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膜张力可调的入口浮动辊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62921发布日期:2022-01-19 16:59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膜张力可调的入口浮动辊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传输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膜张力可调的入口浮动辊组。


背景技术:

2.电池隔膜,是指在电池正极与负极之间一层隔膜材料,是电池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对电池安全性和成本有直接影响,其主要作用是:隔离正极与负极并使电池内的电子不能自由穿过,让电解液中的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自由通过。
3.电池隔膜在生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工艺步骤是隔膜经过入口辊组的传输后,进入洗涤槽内通过洗涤液进行洗涤,但是目前入口辊组的传动辊均为固定设置,无法调整隔膜的张力,隔膜会出现起褶皱、折叠的情况,特别是当隔膜的宽度尺寸较大时,隔膜很容易出现上述情况,导致需要停止生产线,重新调整隔膜位置,降低生产效率,甚至隔膜出现断裂的情况时,需要更换隔膜,浪费了原料,提高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膜张力可调的入口传动辊组,其包括入口传动座、浮动辊、配重辊、多个入口传动辊及驱动件,该隔膜张力可调的入口传动辊具有可调整隔膜的张力、避免隔膜出现褶皱、折叠甚至断裂的情况、提高生产效率、避免原料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及利于生产大幅面隔膜的优点。
5.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隔膜张力可调的入口浮动辊组,包括入口传动座,所述入口传动座内设有浮动辊、配重辊及多个入口传动辊,所述浮动辊、所述配重辊及所述入口传动辊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浮动辊及所述配重辊均与所述入口传动座滑动连接,所述浮动辊与所述配重辊连接,所述浮动辊及所述入口传动辊外绕设有隔膜,且所述隔膜绕设于所述浮动辊的下方,所述入口传动座还设有入口驱动件,所述入口驱动件与所述入口传动辊连接。
7.作为优选,所述入口传动座沿所述浮动辊轴线方向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滑轮及第二滑轮,所述浮动辊与所述配重辊之间通过缆绳连接,所述缆绳的一端所述浮动辊的端部连接,所述缆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滑轮及所述第二滑轮上方后与所述配重辊的端部连接,通过这样设置,所述第一滑轮及所述第二滑轮为定滑轮,所述配重辊对所述缆绳产生向下的作用下,经过所述第一滑轮及所述第二滑轮改变所述缆绳的作用力方向,所述缆绳对所述浮动辊产生向上的作用力,调整所述浮动辊的重量,根据生产不同规格的隔膜所需的张力不同,配置不同重量的所述配重辊,达到调整所述浮动辊的重量,进而调整所述浮动辊对隔膜的压力,最终调整隔膜的张力。
8.作为优选,所述浮动辊的两侧均设有第一连接耳,所述缆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耳连接,所述配重辊的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耳,所述缆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滑轮及所述第二滑轮的上方后与所述第二连接耳连接,通过这样设置,通过在所述浮动辊上设有第一连接耳,在所述配重辊上设有第二连接耳,便于所述浮动辊及所述配重辊与所
述缆绳连接。
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耳及所述第二连接耳均设有钩孔,所述缆绳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挂钩及第二挂钩,所述第一挂钩与所述第一连接耳钩合,所述第二挂钩与所述第二连接耳钩合,通过这样设置,进一步提高所述缆绳与所述浮动辊及所述配重辊连接的便利性,而且拆卸也方便。
