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重组件及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79016发布日期:2022-08-17 10:36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重组件及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配重组件及起重机。


背景技术:

2.起重机作业过程中通常需要在转台尾部吊挂不同的配重,以满足不同的工况作业需求。起重机领域中,由于对起重机本身轴荷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配重都可以随车行驶,只能配备专用的运输车进行配重块的运输,而在满足起重机轴荷要求的前提下,通常会尽量增大活动配重的随车行驶。然而由于车身宽、单个配重块重量、转台回转半径等一些其他因素的限制,单个底配重块的重量不一定满足性能需求。此时,就需要设计便于随车行驶的小型边配来满足工况所需,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减少运输成本。但是现有的配重固定结构只能对底配重块进行固定,且固定方式复杂,需要拆装螺栓、卡板等组件,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方面。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5.一种配重组件,包括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所述第一配重设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配重设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
6.所述第一定位部适于和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固定于第一位置,以使所述配重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定位部适于和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固定于第二位置,以使所述配重组件处于第二状态;
7.所述配重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宽度小于所述配重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的宽度。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重组件,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但不局限于以下有益效果:
9.配重组件随车行驶时,可以将第一配重放置在起重机的车架上,并使第一配重的宽度方向沿车架的宽度方向放置,保证第一配重能够在空间不多的车架上存放,第一配重宽度方向的两端位于车架宽度方向两端之间,保证第一配重不会伸出车架左右两侧,通过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配合,可使两个第二配重分别固定在第一配重上的第一位置,不会超出第一配重的宽度两侧,即不会超出车架左右两侧,实现配重组件在第一状态下一起随车行驶,其中,第一位置可以是第一配重上侧位置;当需要配重组件吊挂作业时,可以通过第二定位部和第二配合部的配合,以实现第二配重固定于第一配重的第二位置,进而使配重组件处于第二状态,其中,第二位置可以是第一配重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第二配重可以作为边配重固定于第一配重(可作为底配重)宽度两侧,其他的第一配重可继续叠放在底配重上,以满足作业需求,最后可通过转台尾部的配重起升油缸实现配重组件的吊挂作业。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配重上的轴套,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配重上的轴孔,所述第二配重适于通过所述轴孔套于所述轴套并叠放
在所述第一配重上。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配重的侧边的插接部和插接配合部中的一个,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配重上的所述插接部和所述插接配合部中的另一个,所述插接部适于与所述插接配合部配合,以将所述第二配重固定于所述第一配重。
12.进一步地,所述插接配合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配重侧边的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顶部敞口设置,所述插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配重一侧的第一插接块,所述第一插接块适于沿竖直方向插入所述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于所述第一配重侧边的一端具有窄口。
13.进一步地,所述插接配合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配重侧边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顶部和底部均敞口设置,所述插接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配重一侧的且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的第二插接块。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配重顶部的第一定位凸起和第一定位槽中的一个,所述第一配合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配重的底部的所述第一定位凸起和所述第一定位槽中的另一个,通过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凸起的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二配重相对所述轴套旋转。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上设置有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所述第二配重适于置于所述第一阻挡结构和所述第二阻挡结构之间。
16.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如前所述的配重组件,所述起重机还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
