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内取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73756发布日期:2020-02-08 06:09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内取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注塑机辅助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模内取放装置。



背景技术:

在注塑件生产过程中,部分注塑件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植入预埋螺母,植入的预埋螺母一般为圆形预埋螺母。在植入时通常将预埋螺母先预埋于射出型模具的空内,之后熔融的塑料进入模具内将预埋的预埋螺母包裹,冷却之后预埋螺母与模具连接。

预埋于模具的预埋螺母其外壁通常周向会开设若干防滑棱,且同轴开设有环形槽,用于提高预埋螺母与注塑件的连接强度。

现有的预埋有预埋螺母的注塑件在加工完成之后先需要人工取出,之后再人工将预埋螺母埋入模具内,此时取出注塑件和埋入预埋螺母的过程均依靠人工完成,此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降低生产的效率。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内取放装置,使取出注塑件和向模具内埋入预埋螺母的过程不再需要人工完成,减少模具停止工作的时间,增加生产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内取放装置,包括与机械臂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连接有将预埋螺母埋入模具的埋入机构和取出工件的取料机构,所述埋入机构包括若干用于容纳预埋螺母的容纳管、若干用于限制预埋螺母位置的限位机构和将预埋螺母从容纳管内顶出的若干顶出杆,所述限位机构分别与容纳管连接,所述顶出杆分别穿过底座且一端置于容纳管内滑动;

所述取料机构包括与底座连接的取料板、与取料板连接的若干吸管和分别固定于吸管远离取料板一端的若干吸盘,所述吸管与吸盘内腔连通,所述吸管远离吸盘的一端均与真空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埋入机构将预埋螺母埋入模具内,利用取料机构将工件从模具内取出,在埋入预埋螺母和取出工件的过程中不再需要人工进行,加快了操作的速度,降低了模具停止工作的时间,增加了生产的效率。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制预埋螺母位置的若干限位件和驱动限位件朝向预埋螺母移动的弹性件,所述容纳管外壁周向贯穿有与其内腔连通的若干限位孔,所述限位件的一端穿过限位孔与预埋螺母的环形槽抵接,所述弹性件设置于容纳管外侧,所述限位件远离容纳管轴线的一端与弹性件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对限位件施加朝向容纳管轴线的弹力,使限位件卡接于预埋螺母的环形槽内,使预埋螺母不易从容纳管内掉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连接有驱动取料板沿容纳管的轴线移动的取料气缸,所述取料气缸的活塞杆使用螺栓固定于取料板远离吸盘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利用取料机构将工件从模具内取出时,利用取料气缸推动取料板朝向模具移动,使吸盘与工件抵接,之后取料气缸带动工件朝向远离模具的方向移动,使工件与模具脱离连接,此时在取料过程中不再需要使底座和取料板整体朝向模具移动,在取料时容纳管不易与模具产生碰撞。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铰接有转动板,所述取料气缸的缸体固定于转动板远离底座的一端,底座远离容纳管的端面铰接有若干驱动转动板转动的转动气缸,所述转动气缸的缸体与底座铰接,所述转动板远离取料板的端面固定连接有若干转动座,所述转动气缸的活塞杆与转动座远离转动板的端面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利用取料机构将工件从模具内取出之后,转动气缸的活塞杆收缩从而使取料板转动至垂直于固定板,此时在底座向下移动时取料板不易与注塑机产生碰撞。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取料板远离吸盘的端面连接有推动工件与吸盘分离的下料气缸,所述下料气缸的活塞杆穿过取料板与工件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将工件与吸盘脱离时,下料气缸的活塞杆推动下料块朝向远离取料板的方向移动,使工件与吸盘脱离连接,此时不再需要人工使工件与吸盘脱离,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取料板靠近吸盘的端面贯穿有若干腰型槽,所述吸管均穿过腰型槽且沿腰型槽移动,所述吸管均螺纹连接有两个限位螺母,两个与同一所述吸管连接的限位螺母同时将取料板夹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腰型槽使吸管的位置可进行调节,从而可对不同形状的工件进行吸取移动,使取料机构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件呈圆球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埋螺母在与弹性件接触时,预埋螺母会对弹性件施加垂直于两者的接触面且远离容纳管轴线的力,使弹性件朝向远离容纳管轴线的力,此时不再需要人工移动弹性件,使预埋螺母埋入模具的和将螺母置入容纳槽的过程更加方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孔靠近容纳管轴线的开口的直径小于限位件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限位件受到弹性件施加的朝向容纳管的轴线的弹力时,限位件不会掉入容纳管内,从而使限位机构的使用过程更加稳定。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件呈管状,所述弹性件套接于容纳管外壁,所述限位件远离容纳管轴线的一端与弹性件内壁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管状的弹性件对限位件施加朝向容纳管轴线的弹力,弹性件只需套接于容纳管就可对弹性件施加朝向容纳管轴线的弹力,使弹性件的安装过程更加方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远离容纳管的端面固定连接有若干推动顶出杆移动的顶出气缸,所述顶出气缸的缸体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顶出气缸的活塞杆与顶出杆远离容纳管的一端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顶出气缸推动顶出杆移动,此时不再需要人工推动顶出杆移动,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埋入机构将预埋螺母置入模具内,利用取料机构将工件从模具内取出,此时埋入预埋螺母和取出工件的过程均依靠机械完成,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减少了需要的时间,增加了生产的效率;

