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印平台组件及3D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87997发布日期:2022-11-23 00:57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打印平台组件及3D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一种打印平台组件及3d打印机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3d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打印平台组件及3d打印机。


背景技术:

2.3d打印机又称三维3d打印机(3dp),是一种累积制造技术,即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机器。3d打印机的原理是把打印模型的切片数据传输到控制器中,控制器通过传动机构控制打印头组件与打印平台组件相对移动,同时打印头组件的喷嘴向打印平台组件喷涂熔融的打印耗材,逐层叠加式的喷涂实现立体打印。
3.打印模型的第一层对模型的精准成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打印平台的加热,使得打印模型的第一层以熔融的状态在粘附在打印平台上,使得打印模型不会发生位移或脱离打印平台,保证模型打印过程中的稳定性。根据打印耗材种类的差异,打印平台的温度需要维持在60℃-110℃之间,以确保打印耗材的熔融状态。在用户进行打印平台清洁、取模型等动作时,需要调整打印平台位置,面临用手直接拖动打印平台,然而,打印平台的高温将导致操作不便,甚至烫伤的风险。
4.现有技术中,如公开号为cn211807876u的专利中,打印平台的热床包括加热组件、基板和柔性板,加热组件固定于基板的一侧表面,柔性板位于基板的另一侧表面,柔性板用于承接打印头挤出的耗材。在打印过程中,加热组件加热基板和柔性板,使得耗材以熔融状态粘附在柔性板,在需要清理柔性板或取下模型时,需要由基板上移动柔性板,由于柔性板高温,将导致无法手动移动柔性板,只能等到柔性板降温后进行操作,而在连续打印的情况下,打印平台的反复升温降温将极大的增加打印机的工作负担,影响打印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打印平台组件及3d打印机,通过在打印平台本体上设置隔热组件,通过隔热组件移动打印平台本体,实现在高温情况下对打印平台本体的手动操作,避免高温烫伤。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印平台组件,用于3d打印机,包括:
8.打印平台本体,打印平台本体与3d打印机的底座组件连接,打印平台本体用于在打印过程中承托模型以及保持预设温度;
9.隔热组件,隔热组件与打印平台本体连接,隔热组件用于阻隔打印平台本体的热量。
10.其中,打印平台本体包括热床和模型接触板,热床与3d打印机的底座组件连接,模型接触板设置在热床上,热床用于加热模型接触板,模型接触板用于承托模型;
11.隔热组件与模型接触板连接,用于阻隔模型接触板的热量,和/或,隔热组件与热床连接,隔热组件用于阻隔热床的热量。
12.其中,隔热组件包括隔热条组件,隔热条组件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表面。
13.其中,隔热条组件为长条形结构,隔热条组件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的至少一侧边沿;
14.和/或,还包括:隔热连接件,隔热连接件的一侧贴附于打印平台本体上,隔热条组件贴附于隔热连接件的另一侧。
15.其中,隔热条组件包括第一隔热条和第二隔热条,第一隔热条和第二隔热条垂直连接,第一隔热条连接打印平台本体的上表面,第二隔热条连接打印平台本体的侧立面,以使隔热条组件由上表面和侧立面包覆打印平台本体的边沿;
16.或,隔热条组件包括第一隔热条和第二隔热条,第一隔热条和第二隔热条垂直连接,第一隔热条连接打印平台本体的下表面,第二隔热条连接打印平台本体的侧立面,以使隔热条组件由下表面和侧立面包覆打印平台本体的边沿;
17.或,隔热条组件包括第一隔热条、第二隔热条和第三隔热条,第一隔热条、第三隔热条均与第二隔热条垂直连接,第一隔热条连接打印平台本体的上表面,第二隔热条连接打印平台本体的侧立面,第三隔热条连接打印平台本体的下表面,以使隔热条组件由上表面、侧立面和下表面包覆打印平台本体的边沿。
18.其中,隔热组件包括隔热包角组件,隔热包角组件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的至少一角;
19.热床与3d打印机的底座组件层叠设置且滑动连接;
20.隔热组件与打印平台本体的非打印区域连接。
21.其中,隔热包角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相互垂直连接;
22.第一连接片连接打印平台本体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分别连接打印平台本体相邻的两个侧立面,以使隔热包角组件由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以及侧立面包覆打印平台本体的一角。
23.其中,隔热组件包括隔热夹持组件,隔热夹持组件可拆卸夹持于打印平台本体的边沿。
24.其中,隔热夹持组件包括具有开口的隔热夹持部和手持部,手持部与隔热夹持部连接,隔热夹持部用于通过开口夹持于打印平台本体的边沿。
