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膜机用三唇冷却风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9185发布日期:2019-01-22 22:35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吹膜机用三唇冷却风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膜机,特别涉及一种吹膜机用三唇冷却风环。



背景技术:

参见图1和图2,吹膜机中现有的冷却风环一般只有两条风道,受到出风方向和出风量的限制,膜泡的冷却效果较差,而且往往忽略了对模头出料口的冷却。如: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4844842U于2015年12月9日公开了一种冷却风环,并具体公开了:冷却风环的轴向上具有上下两个风道(上风道和下风道)的双风道冷却风环,该上风道和下风道可以与同一进风口连通以将从进风口吹入的风吹送到吹膜机的口模吹胀出的膜泡。该冷却风环的各组成部件基本都是环状的,因此组成了环状的整体结构,并且该冷却风环与吹膜机的环状的口模(的出料口)同心配置,由于该冷却风环具有环状的整体结构,因此该冷却风环的两个风道(上风道和下风道)均为环状的,该两个风道均朝向从口模的出料口吹胀的膜泡开口,使得从两个风道吹出的风能够作用于膜泡的表面进而对膜泡进行冷却定型;在该两个风道中,最靠近口模的出料口的下风道的开口位于出料口的上方,下风道的开口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方倾斜、即下风道的开口处的中心线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方倾斜;下风道的开口处,下风道的下表面设置有从该下表面向上突出的突起部;在冷却风环的轴向上,突起部的从下表面向上突出的高度从冷却风环的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逐渐减小;该结构通过设置上下风道对膜泡进行冷却,但上下风道的出风口相隔距离较远,导致膜泡得不到全面有效的冷却效果,影响膜泡的产生;另外,下风道的开口处设置有突起部,以降低冷却风直接吹向膜泡造成的影响,该突起部对冷却风具有转向作用,导致冷却风不能对模头的出料口进行冷却,因此整体的冷却效果较差。另外,为消除膜面熔体破裂降低薄膜厚度偏差,磨唇一般会加热至200℃-250℃,对于薄膜的冷却降温要求较高,传统的风环中各部件分别由金属材料制成,由于金属材料散热太快,热量会随空气传递至薄膜上,降低冷却效果。

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性能可靠稳定、冷却效果好、对膜泡影响小、有效提高膜泡产能的吹膜机用三唇冷却风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吹膜机用三唇冷却风环,包括风环本体,风环本体内有环形的主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内设置有第一分流盘和第二分流盘,第一分流盘与主风道间隔配合形成有第一风道,第一分流盘与第二分流盘间隔配合形成有第二风道,第二分流盘与主风道底壁间隔配合形成有第三风道;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的进风端分别连通主风道,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分别向中心延伸,第一风道的出风端倾斜向上吹风,第二风道的出风端竖直向上吹风,第三风道的出风端竖直向下吹风;第一风道位于第二风道上方,第三风道位于第二风道下方。

所述风环本体包括可调节的活动环,该活动环位于第一分流盘上方,活动环与第一风盘间隔配合形成所述的第一风道,活动环相对第一分流盘往复移动,以调节第一风道的进风量。

所述第一风道由向中心水平延伸的第一水平输送段和向中心倾斜延伸的倾斜输送段组成,第一风道的出风端位于倾斜输送段顶部,且向外倾斜吹风。

所述第二风道由向中心水平延伸的第二水平输送段和向上转向的第一弧形输送段组成,第二风道的出风端位于第一弧形输送段顶部,且竖直向上吹风。

所述第三风道由向中心水平延伸的第三水平输送段和向下转向的第二弧形输送段组成,第三风道的出风端位于第二弧形输送段底部,且竖直向下吹风。

所述风环本体还包括上风环盖组件和透气环;活动环可调节式螺接于上风环盖组件内侧,活动环上设置有调节手柄;透气环设置于活动环顶部。

所述活动环和/或上风环盖组件和/或第一分流盘和/或第二分流盘由碳纤维材料制成。

所述上风环盖组件上旋转均布有若干连通主风道的风腔,该风腔由底板、侧板和顶板共同围成,底板、侧板和顶板分别由碳纤维材料制成。

所述第一分流盘和/或第二分流盘外周侧设有分流尖端。

本三唇冷却风环还包括环形的上气泡稳定环和下气泡稳定环,上气泡稳定环位于下气泡稳定环上方,下气泡稳定环位于风环本体上方,上气泡稳定环的内径大于下气泡稳定环的内径,上气泡稳定环和/或下气泡稳定环相对风环本体上下调节式设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二风流盘,使主风道内分流成三条风道,且分别以上中下方式排布,实现对膜泡出模处的上中下位置进行冷却,达到全面、高效冷却的目的;根据膜泡的出模形状,第一风道倾斜出风,第二风道竖直向上出风,第三风道竖直向下出风,各风道的出风方向均顺应膜泡的外壁走向,有效防止冷却风直接撞击膜泡而出现的膜泡变形现象;第三风道的竖直向下出风方式可对模头的出料口进行有效的冷却,对刚出模头的膜泡进行关键性的冷却,大大提高了冷却效果,而且能有效提升膜泡的产能;通过活动环可调节第一风道的进风量,在主风道内风量稳定情况下,调节第一风道的进风量可同时调节第二、三风道的进风量,达到同时调节三条风道进风量的效果;上风环盖组件上风腔的周壁分别由碳纤维材料制成,利用碳纤维的物理性质,使风腔内的冷风温升幅度较小,进而提高冷却效果,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局部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组装状态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组装状态俯视图。

