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浸润压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38040发布日期:2022-12-06 20:08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浸润压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压合机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浸润压合机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浸润压合机构逐步应用于布料的加工工艺中,浸润压合机构通过两辊筒对布料进行压合,在现有技术中,两辊筒之间通过气动力或液压动力调节两辊筒之间的间隙,在两辊筒对布料的加工过程中,布料会对两辊筒具有反作用力,而气动力或液压动力在反作用力下会容易进行变化,两辊筒对布料的加工过程中的间隙变化量较大,导致现有的浸润压合机构的加工精度和加工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浸润压合机构,以解决现有的浸润压合机构的加工精度和加工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浸润压合机构,包括:
5.机架;
6.第一辊筒,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机架;
7.第二辊筒组件,沿竖直方向处于所述第一辊筒的上方;所述第二辊筒组件包括升降模组、升降座、第二辊筒;所述第二辊筒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升降座,所述升降座可升降地安装于所述机架,并在所述升降模组的带动下实现升降,使得所述第二辊筒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第一辊筒。
8.可选的,所述升降模组包括第一电机、丝杆传动机构;所述第一电机的固定端安装于所述机架,输出端连接所述丝杆传动机构的一端,所述丝杆传动机构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升降座,并在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下带动所述升降座升降。
9.可选的,所述丝杆传动机构中的丝杆采用双螺母消间隙结构;所述第一电机为伺服电机。
10.可选的,所述升降座和所述机架之间设有滑轨和滑座,所述滑轨的固定端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滑座可移动地套接于所述滑轨,并连接所述升降座的侧壁,以导向所述升降座的升降。
11.可选的,所述升降座的两侧均连接所述滑座。
12.可选的,所述第二辊筒的两端均设有所述升降模组和所述升降座;各所述升降模组同步启动,并经对应所述升降座带动同一所述第二辊筒的升降。
13.可选的,所述浸润压合机构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升降座,并能够抵接所述升降座,以限制所述升降座的进一步下降。
14.可选的,所述浸润压合机构还包括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安装于所述机架,并定位检测处于升降过程中的所述升降座。
15.可选的,所述浸润压合机构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升降
模组和所述升降座之间,并检测所述第二辊筒对布料的压力参数;基于所述压力参数调节所述升降模组的升降参数。
16.可选的,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位移传感器相互电连接,并分别调节所述第一辊筒和所述第二辊筒之间的间隙和压力参数。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浸润压合机构,第一辊筒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机架;第二辊筒组件沿竖直方向处于所述第一辊筒的上方;所述第二辊筒组件包括升降模组、升降座、第二辊筒;所述第二辊筒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升降座,所述升降座可升降地安装于所述机架,并在所述升降模组的带动下实现升降,使得所述第二辊筒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第一辊筒,从而在升降模组和升降座的带动下实现第二辊筒和第一辊筒之间的间隙调节,并且通过第二辊筒和第一辊筒之间的间隙调节以适应不同厚度的布料加工,进而保证第二辊筒和第一辊筒在工作过程中之间的间隙,避免第二辊筒和第一辊筒在工作过程中的间隙存在变动量,提高第二辊筒和第一辊筒对布料的加工精度和加工稳定性。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浸润压合机构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a向的局部放大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浸润压合机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浸润压合机构100,以解决现有的浸润压合机构100的加工精度和加工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25.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浸润压合机构100,浸润压合机构100包括机架10、第一辊筒20和第二辊筒组件30。机架10作为浸润压合机构100的支撑件,支撑着第一辊筒20和第二辊筒组件30。
26.第一辊筒20可转动地安装于机架10,其中,第一辊筒20的两端分别套接于机架10,并沿水平方向布置;第一滚筒20的旋转是通过下方的电机及减速机带动的。
27.第二辊筒组件30沿竖直方向处于第一辊筒20的上方;第二辊筒组件30包括升降模组31、升降座32、第二辊筒33。
