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蜗杆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3009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蜗杆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胶成型简便,脱模操作简单,产品合格率高的蜗杆模具。



背景技术:

蜗杆是指具有一个或几个螺旋齿,并且与蜗轮啮合而组成交错轴齿轮副的齿轮。其分度曲面可以是圆柱面,圆锥面或圆环面。

蜗杆在机械领域为常见的零件,根据不同的用途,其结构可相应的变化。参照图1所示,该蜗杆1’包括具有外齿的头部11’及与该头部11’相连的螺纹杆部12’。在注塑成型时,采用相对应的型腔即可,但是,在脱模时,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硬脱模,即通过顶针直接将成型好的零件向外顶出。该种方式,会导致螺纹杆部的螺纹受损,产品合格率低;且上一次成型所受损的残料容易积累在型腔内,影响下一次注塑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模芯组件的结构的改进,实现不同脱模形式,使得注胶成型简便,脱模操作简单,以提交产品合格率。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蜗杆模具,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及模芯组件,所述模芯组件设置在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之间,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相连接的上模板和分流板,所述上模板上开设有一注胶口,所述分流板上设有一分流通道及分别与该分流通道连接的导流孔,所述分流通道具有一进料口并对应上模板的注胶口;

所述模芯组件包括:外框体、模芯板、模芯件、定位板及转轴,所述定位板和模芯板依次层叠设置在外框体内,所述模芯板上设有多个对应分流板的导流孔的上模腔,该上模腔与蜗杆的头部相匹配,所述模芯件设有多个,多个模芯件可转动设置于定位板上,所述模芯件上开设有一对应蜗杆的螺纹杆部的下模腔,所述模芯件的下模腔与模芯板的上模腔相互配合形成型腔;所述转轴可转动设置于定位板上,所述转轴上套接一齿轮,所述模芯件上设有与该齿轮相啮合的外齿,所述转轴的转动通过齿轮带动模芯件以下模腔为中心轴进行旋转;

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固定板、连接板、驱动板、下模板及顶针,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在外框体上,所述连接板设有二个并有间距的连接在固定板上,所述下模板连接在二个连接板上,所述固定板、连接板和下模板共同围合成一中空的活动腔体;所述固定板与下模板上均设有相对应的通孔,所述转轴依次可转动穿设于固定板和下模板的通孔内,并凸出于下模板以连接驱动电机;所述转轴在位于活动腔体的部分设有外螺纹,所述驱动板可活动设置在活动腔体内,并与转轴的外螺纹相旋接,所述顶针的一端固定在驱动板上,另一端依次穿过固定板和定位板至模芯件的下模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通孔成型针,所述通孔成型针固定设置在分流板上并延伸至模芯板的上模腔内,注胶成型时,所述通孔成型针与顶针相抵触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模板包括:第一上模板、第二上模板及上模框,所述分流板及第二上模板依次层叠设置在上模框内,所述第一上模板设置在第二上模板及上模框的上表面,所述第一上模板及第二上模板形成所述的注胶口。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模芯组件的外框体上设有定位块,所述上模组件上设有与该定位块相配合的定位孔,所述上模组件通过定位孔与定位块的定位配合实现定位装配在模芯组件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轴在位于定位板与固定板之间的部分向径向方向延伸形成限位部,所述固定板和定位板共同夹持该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板包括第一驱动板和第二驱动板,所述转轴在位于活动腔体的部分的外螺纹上旋接有一螺旋套,所述第一驱动板和第二驱动板共同夹持该螺旋套,进而实现与该转轴旋接。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旋转式脱模,在脱模过程中,转轴的转动带动模芯件旋转,因注塑成型的蜗杆在周向方向上被顶针所固定,所以模芯件相对于蜗杆转动,进而使蜗杆脱离模芯件的下模腔;同时,转轴的转动带动驱动板朝模芯组件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顶针移动,顶针随蜗杆同时移动,当蜗杆脱离模芯件的下模腔时,顶针的继续移动将脱离下模腔的蜗杆顶出,实现顺利脱模;其具有注胶成型简便,脱模操作简单,产品合格率高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注塑的蜗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实施例中蜗杆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3所示为实施例中蜗杆模具的剖视图;

图4所示为图3中的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3中的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3中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7所示为模芯组件的剖视图;

