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及钢带压料与收卷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917944发布日期:2021-10-09 16:18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及钢带压料与收卷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具体适用于带锯条生产领域。


背景技术:

2.现有带锯条生产的钢带备料过程中,需对钢带进行收卷,而收卷过程中,在未施加外力时,钢带不易紧密缠绕,这样会带来如下问题:(1)由于钢带无法紧密缠绕,使得在后续夹取时,钢带易散落,影响工作效率;(2)松散的钢带会占据更多承载空间,若缠绕钢带圈数不足,则可能无法达到收卷中要求的钢带长度;(3)如果在收卷的后续过程中发现缠绕不够紧密,再施加外力挤压钢带,则缠绕的钢带形状可能发生变化,而后续还需要将每次收卷的钢带进行层层堆垛,如果每一卷钢带的形状不同,则可能造成堆垛不稳,使得整体堆垛结构散落,大大影响工作效率。
3.现有收卷过程中,一般采用人力令钢带紧密缠绕,但由于每一卷的钢带缠绕长度、缠绕时间较长,造成人力浪费,且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钢带收卷中钢带不易紧密缠绕的问题,提供一种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及钢带压料与收卷方法。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转动部、与转动部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为圆盘或圆环,所述第一安装板、转动部同轴设置,所述转动部的转轴在底座高度方向延伸;位于第二安装板上的第一安装板形成第二安装板上的凸起,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表面的位于第一安装板外侧的部分形成被收卷的钢带的承载区域;所述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一侧设置有输出用于收卷的钢带的钢带原料加工装置,定义第一钢带区段为从钢带原料加工装置输出、且未缠绕在第一安装板上的钢带;定义第一切线为经过钢带原料加工装置出口且与第一安装板外圆周相切的直线;所述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还包括用于抵接第一钢带区段的背离第一安装板的表面的抵接单元,所述抵接单元与第一钢带区段的接触点与钢带原料加工装置出口之间形成延伸方向为直线的第一钢带子区段;当第一钢带子区段与第一切线重合时,所述接触点位于钢带原料加工装置出口与第一切线的切点之间;所述抵接单元的延伸方向位于第一安装板径向方向,所述抵接单元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钢带子区段的延伸方向的夹角θ2范围为15
°‑
75
°

6.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固定连接的转动部、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可将钢带缠绕在第一安装板外圆周上,转动部转动即可带动钢带收卷。本发明中,通过设置抵接单元,可
以保证钢带紧密缠绕在第一安装板外侧。通过设置抵接单元的延伸方向位于第一安装板径向方向且设置θ2范围,使得抵接单元可以位于适当位置,使得在钢带未完全缠绕时,抵接可以同时抵接外层钢带和内层钢带,便于内侧的钢带更快缠绕在第一安装板上。
7.进一步地,θ2范围为45
°‑
60
°

8.进一步地,定义第一平面为垂直于底座高度方向的平面;所述抵接单元具有用于抵接第一钢带区段的背离第一安装板的表面的滚轮,所述滚轮的滚动平面平行于第一平面;优选地,所述抵接单元包括第一伸缩部,所述第一伸缩部的固定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部的伸缩方向为抵接单元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伸缩部的伸缩头连接有所述滚轮。
9.通过设置滚轮,使得滚轮在经过的钢带表面滚动,可以减小或避免抵接单元对钢带表面造成的损伤。通过采用第一伸缩部,可以使得第一伸缩部在第一安装板径向方向上移动,从而令钢带逐渐靠近第一安装板,避免在钢带未紧密缠绕且位于比第一安装板外周更大范围的区域时被抵接单元过度抵接而产生钢带弯折。
10.进一步地,所述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还包括:提升单元,用于将位于承载区域的钢带升高,使得钢带底面不低于第一安装板顶面。
