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料条均匀模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55509发布日期:2021-12-12 21:22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料条均匀模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挤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料条均匀模头。


背景技术:

2.挤塑又称挤出成型,是使用挤出机将加热的泥料连续通过模头,挤出所需形状的产品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模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业。
3.但是目前的模头孔径的尺寸一致,导致在使用时因为挤出物料在模头中压力分布不均匀,导致物料在模头出来的料条粗细不均匀,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而且物料通过模头孔洞的位置不一样、路径长短不一致,导致物料的热量散失不一致,从而导致挤出的产品具有较大温差,在冷却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纹等情况,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挤出的物料粗细不均匀,温差较大,影响产品质量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提高料条均匀模头。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提高料条均匀模头,包括模头外壳和模头外壳表面开设的模孔,所述模头外壳的内部一体加工有模芯,所述模孔开设在模芯的表面,所述模头外壳内部的左侧铰接有搅动板,所述搅动板的顶部铰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顶部和底部均栓接有搅动块,所述传动杆的右端铰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中端与模头外壳内部的右侧铰接,所述连接杆的底端栓接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左端与搅动板的底部栓接,所述连接绳的表面栓接有搅动圈,所述连接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有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与模头外壳的右侧栓接,根据物料在模头内部的压力分布情况,模芯的两边压力较低,放大此处模孔的尺寸,而模芯的中间位置,物料压力大,减小模孔的尺寸,这样通过不同孔径的模孔,确保物料在模芯中压力不均匀的情况下,从模孔出来的料条尺寸一致,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将导热油填充进入模头外壳和模芯之间,并利用微型伸缩杆带动传动绳运动,传动绳通过传动架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通过传动杆带动搅动板,搅动板、搅动块、连接绳和搅动圈可以有效的搅动导热油,让各个位置的导热油温度一致,从而确保挤出的物料温度一致,确保物料的质量。
7.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微型伸缩杆、l型杆、传动绳、滑轮、传动架和滑套,所述微型伸缩杆固定安装在模头外壳的右侧,所述微型伸缩杆的输出端贯穿模头外壳右侧的孔洞并与l型杆的右端栓接,所述l型杆的左端与传动绳的表面栓接,所述滑轮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滑轮的右侧均与模头外壳内部的右侧栓接,所述滑轮的表面与传动绳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传动架和滑套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传动架与滑套铰接,所述传动架远离滑套的一端与模芯的右侧铰接,所述滑套的内部与连接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传动绳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传动架的表面栓接,传动机构用于带动连接杆活动,然后经过传动搅动导热油。
8.优选的,所述搅动板包括上搅板、铰接筒和下搅板,所述上搅板的底部与铰接筒的顶部栓接,所述铰接筒的底部与下搅板的顶部栓接,所述铰接筒的后侧与模头外壳内部的
左侧铰接,所述传动杆与上搅板铰接,所述下搅板与连接绳栓接,铰接筒用于连接上搅板和下搅板,方便搅动板转动。
9.优选的,所述模孔均匀分布在模芯的表面,且模芯表面多个模孔的直径由两侧向中间逐渐缩小,多个模孔的中心点位于一条直线上,保障各处出料粗细一致。
10.优选的,所述模头外壳右侧的孔洞固定套接有密封套,所述密封套的内部与微型伸缩杆的输出端滑动连接,密封圈进行密封隔热。
11.优选的,所述模头外壳和模芯之间的空腔填充有导热油,所述搅动板、传动杆、连接杆和连接绳均位于导热油的内部,导热油可以有效的平衡各处的温度。
12.有益效果:根据物料在模头内部的压力分布情况,模芯的两边压力较低,放大此处模孔的尺寸,而模芯的中部物料压力大,减小模孔的尺寸,这样通过不同孔径的模孔,确保物料在模芯中压力不均匀的情况下,从模孔出来的料条尺寸一致,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将导热油填充进入模头外壳和模芯之间,并利用微型伸缩杆带动传动绳运动,传动绳通过传动架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通过传动杆带动搅动板,运动的搅动板、搅动块、连接绳和搅动圈可以有效的搅动导热油,让各个位置的导热油温度一致,从而确保挤出的物料温度一致,保障物料质量。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提高料条均匀模头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提高料条均匀模头的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提高料条均匀模头的搅动板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提高料条均匀模头的搅动板立体示意图。
17.图中:1模头外壳、2模孔、3模芯、4搅动板、41上搅板、42铰接筒、43下搅板、5传动杆、6搅动块、7连接杆、8连接绳、9传动机构、91微型伸缩杆、92l型杆、93传动绳、94滑轮、95传动架、96滑套、10搅动圈、11密封套、12导热油。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9.参照图1