图8所示为实施例中蜗杆模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蜗杆模具,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及模芯组件,所述模芯组件设置在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之间。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相连接的上模板和分流板12,所述上模板包括:第一上模板111、第二上模板112及上模框113,所述分流板12及第二上模板112依次层叠设置在上模框113内,所述第一上模板111设置在第二上模板112及上模框113的上表面,所述第一上模板111及第二上模板112上开设有注胶口101。所述分流板12上设有一分流通道121及分别与该分流通道121连接的导流孔122,所述分流通道121具有一进料口并对应上模板的注胶口101。

所述模芯组件包括:外框体21、模芯板22、模芯件24、定位板及转轴25,所述定位板和模芯板22依次层叠设置在外框体21内,所述模芯板22上设有多个对应分流板12的导流孔122的上模腔221,该上模腔221与蜗杆的头部相匹配,所述模芯件24设有四个,四个模芯件24可转动设置于定位板上,所述模芯件24上开设有一对应蜗杆的螺纹杆部的下模腔241,所述模芯件24的下模腔241与模芯板22的上模腔221相互配合形成型腔;所述转轴25可转动设置于定位板上,所述转轴25上套接一齿轮26,所述模芯件24上设有与该齿轮26相啮合的外齿,所述转轴25的转动通过齿轮26带动模芯件24以下模腔241为中心轴进行旋转。

具体的,四个模芯件24可转动设置于定位板上,以及转轴25可转动设置于定位板上,该设置方式均是通过轴承实现。

进一步的,所述模芯组件的外框体21上设有定位块27,所述上模组件上设有与该定位块27相配合的定位孔(未示出),所述上模组件通过定位孔与定位块27的定位配合实现定位装配在模芯组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外框体21内的第一定位板232和第二定位板231,所述套接在转轴25上的齿轮26位于第一定位板232和第二定位板231之间。通过设置二块定位板,实现方便装卸的特点。

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固定板31、连接板32、驱动板、下模板33及顶针(未示出),所述固定板31固定连接在外框体21上,所述连接板32设有二个并有间距的连接在固定板31上,所述下模板33连接在二个连接板32上,所述固定板31、连接板32和下模板33共同围合成一中空的活动腔体;所述固定板31与下模板33上均设有相对应的通孔,所述转轴25依次可转动穿设于固定板31和下模板33的通孔内,并凸出于下模板33以连接驱动电机;所述转轴25在位于活动腔体的部分设有外螺纹252,所述驱动板可活动设置在活动腔体内,并与转轴的外螺纹相旋接,所述顶针的一端固定在驱动板上,另一端依次穿过固定板31和定位板至模芯件24的下模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25在位于定位板与固定板31之间的部分向径向方向延伸形成限位部251,所述固定板31和定位板共同夹持该限位部251。进而固定转轴25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防止转轴脱出。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板包括第一驱动板341和第二驱动板342,所述转轴25在位于活动腔体的部分的外螺纹252上旋接有一螺旋套35,所述第一驱动板341和第二驱动板342共同夹持该螺旋套35,进而实现与该转轴25旋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通孔成型针13,所述通孔成型针13固定设置在分流板12上并延伸至模芯板22的上模腔221内,注胶成型时,所述通孔成型针13与顶针相抵触连接。以实现蜗杆头部的中心孔。

进一步的,所述顶针的一端固定在驱动板上,另一端依次穿过固定板和定位板至模芯件24的下模腔241内。所述第一驱动板341和第二驱动板342上设有顶针固定孔343,顶针固定于该顶针固定孔343内;所述模芯组件内开设有一从底部贯穿至下模腔的第一通孔28,在固定板上开设有对应该第一通孔28的第二通孔311,所述顶针的另一端依次经第二通孔311和第一通孔28至模芯件的下模腔内。

本实用新型采用旋转式脱模,在脱模过程中,转轴的转动带动模芯件旋转,因注塑成型的蜗杆在周向方向上被顶针所固定,所以模芯件相对于蜗杆转动,进而使蜗杆脱离模芯件的下模腔;同时,转轴的转动带动驱动板朝模芯组件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顶针移动,顶针随蜗杆同时移动,当蜗杆脱离模芯件的下模腔时,顶针的继续移动将脱离下模腔的蜗杆顶出,实现顺利脱模;其具有注胶成型简便,脱模操作简单,产品合格率高等特点。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