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压液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029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恒压液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恒压集中液压方式的绞车等的恒压液压装置的改进,特别是涉及适用于液压驱动装置所受负载的高低差很大的场合的恒压液压装置。
共用一台液压源的恒压集中液压方式的恒压液压装置,可用于使用多台液压驱动装置的场合,特别是可用于船舶的起锚机、系泊机、绞车、陆上的装卸装置等的液压装置中。
这是因为,由于用一个液压源驱动多个驱动装置,液压源的台数少,液压源的设备费用很少就够了,配管作业及液压源用的配线作业很容易,比起液压源和驱动装置一一对应的液压装置来,有很多优点的缘故。
但是,恒压集中液压方式在装卸装置等液压驱动装置所受负载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使用时,能量损失和发热成为问题,所以可以认为在装卸装置等中采用是不合适的。
就图8所示的先有技术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1)、(1)、…是设在所需位置的液压驱动装置,(2)是设在适当位置的液压源。液压源(2)与液压驱动装置(1)、(1)、…之间由高压油路(3)及回油路(5)连接。液压驱动装置(1)、(1)、…中分别有液压马达(11)、(11)、…,经过控制阀(13)、(13)、…与高压油路(3)及回油路(5)连接。液压源(2)中的液压泵(20)始终以恒定的输出压力对高压油路(3)加压,当液压驱动装置(1)、(1)、…的内部流道一打开就输出高压的液压油。回油路(5)连接着液压源(2)的油箱(22)。
为了使液压马达(11)动作,把控制阀(13)以换到正转或反转位置,把液压油从高压油路(3)向液压马达(11)导入,使液压马达(11)所排出的液压油经过控制阀(13)和回油管(5)返回液压源(2)的油箱(22)。
由此,液压马达(11)就旋转起来;但象液压马达(11)的负载较小时,或者液压驱动装置(1)在装卸用提升绞车中下放负载时那样,液压马达(11)靠低压的液压油旋转的场合里,高压油路(3)内的高压液压油经过控制阀(13)成为相当低的压力被导入液压马达(11)。这时,虽然液压驱动装置(1)几乎不需要能量,但液压源(2)仍供给高压液压油,由于高压液压油经过控制阀(13)时降为低压,其能量大部分变成热量,白白地浪费掉宝贵的能量。
另外,作为绞车的特性,液压马达在负载大时低速,在负载小时高速旋转是一般的、所需的特性。这样一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给定装置的能力,把消耗能量减至最小,改善操作性。
然而,如果液压马达是定量的,就不能得到这种特性,所以作为恒压集中液压方式的液压马达多采用变量的。但是,变量液压马达与定量液压马达相比,价格较高,而且必须有改变排量的控制装置,比较复杂。
另外,不仅恒压集中液压方式,即使其他方式的用液压马达驱动的绞车,在下放负载时也可以用比提升同一负载时更高的速度旋转,这是使用分级变量叶片式液压马达时的情况,对于定量式甚至变量式柱塞马达来说,不附加特别装置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分级变量叶片式液压马达有多个工作腔,下放负载时仅把液压油供入一个工作腔,承受负载的多个工作腔的液压油可经控制阀排出,与此相反,对柱塞马达式或定量式液压马达来说,供给液压马达的液压油与所排出的液压油的流量无法改变的缘故。这样一来,如果在提升绞车上采用变量式叶片液压马达以外的液压马达,则下放负载时不可能得到高速。
如上所述,在恒压集中液压方式的多个液压驱动装置所需液压油压力高低差较大的场合,当所需压力低时,例如可以用小转矩或负矩运转时,来自液压源的高压液压油经过控制阀等的时候产生压降后供给执行器(液压马达等),其能量大部分变成热量,存在着白白地浪费掉宝贵的能量这样的问题。
另外,存在着用简单的廉价的定量式液压马达无法获得负载大时低速、负载小时高速这样的所需绞车特性的问题。
