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产品变形的电器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47953发布日期:2021-06-01 23:2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产品变形的电器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止产品变形的电器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在家电制造中,很多轻量化部件都会采用塑胶材质加工部件,在汽车塑胶部件的成型加工中,通常都会使用到注塑模具进行成型加工,将塑料原料融化后在注塑模具内进行冷却成型,加工流程方便快捷。

为了防止产品变形变形,现有的注塑模具在使用过程中一般是通过水冷进行降温固化,一般会在模具外侧呈环路设置冷却水道,但是由于上下模的分开设置,上下模冷却水道连接处,简单的压合,容易出现连接不紧密,冷却水容易外泄,从而影响电器注塑模具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产品变形的电器注塑模具,能解决上下模冷却水道连接处,简单的压合,容易出现连接不紧密,冷却水容易外泄,从而影响电器注塑模具冷却效率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止产品变形的电器注塑模具,包括活动顶板与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位于活动顶板底端,所述活动顶板底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底端中间固定连接有上模仁,所述安装座底端开设有第一冷却通道,所述固定底板顶端固定连接有下模仁,所述下模仁内部中间向下固定穿设有入子,所述入子与下模仁内均开设有螺旋向上的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二冷却通道顶端位于第一冷却通道正下方,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密封环,所述下模仁顶端开设有与密封环相匹配的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位于第二冷却通道顶端两侧,所述密封槽内固定连接有密封套,所述密封环嵌入在密封套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密封环底端两侧均设置为斜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密封环底端中间开设有向上的凹槽,所述凹槽顶端表面为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冷却通道截面与第二冷却通道截面均为圆形,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内径与第二冷却通道内径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冷却通道一端与进液管连接,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另一端与出液管连接,所述进液管与出液管均贯穿固定底板一侧,所述出液管以及进液管一端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内侧与固定底板连接,所述连接环一侧设置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内部穿设有对接管,所述对接管外侧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所述连接套内壁开设有与限位环相匹配的限位槽,所述限位环在限位槽转动,所述连接环外侧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套内侧插入在连接槽内,所述连接套通过螺纹与连接槽固定连接,所述对接管一端插接再连接环内,所述对接管通过密封垫与连接环密封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套外侧开设有防滑槽,所述防滑槽等距开设在连接套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对接管内径与连接环内径一致,所述对接管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软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活动顶板底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导向柱,所述限位导向柱底端与固定底板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第一冷却通道底端两侧分别加装密封环,当将第一冷却通道与第二冷却通道对接时,由安装座同时带动第一冷却通道与密封环下移,直至密封环完全进入密封槽内时,在密封槽与密封套充分接触下,提升了第一冷却通道与第二冷却通道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了冷却水外泄,提升了注塑模具冷却效率;

2、通过在连接软管一端加装对接管,当需要将连接软管与进液管连接时,移动连接套,由连接套通过限位槽带动限位环移动,限位环带动对接管移动,同时将连接套一侧以及对接管分别对准连接槽与连接环,当连接套内侧螺纹与连接槽外侧螺纹接触时,转动连接套,由连接套通过限位槽带动限位环移动,由限位环带动对接管往连接环内部移动,直至转不动连接套时,此时对接管通过密封垫与连接环密封连接,方便了连接软管与进液管的连接,同理将连接软管与出液管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注塑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1、活动顶板;2、固定底板;3、限位导向柱;4、安装座;5、上模仁;6、下模仁;7、入子;8、第一冷却通道;81、第二冷却通道;9、密封环;91、密封套;92、密封槽;10、进液管;11、出液管;12、连接软管;13、连接套;131、限位环;132、限位槽;133、连接环;134、连接槽;135、密封垫;136、对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图2与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产品变形的电器注塑模具,包括活动顶板1与固定底板2,固定底板2位于活动顶板1底端,活动顶板1底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座4,安装座4底端中间固定连接有上模仁5,安装座4底端开设有第一冷却通道8,固定底板2顶端固定连接有下模仁6,下模仁6内部中间向下固定穿设有入子7,入子7与下模仁6内均开设有螺旋向上的第二冷却通道81,第二冷却通道81顶端位于第一冷却通道8正下方,第一冷却通道8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密封环9,下模仁6顶端开设有与密封环9相匹配的密封槽92,密封槽92位于第二冷却通道81顶端两侧,密封槽92内固定连接有密封套91,密封环9嵌入在密封套91内,密封环9底端两侧均设置为斜面,斜面可以使密封环9顺利进入密封套91内,密封环9底端中间开设有向上的凹槽,凹槽顶端表面为弧面,弧面可以增加密封环9与密封套91的接触面积,来提升其连接密封性,第一冷却通道8截面与第二冷却通道81截面均为圆形,第一冷却通道8内径与第二冷却通道81内径一致,方便冷却水流通,活动顶板1底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导向柱3,限位导向柱3底端与固定底板2连接,通过加装4根限位导向柱3,保障了活动顶板1升降为稳定性。