图6为图5中C-C方向工作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3-图8,本吹膜机用三唇冷却风环,包括风环本体,风环本体内有环形的主风道;主风道内设置有第一分流盘3和第二分流盘4,第一分流盘3外顶壁与主风道内顶壁间隔配合形成有第一风道7,第一分流盘3外底壁与第二分流盘4外顶壁间隔配合形成有第二风道8,第二分流盘4外底壁与主风道内底壁间隔配合形成有第三风道9;第一风道7、第二风道8和第三风道9的进风端分别连通主风道,第一风道7、第二风道8和第三风道9 分别向中心延伸,第一风道7的出风端倾斜向上吹风,第二风道8的出风端竖直向上吹风,第三风道9的出风端竖直向下吹风;第一风道7位于第二风道8上方,第三风道9位于第二风道8下方。本结构通过设置第一、二风流盘,使主风道内分流成三条风道,且分别以上中下方式排布,实现对膜泡C 出模处的上中下位置进行冷却,达到全面、高效冷却的目的;根据膜泡C的出模形状,第一风道7倾斜出风,第二风道8竖直向上出风,第三风道9竖直向下出风,各风道的出风方向均顺应膜泡C的外壁走向,有效防止冷却风直接撞击膜泡C而出现的膜泡变形现象;第三风道9的竖直向下出风方式可对模头D的出料口进行有效的冷却,对刚出模头D的膜泡C进行关键性的冷却,大大提高了冷却效果,而且能有效提升膜泡C的产能。

进一步说,风环本体包括可调节的活动环1,该活动环1位于第一分流盘3上方,活动环1与第一风盘间隔配合形成的第一风道7,活动环1相对第一分流盘3往复移动,以调节第一风道7的进风量。在主风道内风量稳定情况下,调节第一风道7的进风量可同时调节第二、三风道的进风量,达到同时调节三条风道进风量的效果。

进一步说,第一风道7截面整体呈折弯状,其由向中心水平延伸的第一水平输送段7.1和向中心倾斜延伸的倾斜输送段7.2组成,第一风道7的出风端位于倾斜输送段7.2顶部,且向外倾斜吹风。

进一步说,第二风道8由向中心水平延伸的第二水平输送段8.1和向上转向的第一弧形输送段8.2组成,第二风道8的出风端位于第一弧形输送段 8.2顶部,且竖直向上吹风。

进一步说,第三风道9由向中心水平延伸的第三水平输送段9.1和向下转向的第二弧形输送段9.2组成,第三风道9的出风端位于第二弧形输送段 9.2底部,且竖直向下吹风。

进一步说,风环本体还包括上风环盖组件2、透气环13和下风环盖组件 5;活动环1可调节式螺接于上风环盖组件2内侧,上风环盖组件2和活动环1与上风环盖组件2上下配合形成主风道;活动环1上设置有调节手柄6,方便对活动环1进行调节;透气环13套设于活动环1顶部,透气环13的中通内腔与活动环1的中通内腔相互连通。

进一步说,活动环1和/或上风环盖组件2和/或第一分流盘3和/或第二分流盘4和/或下风环盖组件5由碳纤维材料制成;由碳纤维制成的部件比传统由金属制成的部件轻,方便搬运装配,而且碳纤维隔热效果好,大大降低对薄膜的热传递,提高冷却效果。

进一步说,上风环盖组件2上旋转均布有若干连通主风道的风腔10,该风腔10由底板10.1、侧板10.2和顶板10.3共同围成,底板10.1、侧板10.2 和顶板10.3分别由碳纤维材料制成;经试验证明,碳纤维制成的底板10.1、侧板10.2和顶板10.3工作时表面温度一般只有40℃-60℃,风腔内冷风的温度只有10℃-15℃,冷风的温度足够低,因此对薄膜具有很好的冷却效果,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大大提升产能。

进一步说,第一分流盘3和第二分流盘4外周侧设有分流尖端4.1,有效减低风阻、风噪。

进一步说,本吹膜机用三唇冷却风环还包括环形的上气泡稳定环11和下气泡稳定环12,上气泡稳定环11位于下气泡稳定环12上方,上气泡稳定环11的中通内腔与下气泡稳定环12的中通内腔上下对应且连通,下气泡稳定环12位于风环本体中的透气环13上方,下气泡稳定环12的中通内腔与透气环13的中通内腔上下对应且连通,上气泡稳定环11的内径大于下气泡稳定环12的内径,下气泡稳定环12的内径大于透气环13的内径,上气泡稳定环11和下气泡稳定环12分别相对风环本体上下调节式设置。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