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范围广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1589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适用范围广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范围广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指将熔料射入金属模型后得到具有一定形状的制品的装置,即是说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已成为熔体的材料进入主流道,经分流道,浇口射入模腔内。经过冷却阶段后打开模具,成型机上的顶出装置会把顶出杆顶出,将制品推出。而模具的结构虽然由于塑料品种和性能、塑料制品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注射机的类型等不同而可能千变万化,但是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现有的模具有一出一和一出二的两种常规模式,在加工量大的时候普遍采用一出二模式,但是某些特殊的工件要求一出一,假如在另外开一付模具,则成本高,假如采用在注塑模具的流道上插入一个销轴,即封住另一个成型空腔的流道,则要么拆卸困难要么牢固性差,这就导致目前注塑模具的适用范围小。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中国专利cn103057041a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动模和定模,所述动模上设有两个成型工件的凸块,所述两块凸块设有位于同一直线的流道;它包括旋转块,所述旋转块间隙配合且轴向限位在动模的通孔内,所述动模还设有周向限位旋转块的限位装置,所述旋转块的顶部设有可与对应凸块的流道连通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采用这种装置可以将一出二的模具作为一出一的模具使用而不影响后面再次将模具改装回一出二模具,实现两种模式的自由转换。

但使用上述装置的一出二模式时,出料口由原本的两个变为一个,因此熔料进入型腔的压力改变,导致工件质量变差。即是说现有技术在自由转换一出一和一出二两种模式的前提下不能保证工件的质量与一出二模式下的工件质量一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的注塑模具,以解决现有的注塑模具在一出一和一出二两种模式下产出的工件质量不一致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适用范围广的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两个部分,其中动模上设有进料口、出料管道和一号凹槽,定模上设有二号凹槽,一号凹槽和二号凹槽共同组成型腔,所述型腔有两个,所述出料管道设置在进料口下方,出料管道还与进料口相连通;

出料管道上还设有四根分流管,分别为一号分流管、二号分流管、三号分流管和四号分流管,出料管道上端与进料口连通,下端与一号分流管、二号分流管、三号分流管三根分流管的交界处连通,一号分流管与二号分流管设置在同一条与出料管道垂直的直线上,三号分流管同时与一号分流管和出料管道垂直,一号分流管、二号分流管、三号分流管这三条分流管等长且位于同一平面,位于两个一号凹槽上对称设有两个注塑口,二号分流管在一号分流管对准其中一个注塑口时也会对准第二个注塑口;

动模上还设有回流管道,回流管道设置在一号凹槽的底面,回流管道的一端设置在能够连通四号分流管的位置,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四号分流管的另一端连通出料管道,且四号分流管与三号分流管平行,且四号分流管在进料管道流动方向上不与三号管道重合;

所述出料管道下端还设置有能使分流管以出料管道为轴心转动的齿轮;

所述回流管道内设有气囊和液囊,气囊上设有出气管,液囊上设有出液管,回流管道上设有脱模管道,所述脱模管道连通一号凹槽,出气管与出液管与脱模管道连通,脱模管道内设有单向阀。

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注塑模具进行注塑时,首先转动齿轮选择一出一模式或者一出二模式,选择一出二模式则转动齿轮使一号分流管或者二号分流管对准一个注塑口,向进料口灌入溶液后,溶液通过出料管道流向一号分流管和二号分流管,然后溶液顺着一号分流管和二号分流管同时进入两个型腔完成注塑;

转动齿轮选择一出一模式使三号分流管对准一个型腔的注塑口,此时四号分流管对准另一个型腔旁的回流管道,溶液进入出料管道,被三号分流管和四号分流管分成两股,进入三号分流管的一股溶液进入型腔完成注塑,另一股溶液进入四号分流管,流向回流管道,溶液流经气囊和液囊时,气囊和液囊受到溶液带来的压迫力,液囊内的液体在气囊内的气体和来自外界的压迫力的双重作用下向型腔内喷出,使液体均匀分布在型腔内,根据液体的不同可完成清洗、保养模具或者脱模的作用,回流管道内的溶液在流经气囊和液囊后流回进料的容器预备下次使用。