2、利用限位机构对位于容纳管内的预埋螺母的位置进行限定,使预埋螺母不易从容纳管内掉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限位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图1的b部放大图。

附图说明:1、底座;11、固定板;12、固定柱;13、安装板;14、安装架;15、顶出气缸;2、埋入机构;21、容纳管;211、限位孔;212、容纳楔形面;22、限位机构;221、限位件;222、弹性件;23、顶出杆;3、取料机构;31、取料板;311、导向座;312、滑块;313、腰型槽;32、吸管;321、限位螺母;33、吸盘;34、取料气缸;35、转动板;351、转动座;352、连接板;353、导轨;36、转动气缸;37、下料气缸;371、下料块;4、放置机构;41、固定架;42、放置架;43、放置杆;44、定位杆;45、放置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模内取放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底座1,底座1包括使用螺栓与机械臂连接的固定板11、使用螺栓固定于固定板11远离机械臂一端的四根固定柱12和使用螺栓固定于固定柱12远离固定板11一端的安装板13。如图2所示,安装板13连接有将预埋螺母埋入模具的埋入机构2,埋入机构2包括用于容纳预埋螺母的若干容纳管21、用于限制埋入螺母位置的限位机构22和将预埋螺母从容纳管21内顶出的若干顶出杆23。容纳管21均使用螺栓固定于安装板13远离固定板11的一端,埋入螺母置于容纳管21内。限位机构22包括限制预埋螺母位置的若干限位件221和驱动限位件221朝向容纳管21的轴线移动的弹性件222,限位件221呈圆球状,弹性件222呈圆管桩,其套接于容纳管21外,其内壁与容纳管21外壁贴合。容纳管21外壁远离安装板13的位置周向贯穿有与其内腔连通的若干限位孔211,所述限位件221分别置于限位孔211内且其一端穿过限位孔211与埋入螺母的环形槽卡接,限位件221远离容纳管21轴线的一端与弹性件222内壁抵接。顶出杆23均穿过安装板13滑动,且其一端分别插置于容纳管21内滑动,其插置于容纳管21内的一端可与置于容纳管21内的预埋螺母抵接。将预埋螺母分别置于容纳管21内,使限位件221卡接于预埋螺母的环形槽内,此时机械臂带动底座1移动至模具处,顶出杆23推动预埋螺母进入模具内,此时完成预埋螺母的预埋。