28.第二辊筒33可转动地安装于升降座32,其中,第二辊筒33的两端均设有升降模组31和升降座32;各升降模组31同步启动,并经对应升降座32带动同一第二辊筒33的升降,故
第二辊筒33的两端均受到对应的升降模组31和升降座32的作用力,并且各升降模组31同步启动,以便于在同一升降速度下带动第二辊筒33的两端的同步升降,提高对第二辊筒33的作用力,并且避免第二辊筒33在升降过程中倾斜。
29.升降座32可升降地安装于机架10,并在升降模组31的带动下实现升降,使得第二辊筒33靠近或者远离第一辊筒20,从而在升降模组31和升降座32的带动下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之间的间隙调节,并且通过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之间的间隙调节以适应不同厚度的布料加工,进而保证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在工作过程中之间的间隙,避免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在工作过程中的间隙存在变动量,提高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对布料的加工精度和加工稳定性。
30.其中,升降模组31包括第一电机311、丝杆传动机构312;第一电机311的固定端安装于机架10,输出端连接丝杆传动机构312的一端,丝杆传动机构312的另一端连接升降座32,并在第一电机311的驱动下带动升降座32升降,通过第一电机311、丝杆传动机构312实现第二辊筒33的刚性移动,并且在刚性作用下压合布料,避免因为布料的反作用力回弹,进而保证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在工作过程中之间的间隙,避免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在工作过程中的间隙存在变动量,提高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对布料的加工精度和加工稳定性。其中,丝杆传动机构312中的丝杆3121采用双螺母消间隙结构;第一电机311为伺服电机。
31.此时,丝杆3121采用双螺母消间隙结构,并且消除了丝杆3121在运作过程中的间隙,提高了丝杆传动机构312的定位精度,保证了升降座32的升降精度。
32.另外,升降座32和机架10之间设有滑轨40和滑座50,滑轨40的固定端安装于机架10;滑座50可移动地套接于滑轨40,并连接升降座32的侧壁,以导向升降座32的升降,升降座32在滑轨40和滑座50的导向作用下提高了其运动顺畅性,并且提高了升降座32的升降精度。可选的,滑轨40和滑座50呈竖直布置,并处于升降座32的一侧。可选的,升降座32的两侧均连接滑座50。
33.可选的,浸润压合机构100还包括限位件60,限位件60安装于机架10,限位件60朝向升降座32,并能够抵接升降座32,以限制升降座32的进一步下降,从而保证了升降座32在限制位置的工作精度,并且避免升降座32移动至极限位置,也可以通过限位件60作为定位件,以定位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的间隙。
34.浸润压合机构100还包括位移传感器70,位移传感器70安装于机架10,并定位检测处于升降过程中的升降座32。可选的,位移传感器70为弹性开关。
35.另外,通过位移传感器70检测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之间的间隙,并且控制间隙的大小,以便于提高工作精度。
36.可选的,浸润压合机构100还包括压力传感器80,压力传感器80设置于升降模组31和升降座32之间,并检测第二辊筒33对布料的压力参数;基于压力参数调节升降模组31的升降参数。其中,压力传感器80和位移传感器70相互电连接,并分别调节所述第一辊筒20和所述第二辊筒33之间的间隙和压力参数。
37.此时,浸润压合机构100具有间隙模式和压力模式,在浸润压合机构100处于间隙模式时,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之间具有预设间隙,并且在预设间隙对布料进行加工,此时,位移传感器70设置于预设位置,并且在感应到升降座32时将到位信号反馈至第一电机
311,以控制第一电机311的停止,从而限定了升降座32的位置,以便于升降座32在与第一辊筒20的预设间隙的位置上作用于布料。
38.在浸润压合机构100处于压力模式时,压力传感器80校零后可直接反馈第二辊筒33对布料施加的压力,压力大小也可以用第一电机311调节,基于压力参数调节升降模组31的升降参数,从而实现第二辊筒33对布料施加的压力调节,并且第二辊筒33能够在预设压力下实现对布料的加工。其中,压力传感器80和位移传感器70相互电连接,并分别调节所述第一辊筒20和所述第二辊筒33之间的间隙和压力参数。
3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浸润压合机构100,第一辊筒20可转动地安装于机架10;第二辊筒组件30沿竖直方向处于第一辊筒20的上方;第二辊筒组件30包括升降模组31、升降座32、第二辊筒33;第二辊筒33可转动地安装于升降座32,升降座32可升降地安装于机架10,并在升降模组31的带动下实现升降,使得第二辊筒33靠近或者远离第一辊筒20,从而在升降模组31和升降座32的带动下实现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之间的间隙调节,并且通过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之间的间隙调节以适应不同厚度的布料加工,进而保证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在工作过程中之间的间隙,避免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在工作过程中的间隙存在变动量,提高第二辊筒33和第一辊筒20对布料的加工精度和加工稳定性。
40.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42.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