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松绳超载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69267发布日期:2022-06-29 05:31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松绳超载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松绳超载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楼层的高度逐渐增加,电梯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钢丝绳的中小型垂直提升设备中,由于钢丝绳严重生锈或磨损会出现断绳的故障,当严重超载时也会发生绳头拉脱或钢丝绳拉断的情况。
3.现有的电梯松绳检测和超载报警通常采用两套装置安装来实现,结构繁冗;且当电梯钢丝绳松弛或超载时,无法直观地体现钢丝绳的松弛状态或超载状态,易误触;同时,当采用两套装置实现松绳检测和超载报警时,占用空间大,且不便于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既能松绳报警又能超载报警的松绳超载报警装置。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松绳超载报警装置,包括有:
6.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梁、弹性垫和绳头板,所述上梁上设有松绳报警开关和超载报警开关,所述绳头板上设有第一触发件和第二触发件;当所述绳头板向下运动时,所述第一触发件可触发所述松绳报警开关;当所述绳头板向上压缩所述弹性垫时,所述第二触发件可触发所述超载报警开关。
7.进一步地,所述绳头板上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触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绳头板的一端上,且所述第一触发件设置在所述松绳报警开关的上方;
8.所述第二触发件设置在所述超载报警开关的下方。
9.进一步地,所述上梁上设有第一安装板,所述松绳报警开关包括第一主体和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上的第一触点,所述第一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且所述第一触点可与所述第一触发件接触。
10.进一步地,所述上梁上还设有第二安装板,所述超载报警开关包括第二主体和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上的第二触点,所述第二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且所述第二触点可与所述第二触发件接触。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发件通过第一螺母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一触发件并通过所述第一螺母调节所述第一触发件与所述第一触点的间距。
12.进一步地,所述绳头板上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绳头板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悬设于所述绳头板外;
13.第二触发件通过第二螺母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所述绳头板的一端上,所述第二触发件并通过所述第二螺母调节所述第二触发件与所述第二触点的间距。
14.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垫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通过
第三螺母连接在所述上梁上,所述第二连杆通过第四螺母连接在所述绳头板上。
15.进一步地,所述上梁设置有两个,所述松绳报警开关和超载报警开关设置在同一根所述上梁上。
16.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垫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弹性垫分别设置在所述绳头板的四角处,且四个所述弹性垫设置在所述上梁的中部。
17.进一步地,还包括加强梁,所述加强梁的一端连接在一所述上梁上,所述加强梁的另一端连接在另一所述上梁上。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中,该松绳超载报警装置通过上梁、弹性垫和绳头板之间的配合,实现电梯钢丝绳松绳报警和超载报警,能够在轿厢蹲底时防止钢丝绳松弛而脱离曳引轮槽,防止钢丝绳磨损,且在轿厢内载重过大时报警,保证电梯运行安全;且松绳报警开关和超载报警开关设置在上梁上,第一触发件和第二触发件设置在绳头板上,通过弹性垫的压缩量实现松绳报警开关和超载报警开关的触发,简化装置整体结构,同时便于直观的反应钢丝绳是否处于松弛状态,且当轿厢蹲底时,松绳报警开关触发,检修时此开关不能被旁路,保证检修工作安全,防止误触;此外,松绳报警开关与第一触发件、超载报警开关与第二触发件的触发动作设置在上梁间隙中,空间利用率高,且安装在上梁上,安装方便,便于调节维修。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松绳超载报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的主视图;