10.作为优选,所述入口传动座沿所述浮动辊轴线方向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滑槽及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之间平行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轮及所述第二滑轮的两侧,所述浮动辊的两侧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配重辊的两侧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滑槽内,通过这样设置,所述浮动辊可在所述第一滑槽沿所述第一滑槽的长度方向浮动,所述第一滑槽为所述浮动辊的浮动起到导向作用,同理,所述配重辊可在所述第二滑槽沿所述第二滑槽的长度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滑槽为所述配重辊的滑动起到导向作用。
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滑槽及所述第二滑槽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平行设置,通过这样设置,所述浮动辊的重力方向与所述第一滑槽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配重辊的重力方向与所述第二滑槽的长度方向平行,能充分利用所述浮动辊的重量压向隔膜。
12.作为优选,所述浮动辊的轴线沿所述第一滑槽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切面与所述第一滑轮相切设置,所述配重辊的轴线沿所述第二滑槽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切面与所述第二滑轮相切设置,通过这样设置,使得所述缆绳对所述浮动辊及所述配重辊的作用力方向分别与所述浮动辊及所述配重辊的重力方向平行,降低所述浮动辊与所述第一滑槽及所述配重辊与所述第二滑槽之间的摩擦,便于所述浮动辊浮动,并且在忽略所述第一滑轮及所述第二滑轮摩擦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滑轮及所述第二滑轮只改变所述缆绳的作用力方向,并不改变所述缆绳的作用力大小,所述浮动辊的重量等于原浮动辊的重量减去所述配重辊的重量,便于计算调整所述浮动辊的重量。
13.作为优选,所述配重辊的两端均设有配重件,通过这样设置,无需更换所述配重辊,通过在所述配重辊上装配不同重量的所述配重件以调整所述配重辊的重量,从而调整所述浮动辊的重量,最终便于调整隔膜的张力。
14.作为优选,所述配重件包括配重盘及安装轴,所述配重辊的两端均穿设有所述安装轴,所述配重盘套设于所述安装轴外,所述安装轴与所述配重辊可拆卸连接,通过这样设置,当需要调整所述配重辊的重量时,将所述安装轴与所述配重辊拆卸,在所述安装轴外更换不同重量的所述配重盘,完成对所述配重辊重量的调整。
15.作为优选,所述入口传动辊上设有张力传感器,通过这样设置,所述张力传感器可检测隔膜的张力,能及时检测出隔膜张力不足或过大的情况,从而可以及时调整所述浮动辊的重量,即调整所述配重辊的重量,避免隔膜出现褶皱、折叠甚至断裂的情况。
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有益的技术效果:
17.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入口浮动辊组,所述入口驱动件驱动所述入口传动辊转动,从而对隔膜进行传输,并且通过所述配重辊可调节所述浮动辊的重量,使得所述浮动辊压向隔膜的作用力不同,从而调整隔膜的张力,避免隔膜出现褶皱、折叠甚至断裂的情况,可无间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避免原料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利于生产大幅面隔膜,本实用新型的入口浮动辊组可用于传输宽度尺寸在4米以上的大幅面隔膜。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入口浮动辊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图1中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关于图1部分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22.其中,各附图标记所指代的技术特征如下:
23.1、入口传动座;2、入口传动辊;3、浮动辊;4、配重辊;5、缆绳;6、第一滑轮;7、第二滑轮;8、第一滑槽;9、第二滑槽;10、入口驱动件;11、第一连接耳;12、第二连接耳;13、配重件;14、隔膜;21、第一入口传动辊;22、第二入口传动辊;23、第三入口传动辊;24、第四入口传动辊;101、入口传动电机;102、入口减速机;131、安装轴;132、配重盘。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具体实施例。