25.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3d打印机,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打印平台组件,以及
26.底座组件、驱动机构、导向机构和打印头组件;
27.导向机构固定在底座组件上,打印平台组件设置在导向机构上,驱动机构与底座组件和打印平台组件连接,用于驱动打印头组件与打印平台组件相对移动,以进行3d打印。
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3d打印机,主要通过在打印平台本体上设置隔热组件,通过隔热组件移动打印平台本体,实现在高温情况下对打印平台本体的手动操作,避免高温烫伤。现有技术中,用户进行打印平台本体清洁、取模型等动作时,需要调整打印平台本体位置,面临用手直接拖动打印平台本体,然而,打印平台本体的高温将导致操作不便,甚至烫伤的风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文件中,在打印平台本体上设置隔热组件,在需要移动打印平台本体时,可通过抵押和推拉隔热组件,带动打印平台本体移动,避免手动操作时,直接接触高温的打印平台本体导致烫伤的风险,且不必等到打印平台本体降温后再
进行操作,减小连续打印作业时打印平台本体加热温差,缩短打印平台本体加热时长,提高打印效率。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3d打印机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打印平台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打印平台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打印平台组件的部分组成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3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打印平台组件中一种隔热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打印平台组件中另一种隔热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打印平台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打印平台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打印平台组件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38.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印平台组件,用于3d打印机,包括:
39.打印平台本体100,打印平台本体100与3d打印机的底座组件50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用于在打印过程中承托模型以及保持预设温度;
40.隔热组件200,隔热组件200与打印平台本体100连接,隔热组件200用于阻隔打印平台本体100的热量。
41.打印平台本体100通过维持预设温度以粘附住承托的模型,使得模型的第一层粘附在打印平台本体100上,保证模型的稳定性。预设温度根据打印耗材材料的不同,可以为60℃-110℃之间的任一温度。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表面材料可以为多种,如可以为晶格玻璃板、金属板或者柔性板等。由于打印平台本体100具有加热作用,因此不论哪种形状或材质的打印平台本体100,均具有较好的导热性和蓄热性,在打印结束后通常不能快速降温。在打印过程中,如耗材滴落到打印平台本体100上,或者在打印结束后,需要取下较大的模型时,需要移动打印平台本体100。通过在打印平台本体100上设置隔热组件200,通过抵压和推拉隔热组件200实现对打印平台本体100的移动,隔热组件200包括采用隔热材料制作而成的部分,使得隔热组件200可以阻隔来自打印平台本体100的热量,避免操作人员烫伤,且实现可以在打印平台本体100高温时进行打印平台本体100的移动,如打印过程中有耗材滴落,可以暂停打印过程,通过隔热组件200拖动打印平台本体100移出一段距离,进行滴落耗材的擦拭。
42.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中隔热组件200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非打印区域
内,如图4所示,隔热组件200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100中打印区域121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边沿之间的非打印区域中。
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3d打印机,主要通过在打印平台本体上设置隔热组件,通过隔热组件移动打印平台本体,实现在高温情况下对打印平台本体的手动操作,避免高温烫伤。现有技术中,用户进行打印平台本体清洁、取模型等动作时,需要调整打印平台本体位置,面临用手直接拖动打印平台本体,然而,打印平台本体的高温将导致操作不便,甚至烫伤的风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文件中,在打印平台本体上设置隔热组件,在需要移动打印平台本体时,可通过抵押和推拉隔热组件,带动打印平台本体移动,避免手动操作时,直接接触高温的打印平台本体导致烫伤的风险,且不必等到打印平台本体降温后再进行操作,缩短连续打印作业时打印平台本体加热温差,缩短打印平台本体加热时长,提高打印效率。