再者,不仅恒压集中液压方式,即使其他液压方式,都存在着为了实现液压绞车中的高速下放,必须采用复杂而高价的分级变量叶片式液压马达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作出的由一台液压源、多台液压驱动装置及连接上述液压源与上述液压驱动装置的液压回路组成的恒压集中液压方式的恒压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压回路的向上述液压驱动装置的供给油路由压力不同的两个以上系统的油路组成。
如果采用以上构成的本发明,则在恒压集中液压方式的恒压液压装置中,在液压驱动装置所需压力高低差很大的情况下,根据该所需压力,由压力不同的两个以上系统的供给油路中压力合适的油路的液压油供给该液压驱动装置,所以供给油压与液压驱动装置所需油压的压差减小,经过控制阀时的压降减小,宝贵的能量的白白浪费减少。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液压回路图。
图2是实施例A的液压回路图。
图3是实施例B的液压回路图。
图4是实施例C的液压回路图。
图5是实施例D的液压回路图。
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液压回路图。
图7是实施例E的液压回路图。
图8是先有装置的液压回路图。
参照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表示第一实施例的液压回路的系统图。(1)、(1)、…是设在所需位置的液压驱动装置,是由液压马达、换向阀等构成的绞车或由液压缸、换向阀等构成的升降装置等靠液压来驱动的装置。虽然图1中表示有四台液压驱动装置的情况,但是台数不是特定的。另外,型式、大小等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2)是液压源,始终靠两台以上的液压泵产生两种不同的恒定压力,当液压驱动装置(1)、(1)、…的内部流道一打开就输出各自压力的液压油。液压驱动装置(1)、(1)、…与液压源(2)由从液压源(2)以高压输出的液压油经过的高压油路(3)、从液压源(2)以低压输出的液压油经过的低压油路(4)及从液压驱动装置(1)、(1)、…排出的液压油经过的回油路(5)分别并列地连接。另外,图中未画出,如果液压驱动装置(1)、(1)、…中要排出泄油,还并列设置泄油路。
上述构成的第一实施例的作用如下。液压驱动装置(1)、(1)、…的执行器(液压马达、液压缸等)的工作所需压力较低时,来自低压油路(4)的液压油供给执行器。但是受到用低压油路(4)的压力无法使执行器工作的较大负载时,即执行器的工作所需压力较高时,借助于设在液压驱动装置(1)的控制阀、换向阀等自动切换,使来自高压油路(3)的液压油供给执行器。这样一来,由于执行器所需液压油压力较低时供给低压液压油,所以与在所需压力较低时仍供给来自高压油路(3)的高压液压油的先有技术例(图8)的情况相比,液压油的压降减小,所以减少了能量的白白浪费,发热量也可减少。
图2是为了更详细地说明第一实施例,表示液压驱动装置(1)为液压绞车的场合的一个实施例的实施例A的液压回路图。(11)是液压马达,定量式、线性变量式或分级变量式都可以靠液压油连续旋转。液压马达(11)通过联轴节或齿轮等与未画出的输出轴、滚筒之类的输出端连接。此滚筒等卷绕钢丝绳,钢丝绳通过滑车等连接负载(重物)。因此,由于液压马达(11)的旋转,负载被提升、下放,或者负载被卷入、放出。控制阀(13)与液压马达(11)之间由正转油路(8)和反转油路(9)连接。另外,控制阀(13)上连接着加压油路(7)和回油路(5)。加压油路(7)通过后面提到的元件连接高压油路(3)和低压油路(4),向液压马达(11)供给液压油。控制阀(13)将加压油路(7)和回油路(5)对正转油路(8)和反转油路(9)进行切换,以改变液压马达(11)的旋转方向,还进一步调节流量。另外,控制阀(13)处于中间位置时,至少加压油路(7)闭锁,回油路(5)、正转油路(8)、反转油路(9)根据绞车用途等需要连通或闭锁。低压油路(4)与加压油路(7)之间串联连接着流量调整阀(14A)和单向阀(15A)。流量调整阀(14A)限制着通过的液压油的最大流量。