25.参考图1-4,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隔膜张力可调的入口浮动辊组,包括入口传动座1,入口传动座1的外形大致呈长方体,且中空设置,入口传动座1内设有浮动辊3、配重辊4及多个入口传动辊2,浮动辊3、配重辊4及入口传动辊2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浮动辊3及配重辊4均与入口传动座1滑动连接,浮动辊3与配重辊4连接,多个入口传动辊2错开设置,浮动辊3及入口传动辊2外绕设有隔膜14,且隔膜14绕设于浮动辊3的下方,入口传动座1还设有入口驱动件10,入口驱动件10与入口传动辊2连接。
26.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入口浮动辊组,入口驱动件10驱动入口传动辊2转动,从而对隔膜14进行传输,并且通过配重辊4可调节浮动辊3的重量,使得浮动辊3压向隔膜14的作用力不同,从而调整隔膜14的张力,避免隔膜14出现褶皱、折叠甚至断裂的情况,可无间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避免原料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利于生产大幅面隔膜14,本实用新型的入口浮动辊组可用于传输宽度尺寸在4米以上的大幅面隔膜14。
27.入口传动座1沿浮动辊3轴线方向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滑轮6及第二滑轮7,第一滑轮6及第二滑轮7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滑轮6及第二滑轮7的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一滑轮6及第二滑轮7设置于入口传动座1两侧的侧壁外,且第一滑轮6及第二滑轮7均与入口传动座1转动连接,具体的,入口传动座1的两侧侧壁均设有轴承座,轴承座内设有固定轴,第一滑轮6及第二滑轮7套设于对应的固定轴外,且第一滑轮6及第二滑轮7与固定轴之间设有轴承,浮动辊3与配重辊4之间通过缆绳5连接,缆绳5的一端浮动辊3的端部连接,缆绳5的另一端依次绕设于第一滑轮6及第二滑轮7上方后与配重辊4的端部连接,第一滑轮6及第二滑轮7为定滑轮,配重辊4对缆绳5产生向下的作用下,经过第一滑轮6及第二滑轮7改变缆绳5的作用力方向,缆绳5对浮动辊3产生向上的作用力,调整浮动辊3的重量,根据生产不同规格的隔膜14所需的张力不同,配置不同重量的配重辊4,达到调整浮动辊3的重量,进而调整浮动辊3对隔膜14的压力,最终调整隔膜14的张力。
28.浮动辊3沿轴线方向的两侧均设有第一连接耳11,缆绳5的一端与第一连接耳11连接,配重辊4沿轴线方向的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耳12,缆绳5的另一端依次绕设于第一滑轮6
及第二滑轮7的上方后与第二连接耳12连接,通过在浮动辊3上设有第一连接耳11,在配重辊4上设有第二连接耳12,便于浮动辊3及配重辊4与缆绳5连接。
29.第一连接耳11及第二连接耳12均设有钩孔,缆绳5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挂钩及第二挂钩,第一挂钩与第一连接耳11钩合,第二挂钩与第二连接耳12钩合,进一步提高缆绳5与浮动辊3及配重辊4连接的便利性,而且拆卸也方便。
30.具体的,第一连接耳11及第二连接耳12均包括连接片及螺柱,浮动辊3及配重辊4沿轴线方向的两侧均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的轴线与浮动辊3及配重辊4的轴线方向垂直设置,螺柱的底端与浮动辊3及配重辊4螺纹连接,且螺柱竖直朝上,连接片设置在螺柱的顶端,连接片可与螺柱铆接或焊接,钩孔设置于连接片上。
31.入口传动座1沿浮动辊3轴线方向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滑槽8及第二滑槽9,第一滑槽8与第二滑槽9之间平行间隔设置,且第一滑槽8与第二滑槽9设置在第一滑轮6及第二滑轮7的两侧,从下图看出,第一滑槽8位于第一滑轮6的左侧,第二滑槽9位于第二滑轮7的右侧,浮动辊3沿轴线方向的两侧分别穿设于对应的第一滑槽8内,配重辊4沿轴线方向的两侧分别穿设于对应的第二滑槽9内,浮动辊3可在第一滑槽8沿第一滑槽8的长度方向浮动,第一滑槽8为浮动辊3的浮动起到导向作用,同理,配重辊4可在第二滑槽9沿第二滑槽9的长度方向滑动,第二滑槽9为配重辊4的滑动起到导向作用。