4,一种提高料条均匀模头,包括模头外壳1和模头外壳1表面开设的模孔2,模头外壳1的内部一体加工有模芯3,模孔2开设在模芯3的表面,模孔2均匀分布在模芯3的表面,且模芯3表面多个模孔2的直径由两侧向中间逐渐缩小,多个模孔2的中心点位于一条直线上,模头外壳1内部的左侧铰接有搅动板4,搅动板4的顶部铰接有传动杆5,传动杆5的顶部和底部均栓接有搅动块6,传动杆5的右端铰接有连接杆7,连接杆7的中端与模头外壳1内部的右侧铰接,连接杆7的底端栓接有连接绳8,连接绳8的左端与搅动板4的底部栓接,搅动板4包括上搅板41、铰接筒42和下搅板43,上搅板41的底部与铰接筒42的顶部栓接,铰接筒42的底部与下搅板43的顶部栓接,铰接筒42的后侧与模头外壳1内部的左侧铰接,传动杆5与上搅板41铰接,下搅板43与连接绳8栓接,连接绳8的表面栓接有搅动圈10,连接杆7的表面滑动连接有传动机构9,传动机构9与模头外壳1的右侧栓接,传动机构9包括微型伸
缩杆91、l型杆92、传动绳93、滑轮94、传动架95和滑套96,微型伸缩杆91固定安装在模头外壳1的右侧,微型伸缩杆91的输出端贯穿模头外壳1右侧的孔洞并与l型杆92的右端栓接,l型杆92的左端与传动绳93的表面栓接,滑轮94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滑轮94的右侧均与模头外壳1内部的右侧栓接,滑轮94的表面与传动绳93的表面滑动连接,传动架95和滑套96的数量均为两个,传动架95与滑套96铰接,传动架95远离滑套96的一端与模芯3的右侧铰接,滑套96的内部与连接杆7的表面滑动连接,传动绳9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传动架95的表面栓接,模头外壳1右侧的孔洞固定套接有密封套11,密封套11的内部与微型伸缩杆91的输出端滑动连接,模头外壳1和模芯3之间的空腔填充有导热油12,搅动板4、传动杆5、连接杆7和连接绳8均位于导热油12的内部,根据物料在模头内部的压力分布情况,模芯3的两边压力较低,放大此处模孔2的尺寸,而模芯3的中部物料压力大,减小模孔2的尺寸,这样通过不同孔径的模孔2,确保物料在模芯3中压力不均匀的情况下,从模孔2出来的料条尺寸一致,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将导热油12填充进入模头外壳1和模芯3之间,并利用微型伸缩杆91带动传动绳93运动,传动绳93通过传动架95带动连接杆7转动,连接杆7通过传动杆5带动搅动板4,运动的搅动板4、搅动块6、连接绳8和搅动圈10可以有效的搅动导热油12,让各个位置的导热油12温度一致,从而确保挤出的物料温度一致,保障物料质量。
20.工作原理:模芯3通过模头外壳1与专业的挤出设备连接,位于模芯3中部的模孔2压力最大,但是利用小尺寸的模孔2限制物料的涌入量,两侧的模孔2面临的压力小,利用大尺寸的模孔2可以接收相对多的物料,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也能挤出与中部模孔2尺寸一致的料条,在挤出作业过程中导热油12被加热,微型伸缩杆91为电推杆,接通微型伸缩杆91的电源,微型伸缩杆91伸展,微型伸缩杆91带动l型杆92向左移动,l型杆92带动底部的传动绳93向左运动,顶部的传动绳93经过滑轮94的引导带动顶部的传动架95向右移动,顶部的传动架95通过滑套96带动连接杆7顺时针转动,滑套96在连接杆7的表面滑动,连接杆7的顶端带动传动杆5向右移动,传动杆5带动搅动块6移动,传动杆5带动上搅板41向右转动,上搅板41经过铰接筒42的传导带动下搅板43向左转动,铰接筒42起铰接限位作用,下搅板43带动连接绳8向左移动,连接绳8带动搅动圈10向左移动,微型伸缩杆91收缩时,微型伸缩杆91带动l型杆92向右移动,l型杆92带动底部的传动绳93向右运动,底部的传动绳93带动底部的传动架95向右移动,底部的传动架95通过滑套96带动连接杆7逆时针转动,滑套96在连接杆7的表面滑动,逆时针转动的连接杆7带动传动杆5向左移动,传动杆5带动搅动块6移动,传动杆5带动上搅板41向左转动,上搅板41经过铰接筒42的传导带动下搅板43向右转动,铰接筒42起铰接限位作用,连接杆7的底端带动连接绳8向右移动,连接绳8带动搅动圈10向右移动,微型伸缩杆91伸展,如此往复,移动的传动杆5、搅动块6、连接绳8、搅动圈10和转动的搅动板4、连接杆7可以搅动模头外壳1和模芯3之间的导热油12,让导热油12在内部不断移动,保持各处的热量一致,经过模芯3中部模孔2的物料由于路径短、速度快往往比两侧的物料温度高,导热油12在模芯3的中部透过模芯3吸取物料的温度,使其温度降低,同时导热油12透过模芯3将热量传导到两侧的模孔2中,从而让各个模孔2挤出的物料热量一致,确保物料的质量。
2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