11.通过设置提升单元,可在钢带收卷完成时令钢带提升,使得夹取机构将钢带夹取时可以避免钢带与第一安装板相互之间产生干涉。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外圆周上沿周向方向均匀开设有k1个第一缺口,k1≥3,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开设有与k1个第一缺口分别对齐的k1个第一槽孔,k1个第一槽孔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共同构成的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所述中心对称图形的中心为第一安装板的圆心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o1;所述提升单元包括基板、固定在基板上表面的k1个第一凸起部、带动基板升高的提升单元驱动部;定义r1为第一安装板外圆周半径,定义第一平面上以o1为圆心且半径分别为r2、r3的圆分别为第一圆形、第二圆形,每个第一凸起部的顶端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在第一圆形、第二圆形之间延伸,r2<r1<r3;所述转动部具有第一转动位置,当所述转动部在第一转动位置时,第i个第一凸起部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位于第i个第一槽孔在第一平面的投影范围内,且第i个第一凸起部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与第i个第一缺口在第一平面的投影具有重合区域,i=1,2,
……
,k1;当所述转动部在第一转动位置时,所述提升单元在底座高度方向上可在第一高度位置、第二高度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所述第二高度位置高于第一高度位置;当所述提升单元在第一高度位置时,各个第一凸起部顶端均不高于第二安装板底面;当所述提升单元在第二高度位置时,各个第一凸起部顶端均不低于第一安装板顶面;优选地,各个第一槽孔的延伸方向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各个第一凸起部延伸方向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第二圆形的径向方向;
优选地,所述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还包括控制机构、用于检测转动部是否位于第一转动位置的位置检测单元,所述位置检测单元的输出端、转动部的控制端、提升单元的控制端分别与控制机构电连接。
13.申请人在研究时发现,利用提升单元将钢带升高的方案中存在若干问题需要解决,包括:问题1:钢带需紧密缠绕在第一安装板外侧,若将第二安装板设置为环状,令第二安装板相对第一安装板向上运动,即仅提升第二安装板,则第二安装板内侧与第一安装板外侧需为间隙配合,否则第二安装板无法提升至第一安装板上方,这样带来的问题是,缠绕在第一安装板上最内圈的钢带可能无法被第二安装板顶起,即在提升过程中从第一安装板外侧与第二安装板内侧的间隙中下落,使得被收卷后的钢带从内圈开始散落,无法保证完整结构,而在仅夹取最外侧钢带外壁的夹取结构夹取时,更会造成整体钢带散落,无法完成后续的钢带堆垛过程;问题2:即使缠绕在第一安装板上最内圈的钢带被第二安装板顶起,也很容易从第二安装板中间的通孔中漏出,造成被收卷后的钢带散落。
14.本发明中,在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上分别开设相配合的第一缺口、第一槽孔,且当所述转动部在第一转动位置时,第i个第一凸起部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位于第i个第一槽孔在第一平面的投影范围内,且第i个第一凸起部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与第i个第一缺口在第一平面的投影具有重合区域,即当所述转动部在第一转动位置时,提升的第一凸起部可以同时穿过第一缺口、第一槽孔,由于钢带缠绕在第一安装板的外周,即第一凸起部最内侧的部分位于最内圈钢带内侧,从而在提升时最内圈钢带不会有掉落的问题,由于每个第一凸起部的顶端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在第一圆形、第二圆形之间延伸,因此第一凸起部的顶端可以在径向方向上覆盖被收卷的钢带在径向的区域,方便将钢带顶起。
15.本发明中,第一凸起部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需与第一槽孔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对应重合,即令转动部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才能令提升单元提升,因此设置位置检测单元来检测转动部是否在第一转动位置。在进一步优选方案中,在第二安装板外圆周上开设与k1个第一槽孔分别对齐的k1个第二缺口,由于位置检测单元的检测头朝向与任意一个第一凸起部的延伸方向重合,因此当位置检测单元所测距离发生变化即大于预设距离时,即说明位置检测单元的检测头朝向与一个第二缺口对齐,即说明第一凸起部位于第一槽孔正下方,即可令转动部停止,且可令提升单元提升。
1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钢带压料与收卷方法,其特征在于,地面上固定设置有底座,底座上设置有转动部、与转动部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为圆盘或圆环,所述第一安装板、转动部同轴设置,所述转动部的转轴在底座高度方向延伸;位于第二安装板上的第一安装板形成第二安装板上的凸起,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表面的位于第一安装板外侧的部分形成被收卷的钢带的承载区域;所述底座一侧设置有输出用于收卷的钢带的钢带原料加工装置,定义第一钢带区段为从钢带原料加工装置输出、且未缠绕在第一安装板上的钢带;定义第一切线为经过钢带原料加工装置出口且与第一安装板外圆周相切的直线;所述底座上固定有抵接单元,所述抵接单元与第一钢带区段的接触点与钢带原料加工装置出口之间形成延伸方向为直线的第一钢带子区段;当第一钢带子区段与第一切线重合时,所述接触点位于钢带原料加工装置出口与第一切线的切点之间;
