短;

导料滑槽520,其数量不小于2且它们倾斜设置,每个所述导料滑槽的下端与一个发送组件的进料口连通;

移载机构540,具有将所述下料滑道处的输送对象a移载至任一所述导料滑槽中的结构。

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得本方案的输出装置能够对进入到输出装置中的不同长短的输送对象a进行长短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构选择每种长度的输送对象a的输送路径,使同一长度的输送对象输送到相应的发送组件400处,从而可以使不同长度的输送对象分类会后发送到不同的位置,有效地满足多长度容器的分类发送需要。

所述分配机构500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设计,例如,当输送对象仅有两种长度时,则可以采用下述第一种结构;当输送对象的长度大于3种时,可以采用第二种结构,当然第二种结构也可以用于两种长度的输送对象输送。

所述分配机构500的第一种可行结构如下:

如附图3、附图4所示,所述下料滑道510包括斜面511,所述斜面511的宽度略大于所述输送对象的最大外径,当然这不是必须的,只要能够支撑所述输送对象a即可。所述斜面511具体是一固定在第一固定板7上的块体512的顶面,所述块体512的下端延伸到所述发送组件400的进料口处,所述斜面511的上段5111(位于所述料仓100内的部分)与其两侧垂直衔接且延伸到斜面511上方的侧板513形成一位于所述缓冲存储件300的出料口正下方的接料槽514,从所述缓冲存储件300落下的输送对象落入到所述接料槽514处并沿所述斜面511向下滑动至其下段5112,所述下段5112位于所述料仓100的外侧,且下段5112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输送对象的长度。

如附图3、附图4所示,所述斜面511的下段5112的两侧分别衔接一个导料滑槽520,所述导料滑槽520与所述斜面511衔接一侧的顶部不高于所述斜面,从而所述下段5112处的输送对象能够滚动到任一侧的所述导料滑槽520中沿导料滑槽520滑动到对应的发送组件400中。

如附图5所示,为了减少输送对象由斜面511落入到导料滑槽520时的冲击,两个所述导料滑槽520与所述斜面511衔接一侧的顶面为由斜面向所述导向滑槽内倾斜的斜平面521。同时,两个所述导料滑槽520与所述斜面511是一体成型的,即它们均是所述块体512的部分,从而便于生产。

如附图3、附图6所示,所述输送对象滑落到所述下段5112时,是通过所述移载机构540限制在所述下段5112处及向两个所述导流滑槽520中的一个平移。所述移载机构540包括一限位件541及至少驱动其从一侧的导料滑槽的正上方平移到另一侧的导料滑槽的正上方的平移驱动机构542,所述限位件541间隙设置在所述斜面511的上方,其围合成一个可限定所述输送对象且进口5412朝向所述接料槽514的出料端的限位空间5411。

具体来看,如附图6所示,所述限位件541包括u形主体5413及与所述u形主体5413的两个侧臂5414连接的连接臂5415,所述u形主体5413所围合的空间即为上述的限位空间5411,当所述限位件541正对所述斜面511的下段5112时,由上段5111滑动到所述下段5112的输送对象进入到所述限位空间5411中而无法随意向斜面511的两侧滚动。当所述限位件541由所述平移驱动机构驱动平移时,带动限位空间5411内的输送对象同步平移。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541也可以不是一个u形件,例如,其仅有两个侧臂5414,两个侧臂5414相对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限位凸块以阻挡输送对象继续沿斜面下滑即可。

如附图6所示,为了方便输送对象进入到所述限位空间5411中,使所述限位空间5411分为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入口段5416、导引段5417及内段5418,所述入口段5411的宽度大于所述内段5418的宽度,所述导引段5417的宽度由其与入口段5416衔接的一端向另一端线性减小。

如附图2、附图3所示,两个所述连接臂5415用于连接所述平移驱动机构542,它们与所述侧壁5411呈钝角设置且是竖向延伸的,每个连接臂5415与其连接的侧臂5411是一体成型的,当然,它们也可以是两个独立的部件,以焊接或螺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5415也不是必须的,所述限位件541可以仅包括u形主体。

如附图3所示,两个所述连接臂5415连接在一滑动件543上,所述滑动件543可滑动地设置在导轨544上且连接驱动其沿所述导轨544往复滑动的机构,所述导轨544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7上且位于所述料仓200的外侧,其两端延伸到两个所述导料滑槽520的外侧,从而所述限位件541可以移动到两个所述导料滑槽520的外侧。所述滑动件543通过一连接件545连接一丝杠546的活动螺母,所述丝杠546的螺杆可自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7的外侧面且连接驱动其自转的电机547,所述电机547同样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7的外侧面,其驱动所述螺杆转动,带动活动螺母转动,从而驱动所述滑动件543沿导轨544滑动,滑动件543带动所述限位件541移动。所述电机547、丝杠546、连接件、滑动件543及导轨544构成所述平移驱动机构542。

