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壳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50737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机壳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橡胶手机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机壳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手机套或手机壳借着移动电话瘦身的契机开始逐渐盛行,其种类也随着手机品牌和功能的增加而呈多样化,按质地分有皮革,硅胶,布料,硬塑料,软塑料,绒线,丝绸等品别,而按机型分则有直板与翻盖的区别。受到机型的限制,手机套的适用类别也不同,直板手机通常能使用全类别的手机套,而滑盖手机和翻盖手机则往往只能选择皮套。

手机外壳发展到现在,已不再是单纯的实用商品。随着手机的普及,几乎每一个追求时尚的使用者都希望拥有一部独一无二的手机,给手机美容逐渐成了他们展示个性的一种方式。为了迎合这种趋势,手机保护套生产商又推出了许多做工更为精良,色彩图案更加别致的产品,这使得手机保护套的类型更加多元化。

在中国,随着各种中高端手机使用人群的普遍化、普及化,看到全球手机套的发展前景,使得手机套的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这些公司以各种材料生产手机套,同时也着重手机套的美观、个性,以及品质,手机套的多样化,多元化层出不穷。

市场上现有的手机外壳多以塑料材料为主,上面设计有各类个性图案,但是除了在手机被摔时的保护作用,几乎没有其它更多实用功能。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将手机固定在一个地方来解放双手,当我们在床上休息时,希望手机能够固定在床头板上播放视频;当独处时需要自拍一段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络时,希望手机能够正面对着自己固定在墙上;当化妆时想将手机直接固定在化妆镜上直接播放教程;当对着镜子刮胡子时希望能将手机固定在镜子上观看球赛;当需要和朋友一起自拍时需要将手机贴在对面的建筑物上;当健身时需将手机直接贴在器材上记录;在做饭时需要将手机贴橱柜上同时观看菜谱教程等。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壳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机壳,深度等于手机的厚度,边缘处向内侧延伸1~2毫米,将手机包裹以免手机脱出,当需要取出手机时,用手指卡住手机壳的一角向外侧掰动,手机即可脱离手机壳。

进一步讲,手机壳采用特制橡胶制成,这种材料是在橡胶材料中添加碱性颗粒制作而成,橡胶和碱性颗粒的重量配比为80:20,常用的碱性颗粒为碳酸钙、氧化镁、氧化锌等。

进一步讲,本发明中特制橡胶的制作方法有多种,其原理是首先将橡胶和碱性颗粒融合在一起,制作成需要的形状,待特制橡胶冷却后,利用化学溶剂与碱性颗粒发生化学反应,将部分碱性颗粒溶解,特制橡胶中即会出现很多孔洞,化学溶剂通常为冰醋酸或丙酸,反应时间8~10分钟。

进一步讲,碱性颗粒要做到肉眼可见的大小,颗粒直径为0.2~0.3mm,尺寸过小的话,做出来的孔洞较小,容易吸附空气中的尘土,导致手机壳的吸附能力减弱。

进一步讲,手机壳的内部与手机接触的表面光滑,无孔洞,在手机壳的背面,分布有各种碱性颗粒溶解后的孔洞。

进一步讲,本发明的使用方法为,将手机装入手机壳后,当需要解放双手时,将手机壳贴在具有光滑表面的物体上。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使用效果图。

图中:1-手机壳;2-手机;a-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手机壳,深度等于手机的厚度,边缘处向内侧延伸1~2毫米,将手机包裹以免手机脱出,当需要取出手机时,用手指卡住手机壳的一角向外侧掰动,手机即可脱离手机壳。

进一步讲,手机壳的材料采用特制橡胶,这种材料是在橡胶材料中添加碱性颗粒制作而成,橡胶和碱性颗粒的重量配比为80:20,常用的碱性颗粒为碳酸钙、氧化镁、氧化锌等。

进一步讲,本发明中特制橡胶的制作方法有多种,其原理是首先将橡胶和碱性颗粒融合在一起,制作成需要的形状,待特制橡胶冷却后,利用化学溶剂与碱性颗粒发生化学反应,将部分碱性颗粒溶解,特制橡胶中即会出现很多孔洞。化学溶剂通常为冰醋酸或丙酸,反应时间8~10分钟。将手机壳压在光滑物体表面时,手机壳后面的孔洞内的空气会部分排出,由于橡胶与物体表面贴合紧密,空气无法再自由流入孔洞,导致孔洞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手机正面的大气压会将手机壳压在物体表面上。