17.所述配重组件中的第一配重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定位凸起配合的第二定位槽;或者;所述配重组件中的轴套的底端贯穿至所述第一配重的底部,且所述轴套的底端设置有所述第二定位槽。
18.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于所述起重机的行驶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挡板结构。
19.进一步地,起重机还包括起重臂和转台,所述转台设置于所述车架上,所述起重臂的一端与所述转台的尾部连接,所述起重臂的另一端设置有吊钩,所述转台的尾部还设置有配重起升油缸,所述配重起升油缸适于与所述配重组件的轴套插接。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配重和第一配重叠放前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配重和第一配重叠放后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配重和第一配重叠放后的剖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重机的局部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配重组件处于第一状态下随车行驶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配重组件处于第二状态下吊挂作业前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第一配重;11、插接配合部;111、第一凹槽;112、第二凹槽;12、第一定位凸起;13、第一吊耳;2、第二配重;21、插接部;211、第一插接块;212、第二插接块;22、第一定位槽;23、第二吊耳;24、轴孔;3、轴套;31、起升配合槽;4、车架;41、底座;411、第二定位凸起;42、
挡板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而且,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下;附图中x轴表示纵向,也就是前后位置,并且x轴的正向(也就是x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前,x轴的负向(也就是与x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后;附图中y轴表示横向,也就是左右位置,并且y轴的正向(也就是y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左,y轴的负向(也就是与y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右。
31.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x轴和y轴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配重组件,包括第一配重1和第二配重2,所述第一配重1设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配重2设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定位部适于和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固定于第一位置,以使所述配重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定位部适于和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固定于第二位置,以使所述配重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所述配重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宽度小于所述配重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的宽度。
33.本实施例中,配重组件随车行驶时,可以将第一配重1放置在起重机的车架上,并使第一配重1的宽度方向沿车架的宽度方向放置,保证第一配重1能够在空间不多的车架上存放,第一配重1宽度方向的两端位于车架宽度方向两端之间,保证第一配重1不会伸出车架左右两侧,通过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配合,可使两个第二配重2分别固定在第一配重1上的第一位置,不会超出第一配重1的宽度两侧,即不会超出车架左右两侧,实现配重组件在第一状态下一起随车行驶,其中,第一位置可以是第一配重1上侧位置;当需要配重组件吊挂作业时,可以通过第二定位部和第二配合部的配合,以实现第二配重2固定于第一配重1的第二位置,进而使配重组件处于第二状态,其中,第二位置可以是第一配重1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第二配重2可以作为边配重固定于第一配重1(可作为底配重)宽度两侧,其他的第一配重1可继续叠放在底配重上,以满足作业需求,最后可通过转台尾部的配重起升油缸实现配重组件的吊挂作业。
34.其中,所述第一定位部适于与所述第一配合部插接配合,拆装便捷,结构简单。
35.可选地,参见图1、图2、图5和图6,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配重1上的轴套3,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配重2上的轴孔24,所述第二配重2适于通过所述轴孔24套于所述轴套3并叠放在所述第一配重1上;
36.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配重1的侧边的插接部21和插接配合部11中
的一个,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配重2上的所述插接部21和所述插接配合部11中的另一个,所述插接部21适于与所述插接配合部11配合,以将所述第二配重2固定于所述第一配重1。
37.本实施例中,配重随车行驶时,可以将第一配重1放置在起重机的车架上,并使第一配重1的宽度方向沿车架的宽度方向放置,保证第一配重1能够在空间不多的车架上存放,第一配重1宽度方向的两端位于车架宽度方向两端之间,保证第一配重1不会伸出车架左右两侧(左右方向即为车架的宽度方向),两个第二配重2可以通过自身的轴孔24套于轴套3并叠放在第一配重1长度方向的两端,实现第二配重2与第一配重1一起随车行驶,结构简单;当需要配重吊挂作业时,可以通过插接部21和插接配合部11的插接配合,以实现第二配重2固定于第一配重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需要在第一配重1上叠放其他的第一配重,最后可通过转台尾部的配重起升油缸实现配重的吊挂作业。
38.其中,车架4的宽度方向,也即是y轴代表的左右方向,第一配重1放置在车架上时,其宽度方向与车架4的宽度方向一致。
