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模内立体铝箔注塑的转移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43541发布日期:2020-09-15 19:59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用于模内立体铝箔注塑的转移治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产品注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模内立体铝箔注塑的转移治具。



背景技术:

塑胶汽车零件具有轻量化、可通过模具制造各种形状的特点,在注塑成型的汽车零件表面采用电镀、喷涂、气相物理沉积等表面处理技术,可以在塑胶零件上添加金属化的外观效果,提高汽车零件档次感,在高档汽车中金属化汽车零件应用非常广泛。

由于电镀、喷涂、气相物理沉积等表面处理技术需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消耗较多水资源或产生有机废水、有机废气等问题,利用在汽车零件成型过程中往模具内直接添加外观层,零件在一次成型中直接获得金属外观的模内注塑工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现有的模内注塑工艺为了获得更好的结合力与防护能力,需要制作专门的胶片层,把金属薄片包裹在胶片内形成外观层,再将外观层加入模具中一体成型。采用胶片包裹金属薄片虽然解决了结合力与防护问题,但因为胶片的包裹,无法对外表面更立体的产品使用模内注塑工艺,同时产品也丧失了金属的触感。因此,直接使用经过成型的金属薄片进行模内注塑,是弥补胶片模内注塑缺点的有效手段,但仍面临着因金属薄片过于脆弱而产生的转移放置精度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模内立体铝箔注塑的转移治具,通过解决铝箔片成型后转移至模具内的定位放置精度问题,使金属薄片模内注塑工艺能够应用在汽车零件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用于模内立体铝箔注塑的转移治具,包括:驱动器、底板、至少一对固定板、同步偏转机构、偏转面板、铝箔吸附单元、若干定位柱、定位柱底板、转轴;其中,驱动器固定在底板背面,固定板成对相向垂直固定在底板正面,相向的成对固定板之间铰接有转轴,偏转面板固定设置于转轴;所述同步偏转机构设置于所述底板正面,并且同步偏转机构与所述偏转面板连接,同步偏转机构在运转时带动所述偏转面板翻转;所述偏转面板正面设有铝箔吸附单元;所述定位柱底板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并平行于所述底板,所述定位柱固定设置于所述定位柱底板上表面;所述定位柱的轴线与所述定位柱底板的平面形成5°~40°的夹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偏转面板具有5°~40°的水平偏转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固定板的数量为两对。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定位柱为4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底板的背面设置有若干产品吸附单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种专门的体铝箔注塑转移治具,解决金属薄片成型后转移至注塑模具中的定位放置的问题,由于金属薄片在立体成型后,极易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变形及污染,因此需要使用吸附的方式对金属薄片进行转移,同时,金属薄片具备立体形状后,对其在模具内的放置位置有了更精确的要求,如不进行金属薄片的偏转放置,则金属薄片在合模注塑的过程中,会因注塑压力而产生变形损坏,降低金属薄片与产品的结合力,如对金属薄片偏转过度,则在合模注塑过程中,产品产生溢胶,从而导致金属薄片嵌入产品中,因此,同步偏转机构在铝箔吸附单元吸附完成后,将驱动偏转面板自水平面相向转动5°~40°,可以有效解决金属薄片的定位问题;

通过将直定位柱改为斜定位柱,斜定位柱与定位柱底板的夹角设为5°~40°,可以使斜定位柱与偏转面板保持平行,进一步提高转移治具在放置金属薄片时的定位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产品吸附单元;2-驱动器;3-底板;4-固定板;5-同步偏转机构;6-偏转面板;7-铝箔吸附单元;8-定位柱;9-定位柱底板;10-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用于模内立体铝箔注塑的转移治具,包括:驱动器2、底板3、至少一对固定板4、同步偏转机构5、偏转面板6、铝箔吸附单元7、若干定位柱8、定位柱底板9、转轴10;其中,驱动器2固定在底板3背面,固定板4成对相向垂直固定在底板3正面,相向的成对固定板4之间铰接有转轴10,偏转面板6固定设置于转轴10;所述同步偏转机构5设置于所述底板3正面,并且同步偏转机构5与所述偏转面板6连接,同步偏转机构5在运转时带动所述偏转面板6翻转;所述偏转面板6正面设有铝箔吸附单元7;所述定位柱底板9与所述固定板4固定连接并平行于所述底板3,所述定位柱8固定设置于所述定位柱底板9上表面;所述定位柱8的轴线与所述定位柱底板9的平面形成5°~40°的夹角。