实施例1

以5.5英寸屏手机壳为例,一种手机壳的制备方法:

(1)利用金属材料3Cr2W8V钢,根据手机的尺寸特征,制作手机壳的模具,模具分为上模和下模,上下模子合在一起后,内部孔隙形状恰好为手机壳的形状,手机壳长158~160mm,宽78~80mm,高6~7mm,壳厚0.8~1mm;

(2)将30g橡胶放入橡胶溶剂油100ml中300℃加热直至完全溶解,加入碳酸钙颗粒7.5g后搅拌均匀,然后注入模具冷却至室温;

(3)待橡胶中的橡胶溶剂油挥发后,对橡胶进行硫化处理,增加其表面硬度至80HRB;

(4)在手机壳背面涂抹酸性试剂冰醋酸300ml,将手机壳背面肉眼可见的碳酸钙颗粒溶解,形成小孔洞,再用1L纯净水冲洗干净。

进一步讲,碱性颗粒的直径为0.3mm,尺寸过小的话,做出来的孔洞较小,容易吸附空气中的尘土,导致手机壳的吸附能力减弱。

进一步讲,手机壳的内部与手机接触的表面光滑,无孔洞,在手机壳的背面,分布有各种碳酸钙颗粒溶解后的孔洞。

进一步讲,本发明的使用方法为,将手机装入手机壳后,当需要解放双手时,将手机壳贴在具有光滑表面的物体上,例如大理石、瓷砖、镜子、玻璃、光滑金属等。

实施例2

以4.3英寸屏手机壳为例,一种手机壳的制备方法:

(1)利用金属材料5CrMnMo钢,根据手机的尺寸特征,制作手机壳的模具,模具分为上模和下模,上下模子合在一起后,内部孔隙形状恰好为手机壳的形状,手机壳长93~95mm,宽53~56mm,高6~7mm,壳厚0.8~1mm;

(2)将23.2g橡胶放入橡胶溶剂油100ml中300℃加热直至完全溶解,加入氧化锌颗粒5.8g后搅拌均匀,然后注入模具冷却至室温;

(3)对橡胶进行硫化处理,增加其表面硬度至85HRB;

(4)在手机壳背面涂抹酸性试剂丙酸250ml,将手机壳背面肉眼可见的氧化锌颗粒溶解,形成小孔洞,再用1L纯净水冲洗干净。

进一步讲,氧化锌颗粒的直径为0.2mm,尺寸过小的话,做出来的孔洞较小,容易吸附空气中的尘土,导致手机壳的吸附能力减弱。

进一步讲,手机壳的内部与手机接触的表面光滑,无孔洞,在手机壳的背面,分布有各种氧化锌颗粒溶解后的孔洞。

进一步讲,本发明的使用方法为,将手机装入手机壳后,当需要解放双手时,将手机壳贴在具有光滑表面的物体上,例如大理石、瓷砖、镜子、玻璃、光滑金属等。

实施例3

以4.3英寸屏手机壳为例,一种手机壳的制备方法:

(1)利用金属材料5CrMnMo钢,根据手机的尺寸特征,制作手机壳的模具,模具分为上模和下模,上下模子合在一起后,内部孔隙形状恰好为手机壳的形状,手机壳长93~95mm,宽53~56mm,高6~7mm,壳厚0.8~1mm;

(2)将23.2g橡胶放入橡胶溶剂油100ml中300℃加热直至完全溶解,加入氧化镁颗粒5.8g后搅拌均匀,然后注入模具冷却至室温;

(3)对橡胶进行硫化处理,增加其表面硬度至85HRB;

(4)在手机壳背面涂抹酸性试剂丙酸250ml,将手机壳背面肉眼可见的氧化镁颗粒溶解,形成小孔洞,再用1L纯净水冲洗干净。

进一步讲,氧化镁颗粒的直径为0.2mm,尺寸过小的话,做出来的孔洞较小,容易吸附空气中的尘土,导致手机壳的吸附能力减弱。

进一步讲,手机壳的内部与手机接触的表面光滑,无孔洞,在手机壳的背面,分布有各种氧化镁颗粒溶解后的孔洞。

进一步讲,本发明的使用方法为,将手机装入手机壳后,当需要解放双手时,将手机壳贴在具有光滑表面的物体上,例如大理石、瓷砖、镜子、玻璃、光滑金属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