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裹包法与产品裹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69860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产品裹包法与产品裹包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产品裹包法。
本发明特别适用于香烟小包透明纸裹包机,下面对此的叙述纯属示例性质。
在公知的香烟小包透明纸裹包机上香烟小包由第1传送带以给定的速度沿第1裹包路径推送以形成相应的管状裹包,每个管状裹包的构成包括两个包围小包的相对开口端,并同时由第2传送带沿第2路径推送以便封闭每个管状裹包的端部。
因为封闭管状裹包的端部通常需要的时间比形成管状裹包的要长,并且因为小包沿两个路径推送的速度一样,所以第2路径的长度必定比第1路径长,由于许多技术特点妨碍改变机器的结构特征,这通常就意味着第2传送带的尺寸和成本要大为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其设计消除上述缺点同时又便宜且易于应用的裹包产品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裹包方法是使用相应的裹包材料片材来裹包产品,这一方法所包含的步骤为向沿第1裹包路径顺序推送所述产品以便形成包围每个产品的具有两个相对开口端的相应的管状裹包;沿第2裹包路径顺序推送所述产品以便封闭和稳定相应的开口端;本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产品沿所述第1裹包路径以第1间隔推送,并且沿所述第2裹包路径以小于第1间隔的第2间隔推送。
本发明还涉及产品裹包机。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裹包机是使用相应的裹包材料片材来裹包产品,这一机器的构成包括向沿第1裹包路径顺序推送所述产品的第1传送带;沿所述第1裹包路径配置的用来形成包围每个产品的具有两个相对开口端的相应的管状裹包的裹包装置;沿第2裹包路径顺序推送所述产品的第2传送带;沿所述第2裹包路径配置的用来封闭和稳定所述开口端的第2裹包装置;裹包机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传送带和第2传送带分别以第1间隔和第2间隔推送所述产品,并且第2间隔小于第1间隔。
下面将参考附图借助示例对本发明的非限制性实施例进行描述,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机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局部侧视剖面图;图2为图1的第1细部放大图;图3为示出图1中的第2细部处于另一操作位置时的示意放大视图;图4为示出图1中的第3细部放大透视图;图5为示出图1中的第4细部处于两个不同操作位置时的放大透视图。
图1中的标号1代表将香烟小包2利用相应的热封裹包材料片材3进行裹包的连续透明纸裹包机整体。
小包2系借助公知的供应装置5在输入站S1被推送到机器1的输入传送带4。
传送带4将小包2从输入站S1推送到转移站S2,各小包间的间隔St1实际上等于大约180mm;并且在转移站S2每个小包2转移到装设在裹包传送器7上的相应传送头6上以便沿裹包路径P1顺次推送小包2。
小包2沿裹包路径P1的间隔和移动速度基本上分别等于St1和V1。然而,由于在使用时传送头6相对裹包传送器7要完成某些运动(详情见后),小包2沿裹包路径P1的间隔和速度相对St1和V1的数值临时会有所改变。
从图4可以看得更为清楚,每个小包2都是长条形状并且基本上是平行六面体,其构成包括两个相对的纵向底端8和一个垂直于此底端8的侧面9;并且每个传送头6夹持相应的小包2的底端8。
沿裹包路径P1每个小包2配以相应的裹包材料片材3,之后将该片材3折叠而在小包2的周围形成具有两个相对开口端11并且至少部分地包围相应的传送头6的管状裹包10。
裹包路径P1终止于转移站S3,在转移站S3处小包2转移到裹包传送器12,该裹包传送器12将包围于相应的管状裹包10中的小包2沿裹包路径P2以小于间隔St1并实际上等于120mm的间隔St2顺次推送。
