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注塑的汽车发光装饰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10211发布日期:2022-09-23 18:53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双色注塑的汽车发光装饰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汽车配件。


背景技术:

2.汽车内饰件一般采用电镀条、皮纹饰条来进行装饰。随着用户对车内装饰要求的逐步提高,内饰件上引入了氛围灯进行装饰。
3.然而,现有的汽车氛围灯的出光往往是从内饰件的出光间隙中导出形成光束,不存有导光面,进而导致的装饰面覆盖区域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双色注塑的汽车发光装饰件,以解决以上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双色注塑的汽车发光装饰件,包括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饰板是双色注塑件,所述内饰板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包括固定连接的安装部以及反光部;
6.所述安装部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灯带的安装槽,所述安装部上开设有安装孔;
7.所述反光部的前表面设有至少三个反光面,所述反光面倾斜设置,所述灯带的发光方向朝向所述反光面;
8.所述内饰板还包括透明导光部,所述反光部的前侧覆盖有所述透明导光部。
9.本专利通过传统汽车装饰件的结构,通过双色注塑件进行导光反射出,相对于传统的直接射出,大大的提高的装饰面的覆盖区域。
1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灯带安装在所述内饰板的上方,且位于所述透明导光部与所述反光部之间的区域。
11.便于光源发射至反光部上进行反射。
1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反光部的前表面包括至少三个从上至下排布的反光组,每个反光组均包括至少三个从左至右排布的所述反光面;
13.相邻的反光组的反光面通过一连接面相连,构成一w状弯折结构。
14.便于实现不同区域的出光装置。
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反光面从左至右倾斜朝上,且所述反光面从左至右倾斜朝前。
16.便于灯带经过反光面向前出光。
1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w状弯折结构包括从上至下顺序连接的第一反光面、第一连接面以及第二反光面;
18.所述第一反光面与所述第二反光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反光面的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外露出所述第一反光面的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
19.便于灯带发出的光线可以被第一发光面以及第二发光面所反射出。
2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反光部的上表面包括至少三个从左至右排布的w状弯折结构,
相邻的w状弯折结构通过过渡面相连。
21.进一步优选地,位于左侧的w状弯折结构的上端通过所述过渡面与位于右侧的w状弯折结构的下端相连。
2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透明导光部的材质是pc,所述基体的材质是pc/abs。
23.pc/abs,是市售材料。聚碳酸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和混合物,是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合并而成的热可塑性塑胶,结合了两种材料的优异特性。
24.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塑料件,所述塑料件与所述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塑料件与所述安装部围成容纳所述灯带的空间;
25.所述塑料件与所述安装部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灯带的发光方向朝向所述间隙。
26.便于实现灯带出光。
2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反光部的左端或者右端设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开设有安装孔;
28.所述塑料件上设有嵌入所述延伸部的限位槽,所述塑料件与所述延伸部可拆卸连接。
29.便于实现塑料件与内饰件的连接稳定性。
3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反光部的后部是内凹的内凹部。便于减轻自重。
3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反光面上涂覆有反光涂层。便于提高反光面的反光效果。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内饰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另一视角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透明导光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反光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7.其中:1为基体,2为塑料件,3为透明导光部,11为反光部,12为安装部,13为延伸部,111为第一反光面,112为第二反光面,113为第一连接面,114为过渡面。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39.具体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5,双色注塑的汽车发光装饰件,包括内饰板,内饰板是双色注塑件,内饰板包括基体1,基体1包括固定连接的安装部12以及反光部11。安装部12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灯带的安装槽,安装部12上开设有安装孔;反光部11的前表面设有至少三个反光面,反光面倾斜设置,灯带的发光方向朝向反光面;内饰板还包括透明导光部3,反光部11的前侧覆盖有透明导光部3。本专利通过传统汽车装饰件的结构,通过双色注塑件进行导光反射出,相对于传统的直接射出,大大的提高的装饰面的覆盖区域。反光面倾斜朝前。
40.安装部位于反光部的上方。灯带安装在内饰板的上方,且位于透明导光部3与反光部11之间的区域。便于光源发射至反光部11上进行反射。
41.反光面从左至右倾斜朝上,且反光面从左至右倾斜朝前。便于灯带经过反光面向
前出光。优选地,反光面从左至右倾斜向上且与灯带的长度方向构成一锐角。优选为45
°
。反光面的后侧与垂面的夹角为锐角。优选为45
°

42.反光部11的前表面包括至少三个从上至下排布的反光组,每个反光组均包括至少三个从左至右排布的反光面;相邻的反光组的反光面通过一连接面相连,构成一w状弯折结构。便于实现不同区域的出光装置。w状弯折结构包括从上至下顺序连接的第一反光面111、第一连接面113以及第二反光面112;第一反光面与第二反光面平行设置,第二反光面的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外露出第一反光面的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区域。便于灯带发出的光线可以被第一发光面以及第二发光面所反射出。w状弯折结构中位于下方的反光面位于上方的反光面的右下方。第一连接面与灯带的长度方向平行。反光部11的上表面包括至少三个从左至右排布的w状弯折结构,相邻的w状弯折结构通过过渡面114相连。位于左侧的w状弯折结构的上端通过过渡面114与位于右侧的w状弯折结构的下端相连。过渡面优选为从上至下向前倾斜的曲面或者斜面。
43.反光部的左侧面、下侧面以及后侧面均覆盖有透明导光部。透明导光部3的材质是pc,基体1的材质是pc/abs。pc/abs,是市售材料。聚碳酸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和混合物,是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合并而成的热可塑性塑胶,结合了两种材料的优异特性。
44.还包括塑料件2,塑料件2与安装部12可拆卸连接,塑料件2与安装部12围成容纳灯带的空间;塑料件2与安装部12之间设有间隙,灯带的发光方向朝向间隙。便于实现灯带出光。反光部11的左端或者右端设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13,延伸部13上开设有安装孔;塑料件2上设有嵌入延伸部13的限位槽,塑料件2与延伸部13可拆卸连接。便于实现塑料件2与内饰件的连接稳定性。
45.反光部11的后部是内凹的内凹部。便于减轻自重。反光面上涂覆有反光涂层。便于提高反光面的反光效果。
46.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