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增燃立式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90264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氢氧增燃立式锅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涉及一种氢氧增燃立式锅炉。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煤、生物质燃料锅炉,燃煤、生物质燃料在炉膛内燃烧不够充分,造成热效率较低,煤、生物质燃料耗量较高,烟降排放量大,对空气污染较重。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燃烧充分、热效率高、无烟排放的氢氧增燃立式锅炉,使煤、生物质、油、气等燃烧特别充分,降低燃料损耗和污染,实现无烟排放。·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氢氧增燃立式锅炉,包括由外壳和内胆构成的炉体,其特殊之处在于外壳和内胆之间的空腔装水并通过中部的砖隔层分隔为上水腔和下水腔,炉体内部的炉膛位于上水腔处的部分为上膛,位于下水腔处的部分为下膛,上膛和下膛相互连通;上膛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烟 、隔火挡板、加热水管、上部燃料入口、上部水管炉排和上部氢氧喷射管,其中,烟 设有常闭的封盖,隔火挡板将上膛隔为上部烟腔和下部火腔,加热水管和上部水管炉排连接上水腔;下膛内部从上向下依次设有弯曲的氢氧分解盘管、水平方向的下部水管炉排和下部氢氧喷射管,其中下部水管炉排和下部氢氧喷射管位于氢氧分解盘管下方,氢氧分解盘管始端连接下水腔顶部的蒸汽出口,末端连接上部氢氧喷射管和下部氢氧喷射管,下部水管炉排连接下水腔;上水腔内设有上行烟道和下行烟道,上行烟道的下端连接在上膛和下膛接触处,上行烟道上端连接上膛上靠近观火洞眼的上部烟腔,下行烟道上端连接烟 ,下端连接位于外壳外侧的降尘烟 ,降尘烟 下端通过引风机连接下膛下部;上水腔提供热水供暖或者提供蒸汽做功;下水腔设有添加物加入开关,下水腔的水中放有用于帮助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添加物。上部氢氧喷射管和下部氢氧喷射管均设有大量的喷射嘴,用于喷出水蒸气分解的氢气和氧气,或者添加物与水或水蒸气反应产生的可燃气体。隔火挡板防止火焰直接进烟囱。所述的降尘烟囱外侧设有冷却水套,冷却水套通过循环管与上水腔连通,冷却水套设有进水阀和出水阀。所述的循环管通过另一进水阀连接下水腔为下水腔充水。所述的上水腔与下水腔之间夹有存烟空腔,下行烟道通过存烟空腔连通降尘烟囱。[0014]所述的上部氢氧喷射管和下部氢氧喷射管均设有阀门。所述的添加物加入开关连接添加物配料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水在800-2500°C的高温下通过添加物的反应生成氢气等可燃气体,对煤、生物质燃料、油、气等燃料的燃烧起到增燃作用,从而提高了燃料燃烧的充分性,提高了热效率,降低了燃料的损耗,减轻了烟尘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无烟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供暖水箱与增燃水箱(即上水腔和下水腔)单独设立,工作可靠性高,进一步提高了增燃效果。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外壳,2内胆,3砖隔层,4上水腔 ,5下水腔,6上膛,7下膛,8烟囱,9观火洞目艮,10隔火挡板,11加热水管,12上部燃料入口,13上部水管炉排,14上部氢氧喷射管,15封盖,16上部烟腔,17氢氧分解盘管,18下部水管炉排,19下部氢氧喷射管,20下部燃料入口,21清灰炉门,22进风炉门,23蒸汽出口,24上行烟道,25下行烟道,26降尘烟囱,27引风机,28进凉水管,29供暖出水口,30排汽阀,31添加物加入开关,32冷却水套,33循环管,34进水阀,35出水阀,36另一进水阀,37存烟空腔,38阀门,39添加物配料器。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氢氧增燃立式锅炉,包括由外壳I和内胆2构成的炉体,外壳和内胆之间的空腔装水并通过中部的砖隔层3分隔为上水腔4和下水腔5,炉体内部的炉膛位于上水腔处的部分为上膛6,位于下水腔处的部分为下膛7,上膛和下膛相互连通;上膛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烟囱8、观火洞眼9、隔火挡板10、加热水管11、上部燃料入口 12、上部水管炉排13和上部氢氧喷射管14,其中,烟囱8设有常闭的封盖15,观火洞眼9和上部燃料入口 12设置在炉体的壁上,隔火挡板10将上膛隔为上部烟腔16和下部火腔,加热水管11和上部水管炉排13连接上水腔4 ;下膛内部从上向下依次设有弯曲的氢氧分解盘管17、水平方向的下部水管炉排18和下部氢氧喷射管19,围绕下膛的炉体壁上从上向下依次设有下部燃料入口 20、清灰炉门21和进风炉门22,其中下部水管炉排18和下部氢氧喷射管19位于氢氧分解盘管17和下部燃料入口 20下方,氢氧分解盘管17始端连接下水腔顶部的蒸汽出口23,末端连接上部氢氧喷射管14和下部氢氧喷射管19,下部水管炉排18连接下水腔5 ;上水腔4内设有上行烟道24和下行烟道25,上行烟道的下端连接在上膛和下膛接触处,上行烟道上端连接上膛上靠近观火洞眼的上部烟腔18,下行烟道上端连接烟 8,下端连接位于外壳外侧的降尘烟 26,降尘烟 下端通过引风机27连接下膛下部;上水腔提供热水供暖或者提供蒸汽做功;上水腔还设有进凉水管28、供暖出水口 29和排汽阀30 ;下水腔5设有添加物加入开关31,下水腔的水中放有用于帮助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添加物。上部氢氧喷射管14和下部氢氧喷射管19均设有大量的喷射嘴,用于喷出水蒸气分解的氢气和氧气,或者添加物与水或水蒸气反应产生的可燃气体。