单向阀(15A)允许从低压油路(4)到加压油路(7)的液压油流动,但阻止从加压油路(7)到低压油路(4)的逆流。高压油路(3)与加压油路(7)之间串联连接着流量调整阀(14B)和换向阀(16A)。流量调整阀(14B)限制着通过的液压油的最大流量。换向阀(16A)以加压油路(7)的压力为先导压力,控制油路的开闭。其切换压力设定成稍低于低压油路(4)的压力,加压油路(7)的压力与低压油路(4)的压力大致相同,如果超过它,则高压油路(3)与加压油路(7)连通,如果加压油路(7)的压力低于低压油路(4)的压力则动作,使油路闭锁。虽然图2中未画出,但回路中还根据需要设有平衡阀、制动阀等绞车所必要的元件。
下面说明以上构成的第一实施例的实施例A(图2)的作用。液压马达(11)旋转,绞车沿卷入方向动作时,控制阀(13)切换到a位置。于是,来自液压源(2)的输出低压液压油,从低压油路(4)经过流量调整阀(14A)、单向阀(15A)、加压油路(7)、控制阀(13)、正转油路(8)进入液压马达(11),从液压马达(11)排出的液压油经过反转油路(9)、控制阀(13)、回油路(5)向液压源(2)的油箱排出。由于液压油的这种流动,液压马达(11)沿正转方向旋转。如果控制阀(13)充分开大,则正转油路(8)的压力与加压油路(7)的压力大致相同。液压马达(11)的负载较小时,或者下放负载等使加压油路(7)中产生的压力低于低压油路(4)的压力的场合,换向阀(16A)不动作而关闭着,所以高压油路(3)的液压油不流进加压油路(7),液压马达(11)靠低压油路(4)的液压油旋转。
液压马达(11)的负载加大,靠低压油路(4)的压力无法使液压马达(11)旋转时,正转油路(8)与加压油路(7)的压力变成与低压油路(4)的压力大致相同,所以换向阀(16A)靠加压油路(7)的先导压力打开,来自液压源(2)的输出高压液压油从高压油路(3)经过流量调整阀(14B)、换向阀(16A)、加压油路(7)、控制阀(13)、正转油路(8)引入液压马达(11)。这时,加压油路(7)的高压油液向低压油路(4)的逆流被单向阀(15A)阻止。而且,从液压马达(11)排出的液压油经反转油路(9)、控制阀(13)、回油路(5)向液压源(2)的油箱排出。这样一来,液压马达(11)在负载大时靠高压的液压油旋转。
使液压马达(11)反转时,把控制阀(13)切换到b位置。于是,加压油路(7)到反转油路(9)、正转油路(8)到回油路(5)分别连通。由此,进出液压马达(11)的油液的流动成为反方向,液压马达(11)反转。在反转时,换向阀(16A)等的动作是完全相同的。
这样一来,借助于换向阀(16A)的自动切换,使得液压马达(11)所需压力低时靠低压油路(4)的液压油工作,液压马达(11)所需压力高时靠高压油路(3)的液压油工作。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由于液压马达(11)所需压力低时靠低压的液压油工作,与先有技术仅靠高压油路(3)来工作的场合相比压降减小,因此能量的白白浪费减小。
本实施例中,流量调整阀(14A)与(14B)的限制流量没有必要相同,可以把流量调整阀(14A)设定成比流量调整阀(14B)更大。于是可以得到液压马达(11)在液压马达(11)所需压力低时高速、所需压力高时低速旋转这种所希望的优良绞车特性。
这在液压马达(11)采用定量式的场合,不仅可以得到负载大时低速、负载小时高速旋转这种所希望的绞车特征,而且可以得到下放负载时可高速进行这种更优良的特性。
这时,在液压马达(11)采用变量式的场合,当液压马达(11)所需压力较低时可以更高速旋转,表面上可以使排量变化更大地使用。另外,还可以得到下放负载时可以高速进行这种先有技术所没有的优良特性。
图3表示实施例B,即第一实施例液压回路的液压驱动装置是作为升降装置的上下等的驱动装置的液压缸(12)时的液压回路图。(12)是液压缸,载荷始终沿一定方向(图中从上到下)作用。控制阀(13)有两个液压油引入口,分别经过流量调整阀(14B)(14A)连通高压油路(3)和低压油路(4)。控制阀(13)的排出口连接回油路(5)。(17)是平衡阀,分别用加压油路(7)连接控制阀(13)、用正转油路(8)连接液压缸(12)的负载侧(图中的下腔)。液压缸(12)的无载侧(图中的上腔)用反转油路(9)连接控制阀(13),一个支路连接到平衡阀(17)的先导口。虽然图3中未画出,但回路中还设有制动阀等必要的元件。