所述抵接单元的延伸方向位于第一安装板径向方向,所述抵接单元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钢带子区段的延伸方向的夹角θ2范围为15
°‑
75
°
,定义抵接单元的靠近第一安装板一端为抵接单元第一端;所述钢带压料与收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1:令缠绕在第一安装板的钢带起始端与第一安装板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步骤a2:令转动部以第一转速n1转动,且将钢带承载于所述承载区域,令第一钢带区段的移动速度为2
×
π
×
r1
×
n1,令抵接单元第一端抵接第一钢带区段的背离第一安装板的表面,且令抵接单元第一端沿第一安装板径向方向朝着第一安装板移动,直到第一钢带子区段与第一切线重合;步骤a3:降低第一钢带子区段的移动速度,且等待至少1/n1的时间;步骤a4:令转动部以第二转速n2转动,且令第一钢带区段的移动速度为2
×
π
×
r1
×
n2,所述第二转速大于第一转速。
17.本发明中,在转动部以第一转速转动时,令抵接单元第一端沿第一安装板径向方向朝着第一安装板移动,从而。通过采用第一伸缩部,可以使得第一伸缩部在第一安装板径向方向上移动,从而令钢带逐渐靠近第一安装板,避免在钢带未紧密缠绕且位于比第一安装板外周更大范围的区域时被抵接单元过度抵接而产生钢带弯折。本发明中,钢带刚缠绕在第一安装板外周时无法紧密缠绕,因此设置较低的转动部的第一转速,方便调整,且设置第一钢带区段的移动速度为2
×
π
×
r1
×
n1,即第一钢带区段的移动速度为第一转速n1等同的线速度,保证为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持续提供钢带。随着转动部转动,未紧密缠绕的钢带部分转动到与抵接结构延伸方向正对的位置,通过设置抵接单元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钢带区段的延伸方向的夹角θ2范围,使得抵接结构同时抵接第一钢带区段的钢带以及与第一钢带区段重叠的、未紧密缠绕在第一安装板外周的钢带,从而在第一安装板径向方向对未紧密缠绕在第一安装板外周的钢带施加压力,令其靠近第一安装板外周移动从而实现紧密缠绕,而此时降低第一钢带子区段的移动速度,降低为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提供的钢带的运行速度,即先保证最内圈的钢带先紧密缠绕,且根据实际经验,等待至少1/n1的时间后,环绕第一安装板的钢带可被紧密缠绕,此时可令转动部以较快的第二转速转动,从而可以提高收卷效率。
1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a1中,令缠绕在第一安装板的钢带起始端伸入在第一安装板外圆周上开设的第一固定槽,从而使得缠绕在第一安装板的钢带起始端与第一安装板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19.上述技术方案中,定义d1为抵接单元第一端在第一安装板径向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定义v1为抵接单元第一端的移动速度,1/(2
×
n1)≤d1/v1≤2/n1;优选地,d1/v1=1/n1。
20.在上述优选方案中,通过设置1/(2
×
n1)≤d1/v1≤2/n1,使得抵接单元第一端的移动速度可以在适当范围,既不会因移动过快令钢带弯折,又不会因移动过慢对钢带抵接的力不足而使得钢带无法紧密缠绕。
2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a4之后还包括:步骤b:钢带收卷完成后,转动部停止转动,利用提升单元将位于承载区域的钢带升高,使得钢带底面不低于第一安装板顶面。
2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安装板外圆周上沿周向方向均匀开设有k1个第一缺口,k1≥3,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开设有与k1个第一缺口分别对齐的k1个第一槽孔,k1个第一槽孔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共同构成的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所述中心对称图形的中心为第一安装板的圆心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o1;所述提升单元包括基板、固定在基板上表面的k1个第一凸起部、带动基板升高的提升单元驱动部;定义r1为第一安装板外圆周半径,定义第一平面上以o1为圆心且半径分别为r2、r3的圆分别为第一圆形、第二圆形,每个第一凸起部的顶端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在第一圆形、第二圆形之间延伸,r2<r1<r3;所述步骤a1中,令转动部以第一转速n1转动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令提升单元沿底座高度方向移动到第一高度位置,使得各个第一凸起部顶端均不高于第二安装板底面;所述步骤b中,转动部停止转动的步骤具体包括:令转动部转动到第一转动位置后停止转动,使得第i个第一凸起部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位于第i个第一槽孔在第一平面的投影范围内,且使得第i个第一凸起部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与第i个第一缺口在第一平面的投影具有重合区域,i=1,2,
