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实心轮胎生产喂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5327发布日期:2019-02-10 23:12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实心轮胎生产喂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聚氨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实心轮胎生产喂料装置。



背景技术:

灌注式聚氨酯实心轮胎是将聚氨酯原液组分(聚醚多元醇组分和异氰酸酯组分)通过灌注设备均匀混合并灌注到普通充气轮胎内腔,混合物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化学交联反应,生成聚氨酯弹性固化物并与轮胎外胎形成实心轮胎。这种轮胎具有无需充气、不怕刺破、承载力强、压缩形变小、避震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和适应范围广等许多优点,可最大程度减少由于轮胎被刺破而带来的不便。现有技术中的聚氨酯弹性实心轮胎的制造方法是将A和B两组分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后注入到轮胎模具中进行固化后制得。其中A组分的制备方法是:按一定比例将部分聚醚多元醇、扩链剂、催化剂、稀释剂等均匀混合,在100~110℃下抽真空2h,即得。B组分的制备方法是: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的搅拌桶中,加入聚醚多元醇和稀释剂,在100~110℃下抽真空脱水1h,降温至60~70℃,边搅拌边加入异氰酸酯,80~90℃保温3h,进行氨酯化反应,即得。聚氨酯弹性体实心轮胎生产时,通常都是由工人手工拿着料管对轮胎模具进行加料,但是这样加料速度较慢,加料过程中,会导致轮胎胎面上密度分布无规律,从而导致轮胎出现乘坐舒适性差和容易出现磨损偏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实心轮胎生产喂料装置,可以很方便的对轮胎模具进行快速的喂料,给聚氨酯弹性体实心轮胎的生产使用带来了便利,而且可以将聚氨酯弹性体实心轮胎生产原料均匀的添加到轮胎模具的内部,进一步提升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率,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实心轮胎生产喂料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后端设有单片机,底座通过设置在其上表面中部的轴承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外侧面中部套接有第二齿轮,底座的上表面前端设有变频电机,变频电机的输出轴套接有与第二齿轮相啮合设置的第一齿轮,转轴的上端面设有转盘,转盘的上表面中部设有分流板,转盘通过设置在其上表面左端的定位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二磨具卡块,转盘通过设置在其上表面右端的定位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一磨具卡块,底座的上表面前后两端设有两个前后对称设置的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的上端面设有十字支架,十字支架的上表面中部设有柱形喂料头,柱形喂料头通过设置在其内侧面上端的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三搅拌轴,第三搅拌轴的外侧面设有螺旋搅拌叶片,柱形喂料头的上端面设有第二搅拌电机,第二搅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三搅拌轴的上端面相连,十字支架的上表面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三液泵和第二液泵,底座的左侧设有第二预混桶,第三液泵的进液口通过第三导流管与第二预混桶的上端面相连,第三液泵的出液口通过导管与柱形喂料头的外侧面上端左侧相连,底座的右侧设有第一预混桶,第二液泵的进液口通过第二导流管与第一预混桶的上端面相连,第二液泵的出液口通过导管与柱形喂料头的外侧面上端右侧相连,第一预混桶和第二预混桶的内侧面均设有电加热片和温度传感器,第二预混桶的后侧设有第二抽气泵,第二抽气泵的进气口通过导管与第二预混桶的上端面相连,第一预混桶的后侧设有第一抽气泵,第一抽气泵的进气口通过导管与第一预混桶的上端面相连,单片机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单片机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动伸缩杆、第二液泵、第二搅拌电机、第三液泵、变频电机、第二抽气泵、第一抽气泵和电加热片的输入端电连接,温度传感器与单片机双向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轴的外侧面上端与转盘的下表面之间设有支撑肋板,且支撑肋板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撑肋板均匀分布在转轴的外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预混桶的前侧设有第二原料桶,第二原料桶的上端面设有第四液泵,第四液泵的出液口通过第四导流管与第二预混桶的上端面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原料桶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第二原料桶的外侧面上端均设有第二加液管,第二加液管上设有第二加液管阀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预混桶的上端面中部设有第三搅拌电机,第二预混桶通过设置在其内侧面上端中部的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搅拌轴,第二搅拌轴的外侧面设有第二搅拌叶片,第三搅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搅拌轴的上端面相连,第三搅拌电机和第四液泵的输入端分别与单片机的输出端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预混桶的前侧设有第一原料桶,第一原料桶的上端面设有第一液泵,第一液泵的出液口通过第一导流管与第一预混桶的上端面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原料桶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第一原料桶的外侧面上端均设有加料管,加料管上设有加料管阀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预混桶的上端面中部设有第一搅拌电机,第一预混桶通过设置在其内侧面上端中部的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搅拌轴,第一搅拌轴的外侧面设有第一搅拌叶片,第一搅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搅拌轴的上端面相连,第一搅拌电机和第一液泵的输入端分别与单片机的输出端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预混桶和第二预混桶的下端面均设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下表面前后两端设有两个前后对称设置的U形支撑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聚氨酯弹性体实心轮胎生产喂料装置具有以下好处:

