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涡排污燃气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4899发布日期:2018-11-07 22:06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涡排污燃气锅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涡排污燃气锅炉。



背景技术:

锅炉运行中由于水的浓缩,以及发生的化学反应,锅炉炉水中的一些杂质析出,如不及时排出,这些杂质就沉积在锅炉受热面上结成水垢,水垢会导致锅炉受热面传热不良,造成锅炉事故,影响锅炉运行安全,因此锅炉排污是锅炉运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操作,同时锅炉排污的有效性也是关乎锅炉运行安全和锅炉使用寿命的重要问题。

传统燃气锅炉排污时一般在锅炉底部或者一侧底部设置排污口,排污时开启排污口,依靠锅炉内的余水自动向排污口流动的特性将锅炉底部的水垢带出,但是这种排污方式在实际使用时排污不彻底,因为余水流出时一般容易将排污口附近的水垢带出,而远离排污口的水垢将继续残留,如果增加排污口的数量不仅十分不便,更关键的还会影响锅炉的传热、隔热等性能,因此如何在有限排污口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排污更彻底将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无需增加排污口数量即可使排污更加彻底的旋涡排污燃气锅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旋涡排污燃气锅炉包括锅炉本体,锅炉本体内具有水垢沉降室,水垢沉降室中央位置设置有排污口,排污口处连接有排污管,水垢沉降室的侧壁上倾斜向下设置有旋涡发生装置,旋涡发生装置包括冲污管以及其端部设置的高压水喷头,高压水喷头的喷水方向远离所述排污口设置以使从高压水喷头喷出的高压水能够在水垢沉降室中形成以排污口为中心的水流旋涡,冲污管伸出锅炉本体之外的一端连接有用于与高压水管连接的快速水管接头,快速水管接头上螺纹连接有密封盖。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水喷头具有多个喷水口,各个喷水口呈排状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水喷头具有多个喷水口,各个喷水口在同一圆内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盖的背面通过钢丝绳与锅炉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排污口下部设置有连接法兰,排污管与连接法兰通过弯管接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旋涡发生装置包括多个,多个旋涡发生装置在锅炉本体的同一水平高度的周向均布。

进一步地,所述水垢沉降室的底部呈上大下小的锥形,锥形的尖端位于所述排污口处。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旋涡发生装置在水垢沉降室底部形成水流旋涡,旋涡的中心处设置排污口,使得水垢沉降室的水垢能够随着旋涡全部集中在排污口附近,使得水垢能够彻底排出,排污效果极佳且结构简单、无需设置多个排污口即可满足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锅炉本体,11-水垢沉降室,12-排污口,121-连接法兰,13-排污管,2-旋涡发生装置,21-冲污管,211-快速水管接头,212-密封盖,22-高压水喷头,221-喷水口,4-水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旋涡排污燃气锅炉包括锅炉本体,锅炉本体内具有水垢沉降室,水垢沉降室中央位置设置有排污口,排污口处连接有排污管,水垢沉降室的侧壁上倾斜向下设置有旋涡发生装置,旋涡发生装置包括冲污管以及其端部设置的高压水喷头,高压水喷头的喷水方向远离排污口设置以使从高压水喷头喷出的高压水能够在水垢沉降室中形成以排污口为中心的水流旋涡,冲污管伸出锅炉本体之外的一端连接有用于与高压水管连接的快速水管接头,快速水管接头上螺纹连接有密封盖。高压水喷头具有多个喷水口,各个喷水口呈排状分布。高压水喷头具有多个喷水口,各个喷水口在同一圆内均匀分布。密封盖的背面通过钢丝绳与锅炉本体连接。排污口下部设置有连接法兰,排污管与连接法兰通过弯管接头连接。旋涡发生装置包括多个,多个旋涡发生装置在锅炉本体的同一水平高度的周向均布。水垢沉降室的底部呈上大下小的锥形,锥形的尖端位于排污口处。

在使用时:本实用新型通过旋涡发生装置在水垢沉降室底部形成水流旋涡,旋涡的中心处设置排污口,使得水垢沉降室的水垢能够随着旋涡全部集中在排污口附近,使得水垢能够彻底排出,排污效果极佳且结构简单、无需设置多个排污口即可满足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