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塑膜冷却风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84447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吹塑膜冷却风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风环,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塑料加工业吹塑膜生产用的复合负压冷却风环。
背景技术
现在普遍使用的一种风环由风环盖、风环体组成,有2~4个进风口,压缩空气沿风环的切线或(径线)方向由进风口进入,在风环中设置了几层挡板,使进入的气流经过缓冲、稳压,以均匀的速度吹向泡管。这种风环使用广泛,缺点是出风量不均匀,使泡管的冷却快慢不一致,从而造成薄膜厚度不均,而且冷却效率低,生产线速度一般为5~10米/分,产量受到限制,生产线速受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合负压吹塑膜冷却风环,以克服现有风环冷却效率低,生产速度慢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进风口、出风缝隙、风环盖、风环体,所述的出风缝隙包括上出风缝隙、中出风缝隙、下出风缝隙,相邻上下两个出风缝隙之间设置负压室,下出风缝隙的出风角度比中出风缝隙的出风角度小。
所述的每个出风缝隙由单独的鼓风机送风。
与现在普遍使用的风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下、中、上三道不同风速出风口,可将来自风机的冷风沿薄膜圆周均匀、定量、定压、定速的按一定方向吹向泡管,通过“负压效应”加快了冷却空气的流动,冷却效果好,可提高产量30%~40%,使薄膜冻结线较低,薄膜拉伸强度高,开口性好,操作容易,泡管稳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复合负压风环气流流动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2、3可见本实用新型包括上盖4、风环体5、出风缝隙,所述的出风缝隙包括上出风缝隙1、中出风缝隙2、下出风缝隙3,相邻出风缝隙之间设置负压室6,下出风缝隙出风角度比中出风缝隙的出风角度小。
使用时三个出风缝隙分别由三台鼓风机单独送风,由于下出风缝隙吹出角度小,风速低,适应带有正压的泡管进入,位于中出风缝隙与下出风缝隙之间的负压室6产生负压,负压效应使泡管在风环内膨胀程度提高,使薄膜变薄,增加薄膜吹胀的换热面积,由于泡管提早膨胀,减少了熔膜的厚度,使换热效应得到加强,进入中出风缝隙、上出风缝隙,风速高,引导下出风缝隙气流变为涡流,使换热效应继续增加,冷却效率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好,操作容易,产量提高。同时由于中出风缝隙与上出风缝隙之间负压室6也产生“负压效应”加快了冷却空气的流动,使其沿泡管的流动状态趋于最佳化。从图3气流状态图可以看出经过该复合负压风环冷却后产生的气流分布7沿泡管四周分布均匀,冷却效果好,提高了产量。
权利要求1.一种吹塑膜冷却风环,包括进风口、出风缝隙、风环盖、风环体,其特征是所述的出风缝隙包括上出风缝隙、中出风缝隙、下出风缝隙,相邻上下两个出风缝隙之间设置负压室,所述的下出风缝隙出风角度比中出风缝隙的出风角度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塑膜冷却风环,其特征是每个出风缝隙由单独的鼓风机送风。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塑膜冷却风环,其特征是所述的进风口有2~4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了一种吹塑膜冷却风环,包括进风口、出风缝隙、风环盖、风环体,出风缝隙包括上出风缝隙、中出风缝隙、下出风缝隙,相邻上下两个出风缝隙之间设置负压室,下出风缝隙的出风角度比中出风缝隙的出风角度小。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下、中、上三道不同风速出风口,可将来自风机的冷风沿薄膜圆周均匀、定量、定压、定速的按一定方向吹向泡管,冷却效果好,可提高产量30%~40%,使薄膜冻结线较低,薄膜拉伸强度高,开口性好,操作容易,泡管稳定。
文档编号B29C55/28GK2700093SQ200420022029
公开日2005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0日
发明者郭志伟, 朱拥军, 吴丽娜, 吴瑜, 余小敏 申请人:郭志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