沿裹包路径P2每个管状裹包10的开口端11通过粘封被封闭和稳定化,从而结束利用相应的片材3对小包2进行的外裹包。
裹包路径P2终止于转移站S4,在转移站S4处经过外裹包的小包2转移到公知的输出区段(图中未示出),该区段将小包2沿烘干路径P3推送,之后并推送到公知的机器1的输出(图中未示出)处。
从而沿传送带4推送小包2,并且实际上沿裹包路径P1以间隔St1推送,而沿裹包路径P2以小于St1的间隔St2推送。为维持小包2沿机器1的流量(即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的小包2的数量)固定,小包2沿传送带4和裹包路径P1的移动速度V1必需大于小包2沿裹包路径P2的移动速度V2。特别是,为维持固定流量,间隔St1和间隔St2之间的比(此值实际上为1.5)必需等于速度V1和速度V2的比。
输入传送带4的构成包括一个绕两个端部滑轮14循环的传送带13,其上以相等间隔St1设置用来夹持相应的小包2的突起15。两个滑轮1中的一个是围绕垂直于图1平面的固定轴16转动的空载轮。而另一个滑轮14则是围绕同样垂直于图1平面的另一个固定轴16连续转动的动力轮。
裹包传送器7的构成包括一个围绕平行于轴16的固定中心轴18连续转动的动力轮17,此动力轮17支持绕轴18等距设置的多个传送头6。
从图4可以看得更为清楚,每个传送头6的构成都包括一对相对的抓具19用于夹持小包2的各底端8,并且是通过相应的机械臂21与连接到动力轮17的各摇臂20配合,而机械臂21的一端和相对抓具19的机械臂21一起与转轴22配合,该转轴22以转动方式连接到动力轮17并可通过公知的凸轮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相对动力轮17和围绕平行于轴18的相应的转轴23摆动。
各摇臂20通过空心轴24铰接于相应的机械臂21的与转轴22配合的一端的相对的一端,其中与机械臂21空载配合的空心轴24相对机械臂21和围绕平行于轴18的相应的转轴25转动并且相对机械臂21沿转轴25在轴向上滑动。
各摇臂20的构成包括一个端部与相应的抓具19配合的臂26;以及一个如图2所示的与控制装置28的一端连接的臂27,该控制装置28的构成包括一个在动力轮17的转动方向(图1中的反时针方向)上的紧挨着的上游处与传送头6的机械臂21的转轴22空载配合的套筒29。套筒29也通过公知的凸轮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沿所述的转轴22在轴向方向上滑动。装置28的构成还包括一个杆30,该杆30与套筒29连成一体并从套筒29在径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其自由端在31处铰接于摇臂20的臂27的自由端。
结果,当各套筒29沿相应的转轴22在轴向上滑动时,相应的抓具19在闭合位置(图5a)间来回移动与相应的小包2的底端8接触;并且,当转轴22和相应的机械臂21围绕相应的转轴23摆动时,相应的摇臂20围绕相应的转轴25摆动,只要在动力轮17的转动方向上的紧挨着的上游处与机械臂21的转轴23和相应的铰接31之间的距离固定不变。
各抓具19的构成包括一个从抓具19向相对的抓具19突出的杯形体32,并且其底面由抓具19限定。杯形体32在轴向和侧面上是开放的并由相对薄的金属片33限定,而金属片33与相应的抓具19的侧面配合以便在使用中与相应的小包2的侧面接触。
从图5可以看得更为清楚,各抓具19的构成包括一个相应的锁紧件34用来将裹包材料的片材3保持于相对抓具19的给定的固定位置。锁紧件34的构成包括一个铰接于相应的摇臂20的杆35并由公知的凸轮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带动围绕转轴36垂直相应的转轴25摆动。杆35载有一端垫37,此端垫37可随杆35从静止位置(图5a)移动到工作位置(图5b),在工作位置端垫37与抓具19的侧面接触以便将裹包材料片材3保持于顶着抓具19的状态。
从图2可以看得更为清楚,机器1的构成包括一个配置于转移站S2上的传送带38,该传送带38与对面的传送带4平行并且与传送带4一起限定通道39,该通道39用于在小包2从传送带4转移到裹包传送器7上相应的传送头6上时对小包2径向引导。为更好地完成所述引导功能,传送带38的构成包括一个用来与传送带4上相应的突起15一起夹持相应的小包2的突起40。