当然,所述连接件、滑动件及导轨544也可以省去,所述限位件541的连接臂5415直接连接所述丝杠的活动螺母。或者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丝杠与电机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够产生直线移动的装置或机构来代替,例如,可以采用液压缸或两个气缸的组合来实现相应的动作。

识别所述下段处的输送对象的长短,可以采用各种可行地方式,例如在一种方式中,识别装置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安装板7的外侧安装图像采集装置(图中未示出),图像采集装置的镜头朝向所述斜面511的下段5112,通过图像分析来确定输送对象的长短,具体的图像分析技术为已知技术,此处不作赘述。

但是在这种方式中,还需要配置传感器来确定所述斜面511的下段5112处是否存在的输送对象以触发图像采集装置进行图像采集,同时采用图像采集装置的软硬件成本也更高。

在更优的方式中,是通过两个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的组合信号来确定输送对象的长短,每个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限位空间中相应位置是否具有输送对象,所述传感器可以是已知的各种接近传感器、对射传感器等。如附图6所示,其中第一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设置在所述限位件541的侧臂5414的靠近限位空间5411进口的位置,第二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设置在侧臂5414上靠近限位空间5411内端的位置,至少一所述侧臂5414的对应位置形成有用于安装两个所述传感器的孔或槽,优选两个所述侧臂5414处均形成有两个通孔5410,当然,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具体安装位置可以根据要识别的输送对象的长度进行适应性调整,此处不作限定。同时,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也可以安装在所述斜面511所在的块体512上。

当所述第二传感器能够感应到输送对象,第一传感器未感应到输送对象时,则位于所述限位空间中的输送对象是短的;当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均感应到输送对象时,则位于所述限位空间中的输送对象是长的。

进一步,在将输送对象输出时,需要对输送对象的朝向进行确定,例如,在进行采血管输送时,需要使其以帽端朝下的状态进行输送,因此,需要在输送对象进入到发送组件之前先确定输送对象两端的位置,以便输送对象进入到发送组件中后调整为相应的状态。

在一种方式中,同样可以通过图像采集装置采集所述斜面处的输送对象的图片来确定其输送对象两端的位置。如附图4、附图6、附图7所示,在另一种优选的方式中,所述限位件541还限定了一与所述限位空间5411内端的中间区域连通的容纳空间5419,所述斜面511的末端设置有感应区朝向所述容纳空间5419的第三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三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斜面末端设置的与所述容纳空间正对的安装孔或槽5113中,所述容纳空间5419的宽度大于所述输送对象的小端的外经,且小于其大端的外经。

当输送对象以大端(采血管的帽端)朝下的状态落入到所述斜面的下段且位于限位空间5411内时,其大端无法进入到所述容纳空间5419中,所述第三传感器无法感应到输送对象。反之,当输送对象以小端(采血管与帽端相对的一端)朝下的状态落入到所述斜面的下段上且位于限位空间5411内时,其小端进入到所述容纳空间5419中,此时所述第三传感器感应到输送对象,从而能够方便地通过第三传感器的信号来确定输送对象两端的位置。

所述分配机构的第二种可行结构如下:

所述下料滑道为一下端开口具有限位部的滑槽,例如所述滑槽是一斜面及斜面两侧的侧板形成的一u形槽,所述u形槽的下端设置有一限位部使位于其内的输送对象不会从u形槽的下端滑出。所述滑槽从所述缓冲存储件300的出料口的下方延伸到所述料仓的外侧,且延伸到料仓外侧的长度不小于输送对象的长度,且限位部到所述料仓之间的滑槽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输送对象的长度。此时,用于识别所述输送对象长短的传感器可以安装在所述u形槽的两侧板处且数量可以与导料滑槽520的数量一致,其判断的原理与上述判断的原理类似,是通过确定识别到输送对象的数量来确定。

此时,所述导料滑槽520的数量可以是2个或更多个,优选它们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一致,同时,所述移载组件可以包括真空吸附组(图中未示出),所述真空吸附组连接驱动其升降及平移的机构。

所述真空吸附组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已知的各种可行结构,当采用真空吸附组件时,其通常包括吸头以及与吸头连接的抽真空管路,吸头的数量可一个根据输送对象的长度进行设置,吸头的下端形状可以设置为与输送对象外轮廓匹配的形状,例如输送对象为管状物时,所述吸头的下端可以设置为匹配的弧面。

