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45273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到一种注塑模具。背景冲支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消费者和汽车制造商对汽车的质量要求越 来越高,尤其是轿车的外观质量要求。众所周知,保险杠是汽车的外 衣,产品外观要求很严格,国内的汽车保险杠大都是分型线露在外面 的,即使喷了漆之后也能看到分模线,这样影响了整个车型的外观 美感。为了提高保险杠模具的外观质量,保险杠采用内藏分型线的结 构,此种类型的保险杠注塑过程对模具要求比较高,需要模具在开模 的预定距离范围内,开模、顶出运动同时进行,以满足注塑要求,但 现有的一些模具还没有开模、顶出运动同时进行的功能,使注塑分型 线内藏的保险杠不能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注塑模具不能达到 开模、顶出运动同时进行的缺陷,提供一种实用性好的注塑模具,使 在注塑过程预定距离内,开模、顶出过程同时进行。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包括 下底板、设置在下底板上端的下模、设置在下底板与下模之间的支架、与下模对应设置的上模、以及设置在下底板与下模之间的顶出机构, 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板、顶杆,所述顶杆一端与顶针板固定连接, 另一端穿设于下模中,所述顶针板位于支架中,其中,所述模具还包
括传递装置,所述传递装置包括挡块、拉杆、限位块;所述挡块设置 于上模中,所述拉杆一端与顶针板连接, 一端与挡块卡合配合,所述 限位块与下模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挡块、拉杆滑动配合;在 脱模过程中,所述顶针板通过所述传递装置随上模的移动而同步移 动,且在移动预定距离后停止移动。
与现有的注塑模具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通过设置传递装 置,使模具在开模的预定距离内,上模带动顶针板一起向上运动,开 模、顶出过程同时进行,满足对注塑模具的高要求。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注塑模具合模状态部分结构示意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注塑模具开模状态部分结构示意图3是图1所示的局部视图4是图2所示的局部视图5是传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拉杆与挡块配合的结构示意图7是限位块与挡块配合的结构示意图8是挡块的结构示意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 实用新型。
如图1、 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包括下底板2、设置 在下底板2上端的下模10、设置在下底板2与下模10之间的支架(说 明书附图中未示出)、与下模10对应设置的上模6、以及设置在下底 板2与下模10之间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板3、顶杆, 所述顶杆一端与顶针板3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设于下模10中,所述 顶针板3位于支架中,其中,所述模具还包括传递装置,在脱模过 程中,所述顶针板3通过所述传递装置随上模6的移动而同步移动, 且在移动预定距离后停止移动。
上述的预定距离是在脱模时根据不同产品顶出需要而设置的工 艺参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预定距离是指从上模6脱离下模 10开始,到挡块7的直角部75与拉杆9第一通槽90第一边92的卡 合相脱离的阶段中,挡块7向上移动的距离Ll,如图3所示。
上述的支架在说明书附图中未示出,设置在顶针板3的外侧,其 主要对顶针板3起导向作用;如图1、 2所示,上述的顶杆包括推杆 5和斜推杆4,所述推杆5、斜推杆4的一端分别与顶针板3相连接, 而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推方51、第二推方41相连接,在产品顶出时,所述顶针板3带动推杆5、斜推杆4向上运动,推杆5、斜推杆4的 推力分别传递给各自连接的第一推方51、第二推方41,使注塑产品 慢慢顶出。推杆5、斜推杆4的设置,使在注塑型面比较大的产品时, 产品脱模容易实现,以免产生型面拉伤的现象,保证了注塑产品的外 观质量及结构质量。
所述顶针板3位于支架中,当顶出机构装配在注塑模具中时,所 述支架用于支撑整个顶出机构,以使顶针板3与下模10之间相距一 定的距离,并且用于在推动顶针板3顶出产品时对顶针板3的运动起 导向作用,因此,所述支架可以根据需要制成各种相应的结构形状, 只要保证支架的内围形状和尺寸与顶针板3的外围形状和尺寸相配 合即可,以在顶针板3运动时起到导向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注塑模具还包括注塑机顶棍1,所述顶棍l穿 设于下底板2,其给顶针板3提供主要的外动力,传递装置给顶针板 3提供的动力只是在脱模过程中的 一段距离的动力。