……
,k1;所述步骤b中,利用提升单元将位于承载区域的被收卷的钢带升高的步骤具体为:令提升单元沿底座高度方向移动到第二高度位置,使得各个第一凸起部顶端均不低于第一安装板顶面,从而使得被收卷的钢带底面不低于第一安装板顶面。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提升单元在第二高度位置时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与钢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图3分别是从两个不同角度看的图1中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的转动部、提升单元、转动部驱动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图5分别是图2的侧视示意图、仰视示意图;图6是图2中第一安装板的俯视图;图7是图2的爆炸图;图8是图1中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去掉钢带、转动部、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中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去掉转动部、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1中第一驱动部、转轴、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提升单元相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中提升单元、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钢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中提升单元与转轴相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提升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的抵接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a)、图15(b)分别是钢带收卷的两个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表示钢带;图16是图1的位置检测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的位置检测单元与第二缺口对准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上述附图中:2、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21、第一安装板,211、第一缺口, 212、第一固定槽,22、第二安装板,221、槽孔,222、第二缺口,23、转动部,231、安装环,232、环状主体,24、提升单元,241、基板,242、第一凸起部,2421、伸出部,2422、连接部,243,称重传感器,245、第二凸起部,25、抵接单元,251、第一转轴,252、滚轮,254、第一导向筒,255、第一固定部,26、位置检测单元,261、检测头,262、保护壳,263、第二固定部,27、底座,271、顶板,3、第一移动部,4、第二移动部,5、夹取机构,51、连接板,513、位置检测部,52、夹爪,521、托板,53、往复移动头,542、固定块,55、滑动板,561a、第一导向件,561b、第一滑动件,562a、第二导向件,562b、第二滑动件,6、纸板移动机构,61、吸盘,621、第一支架,622、第二支架,63、滑块,64、转轴,65、延伸部,68、纸板原料承载座,69、基座,8、控制箱,81、显示屏,9、钢带原料加工装置,101、第一柔性拖链,102、第二柔性拖链,103、第三柔性拖链,201a、第一齿条,201b、第一齿轮,202a、第二齿条,202b、第二齿轮,301、第一电气控制部,302、第二电气控制部,401a、第一导向条,401b、第一滑动块,402a、导向槽,402b、滑动条,501、第一伸缩部,502、第二伸缩部,601、第一驱动部,602、第二驱动部,603、第三驱动部,605、提升单元驱动部,701、第一护栏,702、第二护栏,100、钢带,200、纸板,s1、抵接单元与第一钢带区段的接触点,s2、切点,s3、钢带原料加工装置出口,l1、第一钢带子区段,l2、第一切线,l3、抵接单元的延伸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如图1