型腔设有两个,两个型腔是模具能够一出二的基础;出料管道一端与进料口连通,一号分流管与二号分流管设置在同一条与出料管道垂直的直线上,三号分流管同时与一号分流管和出料管道垂直,三条分流管等长且位于同一平面,位于两个一号凹槽上的两个注塑口对称设置;

这样设置的进料管道和分流管在以进料管道为圆心旋转后,当一号分流管对准一个注塑口,二号分流管就会对准另一个注塑口,三号分流管和四号分流管没有对准任何一个管道,使得溶液不会从三号分流管流出,而当三号分流管对准一个型腔的注塑口时,四号分流管对准另一个型腔旁的回流管道,一号分流管和二号分流管没有对准任何一个管道,使得溶液不会从一号分流管流出或者二号分流管流出;从而通过旋转齿轮就能够选择该模具是一出一模式还是一出二模式工作。

所述回流管道内设有气囊和液囊,气囊上设有出气管,液囊上设有出液管,回流管道上设有脱模管道,所述脱模管道连通一号凹槽,出气管与出液管与脱模管道连通,脱模管道内设有单向阀;回流管道内还设有软管,所述软管两端连接出气管两端。在一出一模式下溶液从进料口进入出料通道,然后熔料进入三号分流管和四号分流管,相比没有设置四号分流管的方案,进入三号分流的溶液的经过四号分流管的分流,使得压力被平分,和一出二模式下进入型腔的压力相同,因此工件的质量更加稳定,不会因为转换模式而出现质量有差别的现象;且设置在一号凹槽旁的回流管道能使溶液通过回流管道时将热量散发到型腔内,达到辅助预热的效果。

所述软管设置在回流管道内会被气囊和液囊压扁,进入四号分流管的溶液将软管充实,软管被充实后,软管被气囊和液囊压扁的部分也开始回弹,气囊和液囊受到软管回弹带来的挤压力,气囊和液囊内的气体和液体一同向单向阀流去,单向阀保证了在型腔内充满溶液时溶液不会进入脱模管道造成堵塞,液体出单向阀时受到气体带来的力,向型腔内喷去,喷向型腔内的液体带有冲力,因此能够起到清洁的作用。

本方案通过出料管道和四条分流管的组合完成注塑模具的一出一模式与一出二模式之间的互相转换,又因为本方案的四号分流管连通了回流管道,使得在一出一模式下和一出二模式下进入型腔的溶液的压力相同,因此相比现有技术cn103057041a中的注塑模具的质量更加稳定,且设置在一号凹槽旁的回流管道能使溶液通过回流管道时将热量散发到型腔内,达到辅助预热的效果,同时在使用一边的型腔时,另一边的型腔已经自动完成清洁工序,因此减少了人工,使得工件的产出更加具有效率。

进一步,所述单向阀与脱模管道螺纹连接且能从一号凹槽内取出。取出单向阀后可向液囊补充液体。

进一步,出气管内设有透气防水膜。设置透气防水膜后在向液囊补充液体时液体不会流向气囊。

进一步,所述液囊内的液体为脱模剂或者模具清洗剂。液体在液囊受到挤压后会向型腔喷出,液体为脱模剂时,喷出的脱模剂可以省去人工涂抹脱模剂的工作,液体为模具清洗剂时,喷出的模具清洗剂能够对型腔内进行初步清洁,省去了人工节约了人工成本。

进一步,所述软管上设有对软管夹持力比气囊、液囊对软管压迫力更大的夹棒,所述夹棒对软管的夹持力小于能使软管变形到充满回流管道的力,夹棒设置在气囊、液囊的周围且比气囊、液囊更靠近回流管道连通进料的容器的一端。当熔料通过软管,使软管被气囊、液囊压迫的部分胀起,然后流向软管被夹棒夹持的部分后被迫回流,软管被夹棒夹持部分的周围被胀起程度比没有夹棒时更大,进而使在夹棒周围的气囊、液囊受到的压迫力更大,液囊内液体喷出的力也更大,液体喷洒进型腔后也分布的更加均匀。