机器1的构成包括一个用来供应裹包材料片材3的供应站41,并且该供应站41配置于裹包路径P1的起始区段且其本身的构成又包括公知的用来在垂直并通过裹包路径P1的方向上推送裹包材料片材3的供应单元42。供应单元42接受从卷筒(图中未示出)卷下的热封裹包材料连续带43并利用一对切辊44切割成区段,每一区段确定一张裹包材料片材3。
机器1的构成包括一个配置于紧挨着供应站41的下游处在裹包路径P1的固定位置上的被动裹包夹具45(即没有移动零件的夹具),该被动裹包夹具45由用于将裹包材料片材3包围由相应的传送头6沿裹包路径P1推送的小包2折叠成为U形的折叠通道46限定。通道46由位于裹包路径P1的相对两侧并具有相应的折叠刷48的一对对向壁47限定。
一旦包围相应的小包2折叠成U形,每个裹包材料片材3将具有两个从小包2向后横向突出的翼页49和50。
机器1的构成包括一个配置于紧挨着折叠通道46的下游处在裹包路径P1的固定位置上的主动裹包夹具51(即具有至少一个移动零件的夹具)用来将翼页49向着小包2折叠90°。
主动裹包夹具51的构成包括一个被带动而围绕平行于固定中心轴18的固定轴53连续转动的主动轮52;以及多个裹包工具54,每个裹包工具54都是用来将翼页49向着小包2折叠90°,该裹包工具54与相应的臂55的自由端连接。每个臂55都以与所述自由端相对的一端与主动轮52铰接,并通过一公知的凸轮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带动以给定的偏心距围绕平行于固定轴53的转轴56摆动。
裹包工具54的构成包括一个生成静电场的生成装置57,它作用于翼页49使其极化而能够在折叠后至少是暂时地贴附于小包2上。
机器1的构成还包括一个位于裹包路径P1上在折叠通道46的下游的固定位置处的被动裹包夹具58用来将裹包材料片材3的翼页50向着相应的小包2折叠90°并部分地向着预先折叠的翼页49以限定相应的管状裹包10。
被动裹包夹具58的构成包括一个具有表面60的本体59,该表面60限定一个小包2基本上沿该表面滚压的折叠表面,并通过使相应的传送头6围绕相应的转轴25转动而将翼页50折叠90°。
折叠通道46的底壁47延伸到顶壁47之外并一直到表面60的起始处并与其连成一体以保持折叠成U形的片材3的底部与相应的小包2接触。
机器1的构成包括多个被动裹包夹具61,其中每一个都由动力轮17在固定位置承载,并与相应的传送头6结合,并且由对折叠贴附到相应的小包2上的翼页49和50的重叠部通过侧边粘封使管状裹包10稳定化的粘封装置62限定。
如图1所示,裹包传送器12的构成包括一个沿裹包路径P2连续移动的并具有以间隔St2分隔的用来夹持并向前推送小包2的突起64的传送带63。裹包路径P2的构成包括一个直线起始区段P4;以曲线区段与区段P4连接的下游直线区段P5;以及围绕平行于固定中心轴18的固定轴65延伸的圆形末端区段P6。
传送带63沿圆形末端区段P6围绕转轮66延伸,而转轮66被带动围绕转轴65连续转动;并且在P4区段的相对端,传送带63围绕一对围绕平行于转轴65的相应转轴68转动的空载传动辊67延伸。
裹包传送器12的构成包括一个沿路径P4延伸并且一侧由固定表面70而另一侧由传送带63限定的通道69。
机器1的构成包括一个位于裹包路径P2的直线区段P5上的折叠装置71用来在小包2沿裹包路径P2的直线区段P5移动时将每个管状裹包10的开口端11折叠。折叠装置71的构成包括公知的用来制作开口端11的第1折边的第1移动折叠元件(图中未示出);以及位于裹包路径P2两侧用于夹持每个管状裹包10的相应开口端11的两个公知的固定螺旋折叠元件72(在图1中只示出一个)。
机器1的构成还包括位于的裹包传送器7和转移站S3上的裹包传送器12之间的转移单元73,而转移单元73的构成又包括围绕一对终端滑轮(图中未示出)循环用来引导小包2进入通道69的输入端75的传送带74。传送带74的构成包括一个在小包2从裹包传送器7移动到裹包传送器12时夹持并向前推送小包2的以间隔St1分隔的突起76。
转轮66的构成包括多对粘封头77(在图1中只示出各对中的第1粘封头),各粘封头77之间围绕轴65的间隔相等并且通过粘封为通过折叠装置71折叠的各管状裹包10提供稳定作用。每对中的粘封头77的配置为互相面对面以便同时夹持相应的管状裹包10的相应的相对端11。
