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橡胶预成型机的抽真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1718发布日期:2019-02-01 20:16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橡胶预成型机的抽真空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橡胶预成型机,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橡胶预成型机的抽真空系统。



背景技术:

橡胶预成型机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制造橡胶胶坯设备,能生产各种中、高硬度,多种形状的胶坯,且胶坯精密度高,无气泡,适合生产橡胶杂件、油封、O型圈等产品。

橡胶预成型是一种柱塞式结构的机器,主要由挤出装置、液压系统、真空系统、水循环系统、电加热系统、气动系统和切割系统以及电控系统组成。其中,真空系统主要是用于:挤切胶料之前先行抽真空,排除机筒、机头内部的空气和胶料中夹杂的气体,从而提高下一工序硫化制品的质量。

然而,现有真空系统往往是简单地由上模腔和下模腔组成,而且在抽真空时工序也比较简单,常规是通过对下模腔抽气,以实现抽真空操作。该现有抽真空系统并不适合比较薄的橡胶胶坯的加工,这是因为在加热硫化后,比较薄的橡胶胶坯往往会粘附到上模腔或下模腔,一方面提高了生产难度,降低了加工效率,另一方面粘附上的薄橡胶胶坯在取下时也容易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橡胶预成型机的抽真空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用于橡胶预成型机的抽真空系统,包括配合使用的上模腔和下模腔,在上模腔的内部设置有胶囊体,当上模腔抽真空时,胶囊体内置于上模腔中,当上模腔充气时,胶囊体鼓起并凸伸出上模腔;

所述上模腔通过第一气体主管道与真空泵连接,在第一气体主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电动蝶阀,在第一气体主管道上还分别连接有压缩空气输送管道和第一放空管道,在压缩空气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电动球阀,在第一放空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球阀;

所述下模腔通过第二气体主管道与真空泵连接,在第二气体主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蝶阀,在第二气体主管道上还连接有第二放空管道,在第二放空管道上设置有第三电动球阀。

优选的,在第一气体主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电接点真空压力表,在第二气体主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接点真空压力表。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体主管道通过若干个第一气体支管与上模腔连通,第二气体主管道通过若干个第二气体支管与下模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模腔内设置有充气后鼓起的胶囊体,并通过管路及阀门布置,可实现抽真空及注入压缩空气的顺序配合动作,从而对于比较薄的橡胶胶坯加工时,可有效解决橡胶胶坯的黏连问题,降低了生产难度,提高了加工质量及加工效率,而且结构简单,操作容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一种用于橡胶预成型机的抽真空系统,包括配合使用的上模腔1和下模腔2,在上模腔1的内部设置有胶囊体3。当上模腔1抽真空时,胶囊体3在负压抽吸的作用下内置于上模腔1中,当上模腔1充气时,胶囊体3鼓起并凸伸出上模腔。所述上模腔1通过第一气体主管道4与真空泵5连接,在第一气体主管道4上设置有第一电动蝶阀6。在第一气体主管道上还分别连接有压缩空气输送管道7和第一放空管道8,在压缩空气输送管道7上设置有第一电动球阀9,在第一放空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球阀10。所述下模腔2通过第二气体主管道11与真空泵5连接,在第二气体主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蝶阀12。在第二气体主管道上还连接有第二放空管道13,在第二放空管道上设置有第三电动球阀14。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计,在第一气体主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电接点真空压力表15,在第二气体主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接点真空压力表16。第一电接点真空压力表和第二电接点真空压力表分别用于第一气体主管道内部和第二气体主管道内部压力的测量及实时显示。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体主管道通过若干个第一气体支管17与上模腔连通,第二气体主管道通过若干个第二气体支管18与下模腔连通。上模腔和下模腔的充放气口可选择性间隔布设在周圈边缘处,一方面方便了下模腔中加热板等的安装,另一方面提高了充放气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抽放气过程大致如下:

(1)控制第一电动球阀9、第二电动球阀10和第二电动蝶阀12关闭,打开真空泵,对上模腔抽真空,此时胶囊体3内缩于上模腔1中。

(2)控制第一电动蝶阀6、第三电动球阀14关闭,第二电动蝶阀12打开,打开真空泵,对下模腔抽真空。

(3)关闭真空泵,控制第一电动蝶阀6、第二电动蝶阀12和第二电动球阀10关闭,打开第一电动球阀9向胶囊体3中充气,胶囊体3凸伸出上模腔,并与薄橡胶胶坯接触,开始进行加热硫化。

(4)加热硫化完成后,打开第二电动球阀10和第三电动球阀14,进行上模腔和下模腔的放空操作。

通过上述顺序操作可有效解决橡胶胶坯的黏连问题。

上述方式中未述及的部分采取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作出的任何等同替代方式,或明显变型方式,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