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曳引机布置于承载架上的斜行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55641发布日期:2022-10-12 00:47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曳引机布置于承载架上的斜行电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曳引机布置于承载架上的斜行电梯。


背景技术:

2.斜行电梯大都用于轻轨、地铁、港口、景区、山坡以及特殊建筑物等场合,其采用曳引式的驱动方式,通过钢丝绳与曳引轮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使轿厢沿倾斜轨道运行,达到运输目的。目前市面上的电梯,曳引机的布置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1)曳引机安装在机房内部;(2)曳引机安装在井道顶部(即无机房电梯);(3)曳引机安装在井道底部。上述曳引机占用井道空间,其布置受井道结构影响,使得井道需要在保证电梯安全性和舒适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提高了井道的制造成本。
3.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斜行电梯的结构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曳引机布置于承载架上的斜行电梯,能够合理有效地布置曳引机的位置,使其占用井道空间减少。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曳引机布置于承载架上的斜行电梯,包括:导轨、轿厢、张紧重总成、曳引机以及曳引钢丝绳,所述的导轨有一对,在彼此保持平行的状态下沿着作为导轨载体的坡面敷设,并且该对导轨自右向左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的轿厢固定于由支撑杆和斜框组成的承载架上,轿厢通过设置在斜框底部的并且与一对导轨对应的轿厢导靴与所述的一对导轨构成滚动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张紧重总成包括张紧重架、上张紧重返绳轮、下张紧重返绳轮以及张紧重,所述的张紧重架设置在位于坡面底部的底坑中,且对应于一对导轨的左端端部,所述的上张紧重返绳轮和下张紧重返绳轮设置在张紧重架上,其中下张紧重返绳轮靠近导轨设置且位置低于上张紧重返绳轮,所述的曳引机设置在斜框的中间,并且在曳引轮的右侧设置有上压绳轮,而在曳引轮的左侧则设置有下压绳轮,所述的曳引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井道顶部,另一端则沿导轨拉伸到轿厢的底部,依次绕过上压绳轮、曳引轮以及下压绳轮后到达底坑,依次绕过下张紧重返绳轮和上张紧重返绳轮后连接张紧重。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平衡重、顶部返绳轮以及运行钢丝绳,所述的平衡重通过底部的平衡重导靴在一对导轨上滚动来完成上下运行的动作,所述的顶部返绳轮设置在井道顶部且对应一对导轨的右端,所述的运行钢丝绳的一端连接该平衡重的上端,运行钢丝绳的另一端向上延伸绕过顶部返绳轮后连接斜框的上端。
7.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与有机房电梯相比,省去了机房,与无机房电梯相比,曳引机不占用井道空间,电梯井道总体需求尺寸有所降低,电梯结构更加简单,能够节省建筑制造成本;受力只有提升轿厢与平衡重重量
之差的摩擦力,主轴静载的要求降低了,更容易实现,曳引机的成本更低;曳引机的输出转矩更低,进一步节约曳引机成本。
附图说明
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9.图中:1.导轨;2.轿厢、21.承载架、211.支撑杆、212.斜框、22.轿厢导靴;3.张紧重总成、31.张紧重架、32.上张紧重返绳轮、33.下张紧重返绳轮、34.张紧重;4.曳引机、41.曳引轮、42.上压绳轮、43.下压绳轮;5.曳引钢丝绳;6.底坑;7.平衡重、71.平衡重导靴;8.顶部返绳轮;9.运行钢丝绳。
具体实施方式
1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1.在下面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者称方位性)的概念均是针对正在被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目的在于方便公众理解,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12.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曳引机布置于承载架上的斜行电梯,包括导轨1、轿厢2、张紧重总成3、曳引机4以及曳引钢丝绳5。所述的导轨1有一对,在彼此保持平行的状态下沿着作为导轨载体的坡面敷设,并且该对导轨1自右向左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的轿厢2固定于由支撑杆211和斜框212组成的承载架21上,轿厢2通过设置在斜框212底部的并且与一对导轨1对应的轿厢导靴22与所述的一对导轨1构成滚动副。