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温玻璃门框软硬共挤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07553发布日期:2022-07-10 00:32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温玻璃门框软硬共挤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隔温玻璃门框软硬共挤工艺,属于玻璃门框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隔温玻璃门框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玻璃门框的隔温效果,门框采用软硬共挤工艺。软硬共挤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异形材料复合成型的技术,通常是指一软一硬两种性能的材料成为热熔体后利用两台挤出机挤向同一成型模具,并在各自的流道内流动,然后在挤出模口之前汇合,而后冷却定型,最终形成具有软硬两种材质和功能的制品,这种成型技术充分发挥了不同材质的特性,使产品得到特殊要求的性能,如隔温、防氧化等,从而提高产品的档次,降低产品的成本。
3.现有的软硬共挤玻璃门框在内外温度差较大的环境中使用时,隔温效果价差,而且,软硬两种材料汇合后,在外力作用下易分离,汇合强度较低,且软硬共挤玻璃门框在生产期间采用水槽进行冷却,而水吸收产品上的热量后,水温增高,导致继续挤出产品的冷却效果降低,再后序工序中,如牵引、切割工序,易产生变形,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4.因此,需要有一种隔温玻璃门框软硬共挤工艺,实现冷却水的降温,提升产品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隔温玻璃门框软硬共挤工艺。
6.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隔温玻璃门框软硬共挤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7.步骤一:软硬隔温玻璃门框材料同时挤出
8.通过两组挤出装置分别将一软一硬两种性能的材料热熔后挤出;
9.软质材料:
10.按重量百分比配料:聚碳酸酯(pc)20~25%,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s) 10~15%,聚丙烯(pp)10~18%,碳酸钙(caco3)5~8%,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15~17%,铈(ce)0.1~0.3%,钕(nd)0.4~0.8%,余量为抗氧化剂(antioxidants);
11.抗氧化剂为丁基羟基茴香醚(bha)或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12.硬质材料:
13.按重量百分比配料:聚氯乙烯(pvc)80~90%,三盐基硫酸铅(pb4o3(so4)) 1~3%,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1~1.5%,聚乙烯蜡(pe)0.6~1%,铈(ce)0.1~ 0.3%,,钕(nd)0.4~0.8%,余量为金属皂;
14.步骤二:成型
15.挤出的两种材料分别进入挤出模具的两个流道内,并按照流道形状成型后流出;
16.步骤三:汇合
17.成型后的两种材料进入汇合模具内后汇合;
18.步骤四:冷却
19.a、汇合后的两种材料进入水槽,通过水槽内的冷却水吸收材料上的热量,实现水冷;
20.b、通过散热装置对冷却水实现散热,防止水温过高;
21.步骤五:牵引
22.通过牵引设备拉动冷却后的产品移动;
23.步骤六:切割
24.通过切割机对产品进行切割;
25.步骤七:检验、包装
26.对产品进行检验后包装入库。
27.作为优选,所述挤出装置包括前后依次布置的吸料机、加热器和挤出机。
28.作为优选,所述散热装置包括集水箱,所述集水箱的顶部开口,所述集水箱固定设置设置在水槽的底部,所述集水箱的一侧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上安装有水管,所述集水箱通过水管与水槽的底部连通,所述集水箱内设置有散热机构;
29.所述散热机构包括转动管,所述转动管水平设置,所述水管的一端插入转动管内,所述水管的另一端固定且密封设置有密封盘,所述转动管与水管转动且密封连接,所述水管内设置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转动管连接,所述转动管上设置有两个散热组件,两个散热组件分别位于转动管的顶部和底部;