下面参考一个小包2针对小包2由供应站5以间隔St1推送到输入站S1中的传送带4上的瞬间来描述机器1的操作。
如图1所示,传送带4利用侧面9夹持小包2,使底端8空着,并连续地将小包2推送到转移站S2,在转移站S2处小包2转移到相应的传送头6,而传送头6在围绕转轴18、23和25转动时沿裹包路径P1推送小包2。
从图2可以看得更为清楚,在转移站S2相应的控制装置28首先使传送头6的抓具19配置于面对小包2的底端8并与其分开(图4),之后移动抓具19进入所述闭合位置(图5a),在该位置各抓具19的相应杯形体32夹持小包2的相应纵端。
上述的抓具19进入闭合位置的过程在小包2沿引导通道39移动时结束,在该过程的末尾小包2离开传送带4并由相应的传送头6单独沿裹包路径P1和通过供应站41传送。在供应站41处供应单元42已经将相应的裹包材料片材3(尚与盘带43相连) 配置于与裹包路径P1垂直,所以,当小包2沿裹包路径P1推送,小包2的侧面9的区段78(朝向移动方向前方)就与片材3的相应的区段接合。
当小包2与片材3接合时,所述公知凸轮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将相应的传送头6的杆35移动到进入工作位置(图5b),在该位置每个相应的端垫37从侧面接触相应的抓具19以便使裹包材料片材3顶着抓具19保持于给定的固定位置。一当片材3被端垫37夹住,就由切辊44将其从盘带43上切下。
在此处,当传送头6继续沿裹包路径P1移动时,小包2推送到折叠通道46并将片材3包围小包2、相应的金属片33和部分地包围相应的抓具19折叠成为U形。将片材3折叠成为包围金属片33的U形不会由于金属片33的厚度相对较薄和小包2及片材3的弹性而产生任何问题。
在另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折叠通道46的过程包括一个用来生成静电场的生成装置,它作用于片材3使其极化而能够在折叠后至少是暂时地贴附于小包2上。
在折叠通道46的末尾处,片材3折叠成包围小包2带有从小包2向后横向突出的翼页49和50的U形。当小包2沿裹包路径P1继续推送时,利用相应的裹包工具54使顶部翼页49向着小包2,具体说是向着小包2的侧面9的表面79(在移动方向上向后)折叠90°,使其逐渐夹持翼页49是由于主动轮52围绕固定轴53转动和相应的臂55围绕转轴56摆动相结合的结果。
在上述折叠操作的过程中,翼页49是通过配合裹包工具54的生成装置57产生的静电场极化而在折叠后至少是暂时地贴附于小包2。
如图2及3所示,一当翼页49折叠,小包2实际上就沿折叠表面60滚压来使裹包材料片材3的底翼页50向着小包2的表面79并部分地向着事先已经折叠的翼页49折叠90°以形成管状裹包10。小包2沿折叠表面60滚压是通过相应的传送头6围绕相应的转轴25转动;该转动受所述的公知凸轮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使相应的机械臂21围绕相应的转轴23摆动的作用并使小包2从与固定中心轴18的基本上为切向方向移动到基本上为径向方向的位置。
从图3可以看得更为清楚,在离开折叠表面60时,在其上翼页49和翼页50重叠的表面79实际上与相应的粘封装置62的工作表面无缝结合,该粘封装置62承载于动力轮17上并与相应的传送头6结合。就是说在与相应的小包2接触时,工作表面80的位置使得形成表面60的基本上是无缝的延伸,从而防止片材3,特别是新形成的翼页50,弹跳返回其初始形状。
表面79在相对固定中心轴18大于90°的范围内延伸的一段裹包路径P1上从折叠表面60输出端直到转移站S3一直保持与粘封装置62的接触,这将足以使翼页49和50的重叠部分粘封并使管状裹包10稳定。
在到达转移站S3之前,管状裹包10由锁紧件34释放,其端垫37恢复到静止位置;并且在转移站S3通过使传送头6围绕转轴25转动使小包2恢复到相对固定中心轴18基本上为切向方向的位置,该转动是受所述的公知凸轮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使相应的机械臂21围绕相应的转轴23摆动的作用而实现。
在转移站S3,小包2同时与传送头6及转移单元73的传送带74的接合,它有助于引导小包2进入通道69,在通道69中小包2与传送带63及相应的突起64接合。