22.图3为1中去除一上梁后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3的主视图(实际安装时)。
24.图中:
25.1、上梁;11、第一安装板;12、第二安装板;2、弹性垫;21、第一连杆; 22、第二连杆;23、第三螺母;24、第四螺母;3、绳头板;31、第一连接板; 32、第二连接板;4、松绳报警开关;40、第一主体;41、第一触点;5、超载报警开关;50、第二主体;51、第二触点;6、第一触发件;60、第一螺母;7、第二触发件;70、第二螺母;8、加强梁。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7.如图1-图3所示,一种松绳超载报警装置,包括有: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梁1、弹性垫2和绳头板3,上梁1上设有松绳报警开关4和超载报警开关5,绳头板3上设有第一触发件6和第二触发件7;当绳头板3向下运动时,第一触发件6可触发松绳报警开关4;当绳头板3向上压缩弹性垫2时,第二触发件7可触发超载报警开关5。具体地,电梯的钢丝绳一端连接在绳头板3 上,另一端向上绕设在上梁1上的绕绳轮上,当轿厢蹲底钢丝绳松弛时,弹性垫2在无钢丝绳拉力后伸展,使绳头板3向下运动,进而带动绳头板3上的第一触发件6触发松绳报警开关4;当轿厢内载重过大时,弹性垫2受力压缩量较大,绳头板3向上运动带动第二触发件7触发超载报警开关5,即通过绳头板3与弹性垫2的配合实现电梯的松绳报警和超载报
警。
28.其中,绳头板3上设有第一连接板31,第一触发件6设置在第一连接板 31远离绳头板3的一端上,且第一触发件6设置在松绳报警开关4的上方;第二触发件7设置在超载报警开关5的下方。实际使用时,绳头板3呈对称设置,降低安装难度,该第一连接板31为中间板和连接在中间板两端的上下两底板组成,第一连接板31的一端通过螺栓连接在绳头板3上,另一端悬置于绳头板3的上方,使安装于第一连接板31上的第一触发件6位于松绳报警开关4的上方;绳头板3上远离第一连接板31的一端上设有第二连接板32,第二连接板32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绳头板3相连,第二连接板32的另一端悬设于绳头板3外,该第二连接板32为一直板,使第二触发件7位于超载报警开关 5的下方,进而实现绳头板3相对上梁1下移时可触松绳报警开关4,绳头板 3上移时可触发超载报警开关5。
29.如图3所示,上梁1上设有第一安装板11,松绳报警开关4包括第一主体40和活动设置在第一主体40上的第一触点41,第一主体40设置在第一安装板11上,且第一触点41可与第一触发件6接触;上梁1上还设有第二安装板12,超载报警开关5包括第二主体50和活动设置在第二主体50上的第二触点51,第二主体50设置在第二安装板12上,且第二触点51可与第二触发件7接触。
30.具体地,该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均为l型板,使第一触发件6 和第二触发件7悬置于绳头板3的上方,且当电梯钢丝绳松弛时,第一触发件 6挤压第一触点41回缩至第一主体40内进行触发松绳报警开关4,发出报警并制动,阻止轿厢蹲底动作,此开关在钢丝绳处于松弛状态或进行检修时不能被旁路,以保证检修作业的安全性;当电梯超载时,第二触发件7挤压第二触点51回缩至第二主体50内进行触发超载报警开关5,发出报警并限制电梯运行。
31.如图4所示,第一触发件6通过第一螺母60活动地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1 上,第一触发件6并通过第一螺母60调节第一触发件6与第一触点41的间距;第二触发件7通过第二螺母70活动地设置在第二连接板32远离绳头板3的一端上,第二触发件7并通过第二螺母70调节第二触发件7与第二触点51的间距。即,通过调节螺母可调节第一触发件6和第二触发件7的位置,从而实现不同钢丝绳松弛量状态下进行报警,及电梯任意预设载重量超载报警,使用范围广。
32.实际使用过程中,弹性垫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第一连杆21通过第三螺母23连接在上梁1上,第二连杆22通过第四螺母连接在绳头板3上。即弹性垫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梁1和绳头板3上,通过弹性垫2的压缩量改变上梁1与绳头板3之间的距离。
33.优选地,上梁1设置有两个,松绳报警开关4和超载报警开关5设置在同一根上梁1上,保证松绳报警开关4和超载报警开关5两者触发的准确性;同时,弹性垫2设置有四个,四个弹性垫2分别设置在绳头板3的四角处,且四个弹性垫2设置在上梁1的中部,即一根上梁1下设置有两个弹性垫2,该弹性垫2为具有弹性的橡胶垫,可在外力作用下压缩并具有回复性,同时可起减震作用;较佳地,还包括加强梁8,加强梁8的一端连接在一上梁1上,加强梁8的另一端连接在另一上梁1上,用于提升上梁1组件的结构强度。
34.本方案中,该松绳超载报警装置共用同一绳头板3和弹性垫2进行松绳报警和超载报警,结构简化;且松绳报警开关4、超载报警开关5、第一触发件 6和第二触发件7等设置在
两上梁1的间隙中,空间利用率高,同时安装位置在上梁1,安装方便,便于调节检修。
35.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6.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