44.打印平台本体100可以为一体结构,或者,一种实施方式中,打印平台本体100为分体结构,打印平台本体100包括热床110和模型接触板120,热床110与3d打印机的底座组件500连接,模型接触板120层叠设置在热床110上,热床110用于加热模型接触板120,模型接触板120用于导热及承托模型。隔热组件200与模型接触板120的非打印区域连接,用于阻隔模型接触板120的热量,和/或,隔热组件200与热床110连接,用于阻隔热床110的热量。
45.热床110为打印平台组件中的加热设备,热床110与3d打印机的底座组件500层叠设置且滑动连接,热床110通常包括基板以及基板一侧设置的加热板,在打印开始之前,通过加热板对基板进行加热,继而热量传送到模型接触板120的上表面,起到粘附住模型的第一层,保证模型的稳定性的作用,避免模型热胀冷缩翘边的问题。模型接触板120层叠设置在热床110上,打印头组件800向模型接触板120的上表面喷涂打印耗材,模型接触板120用于承托模型。模型接触板120的材料可以为多种,如模型接触板120可以为晶格玻璃板、金属板或者柔性板等。模型接触板120的边沿轮廓通常与热床110的边沿轮廓相同,如均呈近似的正方形。使用时,将模型接触板120叠放于热床110的上表面,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热床110的边沿设置有夹子111,将模型接触板120放置于热床110上,并使用夹子11夹合模型接触板120和热床110,使得二者相对位置固定。如耗材滴落到模型接触板120上,或者在打印结束后,需要取下较大的模型时,需要将夹子111取下,将模型接触板120移动一段距离,使得模型接触板120带动模型脱离龙门架组件700和打印头组件800正下方,此时模型接触板120不必与热床110完全脱离,继而可以进行模型接触板120的清洁和模型的拾取。
46.隔热组件200可以设置在模型接触板120上,用于阻隔模型接触板120的热量,进行模型接触板120的移动,隔热组件200也可以设置在热床110上,用于阻隔热床110的热量,如设置在热床110的下表面的边沿,起到同时移动热床110和模型接触板120的作用,或者,隔热组件200还可以同设置在模型接触板120和热床110上,起到灵活操作以及在隔热组件200久用变形时的替换使用。
47.隔热组件200的形式和设置位置可以为多种,以下提供几种具体的结构和位置,不同结构的隔热组件200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100上,增加打印平台本体100移动的方便性。
48.一种实施方式中,隔热组件200包括隔热条组件,隔热条组件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表面。
49.当打印平台本体100为一体结构时,隔热条组件可以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上表面、下表面和/或侧立面,当打印平台本体100为分体结构时,隔热条组件可以设置于模型接触板120的表面或者热床110的表面。以隔热条组件设置于模型接触板120的表面为例,隔热条组件具有一定厚度,起到更好的隔热的效果,同时隔热条组件位于模型接触板120的表面,且突出于模型接触板120的表面,可以承受多个角度的受力,如可对隔热条组件施加推、拉或其他不同角度的力。
50.其中,隔热条组件为长条形结构,隔热条组件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至少一侧边沿。
51.隔热条组件可以为长度较短的长条形结构,如隔热条组件的长度为打印平台本体100一侧边沿长度的四分之一。隔热条组件可以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100前侧边沿的中间位置,或者分别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100前侧和后侧边沿的中心位置。或者,隔热条组件的长度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一侧边沿的长度相同,隔热条组件铺着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至少一侧边沿上。隔热条组件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至少一侧边沿上,起到可以通过隔热条组件在多个方向上操作打印平台本体100,且在一侧隔热条组件久用变形时,可以通过调转打印平台本体100使用另一侧进行替换。可以理解是的,当打印平台本体100为分体结构,且在包括夹子111的技术方案中,设置夹子111夹持区域将不设置隔热条组件。
52.隔热条组件可以仅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上表面、下表面和/或侧面,为增加隔热条组件的使用的方便性,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隔热条组件包括第一隔热条210和第二隔热条220,第一隔热条210和第二隔热条220垂直连接,第一隔热条21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上表面,第二隔热条22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侧立面,以使隔热条组件由上表面和侧立面包覆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边沿。