隔火挡板10防止火焰直接进烟囱。所述的降尘烟囱26外侧设有冷却水套32,冷却水套通过循环管33与上水腔4连通,冷却水套设有进水阀34和出水阀35。所述的循环管33通过另一进水阀36连接下水腔5为下水腔充水。所述的上水腔4与下水腔5之间夹有存烟空腔37,下行烟道25通过存烟空腔连通降尘烟囱8。所述的上部氢氧喷射管和下部氢氧喷射管均设有阀门38。所述的添加物加入开关连接添加物配料器39。本实用新型的氢氧增燃立式锅炉,利用水在800-2500°C的高温下通过添加物(硫和钠)和水、水蒸气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氢气等可燃气体,对煤、生物质燃料、油、气等燃料的燃烧起到增燃作用,从而提高了燃料燃烧的充分性,提高了热效率,降低了燃料的损耗,减轻了烟尘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供暖水箱与增燃水箱(即上水腔和下水腔)单独设立,工作可靠性高,进一步提高了增燃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氢氧增燃立式锅炉,使用时,在下膛和上膛加入煤和/或生物质燃料(木屑、秸杆)等燃料并从上部燃料入口和下部燃料入口点火,上膛和下膛内的火焰将上水腔和下水腔内的水加热,同时将上部水管炉排、下部水管炉排和加热水管内的水加热,跟上膛和下膛内的水循环流动。上膛和下膛内产生的烟雾通过上行烟道进入上膛的上部烟腔和烟 ,然后从烟 经下行烟道、存烟空腔、降尘烟 、引风机重新进入下膛下部,烟雾携带的热量一路经上行烟道和下行烟道被上水腔吸收一部分,经降尘烟 经冷却水套吸收一部分,剩余热量返回下膛重新利用提高火焰温度。上水腔内的热水用于供暖,水蒸气还可以作为动力来源用于做功。下水腔内的热水变成的水蒸气、添加物中的钠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气、硫和水蒸气反应生成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的混合气体以及其它复杂反应产生的可燃气体进入氢氧分解盘管,水蒸气在高温下还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各种可燃气体从上部氢氧喷射管进入上膛增加燃烧,同时从下部氢氧喷射管进入下膛增加燃烧。下膛底部的进风门可以从下膛进风和出风。烟囱的封盖在点火时打开,点着后关闭。
权利要求1.一种氢氧增燃立式锅炉,包括由外壳和内胆构成的炉体,其特征在于外壳和内胆之间的空腔装水并通过中部的砖隔层分隔为上水腔和下水腔,炉体内部的炉膛位于上水腔处的部分为上膛,位于下水腔处的部分为下膛,上膛和下膛相互连通; 上膛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烟 、隔火挡板、加热水管、上部燃料入口、上部水管炉排和上部氢氧喷射管,其中,烟 设有常闭的封盖,隔火挡板将上膛隔为上部烟腔和下部火腔,力口热水管和上部水管炉排连接上水腔; 下膛内部从上向下依次设有弯曲的氢氧分解盘管、水平方向的下部水管炉排和下部氢氧喷射管,其中下部水管炉排和下部氢氧喷射管位于氢氧分解盘管下方,氢氧分解盘管始端连接下水腔顶部的蒸汽出口,末端连接上部氢氧喷射管和下部氢氧喷射管,下部水管炉排连接下水腔; 上水腔内设有上行烟道和下行烟道,上行烟道的下端连接在上膛和下膛接触处,上行烟道上端连接上膛上靠近观火洞眼的上部烟腔,下行烟道上端连接烟 ,下端连接位于外壳外侧的降尘烟 ,降尘烟 下端通过引风机连接下膛下部;上水腔提供热水供暖或者提供蒸汽做功; 下水腔设有添加物加入开关,下水腔的水中放有用于帮助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添加物。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氢氧增燃立式锅炉,其特征在于降尘烟 外侧设有冷却水套,冷却水套设有进水阀和出水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氢氧增燃立式锅炉,其特征在于冷却水套通过循环管与上水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氢氧增燃立式锅炉,其特征在于循环管通过另一进水阀连接下水腔为下水腔充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氢氧增燃立式锅炉,其特征在于上水腔与下水腔之间夹有存烟空腔,下行烟道通过存烟空腔连通降尘烟囱。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氢氧增燃立式锅炉,其特征在于上部氢氧喷射管和下部氢氧喷射管均设有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氢氧增燃立式锅炉,其特征在于添加物加入开关连接添加物配料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氢氧增燃立式锅炉,包括由外壳和内胆构成的炉体,外壳和内胆之间的空腔装水并通过中部的砖隔层分隔为上水腔和下水腔,炉体内部的炉膛位于上水腔处的部分为上膛,位于下水腔处的部分为下膛,上膛和下膛相互连通;上膛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烟囱、观火洞眼、隔火挡板、加热水管、上部燃料入口、上部水管炉排和上部氢氧喷射管。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水在800-2500℃的高温下通过添加物的反应生成氢气等可燃气体,对煤、生物质燃料、油、气等燃料的燃烧起到增燃作用,从而提高了燃料燃烧的充分性,提高了热效率,降低了燃料的损耗,减轻了烟尘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文档编号F22B1/00GK202757255SQ201220313918
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日
发明者朱金贵, 袁金香 申请人:朱金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