39.这里,两个轴套3分别设置在第一配重1顶部的左右两端,每个轴套3均可固定一个第二配重2,两个第二配重2套于相应的轴套3后,两个第二配重2之间仍具有间隔,该间隔保证不会阻碍起重臂在车架上的放平。
40.可选地,参见图1、图2和图6,所述插接配合部11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配重1侧边(左侧和右侧)的第一凹槽111,且所述第一凹槽111顶部敞口设置,所述插接部21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配重2一侧的第一插接块211,所述第一插接块211适于由上至下插入所述第一凹槽111,且所述第一凹槽111于所述第一配重1侧边的一端具有窄口,通过所述窄口保证第一插接块不会水平脱出,进而使所述第一凹槽111对所述第一插接块211水平限位。
41.这里,以第一配重1的侧边(左侧边和右侧边)设置有插接配合部11、第二配重2一侧设置有插接部21为例,当需要配重吊挂作业时,第二配重2从轴套3上卸掉后,可以由上至下将第一插接块211插入第一凹槽111中,实现两者水平上的限位。
42.其中,第一插接块211可以是t型块,第一凹槽111可以是对应的t型槽,或者是其他竖向插接后可以实现水平限位的形状。t型槽具有两个相互连通的槽,一个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槽,另一个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槽,第二槽为前述的窄口。
43.可选地,第一配重1的左侧边和右侧边分别设置有两个或者更多个第一凹槽111,相应地,第二配重2的一侧设置有与之对应的两个或更多个的第一插接块211,保证两者插接配合后,限位固定效果稳定。
44.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第一配重1的左侧边和有侧边设置有插接配合部11,第二配重2的一侧设置有插接部21。
45.可选地,参见图1、图2、图5和图6,所述插接配合部1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配重1侧边的第二凹槽112,所述第二凹槽112的顶部和底部均敞口设置,所述插接部2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配重2一侧的且与所述第二凹槽112配合的第二插接块212,所述第二插接块212适于在竖直方向穿过所述第二凹槽112。
46.这里,通过第二插接块212和第二凹槽112的配合,一方面增强对第二配重2前后方向的限位,另一方面,轴孔24可以开设在该第二插接块212处,如此,有足够的位置开设轴孔24,也可以将第二配重2除去第二插接块212的部分设计的较短(前端与后端距离越小,则越
短)。
47.可选地,所述第一配重1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轴套3的底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安装孔。
48.这里,轴套3的底端可拆卸连接于第一配重1的安装孔中,并记该第一配重1为底配重,如此,在使用配重作业时,为了不同的性能需求,其他第一配重可以通过安装孔依次套设于轴套3并叠放与底配重上。
49.以需要两个第一配重1(包括一个底配重和一个其他第一配重)和两个第二配重2进行工作为例,转台尾部的配重起升油缸吊挂前,先通过插接部21和插接配合部的插接配合,以将两个第二配重2固定于底配重的左侧和右侧,然后,一个其他第一配重通过安装孔套于轴套3并叠放在底配重上,同时将第一插接块211压紧固定,此时第二配重2各个方位都被限位住。其中,第二配重2的高度可以等于两个第一配重1的高度之和,如此,两个第二配重2固定于底配重的两侧,一个其他第一配重叠放在底配重上之后,能与第二配重2的顶部平齐,外形上更加美观,且集成度更高。
50.可选地,参见图1和图3,所述第一定位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配重1顶部的第一定位凸起12和第一定位槽22中的一个,所述第一配合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配重2的底部的第一定位凸起12和第一定位槽22中的另一个,通过所述第一定位槽22与所述第一定位凸起12的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二配重2相对所述轴套3旋转。
51.为了限制第二配重相对轴套旋转,还可以在所述第一配重1上设置有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所述第二配重2适于置于所述第一阻挡结构和所述第二阻挡结构之间,由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限位在第二配重旋转方向的两侧。
52.可选地,参见图1至图3,所述第一配重1设置有第一吊耳13,所述第二配重2设置有第二吊耳23。
53.这里,可以通过起重机自身的吊钩与第一吊耳13的配合实现第一配重1的转移,通过起重机自身的吊钩与第二吊耳23的配合实现第二配重2的转移,不需要使用额外的辅助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54.另外,参见图4至图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如前所述的配重组件,所述起重机还包括车架4,所述车架4上设置有底座41,所述底座41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411,所述配重中的第一配重1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定位凸起411配合的第二定位槽,或者,所述配重中的轴套3的底端贯穿至第一配重1的底部并设置有所述第二定位槽。
55.这里,随车行驶时,第一配重1具体是放置在车架4的底座41上,通过底座41上的第二定位凸起411与第一配重1底部或轴套3底端的第二定位槽实现对第一配重1的水平限位。
56.可选地,参见图4至图6,所述底座41于所述起重机的行驶方向(前后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挡板结构42。
57.这里,通过设置的挡板结构42,进一步对配重进行前后方向的限位。
58.可选地,起重机还包括起重臂和转台,所述转台设置于所述车架4上,所述起重臂的一端与所述转台的尾部连接,所述起重臂的另一端设置有吊钩,所述转台的尾部还设置有配重起升油缸,所述配重起升油缸适于与所述配重的轴套3插接。
59.这里,可通过起重臂的吊钩配合第一吊耳13实现第一配重1放置在底座41上,通过吊钩与第二吊耳23的配合,实现第二配重2置于第一配重1顶部的左右两端,或实现第二配
重2置于第一配重1的左右两侧;配重需要使用时,可通过配重起升油缸的底端水平移动插接轴套3顶端的起升配合槽31,然后将配重起升即可。
60.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和“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61.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