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改善轮胎胎胚变形的存胎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1616发布日期:2019-08-20 23:48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改善轮胎胎胚变形的存胎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改善轮胎胎胚变形的存胎器。



背景技术:

随着轿车的普及,乘用胎的需求量大。高性能、低成本、高品质轮胎无疑成为抢占市场份额的一把利器,因此各生产厂家都在想法设法提高轮胎质量及节约成本。轮胎的均匀性和轮胎外观是衡量轮胎品质的重要指标,而胎胚存放变形直接影响轮胎的均匀性和外观,因此改善轮胎存放变形也是提高轮胎品质的重要一环。现有存胎器调整麻烦,有4个支撑爪,只支撑上子口,对轮胎胎胚的下子口变形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改善轮胎胎胚变形的存胎器,可以更好得固定下子口轮胎胎胚,纠正轮胎胎胚变形,确保装锅前胎胚的圆度,对轮胎的外观品质和轮胎动平衡、均匀性都有显著改善。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能改善轮胎胎胚变形的存胎器,包括底盘、支撑杆、外支撑爪、内支撑爪、调节机构以及将调节机构固定的固定机构,支撑杆设置在底盘底部,外支撑爪和内支撑爪均为多个并在底盘上呈同心环形分布,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调节环、连接片、连接杆以及设置在底盘上的限位孔,调节杆与调节环连接,调节环套设在支撑杆上,连接片一端与调节环铰接另一端与内支撑爪通过连接杆连接,连接杆位于限位孔内并沿着限位孔移动。

所述固定机构为设置在底盘上的螺栓,螺栓穿过底盘并能够将调节杆压紧固定。

所述内支撑爪片和外支撑爪片交错设置。

所述外支撑爪片包括固定部和用于支撑胎胚的支撑部,所述固定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底盘上。

所述支撑部为片状,并倾斜设置。

所述内支撑爪片竖直设置。

所述限位孔为长条状,并沿着同心环的径向分布。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能改善轮胎胎胚变形的存胎器,通过调节杆可以调节内支撑爪片形成的环形的直径的大小,调整好直径后,通过固定机构将调节杆固定,内支撑爪片形成的环形的直径就固定了;可以更好得固定下子口轮胎胎胚,即使轮胎胎胚有变形也可以纠正过来,确保装锅前胎胚的圆度。轮胎胎胚变形减少,对轮胎的外观品质和轮胎动平衡、均匀性都有显著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能改善轮胎胎胚变形的存胎器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能改善轮胎胎胚变形的存胎器包括底盘1、支撑杆2、外支撑爪 3、内支撑爪、调节机构5、将调节机构固定的固定机构4,支撑杆2设置在底盘1底部,外支撑爪3和内支撑爪均为多个并在底盘1上呈同心环形分布,内支撑爪位于外支撑爪3形成的环形内部,调节机构5包括调节杆51、调节环52、连接片53、连接杆54以及设置在底盘 1上的限位孔55,调节杆51与调节环52连接,调节环52套设在支撑杆2上,连接片53一端与调节环52铰接另一端与内支撑爪通过连接杆连接,连接杆位于限位孔55内并沿着限位孔移动。限位孔55为长条状,并沿着同心环的径向分布。通过调节杆可以调节内支撑爪片形成的环形的直径的大小,当按照图中所示方向顺时针摆动,调节杆带动连接片同时向外滑动,内支撑爪片直径加大,逆时针摆动,调节杆带动连接片同时向内滑动,内支撑爪片直径减小。调整好直径后,通过固定机构将调节杆固定,内支撑爪片形成的环形的直径就固定了。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固定机构为设置在底盘1上的螺栓,当拧紧螺栓,螺栓穿过底盘1将调节杆压紧固定,从而将内支撑爪片形成的环形的直径固定。

进一步的,内支撑爪片和外支撑爪3片交错设置。外支撑爪3片包括固定部和用于支撑胎胚的支撑部,所述固定部通过螺栓固定在底盘1上。支撑部为片状,并倾斜设置。内支撑爪片竖直设置。

应用时,将轮胎放在本实施例存胎器上,胎胚肩部与外支撑爪3片接触,支撑整个胎胚的重量,因为胎胚肩部的强度较大,不容易发生形变,而胎胚胎侧部位较软,但不与存胎器接触,不承受重量,因此也不发生形变,这样就可以确保胎胚不变形。内支撑爪片用来固定胎胚下子口的,因为轮胎在转运或者存放过程中,子口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变形,通过存胎器的内支撑爪片固定,可以将胎胚子口的变形量纠正过来。

通过本实用新型存胎器,增加了内支撑爪片,可以更好的固定下子口轮胎胎胚,即使轮胎胎胚有变形也可以纠正过来,确保装锅前胎胚的圆度。轮胎胎胚变形减少,对轮胎的外观品质和轮胎动平衡、均匀性都有显著改善,并且通过改变外支撑爪3片数量及加长外支撑斜面的长度,使其与胎胚的接触更合适,调整一次直径,可以适用多种规格,减少调整频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