32.位于入口传动座1内的浮动辊3的直径大于穿设于第一滑槽8内的浮动辊3的直径,位于入口传动座1内的配重辊4的直径大于穿设于第二滑槽9内的配重辊4的直径,避免浮动辊3及配重辊4沿轴线方向出现摆动的情况。
33.第一滑槽8及第二滑槽9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平行设置,浮动辊3的重力方向与第一滑槽8的长度方向平行,配重辊4的重力方向与第二滑槽9的长度方向平行,能充分利用浮动辊3的重量压向隔膜14。
34.浮动辊3的轴线沿第一滑槽8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切面与第一滑轮6相切设置,配重辊4的轴线沿第二滑槽9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切面与第二滑轮7相切设置,使得缆绳5对浮动辊3及配重辊4的作用力方向分别与浮动辊3及配重辊4的重力方向平行,降低浮动辊3与第一滑槽8及配重辊4与第二滑槽9之间的摩擦,便于浮动辊3浮动,并且在忽略第一滑轮6及第二滑轮7摩擦力的情况下,第一滑轮6及第二滑轮7只改变缆绳5的作用力方向,并不改变缆绳5的作用力大小,浮动辊3的重量等于原浮动辊3的重量减去配重辊4的重量,便于计算调整浮动辊3的重量。
35.配重辊4沿轴线方向的两端均设有配重件13,且配重件13位于第二连接耳12的外侧,无需更换配重辊4,通过在配重辊4上装配不同重量的配重件13以调整配重辊4的重量,从而调整浮动辊3的重量,最终便于调整隔膜14的张力。
36.进一步的,配重件13包括配重盘132及安装轴131,配重辊4沿轴线方向的两端均穿设有安装轴131,配重辊4沿轴线方向的两端设有通孔,通孔的轴线方向于配重辊4的轴线方向垂直设置,且通孔的轴线方向于水平方向平行设置,安装轴131的一端设有限位柱,限位柱的直径大于安装轴131的直径,安装轴131的另一端穿设于配重辊4内,且安装轴131的另一端设有外螺纹,配重盘132套设于安装轴131外,安装轴131与配重辊4可拆卸连接,安装轴131的另一端设有可拆卸的螺母,螺母与安装轴131螺纹连接,实现安装轴131与配重辊4的拆卸连接,当需要调整配重辊4的重量时,将安装轴131与配重辊4拆卸,在安装轴131外更换
不同重量的配重盘132,完成对配重辊4重量的调整。
37.图中未示出,入口传动辊2上设有张力传感器,张力传感器的结构及检测原理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进行赘述,张力传感器可检测隔膜14的张力,能及时检测出隔膜14张力不足或过大的情况,从而可以及时调整浮动辊3的重量,即调整配重辊4的重量,避免隔膜14出现褶皱、折叠甚至断裂的情况。
38.进一步的,由于入口传动座1的高度尺寸较小,为了便于与后续工序搭配使用,入口传动座1的底端设有底座,提高入口传动座1的高度,入口传动座1沿入口传动辊2轴线方向的两侧侧壁外均设有轴承座,入口传动辊2的两端穿设于对应的轴承座内,本实施例中,入口传动座1内设有四个入口传动辊2,从下图看,四个入口传动辊2从左至右依次是第一入口传动辊21、第二入口传动辊22、第三入口传动辊23及第四入口传动辊24,第一入口传动辊21及第二入口传动辊22位于浮动辊3的左侧,第三入口传动辊23及第四入口传动辊24位于浮动辊3的右侧,第一入口传动辊21与第二入口传动辊22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三入口传动辊23与第四入口传动辊24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具体的,第二入口传动辊22位于第一入口传动辊21的上方,第三入口传动辊23位于第四入口传动辊24的上方,第二入口传动辊22的轴线与第三入口传动辊23的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隔膜14依次绕在第一入口传动辊21的下方、第二入口传动辊22的上方、浮动辊3的下方、第三入口传动辊23的上方以及第四入口传动辊24的下方,张力传感器设置于第二传感器及第三传感器上。
39.入口驱动件10包括入口传动电机101,入口传动电机101设置在底座上,入口传动电机101的输出端与入口传动辊2连接,本实施例中,入口传动电机101的输出端与第四入口传动辊24连接,即第四入口传动辊24为动力辊,第一入口传动辊21、第二入口传动辊22、第三入口传动辊23均为被动辊。
40.入口驱动件10还包括入口减速机102,入口传动电机101的输出轴与入口减速机102的输入端同轴固定连接,入口减速机102的输出端与第四入口传动辊24连接,入口减速机102的输出端可直接与第四入口传动辊24的一端通过键同轴固定连接,入口减速机102的输出端亦可通过链条组件、皮带组件与第四入口传动辊24连接,链条组件、皮带组件均为常规手段,此处不再进行赘述,设有入口减速机102能提高入口传动电机101驱动入口传动辊2的扭矩。
41.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