17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2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底座27、设置在底座27上的转动部23、与转动部23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2,所述第一安装板21为圆盘或圆环,所述第一安装板21、转动部23同轴设置,所述转动部23的转轴在底座27高度方向延伸;位于第二安装板22上的第一安装板21形成第二安装板22上的凸起,所述第二安装板22上表面的位于第一安装板21外侧的部分形成被收卷的钢带100的承载区域。第一安装板21优选固定在第二安装板22顶面。
27.所述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2一侧设置有输出用于收卷的钢带100的钢带原料加工装置9,定义第一钢带区段为从钢带原料加工装置9输出、且未缠绕在第一安装板21上的钢带100;定义第一切线为经过钢带原料加工装置9出口且与第一安装板21外圆周相切的直线;
所述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还包括用于抵接第一钢带区段的背离第一安装板21的表面的抵接单元25,所述抵接单元25与第一钢带区段的接触点与钢带原料加工装置9出口之间形成延伸方向为直线的第一钢带子区段;当第一钢带子区段与第一切线重合时,所述接触点位于钢带原料加工装置9出口与第一切线的切点之间;所述抵接单元25的延伸方向位于第一安装板21径向方向,所述抵接单元25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钢带子区段的延伸方向的夹角θ2范围为15
°‑
75
°
。θ2优选范围为45
°‑
60
°

28.钢带原料加工装置9是在钢带收卷前对钢带原料进行加工的装置,属于现有技术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29.定义第一平面为垂直于底座27高度方向的平面;所述抵接单元25具有用于抵接第一钢带区段的背离第一安装板21的表面的滚轮252,所述滚轮252的滚动平面平行于第一平面;优选地,所述抵接单元25包括第一伸缩部501,所述第一伸缩部501的固定端与底座2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部501的伸缩方向为抵接单元25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伸缩部501的伸缩头连接有所述滚轮252。
30.所述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还包括:提升单元24,用于将位于承载区域的钢带100升高,使得钢带100底面不低于第一安装板21顶面。
31.所述第一安装板21外圆周上沿周向方向均匀开设有k1个第一缺口211,k1≥3,所述第二安装板22上开设有与k1个第一缺口211分别对齐的k1个第一槽孔221,k1个第一槽孔22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共同构成的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所述中心对称图形的中心为第一安装板21的圆心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o1;所述提升单元24包括基板241、固定在基板241上表面的k1个第一凸起部242、带动基板241升高的提升单元驱动部605;定义r1为第一安装板21外圆周半径,定义第一平面上以o1为圆心且半径分别为r2、r3的圆分别为第一圆形、第二圆形,每个第一凸起部242的顶端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在第一圆形、第二圆形之间延伸,r2<r1<r3;所述转动部23具有第一转动位置,当所述转动部23在第一转动位置时,第i个第一凸起部242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位于第i个第一槽孔221在第一平面的投影范围内,且第i个第一凸起部242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与第i个第一缺口211在第一平面的投影具有重合区域,i=1,2,
……
,k1;当所述转动部23在第一转动位置时,所述提升单元24在底座27高度方向上可在第一高度位置、第二高度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所述第二高度位置高于第一高度位置;当所述提升单元24在第一高度位置时,各个第一凸起部242顶端均不高于第二安装板22底面;当所述提升单元24在第二高度位置时,各个第一凸起部242顶端均不低于第一安装板顶面;优选地,各个第一槽孔221的延伸方向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各个第一凸起部242延伸方向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第二圆形的径向方向;
优选地,所述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还包括控制机构、用于检测转动部23是否位于第一转动位置的位置检测单元26,所述位置检测单元26的输出端、转动部23的控制端、提升单元24的控制端分别与控制机构电连接。
