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免卡点磨损的模具跟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46260发布日期:2021-10-30 01:39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避免卡点磨损的模具跟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避免卡点磨损的模具跟动结构。


背景技术:

2.模具是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常见的工具,在使用模具的过程中,模具的跟动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模具跟动结构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3.一般的模具跟动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卡点容易受到磨损,并且不便于入子复位,导致模具配合功能差,因此,我们提供一种避免卡点磨损的模具跟动结构,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卡点磨损的模具跟动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一般的模具跟动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卡点容易受到磨损,并且不便于入子复位,导致模具配合功能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避免卡点磨损的模具跟动结构,包括模具底座、第一注塑槽、衔接槽和第一入子,所述模具底座的右侧上方固定连接有限位壳,且模具底座的右侧内部连接有第一入子,所述第一入子的外部连接有第二入子,所述模具底座的右端上方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且电动伸缩杆的上端固定安装有下模具,所述模具底座的左端上方固定安装有衔接筒,且衔接筒的内部连接有调节杆,所述第一入子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凸块,所述下模具的上侧内部设置有第一注塑槽,且第一注塑槽的左右两侧下部均设置有第二注塑槽,所述下模具的上方连接有上模具,且上模具的内部设置有衔接槽,所述下模具与上模具之间设置有橡胶密封垫。
6.优选的,所述限位壳上侧的内径长度尺寸小于第二入子上侧的长度尺寸,且限位壳的位置与第二入子对应设置。
7.优选的,所述衔接筒的外部套设连接有弹簧,且衔接筒与调节杆采用滑动的方式相连接。
8.优选的,所述调节杆与衔接筒采用卡合的方式相连接,且调节杆的纵截面形状呈“凸”字形。
9.优选的,所述衔接槽的位置与第二注塑槽对应设置,且衔接槽关于第一注塑槽的竖直中垂线对称安装。
10.优选的,所述第一入子通过凸块与下模具采用卡合的方式相连接,且下模具上橡胶密封垫的横截面形状呈“口”字形。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避免卡点磨损的模具跟动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避免卡点受到磨损,并且便于入子复位,保证模具的配合功能;
12.1、设有限位壳和第一入子,通过限位壳上侧的内径长度尺寸小于第二入子上侧的长度尺寸,使得产品在出模时第二入子能够落到第一入子的下侧,从而使第一入子的卡点
有释放空间,进而避免卡点受到磨损;
13.2、设有衔接筒和弹簧,通过衔接筒的外部套设连接有弹簧,使得弹簧的弹力能够将出模时的下模具拉回,从而便于第一入子复位,再通过衔接筒与调节杆采用滑动的方式相连接,使得调节杆对下模具具有支撑作用,同时对下模具复位时起到导向作用,提高了实用性,从而保证模具的配合功能;
14.3、设有衔接槽和橡胶密封垫,通过橡胶密封垫的横截面形状呈“口”字形,能够提高下模具和上模具连接处的密封性,再通过衔接槽的位置与第二注塑槽对应设置,提高注塑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模具和第一注塑槽连接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模具底座;2、限位壳;3、第二入子;4、电动伸缩杆;5、下模具;6、衔接筒;7、调节杆;8、弹簧;9、凸块;10、第一注塑槽;11、第二注塑槽;12、上模具;13、衔接槽;14、橡胶密封垫;15、第一入子。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避免卡点磨损的模具跟动结构,包括模具底座1、限位壳2、第二入子3、电动伸缩杆4、下模具5、衔接筒6、调节杆7、弹簧8、凸块9、第一注塑槽10、第二注塑槽11、上模具12、衔接槽13、橡胶密封垫14和第一入子15,模具底座1的右侧上方固定连接有限位壳2,且模具底座1的右侧内部连接有第一入子15,第一入子15的外部连接有第二入子3,模具底座1的右端上方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4,且电动伸缩杆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下模具5,模具底座1的左端上方固定安装有衔接筒6,且衔接筒6的内部连接有调节杆7,第一入子15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凸块9,下模具5的上侧内部设置有第一注塑槽10,且第一注塑槽10的左右两侧下部均设置有第二注塑槽11,下模具5的上方连接有上模具12,且上模具12的内部设置有衔接槽13,下模具5与上模具12之间设置有橡胶密封垫14。
22.如图1、图2和图3中限位壳2上侧的内径长度尺寸小于第二入子3上侧的长度尺寸,且限位壳2的位置与第二入子3对应设置,使得产品在出模时第二入子3能够落到第一入子15的下侧,从而使第一入子15的卡点有释放空间,进而避免卡点受到磨损,衔接筒6的外部套设连接有弹簧8,且衔接筒6与调节杆7采用滑动的方式相连接,使得弹簧8的弹力能够将出模时的下模具5拉回,从而便于第一入子15复位,使得调节杆7对下模具5具有支撑作用,同时对下模具5复位时起到导向作用,提高了实用性,从而保证模具的配合功能;
23.如图1、图2和图4中调节杆7与衔接筒6采用卡合的方式相连接,且调节杆7的纵截面形状呈“凸”字形,提高调节杆7的稳定性,防止脱落,衔接槽13的位置与第二注塑槽11对应设置,且衔接槽13关于第一注塑槽10的竖直中垂线对称安装,提高注塑效率,第一入子15通过凸块9与下模具5采用卡合的方式相连接,且下模具5上橡胶密封垫14的横截面形状呈“口”字形,能够提高下模具5和上模具12连接处的密封性。
24.工作原理:在使用该避免卡点磨损的模具跟动结构时,首先结合图1和图4所示,通过衔接槽13的位置与第二注塑槽11对应设置,能够提高注塑时的效率,便于注塑材料进入第二注塑槽11的底部,同时通过橡胶密封垫14的横截面形状呈“口”字形,能够提高下模具5和上模具12连接处的密封性,提高产品的成型质量,当需要出模时,启动电动伸缩杆4带动下模具5上升推动产品,第一入子15和第二入子3由于产品抱紧力跟着产品一起移动,当第二入子3碰到限位壳2时,通过限位壳2上侧的内径长度尺寸小于第二入子3上侧的长度尺寸,使第二入子3能够落到第一入子15的下侧,从而使第一入子15的卡点有释放空间,进而避免卡点受到磨损;
25.最后再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入子15将落到模具底座1内的卡槽中,同时调节杆7将随着下模具5的上升而对其进行支撑,拿出产品,关闭限位壳2,通过弹簧8的弹力能够将出模时的下模具5拉回复位,同时第一入子15的下端仍在第二入子3内,从而便于第一入子15复位,再通过衔接筒6与调节杆7采用滑动的方式相连接,能够在下模具5拉回时起到导向作用,提高了实用性,从而保证模具的配合功能,这就是避免卡点磨损的模具跟动结构使用的整个过程。
2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