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挡风下饰板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3451发布日期:2021-09-25 12:0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汽车前挡风下饰板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挡风下饰板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汽车前挡风下饰板的主体结构为硬胶部分,其上部为与硬胶部分一体结构的软胶部分,软胶部分与汽车前盖的底部密封配合。所述硬胶部分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两组漏水槽,硬胶部分注塑成型后在出模方向存在倒扣结构,同时,位于上部的软胶部分注塑成型后在出模方向也存在倒扣结构,两处倒扣结构均需要大抽芯结构实现,由于两处倒扣结构分别在硬胶部分和软胶部分且距离较近,需要分别设置抽芯,难以在一套模具上实现。另外,由于抽芯较大,模板建腔后,挖空很大,模板强度不好,注塑时,受注塑力的影响,存在变形风险较大的问题。因此,现有技术亟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前挡风下饰板注塑模具,解决双色产品件的硬胶部分和软胶部分均存在倒扣,且倒扣量大,同一模板内设置两个大抽芯,模板挖空大,受注塑力的影响,存在变形风险较大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汽车前挡风下饰板注塑模具,包括硬胶定模、软胶定模及回转装置,硬胶定模、软胶定模竖向相对间隔布置,回转装置位于硬胶定模和软胶定模之间。
6.所述回转装置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动模和第二动模,回转装置驱动第一动模和第二动模互换位置。
7.硬胶定模内设有硬胶抽芯及硬胶抽芯驱动机构,硬胶抽芯驱动机构带动硬胶抽芯运动,其一侧配置有第一锁紧机构。
8.软胶定模内设有软胶抽芯及软胶抽芯驱动机构,软胶抽芯驱动机构带动软胶抽芯运动,其一侧配置有第二锁紧机构。
9.进一步地,回转装置包括底座、回转支承及动模固定板,回转支承的固定部分与底座的顶部固定相连。
10.所述动模固定板竖向布置在底座的上方,其下端与回转支承的转动部分固定相连,第一动模和第二动模分别固定于动模固定板的两侧。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动模和第二动模背离回转装置的一侧均具有动模型芯,所述第一动模的动模型芯与第二动模的动模型芯结构相同。
12.进一步地,硬胶定模靠近回转装置的一侧具有硬胶型腔,硬胶型腔可与任一动模型芯配合形成硬胶注塑腔,硬胶注塑腔内成型前挡风下饰板的硬胶部分,开模后,前挡风下饰板的硬胶部分留置于动模型芯上。
13.软胶定模靠近回转装置的一侧具有软胶型腔,软胶型腔可与带有前挡风下饰板的硬胶部分动模型芯配合形成软胶注塑腔,软胶注塑腔内成型前挡风下饰板的软胶部分。
14.进一步地,所述硬胶抽芯驱动机构包括硬胶t型块及硬胶抽芯油缸,所述硬胶t型块与硬胶定模滑动配合,硬胶抽芯油缸固定在硬胶定模上,其活塞杆驱动硬胶t型块运动。
15.硬胶抽芯上具有与硬胶t型块运动方向相对倾斜布置的t形滑槽,硬胶t型块与硬胶抽芯滑动配合,硬胶抽芯油缸通过硬胶t型块驱动硬胶抽芯相对于硬胶定模滑动。
16.进一步地,第一锁紧机构包括第一反锁t型块、第一锁紧块及硬胶反锁油缸,第一反锁t型块和第一锁紧块均与硬胶定模滑动配合,硬胶反锁油缸固定在硬胶定模上,其活塞杆驱动第一反锁t型块运动。
17.第一锁紧块的一端具有与第一反锁t型块运动方向相对倾斜布置的t形滑槽,第一反锁t型块与第一锁紧块的t形滑槽滑动配合,硬胶反锁油缸通过第一反锁t型块驱动第一锁紧块与硬胶定模相对滑动,第一锁紧块的另一端可伸至硬胶t型块的卡槽内,锁住硬胶抽芯。
18.进一步地,所述软胶抽芯驱动机构包括软胶t型块及软胶抽芯油缸,所述软胶t型块与软胶定模滑动配合,软胶抽芯油缸固定在软胶定模上,其活塞杆驱动软胶t型块运动。
19.软胶抽芯上具有与软胶t型块运动方向相对倾斜布置的t形滑槽,软胶t型块与软胶抽芯滑动配合,软胶抽芯油缸通过软胶t型块驱动软胶抽芯相对于软胶定模滑动。
20.进一步地,第二锁紧机构包括第二反锁t型块、第二锁紧块及软胶反锁油缸,第二反锁t型块与软胶定模滑动配合,软胶反锁油缸固定在软胶定模上,其活塞杆驱动第二反锁t型块运动。
21.第二锁紧块的一端具有与第二反锁t型运动方向相对倾斜布置的t形滑槽,第二反锁t型块与第二锁紧块的t形滑槽滑动配合,软胶反锁油缸通过第二反锁t型块驱动第二锁紧块与软胶定模相对滑动,第二锁紧块的另一端可伸至软胶t型块的卡槽内,锁住软胶抽芯。
22.进一步地,硬胶抽芯与硬胶定模滑动配合,软胶抽芯与软胶定模滑动配合。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两套模具,两个动模采用回转装置互换位置,在注射硬胶一侧的定模和注射软胶一侧的定模分别设置大抽芯,保障了模具强度,消除其因挖空较大,受注塑力影响而易变形的风险。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汽车前挡风下饰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前挡风下饰板注塑模具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26.图3是图1中本实用新型某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示出的是硬胶抽芯及相关部分。