下面说明图3所示的实施例B的作用。使液压缸(12)克服负载上升时,把控制阀(13)切换到a位置。于是,来自液压源(2)的高压液压油经过高压油路(3)、流量调整阀(14B)、控制阀(13)、加压油路(7),推开平衡阀(17)的单向阀,经正转油路(8)进入液压缸(12)的负载侧(图中的下腔),推动活塞上移。从液压缸(12)的无载侧(图中的上腔)排出的液压油,经过反转油路(9)、控制阀(13)、回油路(5)向液压源(2)的油箱排出。这样一来,液压缸(12)克服负载上升。
下放负载时把控制阀(13)切换到b位置。于是,低压油路(4)的液压油经过控制阀(13),再经过反转油路(9)引入液压缸(12)的无载侧(图中的上腔),液压缸(12)的负载侧(图中的下腔)的液压油向正转油路(8)排出。正转油路(8)被平衡阀(17)密闭,反转油路(9)的压力一升高,它的先导压力使平衡阀(17)打开,从液压缸(12)向正转油路(8)排出的液压油经过平衡阀(17),再经过加压油路(7)、控制阀(13)、回油路(5)向油源(2)排出。平衡阀(17)打开时的先导压力设定成低于低压油路(4)的压力。
如上所述,按操作方向来切换控制阀,使得液压缸(12)克服负载而动作时,即所需压力高时,靠高压油路(3)的液压油工作,液压缸(12)顺着负载动作时,即所需压力低时,靠低压油路(4)的液压油工作。这与先有技术仅靠高压油路(3)工作的场合相比,由于压降减小,所以能量的白白浪费减少。
在实施例B中也与实施例A的情况相同,由于把流量调整阀(14A)的限制流量设定成大于流量调整阀(14B)的限制流量,故可得到使下放负载时的动作速度比提升负载时更高这样的特性。
图4是作为把第一实施例的液压源(2)具体化的实施例的实施例C的液压回路图。(20A)、(20B)是线性变量泵,直到输出可能流量之前能以大致恒定的压力输出。(20A)是高压输出用,(20B)是低压输出用,分别经单向阀(21A)、(21B)连接高压油路(3)、低压油路(4)。单向阀(21A)、(21B)是防止液压油逆流的。另外,回油路(5)连接液压源(2)的油箱。此外,根据需要设置图中未画出的溢流阀等各种阀、过滤器、冷却器、各种报警装置等。另外,也可以在液压泵(20A)(20B)上并列设置其他的液压泵,以备故障时用。由于这样的构成,具有作为第一实施例的液压源(2)所必须的机能,即在高压油路(3)、低压油路(4)中以恒定压力加压,必要时输出液压油。
图5是作为把第一实施例的液压源(2)具体化的另一实施例的实施例D的液压回路图。图5与图4相比,增高了液压泵(20C)和换向阀(23),目的在于有效地使用液压泵。液压泵(20C)可以是变量式也可以是定量式。液压泵(20C)的输出侧连接着换向阀(23),换向阀(23)的出口连接高压油路(3)、低压油路(4)。另外,从高压油路(3)、低压油路(4)到换向阀(23)连接先导压力,以便切换输出油口。
液压泵(20A)与(20B)以正常的压力分别向高压油路(3)和低压油路(4)输出时,即高压油路(3)的液压油消耗量小于液压泵(20A)的最大输出流量、低压油路(4)的液压油消耗量小于液压泵(20B)的最大输出流量时,换向阀(23)处于中间位置,液压泵(20C)输出的液压油象图示那样无阻力地直接返回油箱(22)。因此,液压泵(20C)处于空转状态,几乎不消耗能量。
高压油路(3)的液压油消耗量增大,大于液压泵(20A)的最大输出流量时,高压油路(3)的压力下降,于是来自高压油路(3)的先导压力下降,换向阀(23)切换到a位置,液压泵(20C)输出的液压油从换向阀(23)流入高压油路(3),与液压泵(20A)输出的液压油汇合后供给液压驱动装置(1)。
低压油路(4)的液压油消耗量增大,大于液压泵(20B)的最大输出流量时,低压油路(4)的压力下降,于是来自低压油路(4)的先导压力下降,换向阀(23)切换到b位置,液压泵(20C)输出的液压油从换向阀(23)流入低压油路(4),与液压泵(20B)输出的液压油汇合后供给液压驱动装置(1)。
各液压驱动装置(1)、(1)、…根据使用状态的不同,有时大量消耗高压油路(3)的液压油,有时大量消耗低压油路(4)的液压油,但用图5所示的实施例D,液压泵(20C)输出的液压油可以供给大量消耗一方的油路,即,可以说是液压泵有效工作以适应使用侧要求的液压源。另外,作为故障对策通常液压源(2)用多台液压泵构成,但如象图5所示构成,则三台泵中任何一台停车都能维持液压源的机能。就是说,与先有技术相比,在故障对策能力及成本方面都有利。
