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对重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92171发布日期:2022-11-15 22:23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对重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梯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梯对重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梯升降分为液压式和曳引式,这两种方式工作原理相似,都是通过曳引绳两端分别连着轿厢和对重,缠绕在曳引轮和导向轮上,曳引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变速后带动曳引轮转动,靠曳引绳与曳引轮摩擦产生的牵引力,实现轿厢和对重的升降运动,达到运输目的,其中,对重需根据轿厢的重量配置相应的对重块,且对重块常用钢筋混凝土水泥制成。
3.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对重安全保护装置,包括限速器、张紧装置和对重框架,对重框架的两侧设有导轨和导靴,对重框架通过导轨和导靴在导轨支架上移动,对重框架内设有与轿厢重量相匹配的对重块,对重框架上设有提拉杆、提拉拐臂和安全钳装置,安全钳装置包括设置在导轨两侧的楔形部和固定部,提拉杆的上端连接限速器,下端通过提拉拐臂与楔形部相连接,带动楔形部向固定部靠近从而使安全钳装置钳紧固定在导轨上,能有效防止对重意外坠落到底坑上造成的安全事故。
4.针对上述中的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对重块由钢筋混凝土水泥制成的,电梯运行过程中,上方对重块的作用力会对置于下方对重块造成一定的挤压,从而造成下方对重块的形变,以至下方对重块混凝土容易脱离,导致对重块的重量出现问题,进而,导致出现严重意外事故,故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电梯运行过程中,对下方对重块的作用力,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梯对重保护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梯对重保护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电梯对重保护装置包括对重框架,所述对重框架上设置有多组间隔设置的放置框,所述对重块对应放置在放置框上。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对重块将对应的放置框产生压力,从而可以避免位于对重框架下方对重块自身受到其他对重块的压力,减少了对重块发生挤压产生的损害掉料,造成影响电梯的正常运行的情况。
8.可选的,所述放置框上设置有顶紧组件,所述顶紧组件用于对位于下方相邻放置框上的对重块的顶紧固定。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顶紧组件将位于下方相邻放置框上的对重块的顶紧固定,提高了对重块与放置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高了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10.可选的,所述顶紧组件包括转动杆、限位杆以及转动座;其中,所述转动杆绕自身轴线方向转动穿过放置框靠近相邻对重块的端面,并螺纹转动穿设在转动座内;转动座靠近转动杆的端口开设有限位孔,限位孔的深度方向朝向相邻对重块,限位杆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放置框靠近相邻对重块的端面上,另一端滑动穿设在限位孔中。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接转动转动杆伸出放置框的部分,转动的转动杆可使得转动座沿限位杆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可将转动座移动靠近相邻的对重块,进行可将对重块固定限位在位于下方且相邻的放置框上。
12.可选的,所述对重框架上卡接有上顶板,且所述上顶板处于对重块靠近转动座的端面上,并与对重块抵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梯在上行过程中,增大了对重块可作用的面积,减少了对重块上端收到的压强,从而可以可更好地减少对重块上端出现挤压损害的情况。
14.可选的,所述转动座远离转动杆的端面固定连接有顶紧板,且所述上顶板靠近顶紧板的端面上开设有与顶紧板适配的凹槽。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顶紧板置于凹槽内,从而上顶板不易发生滑动,提高了顶紧板与上顶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增加了电梯运行的稳定性。