1、本聚氨酯弹性体实心轮胎生产喂料装置,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可以很方便的对轮胎模具进行均匀快速的喂料,电动伸缩杆的设置使得柱形喂料头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升降调节,通过螺旋搅拌叶片可以将生产原料进行均匀的搅拌混合。

2、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可以带动第一磨具卡块和第二磨具卡块匀速的旋转,第一磨具卡块结合第二磨具卡块的设置可以对轮胎模具进行卡接定位,变频电机的设置使得转盘可以以不同的转速旋转,第一液泵的设置方便了初始原料的添加。

3、第一搅拌轴结合第一搅拌叶片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快速将初始原料搅拌混合,通过电加热片可以对混合原料进行加热,通过第二抽气泵可以将第二预混桶内抽成真空,通过第一抽气泵可以将第一预混桶内抽成真空。

4、第二液泵结合第二液泵的设置方便了原料的均匀添加,支撑肋板的设置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稳定性,第二搅拌叶片结合第二搅拌轴的设置方便了产生原料的快速均匀混合,第二原料桶结合第一原料桶的设置方便了生产原料的密封存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图中:1底座、2第一齿轮、3电动伸缩杆、4第一原料桶、5加料管、6第一液泵、7第一导流管、8第一搅拌电机、9第二导流管、10第二液泵、11第二搅拌电机、12十字支架、13第三液泵、14柱形喂料头、15第三导流管、16第三搅拌电机、17第四导流管、18第四液泵、19第二加液管、20第二原料桶、21第一预混桶、22第一磨具卡块、23第二磨具卡块、24第二预混桶、25支撑肋板、26变频电机、27第二齿轮、28转盘、29第二抽气泵、30第一抽气泵、31第二搅拌叶片、32第二搅拌轴、33螺旋搅拌叶片、34第三搅拌轴、35第一搅拌轴、36第一搅拌叶片、37电加热片、38单片机、39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实心轮胎生产喂料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表面后端设有单片机38,底座1通过设置在其上表面中部的轴承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外侧面中部套接有第二齿轮27,底座1的上表面前端设有变频电机26,变频电机26的输出轴套接有与第二齿轮27相啮合设置的第一齿轮2,转轴的上端面设有转盘28,变频电机26的设置使得转盘28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转速调节,转轴的外侧面上端与转盘28的下表面之间设有支撑肋板25,且支撑肋板25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撑肋板25均匀分布在转轴的外侧面,转盘28的上表面中部设有分流板,分流板的设置使得原料可以均匀的分散到轮胎磨具的内部,转盘28通过设置在其上表面左端的定位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二磨具卡块23,转盘28通过设置在其上表面右端的定位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一磨具卡块22,底座1的上表面前后两端设有两个前后对称设置的电动伸缩杆3,电动伸缩杆3的上端面设有十字支架12,十字支架12的上表面中部设有柱形喂料头14,柱形喂料头14通过设置在其内侧面上端的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三搅拌轴34,第三搅拌轴34的外侧面设有螺旋搅拌叶片33,通过螺旋搅拌叶片33可以对原料进行均匀搅拌和挤压,柱形喂料头14的上端面设有第二搅拌电机11,第二搅拌电机11的输出轴与第三搅拌轴34的上端面相连,十字支架12的上表面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三液泵13和第二液泵10,底座1的左侧设有第二预混桶24,第三液泵13的进液口通过第三导流管15与第二预混桶24的上端面相连,第三液泵13的出液口通过导管与柱形喂料头14的外侧面上端左侧相连,第二预混桶24的前侧设有第二原料桶20,第二原料桶20的上端面设有第四液泵18,第四液泵18的出液口通过第四导流管17与第二预混桶24的上端面相连,第二原料桶20