30.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竖向设置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设置在转动管上,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安装有滤网,所述连接管通过转动管与水管连通,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两个散热单元,两个散热单元左右布置;
31.所述散热单元包括冷却管,所述集水管水平设置,所述集水管与转动管垂直,所述集水管与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冷却管的一端密封。
32.作为优选,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桨叶和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与转动管同轴设置,所述传动轴固定且密封穿过密封盘,所述桨叶安装在传动轴的一端,所述传动轴通过第一轴承与水管连接,所述传动轴与转动管固定连接。
33.作为优选,所述集水箱内还设置有清洁机构,所述清洁机构包括固定盘和气管,所述固定盘与转动管同轴设置,所述固定盘位于密封盘的远离转动管的一侧,所述传动轴活动穿过固定盘,所述固定盘与集水箱固定连接,所述气管与传动轴平行,所述气管位于转动管的上方,所述气管与集水箱固定连接,两个连接管上均设置有导管,所述导管位于连接管和固定盘之间,所述导管与传动轴平行,所述导管的一端设置在连接管上并与连接管连通,所述导管的另一端与固定盘贴合,所述导管与固定盘滑动且密封连接,所述固定盘的顶部设置有凹口,所述凹口与气管正对设置,所述气管内设置有风力组件,所述风力组件与传动轴连接;
34.作为优选,所述集水箱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收集槽,所述收集槽位于转动管的远离密封盘的一侧,所述收集槽位于转动管和转动管上方的滤网之间。
35.作为优选,所述导管位于冷却管的远离转动管的一侧。
36.作为优选,所述风力组件包括扇叶、连接轴和驱动单元,所述连接轴与气管同轴设
置,所述连接轴通过第二轴承与气管连接,所述扇叶位于气管内,所述扇叶安装在连接轴的一端,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通过驱动单元与传动轴连接,所述驱动单元位于气管的远离固定盘的一侧。
37.作为优选,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轮和从动轮,所述驱动轮安装在传动轴上,所述从动轮安装在连接轴上,所述驱动轮和从动轮通过传动带连接。
38.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轮的直径大于从动轮的直径。
3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40.本发明一种隔温玻璃门框软硬共挤工艺,实现了隔温,同时增强了软硬两种材料之间汇合的牢固度,防止两种材料分离而影响密封性,而且还实现了冷却水的散热,防止冷却水温度过高为影响冷却效果,另外,还通过滤网截留水中的杂质,实现了水的过滤,同时,还实现滤网的清洁,防止滤网堵塞。
附图说明
41.图1为本发明一种隔温玻璃门框软硬共挤工艺的流程图;
42.图2为散热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43.图3为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4.图4为散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5.图5为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6为风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7.其中:1.集水箱,2.水泵,3.水管,4.转动管,5.密封盘,6.连接管,7.滤网,8.冷却管,9.桨叶,10.传动轴,11.第一轴承,12.固定盘,13.气管,14.导管,15.凹口,16.收集槽,17.扇叶,18.连接轴,19.第二轴承,20.驱动轮,21.从动轮,22.传动带,23.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48.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隔温玻璃门框软硬共挤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49.步骤一:软硬隔温玻璃门框材料同时挤出