进一步,所述回流管道沿着一号凹槽弯曲设置。相比直线型的回流管道,弯曲的回流管道与一号凹槽的接触面更大,即是说与型腔的接触面更大,起到的预热辅助效果也就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适用范围广的注塑模具的实施例的分流管与出流管道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适用范围广的注塑模具的实施例中的回流管道和分流管的正视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适用范围广的注塑模具的实施例中的回流管道和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适用范围广的注塑模具的实施例中的气囊和液囊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适用范围广的注塑模具的实施例中的回流管道和分流管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定模1、动模2、进料口3、出料管道4、一号凹槽5、二号凹槽6、一号分流管7、二号分流管8、三号分流管9、四号分流管10、回流管道11、气囊12、液囊13、单向阀14、出气管15、出液管16、脱模管道17、注塑口18。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2、附图3所示:包括定模1和动模2两个部分,其中动模2上设有进料口3、出料管道4和一号凹槽5,进料口3为倒圆锥形,定模1上设有二号凹槽6,一号凹槽5和二号凹槽6共同组成型腔,一号凹槽5和二号凹槽6为等大的矩形,一号凹槽5上设有注塑口18,型腔有两个,两个型腔镜像设置,出料管道4设置在进料口3下方并与进料口3相连通;

如图1所示,出料管道4上还设有四根分流管,分别为一号分流管7、二号分流管8、三号分流管9和四号分流管10,出料管道4上端与进料口3连通,下端与一号分流管7、二号分流管8、三号分流管9三根分流管的交界处连通,一号分流管7与二号分流管8设置在同一条与出料管道4垂直的直线上,三号分流管9同时与一号分流管7和出料管道4垂直,一号分流管7、二号分流管8、三号分流管9三条分流管等长且位于同一平面,位于两个一号凹槽5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注塑口18,一号分流管7对准其中一个注塑口18时二号分流管8也会对准第二个注塑口18;

动模2上还设有回流管道11,回流管道11设置在一号凹槽的5底面,由于一号凹槽5为镜像设置的两个凹槽,因此回流管道11也是镜像设置的两个,回流管道11的一端连通进料的容器,另一端设置在能够连通四号分流管10的位置,四号分流管10的另一端连通出料管道4,且四号分流管10与三号分流管9平行,且四号分流管10在进料管道流动方向上不与三号管道重合;

出料管道4连通一号分流管7的一端还设置有能使分流管以出料管道4为轴心转动的齿轮;

如图4所示,回流管道11内设有气囊12和液囊13,气囊12上设有出气管15,液囊13上设有出液管16,回流管道11上设有脱模管道17,出气管15内设有透气防水膜,所述透气防水膜为ip67/68级防水透气膜,出气管15与出液管16与脱模管道17连通,脱模管道17内设有单向阀14,单向阀14与脱模管道螺纹连接且能从一号凹槽5内取出;

回流管道11内还设有软管,软管两端连接出气管15两端,软管上设有对软管夹持力比气囊12、液囊13对软管压迫力更大的夹棒,夹棒对软管的夹持力小于能使软管变形到充满回流管道11的力,夹棒设置在气囊12、液囊13的周围且比气囊12、液囊13更靠近回流管道11连通进料的容器的一端。

在使用本实施例的注塑模具进行注塑时,首先转动齿轮选择一出一模式或者一出二模式,选择一出二模式则转动齿轮使一号分流管7或者二号分流管8对准一个注塑口18,向进料口3灌入溶液后,溶液通过出料管道4流向一号分流管7和二号分流管8,然后溶液顺着一号分流管7和二号分流管8同时进入两个型腔完成注塑;