在进入通道69时,小包2与传送带63接合,并且具体说来是与传送带63的突起64接合,并为传送头6所释放,传送头6的两个抓具19由控制装置28移动而进入开放位置,在该位置相应的两个杯形体32相互分开的距离不会干扰小包2或相应的管状裹包10。
因为小包2是由裹包传送器7沿裹包路径P1以速度V1和间隔St1推送的,并且是由裹包传送器12沿裹包路径P2以速度V2和间隔St2(分别慢于和小于速度V1和间隔St1)推送的,所以小包2在转移站S3经受一个速度改变,特别是在从裹包传送器7的传送头6转移到裹包传送器12时速度降低。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使传送头6相对相应的转轴23产生逆向转动而临时降低小包2的在正常情况下由动力轮17赋予的速度V1可使上述的速度改变逐渐进行。
传送带63的连续移动将小包2沿裹包路径P2推送并且具体说来是通过通道69进入直线区段P5,沿该直线区段P5管状裹包10的两个相对开口端11由折叠装置71的固定螺旋折叠元件72接合并向着小包2的底端8折叠。
在直线区段P5的末尾,管状裹包10的开口端11已经向其上折叠的小包2的两个底端8同时由转轮66上的相应的一对粘封头77中的相应的粘封头77接合以便通过粘封稳定开口端11。
底端8在沿相对转轴65大于90°的范围内延伸的一段裹包路径P2上从折叠装置71的输出端直到转移站S4一直保持与粘封头77的接触,这将足以使开口端11得到粘封并结束小包2在片材3中的外裹包。
裹包路径P2终止于转移站S4,在转移站S4经过外裹包的小包2以公知的方式转移到所述的公知输出区段(图中未示出),该输出区段将小包2沿围绕平行于转轴65的转轴81延伸的烘干路径P3推送并在其后推送到机器1的所述公知输出部(图中未示出)。
在图中未示出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机器1的构成包括沿传送带4配置并且具有用来对每个小包2贴加标签和/或凭证的贴加装置的贴加站。
在图中未示出的再一个实施例中,为折叠表面60提供一个用来生成静电场的生成装置,该静电场作用于翼页50使翼页50极化并使其在一旦折叠后可至少是暂时地贴附于小包2。
因此,机器1相对简单并且造价便宜,因为其构成只有三个所有小包2共用的裹包工具-两个是被动的-;并且裹包动力轮17的构成包括数量不多的运动零件(传送头6)及仅有的支持被动裹包夹具(粘封装置62)。
此外,机器1的构成包括分别由裹包传送器7和12限定的两个主要区段,并且在其中每一区段小包2的传送有其各自的速度和间隔。说得更具体些,裹包传送器7沿裹包路径P1推送小包2的速度为V1,间隔为St1,裹包传送器12沿裹包路径P2推送小包2的速度为V2,间隔为St2。
上述的特征使每个区段能以最适合该区段所完成的具体任务的间隔和/或速度进行运转,并且因此可降低具有给定性能的机器1的造价和尺寸。也就是说,沿裹包路径P1的较宽的间隔可为传送头6提供相对固定中心轴18的更好的配置,并且传送头6的更快的移动速度可以迅速地从供应站41去除折叠成U形的片材3,从而可防止片材3的翼页49和50与下一个片材3发生干扰。另一方面,沿裹包路径P2上的较窄的间隔和较慢的移动速度使得可以采用相对较小直径的转轮66以便在可接受的限度内减小机器1的整个大小。
权利要求
1.一种使用相应的裹包材料片材来裹包产品的方法,这一方法所包含的步骤为向沿第1裹包路径(P1)顺序推送所述产品(2)以便形成包围每个产品(2)的具有两个相对开口端(11)的相应的管状裹包(10);沿第2裹包路径(P2)顺序推送所述产品(2)以便封闭和稳定相应的开口端(11);本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产品(2)沿所述第1裹包路径(P1)以第1间隔(St1)推送,并且沿所述第2裹包路径(P2)以小于第1间隔(St1)的第2间隔(St2)推送。