50.通过两组挤出装置分别将一软一硬两种性能的材料热熔后挤出;
51.软质材料:
52.按重量百分比配料:聚碳酸酯(pc)20~25%,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s) 10~15%,聚丙烯(pp)10~18%,碳酸钙(caco3)5~8%,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15~17%,铈(ce)0.1~0.3%,钕(nd)0.4~0.8%,余量为抗氧化剂 (antioxidants);
53.抗氧化剂为丁基羟基茴香醚(bha)或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54.硬质材料:
55.按重量百分比配料:聚氯乙烯(pvc)80~90%,三盐基硫酸铅(pb4o3(so4)) 1~3%,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1~1.5%,聚乙烯蜡(pe)0.6~1%,铈(ce)0.1~ 0.3%,,钕(nd)0.4~0.8%,余量为金属皂。
56.现有技术软质材料:
57.按重量百分比配料:聚碳酸酯(pc)18~22%,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sebs) 10~15%,聚丙烯(pp)10~18%,碳酸钙(caco3)5~8%,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15~17%,余量为抗氧化剂(antioxidants)。
58.现有技术硬质材料:
59.按重量百分比配料:聚氯乙烯(pvc)75~85%,三盐基硫酸铅(pb4o3(so4)) 1~3%,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1~1.5%,聚乙烯蜡(pe)0.6~1%,余量为金属皂。
60.表1:铈(ce)含量与材料内外温度差关系表
[0061][0062]
由表1可以得出,材料中铈(ce)含量在0.1~0.3%时,材料内外温度差减小,材料的隔温效果提升。
[0063]
表2:钕(nd)含量与接合强度关系表
[0064][0065]
由表2可以得出,材料中钕(nd)为一种磁性材料,含量在80~90%时,汇合强度增大,防止软硬两种材料因外力作用分离而影响密封性。
[0066]
步骤二:成型
[0067]
挤出的两种材料分别进入挤出模具的两个流道内,并按照流道形状成型后流出;
[0068]
步骤三:汇合
[0069]
成型后的两种材料进入汇合模具内后汇合;
[0070]
步骤四:冷却
[0071]
a、汇合后的两种材料进入水槽23,通过水槽23内的冷却水吸收材料上的热量,实现水冷;
[0072]
b、通过散热装置对冷却水实现散热,防止水温过高;
[0073]
表3:冷却水温度与散热状态关系表
[0074]
散热状态温度℃未散热95-98散热42-46
[0075]
由表3可以得出,散热装置散热后的冷却水温度降低,避免水温过高而影响冷却效果。
[0076]
步骤五:牵引
[0077]
通过牵引设备拉动冷却后的产品移动;
[0078]
步骤六:切割
[0079]
通过切割机对产品进行切割;
[0080]
步骤七:检验、包装
[0081]
对产品进行检验后包装入库。
[0082]
作为优选,所述挤出装置包括前后依次布置的吸料机、加热器和挤出机。
[0083]
材料通过吸料机输送至加热器,通过加热器对材料加热成为热熔体,再通过挤出机挤出并输送至挤出模具。
[0084]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装置包括集水箱1,所述集水箱1的顶部开口,所述集水箱1 固定设置设置在水槽23的底部,所述集水箱1的一侧设置有水泵2,所述水泵2上安装有水管3,所述集水箱1通过水管3与水槽23的底部连通,所述集水箱1内设置有散热机构;
[0085]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转动管4,所述转动管4水平设置,所述水管3的一端插入转动管4内,所述水管3的另一端固定且密封设置有密封盘5,所述转动管4与水管3转动且密封连接,所述水管3内设置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转动管4连接,所述转动管4上设置有两个散热组件,两个散热组件分别位于转动管4的顶部和底部;
[0086]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竖向设置的连接管6,所述连接管6的一端固定设置在转动管4 上,所述连接管6的另一端安装有滤网7,所述连接管6通过转动管4与水管3连通,所述连接管6上设置有两个散热单元,两个散热单元左右布置;
[0087]
所述散热单元包括冷却管8,所述集水管3水平设置,所述集水管3与转动管4垂直,所述集水管3与连接管6固定连接,所述冷却管8的一端密封。