3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钢带压料与收卷方法,地面上固定设置有底座27,底座27上设置有转动部23、与转动部23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板21和第二安装板22,所述第一安装板21为圆盘或圆环,所述第一安装板21、转动部23同轴设置,所述转动部23的转轴在底座27高度方向延伸;位于第二安装板22上的第一安装板21形成第二安装板22上的凸起,所述第二安装板22上表面的位于第一安装板21外侧的部分形成被收卷的钢带100的承载区域。第一安装板21优选固定在第二安装板22顶面。
33.所述底座27一侧设置有输出用于收卷的钢带100的钢带原料加工装置9,定义第一钢带区段为从钢带原料加工装置9输出、且未缠绕在第一安装板21上的钢带100;定义第一切线为经过钢带原料加工装置9出口且与第一安装板21外圆周相切的直线;所述底座27上固定有抵接单元25,所述抵接单元25与第一钢带区段的接触点与钢带原料加工装置9出口之间形成延伸方向为直线的第一钢带子区段;当第一钢带子区段与第一切线重合时,所述接触点位于钢带原料加工装置9出口与第一切线的切点之间;所述抵接单元25的延伸方向位于第一安装板21径向方向,所述抵接单元25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钢带子区段的延伸方向的夹角θ2范围为15
°‑
75
°
,定义抵接单元25的靠近第一安装板21一端为抵接单元25第一端;所述钢带压料与收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1:令缠绕在第一安装板21的钢带100起始端与第一安装板21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步骤a2:令转动部23以第一转速n1转动,且将钢带100承载于所述承载区域,令第一钢带区段的移动速度为2
×
π
×
r1
×
n1,令抵接单元25第一端抵接第一钢带区段的背离第一安装板21的表面,且令抵接单元25第一端沿第一安装板21径向方向朝着第一安装板21移动,直到第一钢带子区段与第一切线重合;步骤a3:降低第一钢带子区段的移动速度,且等待至少1/n1的时间;步骤a4:令转动部23以第二转速n2转动,且令第一钢带区段的移动速度为2
×
π
×
r1
×
n2,所述第二转速大于第一转速。
34.在试验中,第一钢带区段的初始移动速度采用15米每分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取小于15米每分钟的值或15

25米每分钟),即2
×
π
×
r1
×
n1等于15米每分钟。抵接单元25的移动距离约为20cm(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取10

30cm),移动速度约为3米每分钟到10米每分钟。步骤a3中,可将第一钢带子区段的移动速度降低10%

20%。步骤a4中,令第一钢带区段的移动速度为250米每分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取200

300米每分钟),即2
×
π
×
r1
×
n2等于250米每分钟。
35.所述步骤a1中,令缠绕在第一安装板21的钢带100起始端伸入在第一安装板21外圆周上开设的第一固定槽212,从而使得缠绕在第一安装板21的钢带100起始端与第一安装板21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36.定义d1为抵接单元25第一端在第一安装板21径向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定义v1为抵接单元25第一端的移动速度,1/2
×
n1≤d1/v1≤2/n1。在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中, d1/v1=1/n1。
37.所述步骤a4之后还包括:步骤b:钢带100收卷完成后,转动部23停止转动,利用提升单元24将位于承载区域的钢带100升高,使得钢带100底面不低于第一安装板顶面。
38.所述第一安装板21外圆周上沿周向方向均匀开设有k1个第一缺口211,k1≥3,所述第二安装板22上开设有与k1个第一缺口211分别对齐的k1个第一槽孔221,k1个第一槽孔22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共同构成的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所述中心对称图形的中心为第一安装板21的圆心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o1;所述提升单元24包括基板241、固定在基板241上表面的k1个第一凸起部242、带动基板241升高的提升单元驱动部605;定义r1为第一安装板21外圆周半径,定义第一平面上以o1为圆心且半径分别为r2、r3的圆分别为第一圆形、第二圆形,每个第一凸起部242的顶端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在第一圆形、第二圆形之间延伸,r2<r1<r3;所述步骤a1中,令转动部23以第一转速n1转动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令提升单元24沿底座27高度方向移动到第一高度位置,使得各个第一凸起部242顶端均不高于第二安装板22底面;所述步骤b中,转动部23停止转动的步骤具体包括:令转动部23转动到第一转动位置后停止转动,使得第i个第一凸起部242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位于第i个第一槽孔221在第一平面的投影范围内,且使得第i个第一凸起部242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与第i个第一缺口211在第一平面的投影具有重合区域,i=1,2,
