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2482发布日期:2019-08-09 20:53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注塑机。



背景技术:

注塑机又名注射成型机或注射机,它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注塑机主要分为立式、卧式、全电式。注塑机能加热塑料,对熔融塑料施加高压,使其射出而充满模具型腔。

如图1所示,常用的注塑机包括机体01、固定于机体01上的用于推进塑胶原料并将塑胶原料加热融化呈液态的螺旋挤出器02、固定于螺旋挤出器02上的进料装置03、固定于机体01上并与螺旋挤出器02连通的静模板04、固定于机体01上远离螺旋挤出器02一端的液压缸05以及与液压缸05固定并与静模板04相合的动模板06。当注塑机工作时,液压缸05驱动动模板06与静模板04相合,然后塑胶原料通过进料装置03进入螺旋挤出器02,螺旋挤出器02热熔塑胶原料并将熔融状态的塑胶原料注入静模板04与动模板06,最终,熔融状态的塑胶原料固化形成特定的塑料产品。上述进料装置03通常为不锈钢制成的桶状物,缺少烘干加热塑胶原料的功能,若塑胶原料上附着水分即通过进料装置03进入螺旋挤出器02时,螺旋挤出器02内的熔融状态的塑胶原料内会产生气泡空腔,进而影响制成的塑料产品的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注塑机,该注塑机的进料烘干效率高,使得螺旋挤出器内的塑胶原料充分干燥,从而提高了制成的塑料产品的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注塑机,包括机体、固定于机体上的螺旋挤出器、固定于螺旋挤出器上的用于进料的进料器、固定于机体上并与螺旋挤出器连通的静模板、固定于机体上的液压缸以及固定于液压缸上并与静模板相合的动模板;所述进料器包括与所述螺旋挤出器连通的筒体、安装于所述筒体上部的上盖、设置于所述筒体内的用于烘干塑胶原料的加热装置以及设置于筒体内的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与所述上盖上表面固定的固定板、与所述固定板固定的搅拌电机、竖直设置于筒体内的搅拌轴以及与搅拌轴固定的搅拌框;所述搅拌轴上端穿出所述上盖并与所述搅拌电机输出轴固定,且所述搅拌轴与所述上盖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装置工作,使得筒体内塑胶原料上的水分蒸发,同时,搅拌电机工作,驱动了搅拌轴转动,使得筒体内的塑胶原料四处流动,避免靠近筒体轴线处的塑胶原料始终难以受热,从而使得筒体内塑胶原料上的水分充分蒸发,提高了该进料器烘干塑胶原料的速率,使得从进料器进入到螺旋挤出器内的塑胶原料干燥充分,防止影响该注塑机制成的塑料产品的品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开设于所述筒体内侧壁上的加热槽以及两端分别与所述加热槽内顶壁与内底壁固定的红外灯管,所述加热槽设有多处,多处加热槽环绕所述筒体轴线均匀分布,且多处所述加热槽内均设有红外灯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红外灯管工作时,筒体内的塑胶原料受热,使得塑胶原料上的水分蒸发,从而使进入螺旋挤出器内的塑胶原料干燥,避免螺旋挤出器内的熔融状态的塑胶原料内产生气泡空腔,防止影响制成的塑料产品的品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槽开口处固定有耐高温且透明的透光板,所述透光板封闭所述加热槽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光板封闭加热槽开口,使得红外灯管加热筒体内塑胶原料的同时避免了塑胶原料进入到加热槽中,防止塑胶原料遮挡住红外灯管的灯光,使得筒体内的塑胶原料的受热均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搅拌框上并与之固定的加热套,所述加热套内埋设有轴线与加热套轴线重合的螺旋加热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搅拌轴转动时,搅拌框绕搅拌轴的轴线转动,使得搅拌框与筒体内各处的塑胶原料接触,同时螺旋加热丝工作,使得固定于搅拌框上的加热套加热了筒体内各处的塑胶原料,从而提高了该进料器烘干塑胶原料的速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轴内部中空,且其下端设有上翻装置;所述上翻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搅拌轴内底面上的上翻电机、固定于上翻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一锥齿轮、水平穿过搅拌轴侧壁并与之转动连接的上翻轴、套设于所述上翻轴上并与之固定的第二锥齿轮以及与上翻轴固定并设置于搅拌轴外的上翻叶片;所述第二锥齿轮设置于搅拌轴内并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翻电机工作时,第一锥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使得上翻轴转动,从而带动了上翻叶片翻动,使得积蓄在筒体底部的塑胶原料朝上流动,防止出现位于筒体底部的塑胶原料烘干不彻底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盖侧壁固定有底面与上盖底面齐平的第一安装板,所述筒体外侧壁固定有上表面与所述筒体上端面齐平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竖直穿过第一安装板以及第二安装板并与第二安装板螺纹连接的蝶形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蝶形螺栓拧紧时,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压紧,使得上盖底面与筒体上端面齐平并压紧,从而实现了上盖与筒体的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筒体内还设有用于收集塑胶原料上蒸发水分的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包括与所述上盖底面固定的收集板以及与所述筒体内侧壁固定的用于收集水分的收集圈;所述收集板底面中部朝上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加热装置工作时,筒体内塑胶原料上的水分蒸发并在收集板底面凝结成水珠,该水珠沿收集板的底面弧形滑动至收集板边缘并滴落在收集圈内,避免水珠滴落在塑胶原料上,从而提高了该进料器的烘干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轴穿过所述收集板并与之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轴与收集板转动连接,使得搅拌轴的转动更稳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当搅拌电机工作时,搅拌轴转动,使得筒体内的塑胶原料四处流动,避免靠近筒体轴线处的塑胶原料始终难以受热,从而使得筒体内塑胶原料上的水分充分蒸发,提高了该进料器烘干塑胶原料的速率,使得从进料器进入到螺旋挤出器内的塑胶原料干燥充分,防止影响该注塑机制成的塑料产品的品质;