作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A(图2)中流量调整阀(14A)与单向阀(15A)也可以互相替换,可以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同理,流量调整阀(14B)与换向阀(16A)也可以互相替换。
引入液压马达(11)的高压油路(3)与低压油路(4)的最大限制流量没有必要不同时,可以去掉流量调整阀(14A)、(14B),而在加压油路(7)的合流点与控制阀(13)之间或者在控制阀(13)与回油路(5)的合流点之间的回油路(5)中设置一个流量调整阀,从而省掉一个流量调整阀。
以上情况在实施例B(图3)中也一样,引入液压缸(12)的高压油路(3)与低压油路(4)的最大限制流量没有必要不同时,可以去掉流量调整阀(14A)、(14B),而在加压油路(7)或者回油路(5)中设置一个流量调整阀,从而省掉一个流量调整阀。
另外,图2的换向阀(16A)也可是常开的。这时,当加压油路(7)的压力一低于低压油路(4)时换向阀(16A)就动作而关闭。这样一来,当控制阀(13)离开中间位置时,一开始高压油路(3)的液压油供给液压马达(11)。如果液压马达(11)所需压力高于低压油路(4),则液压马达(11)依旧靠高压油路(3)的液压油继续动作。但是如果液压马达(11)所需压力低于低压油路(4),则换向阀(16A)切换,低压油路(4)的液压油供给液压马达(11)。这与实施例A的区别仅在于一开始引入液压马达(11)的是低压油路(4)的液压油还是高压油路(3)的液压油,运转中的动作是相同的。
在实施例D(图5)中,换向阀(23)虽然是液压先导式,但也可以把它改成电磁式,在高压油路(3)和低压油路(4)中设置压力继电器,靠此压力继电器的信号使换向阀(23)动作。
另外,此换向阀(23)虽然是三位阀,但也可以改成二位阀,这时,可使液压泵(20C)输出的油液正常供给低压油路(4),而在高压油路(3)的消耗流量加大、压力降低时向高压油路(3)输出,可以防止能量浪费,减少发热量。
液压源(2)的液压泵虽然是线性变量式,但也可以改成与溢流阀组合的多台定量式,可以得到同样的机能和作用效果。
参照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液压回路的系统图。与第一实施例机能相同的东西带有相同的标号。与图1不同之处在于供给液压驱动装置(1)、(1)、…的油路增加了一个系统,设置了压力为高压油路(3)与低压油路(4)之间的中压油路(6)。
下面说明第二实施例的作用。借助于设在液压驱动装置(1)、(1)、…的控制阀、换向阀等自动切换,使得当设在液压驱动装置(1)、(1)、…的执行器的工作所需压力较低时来自低压油路(4)的液压油供给执行器,当靠低压油路(4)的压力执行器不能带动负载时中压油路(6)的液压油供给执行器,当靠中压油路(6)的压力也不能带动负载时高压油路(3)的液压油供给执行器。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中引入液压驱动装置(1)、(1)、…中的压力与执行器所需压力之差即压降,最大值(最差状态)约减小一半,所以可以进一步防止能量浪费。
图7表示实施例E,是作为供详细说明第二实施例的液压驱动装置(1)用的实施例的液压绞车的液压回路系统图。与上述实施例机能相同的东西带有相同的标号。与图2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中压油路(6)和加压油路(7)之间串联增设了流量调整阀(14C)、单向阀(15B)、换向阀(16B)。这些元件的机能与上述者相同。换向阀(16B)的切换压力设定成稍低于低压油路(4)的压力,换向阀(16A)的切换压力设定成稍低于中压油路(6)的压力。单向阀(15A)在液压马达(11)靠中压油路(6)的液压油工作时起作用,防止中压油路(6)的液压油向低压油路(4)逆流,同理,单向阀(15B)起作用防止高压油路(3)的液压油向中压油路(6)逆流。虽然图7中未画出,但根据需要在回路中还设有平衡阀、制动阀等为绞车所必须的元件。