所述的张紧重总成3包括张紧重架31、上张紧重返绳轮32、下张紧重返绳轮33以及张紧重34。所述的张紧重架31设置在位于坡面底部的底坑6中且对应于一对导轨1的左端端部,所述的上张紧重返绳轮32和下张紧重返绳轮33设置在张紧重架31上,其中下张紧重返绳轮33靠近导轨1设置且位置低于上张紧重返绳轮32。所述的曳引机4设置在斜框212的中间,并且在曳引轮41的右侧设置有上压绳轮42,而在曳引轮41的左侧则设置有下压绳轮43,所述的曳引钢丝绳5的一端固定在井道顶部,另一端则沿导轨1拉伸到轿厢2的底部,依次绕过上压绳轮42、曳引轮41以及下压绳轮43后到达底坑6,再依次绕过下张紧重返绳轮33和上张紧重返绳轮32后连接张紧重34,通过张紧重34的重量将曳引钢丝绳5拉起,实现轿厢2在导轨1上的上下往复运动。张紧重34的重量多少是通过轿厢2所需要提升的重量计算得到的。该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更易于维护。
13.进一步地,为减少曳引机4的转矩输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平衡重7、顶部返绳轮8以及运行钢丝绳9。所述的平衡重7通过底部的平衡重导靴71在一对导轨1上滚动来完成上下运行的动作。所述的顶部返绳轮8设置在井道顶部且对应一对导轨1的右端,所述的运行钢丝绳9的一端连接该平衡重7的上端,运行钢丝绳9的另一端向上延伸绕过顶部返绳轮8后连接斜框212的上端。平衡重7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平衡轿厢2的自重,从而使得曳引机4输出转矩减小,节约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曳引机布置于承载架上的斜行电梯,包括:导轨(1)、轿厢(2)、张紧重总成(3)、曳引机(4)以及曳引钢丝绳(5),所述的导轨(1)有一对,在彼此保持平行的状态下沿着作为导轨载体的坡面敷设,并且该对导轨(1)自右向左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的轿厢(2)固定于由支撑杆(211)和斜框(212)组成的承载架(21)上,轿厢(2)通过设置在斜框(212)底部的并且与一对导轨(1)对应的轿厢导靴(22)与所述的一对导轨(1)构成滚动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张紧重总成(3)包括张紧重架(31)、上张紧重返绳轮(32)、下张紧重返绳轮(33)以及张紧重(34),所述的张紧重架(31)设置在位于坡面底部的底坑(6)中且对应于一对导轨(1)的左端端部,所述的上张紧重返绳轮(32)和下张紧重返绳轮(33)设置在张紧重架(31)上,其中下张紧重返绳轮(33)靠近导轨(1)设置且位置低于上张紧重返绳轮(32),所述的曳引机(4)设置在斜框(212)的中间,并且在曳引轮(41)的右侧设置有上压绳轮(42),而在曳引轮(41)的左侧则设置有下压绳轮(43),所述的曳引钢丝绳(5)的一端固定在井道顶部,另一端则沿导轨(1)拉伸到轿厢(2)的底部,依次绕过上压绳轮(42)、曳引轮(41)以及下压绳轮(43)后到达底坑(6),再依次绕过下张紧重返绳轮(33)和上张紧重返绳轮(32)后连接张紧重(3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曳引机布置于承载架上的斜行电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衡重(7)、顶部返绳轮(8)以及运行钢丝绳(9),所述的平衡重(7)通过底部的平衡重导靴(71)在一对导轨(1)上滚动来完成上下运行的动作,所述的顶部返绳轮(8)设置在井道顶部且对应一对导轨(1)的右端,所述的运行钢丝绳(9)的一端连接该平衡重(7)的上端,运行钢丝绳(9)的另一端向上延伸绕过顶部返绳轮(8)后连接斜框(212)的上端。

技术总结
一种曳引机布置于承载架上的斜行电梯,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包括:导轨、轿厢、张紧重总成、曳引机以及曳引钢丝绳。所述的轿厢固定于由支撑杆和斜框组成的承载架上,所述的张紧重总成包括张紧重架、上张紧重返绳轮、下张紧重返绳轮以及张紧重,所述的张紧重架设置在位于坡面底部的底坑中,所述的曳引机设置在斜框的中间,并且在曳引轮的右侧设置有上压绳轮,而在曳引轮的左侧则设置有下压绳轮,所述的曳引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井道顶部,另一端依次绕过上压绳轮、曳引轮以及下压绳轮后到达底坑,再依次绕过下张紧重返绳轮和上张紧重返绳轮后连接张紧重。优点:电梯井道总体需求尺寸有所降低,电梯结构更加简单,能够节省建筑制造成本。能够节省建筑制造成本。能够节省建筑制造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李云波 季宇飞 张劲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莱茵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8
技术公布日:2022/10/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