2.当螺旋加热丝工作时,固定于搅拌框上的加热套加热了筒体内各处的塑胶原料,从而提高了该进料器烘干塑胶原料的速率;

3.当上翻电机工作时,第一锥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使得上翻轴转动,从而带动了上翻叶片翻动,使得筒体底部的塑胶原料朝上流动,防止出现位于筒体底部的塑胶原料烘干不彻底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注塑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进料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01、机体;02、螺旋挤出器;03、进料装置;04、静模板;05、液压缸;06、动模板;07、进料器;1、筒体;11、上筒;111、进料管;112、第二安装板;12、下筒;121、导料管;2、上盖;21、第一安装板;22、蝶形螺栓;3、加热装置;31、加热槽;32、红外灯管;33、透光板;34、加热套;35、螺旋加热丝;4、搅拌装置;41、固定板;42、搅拌电机;43、搅拌轴;44、搅拌框;441、水平杆;442、竖直杆;5、上翻装置;51、上翻电机;52、第一锥齿轮;53、上翻轴;54、第二锥齿轮;55、上翻叶片;6、收集装置;61、固定柱;62、收集板;63、收集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一种注塑机,包括机体01、螺旋挤出器02、进料器07、静模板04、液压缸05以及动模板06。由于本实施例的新创性在于该挤塑机的进料器07,而挤塑机为塑料制备行业常用的工业设备,故而对该挤塑机除进料器07以外的其他部分仅作简要介绍。

如图2所示,机体01为长方体结构,用于承载挤塑机的其他部件。螺旋挤出器02为挤塑机常用的推进模块,其与机体01上表面固定,并与进料器07连通,用于推进并加热塑胶原料,使得塑胶原料处于熔融状态。静模板04为特制模板,其与机体01上表面固定并与螺旋挤出器02连通。液压缸05固定于机体01远离螺旋挤出器02的一端,其活塞杆朝向静模板04。动模板06与液压缸05的活塞杆固定,当液压缸05工作时,动模板06朝向静模板04移动直至与静模板04相合,使其与静模板04形成特定的空腔,从而使得熔融的塑胶原料凝结制成特定的塑料产品。