……
,k1;所述步骤b中,利用提升单元24将位于承载区域的被收卷的钢带100升高的步骤具体为:令提升单元24沿底座27高度方向移动到第二高度位置,使得各个第一凸起部242顶端均不低于第一安装板顶面,从而使得被收卷的钢带100底面不低于第一安装板21顶面。
39.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槽孔221的延伸方向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各个第一凸起部242延伸方向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第二圆形的径向方向。
40.本实施例中,k1=k2=6。
41.所述转动部23为环状结构,所述基板241为圆盘,所述转动部23与基板241同轴设置;所述转动部23与第一凸起部242之间均具有间隙。
42.所述转动部23具有环状主体232、固定设置在环状主体232上且向上凸起的安装环231,所述安装环23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安装板22,所述环状主体232的位于安装环231内侧的部分形成台阶部;所述第一凸起部242具有固定在基板241上的连接部2422、与连接部2422上端固定的伸出部2421,所述伸出部2421在垂直于底座27高度方向的平面上向远离基板241的方向延伸,所述伸出部2421、连接部2422形成l形结构,所述伸出部2421位于台阶部上方且位于安装环231内侧;所述连接部2422在第一平面的投影位于基板241在第一平面的投影内,所述基板241外径小于环状主体232内径。
43.本技术中,由于第一凸起部同时穿过第一缺口、第一槽孔,因此对第一凸起部在延
伸方向上的尺寸有要求,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基板、第一凸起部的连接部均位于环状主体内侧,而第一凸起部的伸出部可以向外延伸至台阶部上方,从而可以节省安装空间,节约材料。通过设置转动部与第一凸起部之间均具有间隙,可以避免转动部转动时与第一凸起部接触而产生磨损。
44.所述提升单元驱动部605位于基板241下方且正对基板241中心,所述提升单元驱动部605为在底座27高度方向延伸的伸缩驱动结构,所述提升单元驱动部605的固定端与底座27的顶板271固定连接,所述提升单元驱动部605的活动端与基板241连接,从而带动基板241沿底座27高度方向移动;所述提升单元24还包括固定在基板241下表面且在基板241上均匀设置的k2个第二凸起部245,各个第二凸起部245均穿过底座27的顶板271且均与底座27的顶板271间隙配合,k2≥3。
45.本发明中,k2个穿过底座顶板的第二凸起部可以起到限位作用,可以使得基板沿底座27高度方向运动且避免在上升、下降过程中左右偏移过大。
46.所述第一安装板21上设置有用于在转动部23转动时令缠绕在第一安装板21的钢带100起始端与第一安装板21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的定位结构;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结构为在第一安装板21外圆周上开设的第一固定槽212,定义第一圆周点为所述第一固定槽212与第一安装板21外圆周的交点,定义第一射线为以第一圆周点为端点、沿着转动部23转动时第一圆周点的运动方向延伸的射线,所述第一固定槽212在第一安装板21顶面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射线的夹角θ1范围为15
°‑
75
°

47.在一种更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槽212在第一安装板21顶面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射线的夹角θ1为45
°

48.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θ2范围为45
°‑
60
°
;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还包括控制机构、用于检测转动部23是否位于第一转动位置的位置检测单元26,所述位置检测单元26的输出端、转动部23的控制端、提升单元24的控制端分别与控制机构电连接;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位置检测单元26为与底座27固定连接的测距传感器,所述第二安装板22为圆盘或圆环,各个第一槽孔221的延伸方向均位于第二安装板22的径向方向,各个第一槽孔221在第二安装板22周向均匀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板22外圆周上开设有k1个第二缺口222,k1个第二缺口222在第二安装板22径向方向上与k1个第一槽孔221分别对齐,所述位置检测单元26的检测头朝向与任意一个第一凸起部242的延伸方向重合,所述位置检测单元26的检测头所在高度位置高于第二安装板22底面且低于第二安装板22顶面。