使用时,当将第一冷却通道8与第二冷却通道81对接时,由安装座4同时带动第一冷却通道8与密封环9下移,直至密封环9完全进入密封槽92内时,在密封槽92与密封套91充分接触下,提升了第一冷却通道8与第二冷却通道81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了冷却水外泄,提升了注塑模具冷却效率。

实施例2

请参照图1与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产品变形的电器注塑模具,本实施例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技术方案,不同的是,第二冷却通道81一端与进液管10连接,第二冷却通道81另一端与出液管11连接,进液管10与出液管11均贯穿固定底板2一侧,出液管11以及进液管10一端设有连接环133,连接环133内侧与固定底板2连接,连接环133一侧设置有连接套13,连接套13内部穿设有对接管136,对接管136外侧固定连接有限位环131,连接套13内壁开设有与限位环131相匹配的限位槽132,限位环131在限位槽132转动,连接环133外侧开设有连接槽134,连接套13内侧插入在连接槽134内,连接套13通过螺纹与连接槽134固定连接,对接管136一端插接再连接环133内,对接管136通过密封垫135与连接环133密封连接,连接套13外侧开设有防滑槽,防滑槽等距开设在连接套13外侧,防止转动连接套13时手滑,防滑槽有效增加摩擦力,对接管136内径与连接环133内径一致,对接管136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软管12,内径采用一致,方便冷却水顺利流通。

使用时,当需要将连接软管12与进液管10连接时,移动连接套13,由连接套13通过限位槽132带动限位环131移动,限位环131带动对接管136移动,同时将连接套13一侧以及对接管136分别对准连接槽134与连接环133,当连接套13内侧螺纹与连接槽134外侧螺纹接触时,转动连接套13,由连接套13通过限位槽132带动限位环131移动,由限位环131带动对接管136往连接环133内部移动,直至转不动连接套13时,此时对接管136通过密封垫135与连接环133密封连接,方便了连接软管12与进液管10的连接,同理将连接软管12与出液管11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止产品变形的电器注塑模具,通过在第一冷却通道8底端两侧分别加装密封环9,当将第一冷却通道8与第二冷却通道81对接时,由安装座4同时带动第一冷却通道8与密封环9下移,直至密封环9完全进入密封槽92内时,在密封槽92与密封套91充分接触下,提升了第一冷却通道8与第二冷却通道81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了冷却水外泄,提升了注塑模具冷却效率;通过在连接软管12一端加装对接管136,当需要将连接软管12与进液管10连接时,移动连接套13,由连接套13通过限位槽132带动限位环131移动,限位环131带动对接管136移动,同时将连接套13一侧以及对接管136分别对准连接槽134与连接环133,当连接套13内侧螺纹与连接槽134外侧螺纹接触时,转动连接套13,由连接套13通过限位槽132带动限位环131移动,由限位环131带动对接管136往连接环133内部移动,直至转不动连接套13时,此时对接管136通过密封垫135与连接环133密封连接,方便了连接软管12与进液管10的连接,同理将连接软管12与出液管11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