驱动所述真空吸附组件平移和升降的结构可以在上述的平移驱动机构542的滑动件上设置一气缸得到,所述气缸的气缸轴是竖向设置的,所述气缸轴连接所述真空吸附组。所述气缸的气缸轴伸出时,可以驱动真空吸附组下落到所述滑槽中吸取或抓取其内的输送对象,然后所述气缸的气缸轴缩回时,平移驱动机构驱动气缸及真空吸附组整体平移移动至真空吸附组上的输送对象位于与其对应的导料滑槽的正上方,接着,气缸驱动所述真空吸附组下落,将输送对象放入到对应的导料滑槽中进行输送。

当然,多个所述导料滑槽520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是随机的,即它们并不是平行设置的,此时,通过调整驱动所述真空吸附组件移动的结构可以实现将吸附组件抓取的输送对象放置到各所述导料滑槽520中,例如驱动所述真空吸附组件移动的机构能够产生x、y、z三轴移动和旋转的结构,具体为已知技术,此处不作赘述。

每条所述导料滑槽的下端连接一个发送组件400的进料口,多个所述发送组件400可以是多个独立的装置,也可以集成为一个整体,优选,如附图7所示,当所述导料滑槽520为两个时,两个所述发送组件400的两个发送旋转块410位于一个发送固定座420中,所述发送固定座420上形成一个大的进料口421,两个所述导料滑槽的下端延伸到所述进料口421内分别与一个发送旋转块410对应,发送旋转块410的发送通道411可转动与所述进料口421连通从而与导料滑槽520的下端连通。发送固定座420上设置有两对共轴的连接口,每对连接口与一个发送旋转块410位置匹配,发送旋转块410的发送通道可转动至与一对连接口共轴以进行发送,每对连接口中的一个在顶部,一个在底部,每个连接口处设置有管接头450,管接头的具体结构为已知技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作限定。发送固定座420固定在脚架430上,且脚架430设置在发送固定座的两端。两个所述发送旋转块410各自连接的电机440位于所述发送固定座420的两端。

设备工作时,由已知的可行控制系统来控制整个设备的自动运行,此处不作赘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将上述实施例1中的料仓100、上料件200、缓冲存储件300等全部省去,而仅设置有至少两个发送组件和分配机构500,此时,可以直接将输送对象放置到所述下料滑道上,同时,分配机构500中的下料滑道处可以仅设置一个传感器来确定下料滑道的下段是否有输送对象,工作时,可以不区分所述输送对象的长短,而是通过形成两条输送通道来加快整个设备的发送节拍,以提高发送效率。

当然,更优的结构是兼具上述实施例1中的长短识别和方向识别的结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进一步揭示了一种气动发送系统,其用于发送各种管状或柱状或瓶状物品,优选地用于采血管的输送,如附图9所示,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输送对象分配装置或者申请号为202021337054.4所揭示的仅有一个发送组件400的结构。

此处以一个所述发送组件400为例进行说明,所述发送组件400的一个连接口连接输出管道600,另一连接口连接供气管路700,所述供气管路700用于向所述发送组件400的发送旋转块410的发送通道411内输送气体,以使所述发送通道411内的输送对象在气流作用下进入到所述输出管道600并输送到对应的位置。

其中,如附图8、附图13所示,所述输出管道600至少包括提升区管道610及与其衔接的平缓区管道620,它们的衔接区域为弧形以便于输送对象顺利通过。所述提升区管道610可以是竖向设置的,也可是倾斜设置的,优选为竖向设置,其下端连接在所述发送组件400的顶部的连接口,其上端竖直向上延伸出所述输送对象分配装置的外壳,外壳上设置有供提升区管道610穿过的导向套。所述平缓区管道整体是水平的,当然,平缓区管道的不同位置也可以存在一定的高度差,例如平缓区管道是软管从而可以具有一定的弯曲。

通常提升区管道610与平缓区管道620的内径是相同的。但是当输送对象为装有血样或生物体液等样本的管体时,输送速度过大时会造成样本出现异常,影响了样本的安全性,影响后续的有效检测和分析。由于输送对象在平缓区管道620时只需较小的气流推力就能移动,即相对于在提升区管道处移动,输送对象在平缓区管道620所需的气流量更小。而供气管路700供应的气流量通常是不变的,此时,输送对象在平缓区管道620的速度相对提升区管道要更快,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试样异常的风险。