27.图4是图3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图1中本实用新型另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示出的是软胶抽芯及相关部件。
29.图6是图5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31.结合图1至图6,汽车前挡风下饰板注塑模具,包括硬胶定模1、软胶定模2及回转装置3,硬胶定模1和软胶定模2一左一右竖向相对间隔布置,回转装置3位于硬胶定模1和软胶
定模2之间。回转装置3包括底座31、回转支承及动模固定板32,回转支承的固定部分与底座31的顶部固定相连。所述动模固定板32竖向布置在底座31的上方,其下端与回转支承的转动部分固定相连,所述回转支承驱动动模固定板32竖向转动。
32.所述回转装置3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动模4和第二动模5,第一动模4和第二动模5分别固定于动模固定板32的两侧,回转装置3驱动第一动模4和第二动模5互换位置。所述第一动模4和第二动模5背离回转装置3的一侧均具有动模型芯,所述第一动模4的动模型芯与第二动模5的动模型芯结构相同。
33.硬胶定模1靠近回转装置3的一侧具有硬胶型腔,硬胶型腔可与任一动模型芯配合形成硬胶注塑腔,注塑机向硬胶注塑腔内注射硬胶,硬胶注塑腔内成型前挡风下饰板的硬胶部分,开模后,前挡风下饰板的硬胶部分留置于动模型芯上,并随该动模型芯转动180
°

34.软胶定模2靠近回转装置3的一侧具有软胶型腔,带有前挡风下饰板的动模型芯转动180
°
后与软胶定模2合模,软胶型腔可与带有前挡风下饰板的硬胶部分动模型芯配合形成软胶注塑腔,注塑机向软胶注塑腔内注射软胶,软胶注塑腔内成型前挡风下饰板的软胶部分,同时,另一个动模型芯与硬胶定模1在合模状态下注射前挡风下饰板的硬胶部分。
35.硬胶定模1内设有硬胶抽芯11及硬胶抽芯驱动机构6,硬胶抽芯11与硬胶定模1滑动配合,硬胶抽芯驱动机构6带动硬胶抽芯11运动,其一侧配置有第一锁紧机构7。所述硬胶抽芯驱动机构6包括硬胶t型块61及硬胶抽芯油缸62,所述硬胶t型块61与硬胶定模1滑动配合,硬胶抽芯油缸62固定在硬胶定模1上,其活塞杆驱动硬胶t型块61运动。
36.硬胶抽芯11上具有与硬胶t型块61运动方向相对倾斜布置的t形滑槽,硬胶t型块61与硬胶抽芯11滑动配合,硬胶抽芯油缸62通过硬胶t型块61驱动硬胶抽芯11相对于硬胶定模1滑动。
37.第一锁紧机构7包括第一反锁t型块71、第一锁紧块72及硬胶反锁油缸73,第一反锁t型块71和第一锁紧块72均与硬胶定模1滑动配合,硬胶反锁油缸73固定在硬胶定模1上,其活塞杆驱动第一反锁t型块71运动。第一锁紧块72的一端具有与第一反锁t型块71运动方向相对倾斜布置的t形滑槽,第一反锁t型块71与第一锁紧块72的t形滑槽滑动配合,硬胶反锁油缸73通过第一反锁t型块71驱动第一锁紧块72与硬胶定模1相对滑动,第一锁紧块72的另一端可伸至硬胶t型块61的卡槽内,锁住硬胶抽芯11,避免注塑过程中硬胶抽芯11受注塑力的作用后退。
38.硬胶注塑完成后,首先,第一反锁t型块71后退过程中驱动第一锁紧块72退出硬胶t型块61的卡槽,之后,硬胶抽芯油缸62通过硬胶t型块61驱动硬胶抽芯11退出倒扣,开模后硬胶注塑件留在动模,回转装置3驱动动模及硬胶注塑件旋转180
°
,与软胶定模2合模。
39.软胶定模2内设有软胶抽芯21及软胶抽芯驱动机构8,软胶抽芯21与软胶定模2滑动配合,软胶抽芯驱动机构8带动软胶抽芯21运动,其一侧配置有第二锁紧机构9。所述软胶抽芯驱动机构8包括软胶t型块81及软胶抽芯油缸82,所述软胶t型块81与软胶定模2滑动配合,软胶抽芯油缸82固定在软胶定模2上,其活塞杆驱动软胶t型块81运动。软胶抽芯21上具有与软胶t型块81运动方向相对倾斜布置的t形滑槽,软胶t型块81与软胶抽芯21滑动配合,软胶抽芯油缸82通过软胶t型块81驱动软胶抽芯21相对于软胶定模2滑动。
40.第二锁紧机构9包括第二反锁t型块91、第二锁紧块92及软胶反锁油缸93,第二反锁t型块91与软胶定模2滑动配合,软胶反锁油缸93固定在软胶定模2上,其活塞杆驱动第二
反锁t型块91运动。第二锁紧块92的一端具有与第二反锁t型运动方向相对倾斜布置的t形滑槽,第二反锁t型块91与第二锁紧块92的t形滑槽滑动配合,软胶反锁油缸93通过第二反锁t型块91驱动第二锁紧块92与软胶定模2相对滑动,第二锁紧块92的另一端可伸至软胶t型块81的卡槽内,锁住软胶抽芯21,避免注塑过程中软胶抽芯21受注塑力的作用后退。
41.软胶注塑完成后,首先,第二反锁t型块91后退过程中驱动第二锁紧块92退出软胶t型块81的卡槽,之后,软胶抽芯油缸82通过软胶t型块81驱动软胶抽芯21退出倒扣,开模后注塑产品件留在动模,并由动模顶出。
42.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5.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