将定位柱8设计为斜定位柱,是为了提升转移治具与前/后工序段的模具的定位孔相配合时的精准度。定位柱为斜柱设计,前/后工序段的模具定位孔也设置成相匹配的斜孔,申请人发现,增加了定位柱与定位孔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提升定位的稳定性,位移偏差更小,定位精度更高。定位柱的倾角过小则达不到精准效果,但倾角过大将导致柱孔配合需要的移动距离增大,导致误差率提升。

定位柱底板9与偏转面板6之间留有用于偏转面板6翻转活动的空隙。

所述偏转面板具有5°~40°的水平偏转角,同步偏转机构5在铝箔吸附单元7吸附完成后,可以驱动偏转面板6向转移模具内部方向转动5°~40°。

为了提高单次动作转移的效率,所述固定板4的数量为2组,每组有1对相向设置的固定板4,每组固定板4并列固定于所述底板3上。

并且设置4个固定板4,定位柱底板9与4个固定板4都固定连接,可以使定位柱底板9更为稳定,使定位柱8定位时更为精准。

作为本实施例的更优的方案,所述底板的背面设置有若干产品吸附单元1。在所述转移治具增加所述产品吸附单元,可使该转移模具实现铝箔型材及产品吸附一体化的功能,无需更换或增加产品吸附模具,大大提升生产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器为电机;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器可为气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铝箔吸附单元为吸盘。

该用于模内立体铝箔注塑的转移治具的使用过程如下:

当铝箔完成在冲切工序进行冲切定型形成铝箔型材后,该转移治具在机械手的带动下,移动至冲切工序的冲切模的下方,依靠定位柱8与冲切模下方定位孔的定位匹配,定位铝箔型材位置;然后利用铝箔吸附单元7将铝箔型材吸附,机械手带动转移治具将铝箔型材取出;

铝箔型材完全取出后,驱动器2驱动同步偏转机构5,同步偏转机构5带动偏转面板6绕转轴10自水平面相向转动5°~40°;偏转完成后,机械手将转移治具移动至后一个注塑工序的注塑模具,依靠定位柱8与注塑模具定位孔的配合精确定位,然后铝箔吸附单元7放开,将铝箔型材放置于注塑模具中;放置完成后,驱动器2驱动同步偏转机构5,同步偏转机构5带动偏转面板6绕转轴10复位;

注塑完成后,机械手翻转转移治具整体,即可利用产品吸附单元1将产品取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种专门的立体铝箔注塑转移治具,解决铝箔成型后转移至注塑模具中的定位放置的问题,由于铝箔在立体成型后,极易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变形及污染,因此需要使用吸附的方式对铝箔型材进行转移,同时,铝箔型材具备立体形状后,对其在模具内的放置位置有了更精确的要求,如不进行铝箔型材的偏转放置,则铝箔型材在合模注塑的过程中,会因注塑压力而产生变形损坏,降低铝箔型材与产品的结合力,如对铝箔型材偏转过度,则在合模注塑过程中,产品产生溢胶,从而导致铝箔型材嵌入产品中,因此,同步偏转机构在铝箔吸附单元吸附完成后,将驱动偏转面板自水平面相向转动5°~40°,可以有效解决铝箔型材的定位问题;

通过将直定位柱改为斜定位柱,斜定位柱与定位柱底板的夹角设为5°~40°,可以使斜定位柱与偏转面板保持平行,进一步提高转移治具在放置铝箔型材时的定位精度。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