如图3、 4、 5所示,所述传递装置包括挡块7、拉杆9、限位块 8;所述挡块7设置于上模6中,所述拉杆9 一端与顶针板3连接, 一端与挡块7卡合配合,所述限位块8与所述挡块7、拉杆9滑动配 合。在挡块7中设有一弹簧79,挡块7通过弹簧79与上模6固定连 接,挡块7可以相对上模6左右运动。在装配时,所述拉杆9下端部 与顶针板3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上端部悬空。限位块8的下端部与下 模10的上端部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拉杆9悬空的一端与限位块8的 第二通槽83可滑动运动。
8如图6、 8所示,所述挡块7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有第一表面 74、第二表面76、第三表面78、第四表面7乙所述第一表面"、第 二表面76、第三表面78、第四表面"依次形成直角结构;在所述第 一表面74与第二表面76之间的棱线两端设有第一斜面72,而在棱 线的中间段设置成直角部75,所述第一斜面72与所述限位块8相滑 动配合,所述直角部75与所述拉杆9相卡合配合;在所述第二表面 76与第三表面78之间设有第二斜面73;在所述第四表面77的端面 上设有盲孔71,所述盲孔71用于装设弹簧79。在脱才莫的开始过程中, 第一斜面72与限位块8的第六斜面81接触滑动,接触滑动过程中, 限位块8间接地推动挡块7往远离限位块8的方向移动,从而逐步使 拉杆9与挡块7相分离,挡块7的直角部72与拉杆9第一通槽90的 第一边92相卡合,在卡合的方式下,挡块7带动拉杆9向上运动, 从而带动顶针板3往上运动。在合模的后半段过程中,挡块7的第二 斜面73与限位块8的第五斜面82接触滑动,接触滑动过程中,限位 块8间接地推动挡块7往靠近模具的方向移动。
如图1-4所示,挡块7包括设置在本体中的弹簧79,所述弹簧 79设置在所述盲孔71中,所述弹簧79的一端与盲孔71底部相连接, 另一端与上模6相连接。
所述拉杆9与挡块7相卡合配合的一端设有第一通槽90,所述 第 一通槽90的第一边92在模具同时开模、顶出的过程中与所述直角 部75相卡合;在所述拉杆9与挡块7相卡合配合的一端的端面上设 有配合挡块7的第三斜面93,在合模的过程中,所述第三斜面93与挡块7的第二斜面73接触滑动。所述第一通槽90主要用于引导挡块 7的上下运动。
如图5、 7所示,所述限位块8包括侧板86、底板87;所述侧板 86与所述底板87形成有第二通槽83,所述第二通槽83与所述拉杆 9滑动配合。在所述侧板86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一面89,所述第一面 89与下模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面89向上延伸形成有第四斜面85。 在所述侧板86的上端部形成有第二平面88,所述第二平面88向上 延伸形成有第五斜面82,所述第二平面88向下延伸形成有第六斜面 81;在所述第六斜面81与所述第四斜面85之间形成有过渡面84。 所述第五斜面82、第二平面88、第六斜面81、过渡面84、第四斜面 85与所述挡块7滑动配合,与上下模相对设置,主要用于引导挡块7 的左右iS动。
作为本实用型新的 一种实施例,所述模具设有至少 一个传递装 置,所述传递装置优选设置在上模6、下模10的左右侧。
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通过设置传递装置,使在注塑过程中,开 模、顶出过程同时进行,满足对注塑模具的高要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注塑模具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如下
1)、外动力(说明书附图中未示出)推动上模6脱离下模10, 挡块7随上模6—起运动;
2 )、挡块7随上模6 —起运动的同时,挡块7带动拉杆9向上运
动;
3 )、挡块7的第一斜面72与限位块8的第六斜面81相接触,挡块7开始朝远离限位块8的方向移动;
4 )、当挡块7的第一斜面72与限位块8的第六斜面81接触结束 时,所述挡块7与拉杆9脱离,拉杆9、顶针板3停止顶出运动;
5) 、上模6继续在外动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直到开模结束;
6) 、当开模结束,顶针板3在顶棍1的作用下向上运动,从而带 动顶杆对产品进行顶出运动;
7) 、产品顶出结束,顶针板3开始复位;
8 )、上模6带动挡块7向下运动,挡块7的第二斜面73与限位 块8的第五斜面82接触滑动,挡块7开始朝远离限位块8的方向移 动;
9 )、在挡块7的第二斜面73与限位块8的第五斜面82接触滑动 的过程中,挡块7的第二斜面73与拉杆9的第三斜面93也进行接触 滑动;