转动齿轮选择一出一模式使三号分流管9对准一个型腔的注塑口18,此时四号分流管10对准另一个型腔旁的回流管道11,溶液进入出料管道4,被三号分流管9和四号分流管10分成两股,进入三号分流管9的一股溶液进入型腔完成注塑,另一股溶液进入四号分流管10,流向回流管道11,溶液流经气囊12和液囊13时,气囊12和液囊13受到溶液带来的压迫力,液囊13内的液体在气囊12内的气体和来自外界的压迫力的双重作用下向型腔内喷出,使液体均匀分布在型腔内,根据液体的不同可完成清洗、保养模具或者脱模的作用,回流管道11内的溶液在流经气囊12和液囊13后流回进料的容器预备下次使用。

型腔设有两个,两个型腔是模具能够一出二的基础;出料管道4一端与进料口3连通,一号分流管7与二号分流管8设置在同一条与出料管道4垂直的直线上,三号分流管9同时与一号分流管7和出料管道4垂直,三条分流管等长且位于同一平面,位于两个一号凹槽5上的两个注塑口18对称设置;

这样设置的进料管道和分流管在以进料管道为圆心旋转后,当一号分流管7对准一个注塑口18,二号分流管8就会对准另一个注塑口18,三号分流管9和四号分流管10没有对准任何一个管道,使得溶液不会从三号分流管9流出,而当三号分流管9对准一个型腔的注塑口18时,四号分流管10对准另一个型腔旁的回流管道11,一号分流管7和二号分流管8没有对准任何一个管道,使得溶液不会从一号分流管7流出或者二号分流管8流出;从而通过旋转齿轮就能够选择该模具是一出一模式还是一出二模式工作。

回流管道11内设有气囊12和液囊13,气囊12上设有出气管15,液囊13上设有出液管16,回流管道11上设有脱模管道17,出气管15与出液管16与脱模管道17连通,脱模管道17内设有单向阀14,单向阀14能在一号凹槽5内取出,使得取出单向阀14后可向液囊13补充液体;出气管15内设有透气防水膜,使得在向液囊13补充液体时液体不会流向气囊12。

回流管道11内还设有软管,软管两端连接出气管15两端,软管上还设有夹棒。在一出一模式下溶液从进料口3进入出料通道,然后熔料进入三号分流管9和四号分流管10,当熔料通过软管,使软管被气囊12、液囊13压迫的部分胀起,然后流向软管被夹棒夹持的部分后被迫回流,软管被夹棒夹持部分的周围被胀起程度比没有夹棒时更大,进而使在夹棒周围的气囊12、液囊13受到的压迫力更大,液囊13内液体喷出的力也更大,液体喷洒进型腔后也分布的更加均匀;相比没有设置四号分流管10的方案,进入三号分流的溶液的经过四号分流管10的分流,使得压力被平分,和一出二模式下进入型腔的压力相同。因此工件的质量更加稳定,不会因为转换模式而出现质量有差别的现象;

软管设置在回流管道11内会被气囊12和液囊13压扁,进入四号分流管10的溶液将软管充实,软管被充实后,软管被气囊12和液囊13压扁的部分也开始回弹,气囊12和液囊13受到软管回弹带来的挤压力,气囊12和液囊13内的气体和液体一同向单向阀14流去,单向阀14保证了在型腔内充满溶液时溶液不会进入脱模管道17造成堵塞,液体出单向阀14时受到气体带来的力,向型腔内喷去,喷向型腔内的液体带有冲力,因此能够起到清洁的作用。

本方案通过出料管道4和四条分流管的组合完成注塑模具的一出一模式与一出二模式之间的互相转换,又因为本方案的四号分流管10连通了回流管道11,使得在一出一模式下和一出二模式下进入型腔的溶液的压力相同,因此相比只设有一号分流管7、二号分流管8和三号分流管9与出料管道4连接的注塑模具的质量更加稳定,同时在使用一边的型腔时,另一边的型腔已经自动完成清洁工序,因此减少了人工,使得工件的产出更加具有效率。

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回流管道11沿着一号凹槽5弯曲设置,弯曲设置的回流管道11使得溶液在流过时散发更多的热量到型腔内,达到更好的辅助预热的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