下面说明实施例E(图7)的作用。与上述相同,当把控制阀(13)移到正转或反转位置时,低压油路(4)连通正转油路(8)或反转油路(9),向液压马达(11)供给液压油,液压马达(11)靠低压油路(4)的液压油正转或反转。但是,当液压马达(11)所需的压力高于低压油路(4)的压力时,加压油路(7)的压力变得与低压油路(4)的压力相同,换向阀(16B)靠其先导压力切换,液压油从中压油路(6)供给,液压马达(11)旋转。再当液压马达(11)所需的压力高于中压油路(6)的压力时,加压油路(7)的压力变得与中压油路(6)的压力相同,靠其先导压力使换向阀(16A)切换,液压油从高压油路(3)供给,液压马达(11)旋转。这样一来,借助于换向阀(16A)、(16B)自动地切换,使得液压马达(11)所需的压力较低时,由低压油路(4)的液压油供给,液压马达(11)所需的压力升高时由中压油路(6)的液压油供给,液压马达(11)所需的压力再升高时由高压油路(3)的液压油供给。
这样一来,第二实施例的实施例E(图7),由于有中压油路(6),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压降可以减小,所以能量浪费可进一步减少。
另外,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由于把流量调整阀(14A)的限制流量设定成大于流量调整阀(14C)的限制流量,把流量调整阀(14C)的限制流量设定成大于流量调整阀(14B)的限制流量,故液压马达(11)在液压马达(11)所需压力较低时高速旋转,在中间压力下中速旋转,在压力较高时低速旋转。就是说,可以得到负载大时低速运转、中等负载时中速运转、负载小时或下放负载时高速运转这种优良的绞车特性。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由于在恒压集中液压方式的恒压液压装置中,供给液压驱动装置的油路由压力不同的两个以上系统的油路组成,所以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a)与先有技术中供给油路仅有一个系统的恒压集中液压方式的装置相比,能量的白白浪费减少。
(b)因而,发热量减少,用来冷却液压油的冷却器可以减小。
(c)在需要负载大时低速旋转、负载小时高速旋转这种所希望的绞车特性的场合,采用简单而廉价的定量式液压马达也能实现。另外,在采用变量式液压马达时,可以进一步扩大变量范围来使用。
(d)不仅恒压集中液压方式,就连其他液压方式,在用液压马达的绞车中,不仅复杂而高价的分级变量叶片式液压马达,即使采用其他方式的液压马达也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在下放负载时能以高于提升同一负载时的速度运转。
(e)先有技术中供给油路仅有一个系统的恒压集中液压方式由于存在着上述的能量浪费和发热量大的问题,不宜用于装卸装置,但如按本发明构成,则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把恒压集中液压方式用于装卸装置。因而,这种方式的优点为液压源的设备费、配管作业费、配线作业费等可以减少。
(f)在构成液压泵与液压马达基本上一一对应的液压方式的装卸装置的场合,往往在操作室附近设置液压泵、液压泵驱动装置等成问题的噪声源,与此相比,在本方式中可以把液压源设置在远离操作室的位置上,可以减小噪声。
权利要求
由一台液压源、多台液压驱动装置及连接上述液压源与上述液压驱动装置的液压回路组成的恒压集中液压方式的恒压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压回路的向上述液压驱动装置的供给油路由压力不同的两个以上系统的油路组成。
专利摘要
一种恒压液压装置,其特点是具有一台液压源和偶数台液压驱动装置。把上述的液压源和液压驱动装置连接在一起,构成了液压回路。恒压液压装置用的是恒压集中的方式。在恒压液压装置中,供给上述液压回路中液压驱动装置的液路是由压力不同的2个系统以上的液路组成。
文档编号B66D1/02GK86107115SQ86107115
公开日1987年10月14日 申请日期1986年10月25日
发明者吉田重男, 山木和夫 申请人:株式会社福岛制作所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