因此,为了减小平缓区管道的气流推力,使所述平缓区管道620的内径大于所述提升区管道610的内径,从而在相同气流量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平缓区管道620的截面积来减小气流产生的推力。更优的,所述平缓区管道620的内径大于输送对象的最大外径的数值为所述提升区管道610的内径大于输送对象的最大外径的数值的2倍左右。具体的,所述提升区管道610的内径比所述输送对象的最大外径大1-2mm,更优选在1-1.5mm,所述平缓区管道620的内径比所述输送对象的最大外径大2-4mm,更优选在3mm左右。此时为了方便不同管径的管道连接,所述平缓区管道620及提升区管道610之间通过已知的各种管道连接器660连接,并且优选,管道连接器660位于弧形转弯段的出口处。

如附图9所示,所述输出管道600还包括与所述平缓区管道620衔接的下落区管道630,它们的衔接区域是弧形的以便于输送对象通过。所述下落区管道630的内径与所述平缓区管道620的内径相当。当没有布设环境限制时,所述下落区管道630可以是倾斜的,但是下落区管道630采用倾斜的方式对于实际建筑结构而言是不便利的,因此,所述下落区管道630优选是竖直布置的,此时,输送对象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由落体。

如附图9所述,在所述下落区管道630处设置有泄压机构,所述泄压机构是所述下落区管道630上开设的一组泄气孔631,所述泄气孔631的位置及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优选的,其设置在所述下落区管道630及平缓区管道的衔接区域的后方一定距离,其孔径优选在3-5mm之间,从而输送到所述下落区管道630的气流能够从所述泄气孔631中排出,避免继续对输送对象施加推力,从而有利于减小输送对象的下落速度。

在下落区管道630处,所述输送对象在重力及气流的双重作用下,其输送速度会变的很快,并且越是接近出料端,速度就越大,当输送对象为装有血样或生物体液等样本的管体时,输送速度过大时会造成样本出现异常,同时输出速度过大也增加了样本收到的冲击,影响了样本的安全性,影响后续的有效检测和分析。

如附图10所示,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所述下落区管道630具有一减速缓冲区632,所述减速缓冲区632处由上至下间距分布有一组摩擦缓冲部633,每个所述摩擦缓冲部633的内截面面积小于所述下落区管道的其他位置的内截面面积。

由于设置有多个摩擦缓冲部633,因此,输送对象a在移动到所述减速缓冲区632处时,能够与每个所述摩擦缓冲部633摩擦从而实现降速,通过层层摩擦的方式,使得输送对象在下落区管道620处的速度持续地降低至合理的范围内。

所述下落区管道630可以是倾斜的,也可以是竖直的,如附图10所示,优选的所述下落区管道630是竖直设置的,其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输送的距离进行设计,输送对象在下落区管道630为自由落体运动。所述减速缓冲区632的下端紧邻所述下落区管道的下端634,所述减速缓冲区的长度在1-2m之间,优选不小于1.5m,相邻摩擦缓冲部633的间距l在3-5cm之间。

输送对象在所述下落区管道630处自由落体并不断加速,当下落到所述减速缓冲区632时,输送对象与第一个摩擦缓冲部633接触后开始摩擦减速,随着输送对象a持续与多个摩擦缓冲部633接触,从而不断地减速,由于减速缓冲区632的下端在下落区管道630的下端,因此,输送对象从所述下落区管道630输出时,其下落速度基本降低为0,此时,输送对象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落入到接料容器中,极大地避免了输送对象在下落区管道中超速的问题以及下落到接料容器时受到过大的冲击。

所述摩擦缓冲部633的成型有多种可行方式,在一种可行的方式中,如附图11所示,所述下落区管道630中至少所述减速缓冲区632是一段软管,所述摩擦缓冲部633是所述软管外周套设的一组抱紧器635形成,所述抱紧器635抱持区域的软管内径φ1小于软管其他位置的内径φ2;所述软管635可以是已知的各种软质塑料,优选为硅胶;所述抱紧器635可以是已知的各种具有一定宽度的牛皮筋或扎带或金属抱箍或塑料抱箍或金属卡箍或塑料卡箍等。

在另外的方式中,并不是通过抱紧器635使所述软管变形来改变其内径从而得到所述摩擦缓冲部633,如附图12所示,此实施例中是使所述下落区管道630的内壁处形成的凸部636,所述凸部636可以是一圆环形凸部或者半圆环的凸部,并且所述凸部636的上端区域为斜面,此时,所述减速缓冲区632对应的管道可以是注塑得到。

如附图8、附图9所示,当有多个所述发送组件400时,它们可以共用一套供气管路700,或者也可以每个发送组件400连接一套供气管路700,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设计。所述供气管路700可以采用已知的各种结构,其通常由气流产生装置(鼓风机、空气压缩机、气泵等)、管道、泄压阀(图中未示出)、流量控制阀、电磁阀等各种阀体、压力表(图中未示出)等组装而成。