[0088]
材料进入水槽23后,通过水槽23内的冷却水吸收材料的热量,实现水冷却,随着材料从水槽23的移出,带动冷却水流至集水箱1内,同时,水泵2启动,使冷却水依次从连接管6和转动管4输送至水管3,水管3内的水再回流至水槽23,并通过滤网7 实现冷却水中杂质的截留,实现水的过滤,防止水中杂质影响材料品质,且通过计算,集水箱1内的水位高度高于转动管4,且低于转动管4顶部连接管6上的冷却管8,通过水管3内水的流动作为驱动力,使传动组件带动转动管4转动,转动管4的转动带动连接管6转动,并使冷却管8同步转动,且冷却管8转动时,使冷却管8的未密封的一端优先插入水中,则使冷却管8内的空气输送至清水中并形成气泡,而随着冷却管8的转动,气泡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并破裂,通过空气在水中的流动,将水中的热量输送至空气中并排出,实现冷却水的散热。
[0089]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桨叶9和传动轴10,所述传动轴10与转动管4同轴设置,所述传动轴10固定且密封穿过密封盘5,所述桨叶9安装在传动轴10的一端,所述传动轴10通过第一轴承11与水管3连接,所述传动轴10与转动管4固定连接。
[0090]
通过水管3内水的流动作为驱动力,使桨叶9转动,从而使传动轴10在第一轴承11 上转动,传动轴10的转动带动转动管4同步转动。
[0091]
作为优选,所述集水箱1内还设置有清洁机构,所述清洁机构包括固定盘12和气管13,所述固定盘12与转动管4同轴设置,所述固定盘12位于密封盘5的远离转动管4 的一侧,所述传动轴10活动穿过固定盘12,所述固定盘12与集水箱1固定连接,所述气管13与传动轴10平行,所述气管13位于转动管4的上方,所述气管13与集水箱1 固定连接,两个连接管6上均设置有导管14,所述导管14位于连接管6和固定盘12之间,所述导管14与传动轴10平行,所述导管14的一端设置在连接管6上并与连接管 6连通,所述导管14的另一端与固定盘12贴合,所述导管14与固定盘12滑动且密封连接,所述固定盘12的顶部设置有凹口15,所述凹
口15与气管13正对设置,所述气管13内设置有风力组件,所述风力组件与传动轴10连接;
[0092]
传动轴10的转动通过风力组件使气管13内的空气向着靠近固定盘12方向排出,空气穿过凹口15后作用到转动管4顶部连接管6上的导管14和滤网7上,使滤网7上的杂质吹离,实现滤网7的清洁,防止滤网7堵塞,且转动管4顶部的连接管6上的导管14位于水位上方,则使空气穿过凹口15后从导管14输送至连接管6内,而位于转动管4底部的连接管6的则位于水中,使转动管4顶部的连接管6内的空气只能从设置有滤网7的一端排出,在气流的作用下,使滤网7上的杂质受到向上的作用力,便于杂质与滤网7分离,提升滤网7清洁效果,且转动管4带动连接转动时,通过计算,使转动管4上方的导管14先与固定盘12贴合后再进入水中,如此循环,则实现滤网7的间歇性清洁。
[0093]
作为优选,所述集水箱1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收集槽16,所述收集槽16位于转动管4的远离密封盘5的一侧,所述收集槽16位于转动管4和转动管4上方的滤网7之间。
[0094]
滤网7上吹下的杂质掉落至收集槽16内,防止杂质再次进入水中。
[0095]
作为优选,所述导管14位于冷却管8的远离转动管4的一侧。
[0096]
作为优选,所述风力组件包括扇叶17、连接轴18和驱动单元,所述连接轴18与气管13同轴设置,所述连接轴18通过第二轴承19与气管13连接,所述扇叶17位于气管13内,所述扇叶17安装在连接轴18的一端,所述连接轴18的另一端通过驱动单元与传动轴10连接,所述驱动单元位于气管13的远离固定盘12的一侧。
[0097]
传动轴10的转动通过驱动单元带动连接轴18在第二轴承19上转动,连接轴18的转动带动扇叶17转动,通过扇叶17的转动使气管13内的空气朝靠近固定盘12方向排出。
[0098]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轮20和从动轮21,所述驱动轮20安装在传动轴10 上,所述从动轮21安装在连接轴18上,所述驱动轮20和从动轮21通过传动带22连接。
[0099]
传动轴10的转动带动驱动轮20转动,且通过传动带22带动从动轮21转动,从动轮21的转动带动连接轴18转动。
[0100]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轮20的直径大于从动轮21的直径。
[0101]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包括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方式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