53.以打印平台本体100为分体结构,隔热条组件设置于模型接触板120为例,第一隔热条210设置于模型接触板120的上表面,且突出于模型接触板120,方便进行推、拉等使模型接触板120在水平面移动的动作,第二隔热条220突出于模型接触板120的侧立面,方便进行提起、放下等使模型接触板120在竖直方向移动的动作,如将模型接触板120的一侧提起,使得滴落的耗材由模型接触板120上表面滑出打印区域121外。此外,隔热条组件由上表面和侧立面包覆模型接触板120的边沿,避免操作过程中,侧立面的烫伤风险。
54.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隔热条组件包括第一隔热条210和第二隔热条220,第一隔热条210和第二隔热条220垂直连接,第一隔热条21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下表面,第二隔热条22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侧立面,以使隔热条组件由下表面和侧立面包覆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边沿。
55.以打印平台本体100为分体结构,隔热条组件设置于热床110为例,第一隔热条210设置于热床110的下表面,且突出于热床110,方便进行推、拉等使热床110在水平面移动的动作,第二隔热条220突出于热床110的侧立面,隔热条组件由下表面和侧立面包覆热床110的边沿,避免操作过程中,侧立面的烫伤风险。
56.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隔热条组件包括第一隔热条210、第二隔热条220和第三隔热条230,第一隔热条210、第三隔热条230均与第二隔热条220垂直连接,第一隔热条21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上表面,第二隔热条22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侧立面,第三隔热条23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下表面,以使隔热条组件由上表面、侧立面和下表面
包覆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边沿。
57.当打印平台本体100为一体结构时,第一隔热条210、第二隔热条220和第三隔热条230配合包覆在打印平台本体100边沿,使得对打印平台本体100的移动更加方便,如可同时低压第一隔热条210和第三隔热条230,实现由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捏拽”的手势移动打印平台本体100。在打印平台本体100为分体结构时,以隔热条组件设置于模型接触板120为例,为实现隔热条组件包覆模型接触板120的边沿,一种实施方式中,模型接触板120的边沿轮廓大于热床110的边沿轮廓,如在3d打印机y方向上,模型接触板120的长度大于热床110的长度,使得模型接触板120有一部分超出热床110,超出热床110的部分与打印区域121无重叠。第三隔热条230通过模型接触板120超出热床110的部分连接于模型接触板120。或者,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热床110的边沿加工安装豁口,模型接触板120叠放在热床110时,第三隔热条230由安装豁口连接模型接触板120。第三隔热条230和第一隔热条210配合实现可由更多角度和动作进行模型接触板120的移动,如使得模型接触板120向上提拉更加方便,且减小第三隔热条230和第一隔热条210的厚度,避免第二隔热条220突出于模型接触板120影响美观,影响模型拾取。当隔热条组件设置于热床110时,在模型接触板120的边沿加工安装豁口,模型接触板120叠放在热床110时,第三隔热条230由安装豁口连接热床110。
58.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打印平台组件还包括隔热连接件230,隔热连接件230的一侧贴附于打印平台本体100上,隔热条组件贴附于隔热连接件230的另一侧。
59.在隔热条组件包覆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边沿的技术方案中,隔热连接件230可以为两条塑胶条,塑胶条两侧涂覆粘结剂,塑胶条分别粘贴在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上表面和侧立面,隔热条组件粘贴在塑胶条上。采用隔热连接件230,增加隔热效果,且使得隔热条组件的材质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如可采用隔热效果较好的塑胶材质,或者采用手感较好的泡棉,一些技术方案中,还可以采用耐磨的塑料材质等。
60.隔热条组件可以粘贴在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表面,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打印平台本体100上粘贴具有顶端开口的安装槽,隔热条组件可拆卸的安装在安装槽内,且突出于顶端开口,使得隔热条组件在久用磨损时方便更换。