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裹包材料片材(3)的构成包括热封材料;所述开口端(11)通过粘封稳定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产品(2)为具有两个相对的纵向端(11)底(8)的基本上为平行六面体形状的长条产品(2),在该纵向端(11)底(8)上形成相应的所述管状裹包(10)的所述相对开口端(11);形成每个所述管状裹包(10)的步骤包括向传送头(6)推送相应的所述产品(2),传送头(6)是通过底端(8)夹持产品(2);连续推送所述传送头(6)并沿裹包路径(P1)借助传送器(7)通过供应站供应所述裹包材料片材(3)以便将所述裹包材料片材(3)赋予所述传送头(6)和所述产品(2);以及使所述传送头(6)沿所述裹包路径(P1)相对所述传送器(7)移动以使所述裹包材料片材(3)与至少一个被动裹包夹具(58,61)配合而在产品(2)周围并使用所述裹包材料片材(3)形成一个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传送头(6)的管状裹包(10)。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裹包路径(P1)的构成包括在所述传送头(6)的移动方向上前后配置的第1和第2区段;沿所述第1裹包路径(P1)的所述第1区段折叠成为包围产品(2)和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传送头(6)的U形之后并沿所述第1裹包路径(P1)的所述第2区段进一步折叠以得到所述管状裹包(10)的所述裹包材料片材(3);所述被动裹包夹具(58,61)沿所述第1裹包路径(P1)的所述第2区段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和第2间隔(St1,St2)具有比率1.5。
6.一种以相应的裹包材料片材裹包产品的机器,此机器(1)的构成包括用于沿第1裹包路径(P1)推送所述产品(2)的第1传送器(7);沿所述第1裹包路径(P1)配置用来包围每个产品(2)形成具有两个相对开口端(11)的相应的管状裹包(10)的第1裹包装置(45,51,58,61);用于沿第2裹包路径(P2)推送所述产品(2)的第2传送器(12);沿所述第2裹包路径(P2)配置用来包围每个产品(2)封闭和稳定相应的所述开口端(11)的第2裹包装置(71,77);此机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7)和第2(12)传送带分别采用第1(St1)和第2(St2)间隔推送所述产品(2),第2间隔(St2)比第1间隔(St1)为小。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裹包材料片材(3)的构成包括热封材料;所述第2裹包装置(71,77)的构成包括至少一个用来稳定所述开口端(11)的粘封装置(77)。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传送器(7)的构成包括围绕固定中心第1轴(18)转动的第1轮(17);并且由所述第1轮(17)承载的多个传送头(6)相对第1轴(18)等间隔排列并结合相应的所述产品(2)。
9.根据权利要求8中的机器,其构成包括,对每个所述传送头(6)而言,有介于所述传送头(6)和所述第1轮(17)之间的第1臂(21);铰接于相应的所述第1臂(21)的第1端以便能相对平行于所述第1轴(18)的第2轴(25)摆动的所述传送头(6);以及铰接于所述第1轮(17)以便能相对平行于所述第1轴(18)的第3轴(23)摆动的所述第1臂(21)的第2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传送器(12)的构成包括沿所述第2裹包路径(P2)移动并具有以所述第2间隔(St2)排列并用来结合和向前推送产品(2)的第1突起(64)的第1传送带(63)。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裹包路径(P2)的构成包括一个直线第1区段(P4),直线第2区段(P5),以及围绕平行于固定中心轴(18)的固定第4轴(65)延伸的圆形第3区段(P6)。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机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封闭所述开口端(11)的所述固定封闭装置(71)的构成包括固定螺旋折叠元件(72)。