49.第一安装板21、第二安装板22也可采用圆盘。转动部23具有回转轴承,回转轴承固定在底座27的顶板271上。所述钢带压料与收卷机构2还包括第一驱动部601。所述第一驱动部601可为转动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601的固定端与底座27固定连接,转动端与转动部23的外周转动连接,从而驱动转动部23转动。
50.抵接单元25包括第一转轴251、滚轮252、第一导向筒254、第一固定部255、第一伸缩部501。第一导向筒254通过第一固定部255固定在顶板271。第一伸缩部501与第一导向筒254配合且沿第一导向筒254长度方向伸缩,第一伸缩部501连接有转轴251,滚轮252以转轴
251为轴转动。
51.位置检测单元26包括检测传感器、保护壳262、第二固定部263。保护壳262通过第二固定部263固定在顶板271,检测传感器的主体位于保护壳262内,检测传感器的检测头261从保护壳262中伸出。
52.所述底座27上固定有用于检测转动部23是否位于第一转动位置的位置检测单元26,所述位置检测单元26为测距传感器,所述第二安装板22为圆盘或圆环,各个第一槽孔221的延伸方向均位于第二安装板22的径向方向,各个第一槽孔221在第二安装板22周向均匀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板22外圆周上开设有与k1个第一槽孔221分别对齐的k1个第二缺口222,所述位置检测单元26的检测头朝向与任意一个第一凸起部242的延伸方向重合,所述位置检测单元26的检测头所在高度位置高于第二安装板22底面且低于第二安装板22顶面;所述步骤b中,若位置检测单元26的测量值大于第一距离阈值,则判断转动部23转动到第一转动位置。
53.图15(a)、图15(b)分别是钢带收卷的两个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54.如图15(a),钢带刚缠绕在第一安装板21外周,抵接单元25的滚轮252与第一钢带区段在s1点接触。抵接单元25沿第一安装板21径向方向朝着靠近第一安装板21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未缠绕在第一安装板21外周上的第一钢带区段逐渐靠近第一安装板21外周。
55.如图15(b)所示,第一钢带子区段l1与第一切线l2重合,此时第一钢带区段的未缠绕部分在第一安装板21左侧。此时滚轮252可抵接两层钢带,使得最内圈的钢带可以在抵接压力下靠近第一安装板21从而逐渐紧密缠绕在第一安装板21外周上。此时由于有未缠绕在第一安装板21的第一钢带区段,因此减小第一钢带子区段l1的移动速度,即使得第一钢带子区段l1的运动速度低于第一钢带区段的其他部分的运动速度,可避免钢带运动速度过快不易及时紧密缠绕。
56.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钢带原料加工装置9的钢带可由钢带放卷机构(图中未示出)提供。通过控制钢带放卷机构的转速,即可控制第一钢带子区段l1的移动速度。
57.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板21外圆周上开设第一固定槽212,定义第一圆周点为所述第一固定槽212与第一安装板21外圆周的交点,定义第一射线为以第一圆周点为端点、沿着转动部23转动时第一圆周点的运动方向延伸的射线,所述第一固定槽212在第一安装板21顶面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射线的夹角θ1范围为15
°‑
75
°
,所述步骤a1中,令缠绕在第一安装板21的钢带100起始端伸入第一固定槽212,从而令缠绕在第一安装板21的钢带100起始端与第一安装板21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定义d1为抵接单元25第一端在第一安装板21径向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定义v1为抵接单元25第一端的移动速度,1/2
×
n1≤d1/v1≤2/n1;在一种更优选实施方式中,d1/v1=1/n1。
58.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槽在第一安装板顶面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射线的夹角θ1范围为15
°‑
75
°
,使得缠绕在第一安装板外侧的钢带与伸入第一固定槽的钢带之间的角度可以大于105
°
,避免钢带弯折过度影响质量。
59.实际操作中,可设定需要收卷的钢带的米数和规格高度,再点击收卷启动,收卷平台通过匀速旋转,旋转到设定的米数后自动停下来。然后点击触摸屏中的自动寻边,收料盘再慢速旋转到自动寻边口将产品顶起来。这时支撑产品的称重机构开始计量重量,并保存
在触摸屏中。使用铁丝绑住产品的首尾端,完成收卷过程。
60.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61.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