61.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隔热组件200包括隔热包角组件300,隔热包角组件300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至少一角。
62.隔热包角组件300设置在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至少一角,使得隔热包角组件300不会限制夹子111的设置位置,且起到保护打印平台本体100角,防止磕碰的作用。
63.隔热包角组件300可以为扇形,仅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当打印平台本体100为分体结构时,隔热包角组件300可以设置在热床110的下表面和/或模型接触板120的上表面上。或者,一种实施方式中,隔热包角组件300包括第一连接片310、第二连接片320和第三连接片330,第一连接片310、第二连接片320和第三连接片330相互垂直连接。第一连接片31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第二连接片320和第三连接片330分别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相邻的两个侧立面,以使隔热包角组件300由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以及侧立面包覆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一角。
64.第一连接片310为扇形,第二连接片320和第三连接片330为结构相同的长条形,第一连接片310、第二连接片320和第三连接片330组成与印平台本体100一角形状契合的包
角。实现通过隔热包角组件300进行印平台本体100多个方向的灵活移动。或者,当打印平台本体100为分体结构时,第一连接片310连接模型接触板120的上表面,第二连接片320和第三连接片330分别连接模型接触板120相邻的两个侧立面,以使隔热包角组件300由上表面和侧立面包覆模型接触板120的一角,起到移动模型接触板120的作用。又或者,当打印平台本体100为分体结构时,第一连接片310连接热床110的下表面,第二连接片320和第三连接片330分别连接热床110相邻的两个侧立面,以使隔热包角组件300由下表面和侧立面包覆热床110的一角,起到移动热床110的作用。
65.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隔热组件200包括隔热夹持组件400,隔热夹持组件400可拆卸夹持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边沿。
66.当打印平台本体100为一体结构时,隔热夹持组件400通过可拆卸夹持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边沿,进行打印平台本体100的移动。在打印平台本体100为分体结构时,以夹持组件400夹持模型接触板120为例,为实现隔热夹持组件400夹持模型接触板120的边沿,一种实施方式中,模型接触板120的边沿轮廓大于热床110的边沿轮廓,如在3d打印机y方向上,模型接触板120的长度大于热床110的长度,使得模型接触板120有一部分超出热床110,超出热床110的部分与打印区域121无重叠。隔热夹持组件400通过模型接触板120超出热床110的部分夹持模型接触板120。或者,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热床110的边沿加工安装豁口,模型接触板120叠放在热床110时,隔热夹持组件400由安装豁口夹持模型接触板120。采用夹持的方式,使得隔热夹持组件400便于安装可拆卸,可用于多个模型接触板120上,具有通用性,且不会破坏模型接触板120原本的结构。当夹持组件400夹持热床110时,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在模型接触板120上加工安装豁口,以实现热床110的夹持和移动。
67.一种实施方式中,隔热夹持组件400包括具有开口的隔热夹持部410和手持部420,手持部420与隔热夹持部410连接,隔热夹持部410用于通过开口夹持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边沿。
68.手持部420可以为u形拉手,使得手持部420与隔热夹持部410的连接面积小,减少手持部420与隔热夹持部410之间的热传递。
69.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3d打印机,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打印平台组件,以及
70.底座组件500、驱动机构、导向机构600、龙门架组件700和打印头组件800;
71.导向机构600固定在底座组件500上,打印平台组件设置在导向机构600上,驱动机构与底座组件500和打印平台组件连接,用于驱动打印平台组件沿导向机构600移动;
72.龙门架组件700设置与打印平台组件上方,且与底座组件500连接,打印头组件800与龙门架组件700连接,打印头组件800用于相对打印平台组件移动,以在打印区域上打印模型。