16.可选的,转动杆远离转动座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有涡轮盘,且涡轮盘啮合有涡轮杆,涡轮杆远离涡轮盘的一端绕自身轴线方向转动穿过放置框侧壁。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涡轮杆带动涡轮盘转动,转动的涡轮盘可带动转动杆转动,从而实现了对对重块的限位固定,通过利用涡轮杆即方便操作人员实现对对重块的固定限位,又可以放置涡轮盘倒转造成的对重块与顶紧板之间连接松动现象。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技术一种电梯对重保护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一种电梯对重保护装置示出的顶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1、对重框架;11、上挡板;12、下挡板;13、立柱;2、对重块;3、放置框;4、顶紧组件;41、涡轮杆;42、涡轮盘;421、限位孔;43、转动杆;44、转动座;45、限位杆;46、顶紧板;47、转动把手;5、上顶板;5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1-图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梯对重保护装置,参考图1和图2,该电梯对重保护装置包括置于导轨支架中的对重框架1,并通过导靴实现置于电梯井内导轨支架上的移动。
24.参考图1和图2,对重框架1包括一体设置的上挡板11、下挡板12以及两组立柱13;其中,上挡板11和下挡板12水平设置,且上挡板11置于下挡板12上方,两组立柱13均一端垂直于下挡板12固定设置,另一端垂直于上挡板11固定设置,上挡板11、下挡板12以及两组立柱13围成框架结构。对重框架1内设置有对重,实现对电梯轿厢自重的平衡。
25.参考图1和图2,对重包括多组形状、大小以及质量均相同的对重块2;两组立柱13之间可拆卸设置有多组呈立方体结构的放置框3,多组放置框3之间均匀间隔设置,且相邻放置框3之间的距离大于对重块2的厚度,对重块2置于放置框3上,从而减少了上方多组对重块2同时加压到下方对重块2,使得下方对重块2出现变形掉料,造成对重块2重量发生变化造成的影响,在本身实施例中,立柱13与放置框3之间通过螺栓的方式可拆卸固定,通过可拆卸的放置框3,可以搭配满足具有不同重量需求的轿厢。
26.参考图2和图3,放置框3上设置有顶紧组件4,顶紧组件4使得对重块2在电梯运行过程中不发生移动,增加了电梯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27.参考图2和图3,顶紧组件4包括涡轮杆41、涡轮盘42、转动杆43、转动座44、限位杆45以及顶紧板46;其中,涡轮杆41一端绕自身轴线方向转动穿设在放置框3侧壁中,并与置于放置框3内的涡轮盘42啮合,另一端伸出放置框3侧壁外,以供操作人员转动;转动杆43一端沿涡轮盘42轴线方向固定焊接在涡轮盘42上,另一端螺纹转动穿过放置框3底壁,并螺纹转动穿设在转动座44内,转动座44远离转动杆43的端面与顶紧板46焊接,且顶紧板46与对重块2平行设置,为了实现转动座44能垂直与对重块2移动,放置框3对重块2的端面上焊接有限位杆45,转动座44靠近涡轮盘42的端面开设有限位孔421,且限位孔421的深度方向朝向下方相邻对重块2,限位杆45滑动置于限位孔421内。
28.转动涡轮杆41带动涡轮盘42转动,转动的涡轮盘42带动转动杆43转动,转动的涡轮杆41带动转动座44和顶紧板46沿限位杆45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可实现对对重块2的顶紧限位,达到防止松动和防止发出碰撞声的目的。
29.参考图2和图3,蜗轮杆远离涡轮盘42的一端焊接有转动把手47,利用转动把手47增加转动涡轮杆41的动力臂,从而可极大地节约操作人员转动涡轮的体力。
30.为实现电梯向上方移动进行时,对对重块2上端的支撑,参考图1和图2,对重框架1中卡接有与放置框3一一对应的上顶板5,上顶板5的安装流程处于将对重块2平稳放置在放置框3后,上顶板5与对重块2上侧壁抵接,且上顶板5的长度大于等于对重块2的长度,上顶板5的宽度大于等于对重块2的宽度,实现了对重块2的限制,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对重块2的保护。
31.参考图2和图3,上顶板5靠近顶紧板46的端面开设有凹槽51,顶紧板46可卡接至凹槽51内,从而提高了顶紧板46与上顶板5连接的稳定性,防止上顶板5出现滑动现象,进而提高对对重块2的固定效果。
3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重块2、放置框3、顶紧组件4以及上顶板5均由同一标准制定,通过合理设置各自的重量,以满足轿厢的配重需求。
33.实施原理:通过将放置框3架可拆卸固定在对重框架1上,并在放置框3架上放置对重块2,转动涡轮杆41带动涡轮盘42转动,转动的涡轮盘42带动转动杆43同步转动,转动的转动杆43和固定限位杆45使得转动座44和顶紧板46沿限位杆45长度方向上移动,从而可实现对对重块2的顶紧,以满足轿厢配重需求。
3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