如图3所示,进料器07包括筒体1、上盖2、加热装置3、搅拌装置4、上翻装置5以及收集装置6。筒体1包括上筒11以及下筒12。上筒11为圆形管状结构,其轴线竖直。下筒12为漏斗状,其内部中空,且其两端开口。下筒12较大的开口朝上并与上筒11下端开口重合固定。下筒12下部设有导料管121,导料管121为圆管状,其上端与下筒12下端固定并连通,且导料管121下端与螺旋挤出器02上部固定并连通。结合图2所示,上筒11外侧壁设有进料管111,进料管111为圆管状,其轴线水平,且其一端与上筒11外侧壁固定并与上筒11内部连通。上盖2为圆形板状结构,其轴线与上筒11轴线重合,且上盖2底面与上筒11上端面相抵。上盖2侧壁上设有第一安装板21以及蝶形螺栓22。第一安装板21为矩形板状结构,水平设置,其侧壁与上盖2侧壁贴合固定,且其底面与上盖2底面齐平。第一安装板21设有四个,四个第一安装板21环绕上盖2轴线均匀分布。上筒11外侧壁设有第二安装板112,第二安装板112为矩形板状结构,水平设置,其侧壁与上筒11外侧壁贴合固定,且第二安装板112上表面与上筒11上端面齐平。第二安装板112设有四个,四个第二安装板112环绕上筒11轴线均匀分布。蝶形螺栓22的轴线竖直,其端部依次穿过第一安装板21以及第二安装板112并与第二安装板112螺纹连接,使得上盖2与上筒11可拆卸安装固定。

如图3所示,加热装置3包括加热槽31、红外灯管32、透光板33、加热套34以及螺旋加热丝35。加热槽31开设于上筒11内侧壁,其截面呈矩形,且其长度方向竖直。加热槽31设有多个,多个加热槽31环绕上筒11轴线均匀分布。红外灯管32设置于加热槽31内,其轴线竖直,且其两端分别与加热槽31内顶壁以及内底壁固定。透光板33为矩形板状结构,由耐高温透明玻璃制成,其设置于加热槽31开口处,且透光板33与加热槽31内壁固定。

如图3所示,搅拌装置4包括固定板41、搅拌电机42、搅拌轴43以及搅拌框44。固定板41为板状结构,其竖直截面呈倒U形,且其两端底面与上盖2上表面固定。搅拌电机42与固定板41上表面固定,其输出轴穿过固定板41上表面并延伸至固定板41内。搅拌轴43为圆轴状,其内部中空,且其轴线竖直。搅拌轴43设置于上筒11内,其上端穿出上盖2并与搅拌电机42输出轴固定,且搅拌轴43与上盖2转动连接。搅拌框44包括水平杆441以及竖直杆442,水平杆441为截面呈圆形的杆状结构,其轴线水平,水平杆441一端与搅拌轴43外侧壁固定,且水平杆441设置于搅拌轴43上部。竖直杆442为截面呈圆形的杆状结构,其轴线竖直,且其上端与水平杆441远离搅拌轴43的一端固定。加热套34为圆形管状结构,套设于竖直杆442上并与之固定。螺旋加热丝35埋设于加热套34侧壁内,其螺旋轴线与加热套34的轴线重合。

如图3所示,上翻装置5包括上翻电机51、第一锥齿轮52、上翻轴53、第二锥齿轮54以及上翻叶片55。上翻电机51设置于搅拌轴43内并与搅拌轴43内底面固定,且上翻电机51的输出轴竖直朝上。第一锥齿轮52的轴线与搅拌轴43的轴线重合,且第一锥齿轮52较大的端面中部与上翻电机51的输出轴固定。上翻轴53为圆轴状,其轴线水平,且其一端穿过搅拌轴43外侧壁并延伸至搅拌轴43内。第二锥齿轮54的轴线与上翻轴53的轴线重合,且第二锥齿轮54较大的端面中部与上翻轴53位于搅拌轴43内的一端固定。上翻叶片55为矩形片状结构,其长度方向与上翻轴53的轴线垂直,且其一端与上翻轴53的圆柱面固定。

如图3所示,收集装置6包括固定柱61、收集板62以及收集圈63。固定柱61为圆柱体结构,其轴线竖直,且其上端与上盖2底面固定。收集板62为圆形板状结构,水平设置于上盖2下侧,其底面中部朝上凹陷,使得收集板62底面中部的位置高于其边缘的位置。收集板62的厚度处处一致,且收集板62上表面与固定柱61底面固定,使得收集板62与上盖2固定。此外,搅拌轴43穿过收集板62并与之转动连接。收集圈63为边框截面呈凹字形的圈状结构,其轴线与上筒11轴线重合,收集圈63设置于收集板62下侧,且其外侧壁与上筒11内侧壁固定,用于收集滴落的水珠。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当搅拌电机42工作,驱动了搅拌轴43转动,使得筒体1内的塑胶原料四处流动,使得各处塑胶原料均匀受热,从而使得筒体1内塑胶原料上的水分充分蒸发,提高了该进料器07烘干塑胶原料的速率,使得从进料器07进入到螺旋挤出器02内的塑胶原料干燥充分,防止影响该注塑机制成的塑料产品的品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