73.本实施方式中的一种3d打印机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打印平台组件,包括任一项的打印平台组件包括的优点,此处不再赘述。
74.龙门架组件700具体包括z轴导向架和x轴导向架,x轴导向架与z轴导向架通过传动机构活动连接,打印头组件800设置在x轴导向架上。打印过程中,打印平台组件加热到预设温度,打印头组件800在x轴导向架上移动,同时x轴导向架在z轴导向架上移动,驱动机构驱动打印平台组件沿着导向机构600在y方向移动,打印头组件800在x-z平面内移动,以实
现3d打印。
75.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印平台组件,用于3d打印机,包括:
76.打印平台本体100,打印平台本体100与3d打印机的底座组件50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用于在打印过程中承托模型以及保持预设温度;
77.隔热组件200,隔热组件200与打印平台本体100连接,隔热组件200用于阻隔打印平台本体100的热量。
78.其中,打印平台本体包括热床110和模型接触板120,热床110与3d打印机的底座组件连接,模型接触板120设置在热床110上,热床110用于加热模型接触板120,模型接触板120用于承托模型;
79.隔热组件200与模型接触板120连接,用于阻隔模型接触板120的热量,和/或,隔热组件200与热床110连接,隔热组件200用于阻隔热床110的热量。
80.其中,隔热组件200包括隔热条组件,隔热条组件设置打印平台本体100表面。
81.其中,隔热条组件为长条形结构,隔热条组件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至少一侧边沿;
82.和/或,还包括:隔热连接件230,隔热连接件230的一侧贴附于打印平台本体100上,隔热条组件贴附于隔热连接件230的另一侧。
83.其中,隔热条组件包括第一隔热条210和第二隔热条220,第一隔热条210和第二隔热条220垂直连接,第一隔热条21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上表面,第二隔热条22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侧立面,以使隔热条组件由上表面和侧立面包覆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边沿;
84.或,隔热条组件包括第一隔热条210和第二隔热条220,第一隔热条210和第二隔热条220垂直连接,第一隔热条21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下表面,第二隔热条22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侧立面,以使隔热条组件由下表面和侧立面包覆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边沿;
85.或,隔热条组件包括第一隔热条210、第二隔热条220和第三隔热条230,第一隔热条210、第三隔热条230均与第二隔热条220垂直连接,第一隔热条21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上表面,第二隔热条22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侧立面,第三隔热条230连接模型接触板的下表面,以使隔热条组件由上表面、侧立面和下表面包覆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边沿。
86.其中,隔热组件200包括隔热包角组件300,隔热包角组件300设置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至少一角;
87.打印平台本体100与3d打印机的底座组件500层叠设置且滑动连接;
88.隔热组件200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非打印区域连接。
89.其中,隔热包角组件300包括第一连接片310、第二连接片320和第三连接片330,第一连接片310、第二连接片320和第三连接片330相互垂直连接;
90.第一连接片310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第二连接片320和第三连接片330分别连接打印平台本体100相邻的两个侧立面,以使隔热包角组件300由上表面和/或下表面,以及侧立面包覆打印平台本体100的一角。
91.其中,隔热组件200包括隔热夹持组件400,隔热夹持组件400可拆卸夹持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边沿。
92.其中,隔热夹持组件400包括具有开口的隔热夹持部410和手持部420,手持部420
与隔热夹持部410连接,隔热夹持部410用于通过开口夹持于打印平台本体100的边沿。
9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3d打印机,包括如上述中任一项的打印平台组件,以及
94.底座组件500、驱动机构、导向机构600和打印头组件800;
95.导向机构600固定在底座组件500上,打印平台组件设置在导向机构600上,驱动机构与底座组件500和打印平台组件连接,用于驱动打印头组件800与打印平台组件相对移动,以进行3d打印。
9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