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传送器(12)的构成包括围绕所述第4轴(65)转动的第2轮(66);所述第1传送带(63)围绕所述第2轮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轮(66)的构成包括多对粘封头(77);每一对中的粘封头(77)对配置为互相面对面以便夹持同一个管状裹包(10);并且所述多对粘封头(77)相对所述第4轴(65)等间隔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的任何一项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传送器(12)的构成包括一个沿所述第2裹包路径(P2)的所述第1区段(P4)延伸并且一侧由固定表面(70)而另一侧由所述第1传送带(63)限定的通道(69)。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传送带(63)沿所述第2裹包路径(P2)的所述第1区段(P4)围绕平行于所述第1轴(65)的转轴(68)转动的空载传动辊(67)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的机器,其特征还在于其构成包括位于所述第1和所述第2传送器(7,12)之间的转移单元(73);所述转移单元(73)的构成又包括用来引导产品(2)进入所述通道的输入端(75)的第2传送带(74);并且所述第2传送带(74)具有夹持并向前推送所述产品(2)以所述第1间隔(St1)分隔的第2突起(76)。
18.根据权利要求6或7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产品(2)为具有两个相对的纵向底(11)端(8)的基本上为平行六面体形状的长条产品(2),在该纵向底(11)端(8)上形成相应的所述管状裹包(10)的所述相对开口端(11);此机器的构成和包括配置在所述第1传送器(7)上并用来夹持所述产品(2)的所述底端(8)的传送头(6);用于向所述传送头(6)推送所述产品(2)的供应装置(4);用于供应所述裹包材料片材(3)并沿所述第1裹包路径(P1)配置以便将所述裹包材料片材(3)赋予所述传送头(6)和所述产品(2)的供应站(41);包围产品(2)和利用所述裹包材料片材(3)形成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传送头(6)的所述管状裹包(10)的至少一个被动裹包夹具(58,61);以及沿所述第1裹包路径(P1)相对所述第1传送器(7)移动所述传送头(6)以使所述裹包材料片材(3)与所述被动裹包夹具(58,61)配合的第1执行装置(28)。
1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裹包路径(P1)的构成包括在所述传送头(6)的移动方向上前后配置的第1和第2区段;所述机器1的构成包括沿所述第1区段配置用来折叠裹包材料片材(3)成为包围产品(2)和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传送头(6)的U形的第1裹包站,以及沿所述第2区段配置用来完成包围所述产品(2)的所述管状裹包(10)的第2裹包站。
全文摘要
一种利用热封材料的片材(3)来裹包产品(2)的裹包法与裹包机(1),其中沿第1裹包路径(P1)连续推送产品(2)以形成包围每个产品(2)的具有两个相对开口端(11)的相应的管状裹包(10),之后沿第2裹包路径(P2)连续推送产品(2)以便封闭和粘封相应的开口端(11);沿第1裹包路径(P1)产品(2)以第1间隔(St1)推送,而沿第2裹包路径(P2)产品(2)以第2间隔(St2)推送。
文档编号B65B11/32GK1241516SQ9910899
公开日2000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1999年7月8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8日
发明者马尔科·吉尼, 玛丽奥·斯帕塔弗拉 申请人:吉第联合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