10 )、挡块7移动进入拉杆9的第一通槽90中,挡块7与拉杆9 卡合,合模结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 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 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下底板(2)、设置在下底板(2)上端的下模(10)、设置在下底板(2)与下模(10)之间的支架、与下模(10)对应设置的上模(6)、以及设置在下底板(2)与下模(10)之间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板(3)、顶杆,所述顶杆一端与顶针板(3)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设于下模(10)中,所述顶针板(3)位于支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还包括传递装置,所述传递装置包括挡块(7)、拉杆(9)、限位块(8);所述挡块(7)设置于上模(6)中,所述拉杆(9)一端与顶针板(3)连接,一端与挡块(7)卡合配合,所述限位块(8)与下模(10)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8)与所述挡块(7)、拉杆(9)滑动配合;在脱模过程中,所述顶针板(3)通过所述传递装置随上模(6)的移动而同步移动,且在移动预定距离后停止移动。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7)包 括本体,所述本体设有第一表面(74)、第二表面(76)、第三表 面(78)、第四表面(77);所述第一表面(74)、第二表面(76)、 第三表面(78)、第四表面(77)依次形成直角结构;在所述第一 表面(74)与第二表面n6)之间的棱线两端设有第一斜面(72), 而在棱线的中间段设置成直角部(75),所述第一斜面(72)与所 述限位块(8 )相配合,所述直角部(75 )与所述拉杆(9 )相配 合;在所述第二表面(76)与第三表面(78)之间设有第二斜面03);在所述第四表面H7)的端面上设有盲孔(71)。
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7)还 包括设置在本体中的弹簧(79 ),所述弹簧(79 )设置在所述盲孔(71)中,所述弹簧(79)的一端与盲孔(71)底部相连接,另 一端与上模(6)相连接。
4. 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9 ) 与挡块(7)相卡合配合的一端设有第一通槽(90),所述第一通 槽(90)的第一边(92)在模具同时开模、顶出的过程中与所述 直角部(75 )相卡合;在所述拉杆(9 )与挡块(7 )相卡合配合 的一端的端面上设有配合挡块(7)的第三斜面(93)。
5. 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8 )包括侧板(86 )、底板(87 );所述侧板(86 )与所述底板(87 ) 形成有第二通槽(83),所述第二通槽(83)与所述拉杆(9)滑 动配合。
6. 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板(86) 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一面(89),所述第一面(89)与下模(10)固 定连接;所述第一面(89)向上延伸形成有第四斜面(85)。
7. 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板(86) 的上端部形成有第二平面(88),所述第二平面(88)向上延伸形 成有第五斜面(82),所述第二平面(88)向下延伸形成有第六斜 面(81);在所述第六斜面(81)与所述第四斜面(85)之间形成 有过渡面(84)。
8. 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斜面(82 )、第二平面(88)、第六斜面"l)、过渡面(84)、第四斜面(85) 与所述挡块(7)滑动配合。
9. 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距离是 指从上模(6)脱离下模(10)开始,到挡块(7)的直角部(7" 与拉杆(9)第一通槽(90)第一边(92)的卡合相脱离的阶段中, 挡块(7)向上移动的距离。
10.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设有至 少一个传递装置,所述传递装置设置在上模(6)、下模(10)的 左右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下底板、设置在下底板上端的下模、设置在下底板与下模之间的支架、与下模对应设置的上模、以及设置在下底板与下模之间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板、顶杆,所述顶杆一端与顶针板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设于下模中,所述顶针板位于支架中,其中,所述模具还包括传递装置,在脱模过程中,所述顶针板通过所述传递装置随上模的移动而同步移动,且在移动预定距离后停止移动。与现有的注塑模具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通过设置传递装置,使模具在开模的预定距离内,上模带动顶针板一起向上运动,开模、顶出过程同时进行,满足对注塑模具的高要求。
文档编号B29C45/26GK201320825SQ200820235110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2日
发明者华长君, 占柏涛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