如图3所示,固定板11连接有从模具内取出工件的取料机构3,取料机构3包括与固定板11连接的取料板31、与取料板31连接的若干吸管32和分别是用螺栓固定于吸管32远离取料板31一端的若干吸盘33。取料板31平行于固定板11,吸管32穿过取料板31,其内腔与吸盘33的内腔连通,且其远离吸盘33的一端与真空泵连接。在向模具内埋入预埋螺母之前,使吸盘33与工件抵接,利用负压使吸盘33与工件连接,之后将工件从模具内取出,之后再进行预埋螺母的埋入,此时依靠机械完成工件的取出和预埋螺母的埋入,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工作的效率。

如图3所示,由于在将工件从模具内取出时,需要使取料板31朝向模具移动从而使吸盘33与工件接触,此时易导致容纳管21与模具产生碰撞。因此固定板11连接有驱动取料板31沿容纳管21的轴线移动的取料气缸34,取料气缸34的活塞杆使用螺栓与取料板31远离吸盘33的端面固定。在利用取料机构3将工件从模具内取出时,利用取料气缸34推动取料板31朝向模具移动,使吸盘33与工件抵接,之后取料气缸34带动工件朝向远离模具的方向移动,使工件与模具脱离连接,此时在取料过程中不再需要使底座1和取料板31整体朝向模具移动,在取料时容纳管21不易与模具产生碰撞。

如图1和图3所示,由于在进行取料时和埋入预埋螺母时,取料板31均位于底座1的下端,此时在完成取料并进行预埋螺母的埋入时,需要底座1和取料板31整体向下移动,而模具所处的位置较低,此时易产生取料板31与注塑机碰撞的情况的发生。因此底座1靠近取料板31的位置铰接有转动板35,转动板35远离固定板11的一端使用螺栓连接有连接板352,取料气缸34的缸体使用螺栓固定于连接板352远离转动板35的端面。连接板352相邻于取料气缸34且平行于取料气缸34的活塞杆轴线的侧壁均使用螺栓固定有导轨353,取料板31远离吸盘33的端面使用螺栓固定有两个导向座311,导向座311分别位于连接板352的两侧,两个导向座311相互靠近的端面均使用螺栓连接有滑块312,滑块312分别与最近的导轨353滑移连接。固定板11远离安装板13的端面设置有两个驱动转动板35转动的转动气缸36,转动气缸36的缸体铰接于固定板11远离转动板35的位置,转动板35远离取料板31且靠近固定板11的位置使用螺栓固定连接有两个转动座351,转动气缸36的活塞杆分别与转动座351远离转动板35的位置铰接。在利用取料机构3将工件从模具内取出之后,转动气缸36的活塞杆收缩从而使取料板31转动至垂直于固定板11,此时在底座1向下移动时取料板31不易与注塑机产生碰撞。

如图3所示,由于在从模具内取出工件并移动至注塑机外时,需要使工件与吸盘33脱离,而在真空泵停止对吸盘33内抽气时,吸盘33内的空气未与外界连通而仍具有负压,此时工件无法直接与吸盘33脱离,需要人工移动工件使吸盘33与工件分离。因此取料板31远离吸盘33的端面连接有驱动工件与吸盘33分离的下料气缸37,下料气缸37的缸体使用螺栓与取料气缸34的缸体连接,下料气缸37的活塞杆穿过取料板31并使用螺栓连接有下料块371,下料块371远离下料气缸37的端面可与工件抵接。此时在需要将工件与吸盘33脱离时,下料气缸37的活塞杆推动下料块371朝向远离取料板31的方向移动,使工件与吸盘33脱离连接,此时不再需要人工使工件与吸盘33脱离,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如图3所示,由于不同的工件的形状不同,而吸盘33需要吸附于工件的平整的表面,此时需要调整吸盘33在取料板31表面的分布的位置。因此取料板31靠近吸盘33的端面贯穿有若干腰型槽313,腰型槽313之间互相平行或者垂直,吸管32均穿过腰型槽313且沿腰型槽313的长度方向滑动。每根吸管32均螺纹连接有两个限定吸管32位置的限位螺母321,与同一吸管32连接的两个限位螺母321同时将取料板31夹持。通过设置腰型槽313使吸管32的位置可进行调节,从而可对不同形状的工件进行吸取移动,使取料机构3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如图2所示,由于在限位件221没有与预埋螺母接触时,其仍会受到弹性件222施加的朝向容纳管21轴线的弹力,从而掉入容纳管21内。因此限位孔211靠近容纳管21轴线的直径小于限位件221的直径,此时在限位件221受到弹性件222施加的朝向容纳管21的轴线的弹力时,限位件221不会掉入容纳管21内,从而使限位机构22的使用过程更加稳定。