本方案的创新在于:使所述供气管路700的供气流量可根据输送对象在所述输出管道600的不同管段进行调节。

如附图8-附图13所示,以一个发送组件配置一套供气管路700为例进行说明,所述供气管路700包括气流产生装置710,所述气流产生装置710设置在所述输送对象分配装置的外壳内且位于所述发送组件400的发送固定座420的下方。所述气流产生装置710的输出端连接接入管道720,所述接入管道720通过三通730连接两条并联且均可独立通断的供气支路740,每条所述供气支路740包括管道741,所述管道741上至少设置前后位置关系的流量控制器742及电磁阀743,所述电磁阀743固定在所述输送对象分配装置的外壳内,所述流量控制器742优选为节流阀,所述电磁阀743连接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所述管道741的输出端通过三通750连接至合流管道760,所述合流管道760连接在所述发送组件400的底部的连接口。所述供气管路700还包括检测及控制管道内压力的结构,例如在接入管道720处设置有泄压阀和压力表等,或者也可在每个供气支路处设置位于电磁阀前方的泄压阀,相应的技术为已知技术,此处不作赘述。

如附图8-附图10所示,所述提升区管道610与平缓区管道620的衔接区域的后方设置有用于确定输送对象完全进入到所述平缓区管道620的第一关断触发传感器640。更进一步,在所述平缓区管道620与下落区管道630的衔接位置处设置有确定输送对象进入到所述下落区管道630中的第二关断触发传感器650,所述第二关断触发传感器650连接控制系统。

开始向一个发送组件的发送通道内供气时,控制系统使为该发送组件供气的两条并联的所述供气支路740的电磁阀733同时打开,从而输出较大的气流量使所述发送组件中的输送对象进入到所述提升区管道610中,当所述输送对象经过所述第一关断触发传感器640后,确认输送对象完全进入到所述平缓区管道620,此时,控制系统控制一条所述供气支路740的电磁阀关闭,从而将供气流量减小到一半,以有效地减小平缓区管道的流体推力,避免输送对象在平缓区管道内的速度过大。此时,供气管路中的泄压阀(图中未示出)能够将管道中多余的气流排出以使管道内维持稳定的气压。当输送对象经过所述第二关断触发传感器650后,控制系统控制供气管路700停止向所述输出管路600供气。具体的,当多个所述发送组件共用一套供气管路700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与输送对象所在的输出管路600连接的两条供气支路740的两个电磁阀关断;当所述一个发送组件具有一套独立的供气管路时,则可以控制气流发生装置710停止,当然也可以关断两个供气支路的两个电磁阀。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为每个发送组件供气的管路也可以不设置两条并联的供气支路740,而是通过流量控制器来调节供气流量,流量控制器的具体结构为已知技术,此处不作赘述。工作时,当输送对象位于提升区管道时,流量控制器维持在大流量,当输送对象进入到平缓区管道时,流量控制器的流量减小至预定值,当输送对象进入到下落区管道时,供气管路停止供气(气流生成装置停止和/或控制管路通断的阀关闭)。

实施例4

本实施例进一步揭示了采用上述的气动发送系统进行采血管发送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使不同长度的采血管进入到下料滑道中,通过传感器确定下料滑道中的采血管的长度并发送给控制系统;当仅有分配机构和发送组件时,直接将采血管放入到所述下料滑道上。当具有料仓100、上料件200及缓冲存储件300时,是将采血管放入到由外壳的进口放入,采血管进入料仓100后由上料件200及缓冲存储件300输送到所述下料滑道中。

s2,进入到下料滑道中的采血管沿斜面滑动至其下段并被移载机构540的限位件限制在斜面上,此时,控制系统根据限位件上的两个传感器的组合信号判断采血管的长度控制电机驱动所述限位件平移并将下料滑道中的采血管移载到与其长度对应的导料滑槽中,同时,控制系统控制与该导料滑槽衔接的发送组件的发送旋转块转动至其上的发送通道与该导料滑槽的出料口连通,采血管由导料滑槽进入到所述发送通道中。

s3,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发送旋转块转动至所述发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输出管路及供气管路连通;并且,控制系统根据所述斜面处的第三传感器确定的采血管的帽端的朝向控制电机440驱动所述发送旋转块转动至所述采血管的帽端处于朝下的状态。

s4,控制系统控制供气管路700向发送通道通入气体完成采血管的输送。具体的供气过程按照上述供气管路向一个发送组件供气的过程进行操作,此处不作赘述。

本发明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