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第二原料桶20的外侧面上端均设有第二加液管19,第二加液管19上设有第二加液管阀门,第二预混桶24的上端面中部设有第三搅拌电机16,第二预混桶24通过设置在其内侧面上端中部的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搅拌轴32,第二搅拌轴32的外侧面设有第二搅拌叶片31,第三搅拌电机16的输出轴与第二搅拌轴32的上端面相连,第三搅拌电机16和第四液泵18的输入端分别与单片机38的输出端电连接,底座1的右侧设有第一预混桶21,第二液泵10的进液口通过第二导流管9与第一预混桶21的上端面相连,第二液泵10的出液口通过导管与柱形喂料头14的外侧面上端右侧相连,第一预混桶21的前侧设有第一原料桶4,第一原料桶4的上端面设有第一液泵6,第一液泵6的出液口通过第一导流管7与第一预混桶21的上端面相连,第一原料桶4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第一原料桶4的外侧面上端均设有加料管5,加料管5上设有加料管阀门,第一预混桶21的上端面中部设有第一搅拌电机8,第一预混桶21通过设置在其内侧面上端中部的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搅拌轴35,第一搅拌轴35的外侧面设有第一搅拌叶片36,第一搅拌电机8的输出轴与第一搅拌轴35的上端面相连,第一搅拌电机8和第一液泵6的输入端分别与单片机38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预混桶21和第二预混桶24的内侧面均设有电加热片37和温度传感器39,电加热片37的设置方便了原料的加热,第一预混桶21和第二预混桶24的下端面均设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下表面前后两端设有两个前后对称设置的U形支撑架,第二预混桶24的后侧设有第二抽气泵29,第二抽气泵29的进气口通过导管与第二预混桶24的上端面相连,通过第二抽气泵29可以将第二预混桶24的内部抽成真空,第一预混桶21的后侧设有第一抽气泵30,第一抽气泵30的进气口通过导管与第一预混桶21的上端面相连,单片机38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单片机38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动伸缩杆3、第二液泵10、第二搅拌电机11、第三液泵13、变频电机26、第二抽气泵29、第一抽气泵30和电加热片37的输入端电连接,温度传感器39与单片机38双向连接,单片机38控制电动伸缩杆3、第二液泵10、第二搅拌电机11、第三液泵13、变频电机26、第二抽气泵29、第一抽气泵30、电加热片37、第三搅拌电机16、第四液泵18、第一搅拌电机8和第一液泵6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单片机38采用Intel公司MCS-51系列,本聚氨酯弹性体实心轮胎生产喂料装置,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可以很方便的对轮胎模具进行均匀快速的喂料。

在使用时:接通外部电源,首先将轮胎模具放置到转盘28的上表面,然后通过第一磨具卡块22和第二磨具卡块23对模具的位置进行固定,将A组分原料(聚醚多元醇、扩链剂、催化剂、稀释剂)分别加注到第二原料桶20中,然后将B组分原料(聚醚多元醇和稀释剂)加注到第一原料桶4内,通过第一搅拌电机8和第三搅拌电机16分别将A、B组分初始原料抽送到第一预混桶21和第二预混桶24中进行反应,然后由单片机38控制第二液泵10和第三液泵13将反应完成后的产品抽送到柱形喂料头14中,由单片机38控制第二搅拌电机11工作,由第二搅拌电机11带动螺旋搅拌叶片33旋转,由螺旋搅拌叶片33对原料进行搅拌混合,混合后的原料经由柱形喂料头14注入到分流板上,由变频电机26通过齿轮传动系统带动轮胎模具旋转,生产原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入到轮胎模具的腔体内,部分原料迅速和温度较低的模具内壁发生碰撞,形成坚实、几乎无孔的结皮层,而原料内部则由于其温度较高,产生大量的微小气泡,均匀分布在原料之中,固化后既得轮胎。

本实用新型可以方便的进行操作,使用时占用空间少,便于操作和使用;可以快速将原料进行均匀的添加,提高了使用便利性;螺旋搅拌叶片33的设置方便了原料的混合,提高了使用便利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