如图1所示,由于在利用顶出杆23将预埋螺母从容纳管21内顶出时,仍需要人工推动顶出杆23移动,此时较为麻烦。因此安装板13远离容纳管21的端面使用螺栓固定有若干安装架14,安装架14远离安装板13的端面均连接有推动顶出杆23移动的顶出气缸15,顶出气缸15的缸体使用螺栓与安装架14固定连接,其活塞杆穿过安装架14与顶出杆23远离容纳管21的一端使用螺栓连接。利用顶出气缸15推动顶出杆23移动,此时不再需要人工推动顶出杆23移动,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如图2所示,由于螺母的外壁与容纳管21的内壁贴合,此时若螺母置于放置杆43上时两者的轴线没有重合,此时会导致螺母与容纳管21远离安装板13的端面抵接,使螺母无法置入容纳管21内。因此容纳管21内壁远离安装板13的一端边沿处开设有容纳楔形面212,容纳楔形面212远离容纳槽轴线的一端朝向安装板132方向倾斜。利用容纳楔形面212对螺母的移动进行导向,使螺母在进入容纳管21内时不易与容纳管21远离安装板13的端面抵接,从而使螺母置入容纳管21的过程更加方便。

如图1和图4所示,由于在将预埋螺母放置于容纳管21内时,需要人工将螺母一个个放进去,此时模具需要停止工作一段时间,降低了产品生产的效率。因此还设置有用于放置预埋螺母的放置机构4,放置机构4包括设置于地面上的固定架41、滑移于固定架41上端的放置架42和用于放置预埋螺母的放置杆43。固定架41上端设置有驱动放置架42移动的放置气缸45,放置气缸45的缸体使用螺栓与固定架41连接,其活塞杆使用螺栓与放置架42连接。放置杆43均使用螺栓固定于放置架42上端,且其上端面均一体成型有定位预埋螺母位置的定位杆44,预埋螺母套接于定位杆44且其下端与放置杆43上端抵接,其内壁与定位杆44侧壁贴合,且每根放置杆43均与一根容纳管21对应,放置杆43上端可插入容纳管21内。预先将预埋螺母套接于定位杆44,之后使容纳管21转动至竖直状态并与放置杆43对齐,接着容纳管21向下移动时预埋螺母同时进入容纳管21内,此时完成预埋螺母填入容纳管21的过程,从而不再需要一个个向容纳管21内填入螺母,减少了向容纳管21内填入螺母所需的时间,进而减少模具停止工作的时间,增加注塑的效率。

工作原理:

将预埋螺母通过人工套接于定位柱上,之后机械臂带动底座1移动至放置机构4上端,并使容纳管21的轴线分别与放置杆43的轴线重合,之后底座1向下移动使放置杆43插入容纳管21内,容纳管21向下移动使限位块卡接于预埋螺母的环形槽内,此时转动气缸36的活塞杆伸长,驱动转动板35转动至与固定板11平行,真空泵停止抽离吸管32内的空气,下料气缸37的活塞杆伸长从而推动工件与吸盘33脱离连接,之后机械臂带动底座1移动至模具处并使取料板31位于底座1下端,在底座1移动过程中下料气缸37的活塞杆收缩。

在将工件从模具内取出时,取料气缸34带动取料板31朝向模具移动,使吸盘33与工件接触,之后取料气缸34的活塞杆收缩,将工件从模具内取出,之后转动气缸36的活塞杆收缩,带动转动板35转动至垂直于固定板11。之后底座1向下移动至容纳管21与模具放置预埋螺母的位置对齐,之后顶出气缸15的活塞杆伸长,将预埋螺母顶入模具内,完成预埋螺母的上料。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